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市长辛店地区绝经后女性骨量状态与骨代谢相关指标的关系 被引量:2
1
作者 蒋红岩 申浩 +3 位作者 魏戌 章轶立 张然星 孙凯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8-152,共5页
目的探讨北京市长辛店地区绝经后女性骨量状态与骨代谢相关指标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在长辛店地区纳入符合研究方案的绝经后女性,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对其进行骨密度及骨代谢相关指标检测。结果共计743例绝经后女性纳入本研究,... 目的探讨北京市长辛店地区绝经后女性骨量状态与骨代谢相关指标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在长辛店地区纳入符合研究方案的绝经后女性,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对其进行骨密度及骨代谢相关指标检测。结果共计743例绝经后女性纳入本研究,根据骨密度诊断确定骨量正常95例,骨量减少343例,骨质疏松305例,骨质疏松患病率为41.05%。骨质疏松人群年龄更大,体重指数更低,绝经年龄更低,绝经年限更长(P<0.01)。血清Ⅰ型胶原羧基端肽交联(βcross-linked C-telopeptide of type 1 collagen,β-CTX)、骨钙素(osteocalcin,OS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血清Ⅰ型原胶原氨基端肽(procollagen type 1 N-terminal propeptide,P1NP)、血镁(magnesium,Mg)含量均随着骨量减少而增加,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β-CTX(OR=9.662)、ALP(OR=1.008)和OST(OR=1.089)含量变化与骨丢失程度成正比(P<0.05)。结论北京市长辛店地区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发生率较高,临床中联合检测骨代谢相关指标及骨密度,可能对全面监测骨的健康状态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密度 骨代谢 骨质疏松 横断面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技术与风险预测工具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2
作者 章轶立 魏戌 +1 位作者 申浩 谢雁鸣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76-680,共5页
目的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预测工具种类、优缺点进行总结,以期为该病后续临床与科研提供前期工作基础与参考。方法从骨质疏松性骨折常见诊断技术和风险评估工具两个角度,综述近五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诊断技术和国内外常用风险评估... 目的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预测工具种类、优缺点进行总结,以期为该病后续临床与科研提供前期工作基础与参考。方法从骨质疏松性骨折常见诊断技术和风险评估工具两个角度,综述近五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诊断技术和国内外常用风险评估工具。结果诊断技术方面,目前主要有双能X线吸收测定技术、定量超声技术、定量CT技术以及核磁共振技术,大多具有准确、直观等优点,但也有成本高、电离辐射等缺陷;预测工具方面,主要包括骨折风险预测简易工具、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评估工具、Garvan nomogram评估工具、Q Fracture■算法、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选工具、北京友谊医院骨质疏松自我评估工具,其最大优势在于运用简便,但存在灵敏性、特异性、外推性弱等缺陷。此外,考虑了具有中医理论基础的特色症状体征或中医证候要素的风险评估模型,也可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早期预防提供必要参考。结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技术与风险评估工具日趋增多,但适应我国骨质疏松性骨折高危人群特征的,兼具准确性、实用性的工具并不多见,宜加紧构建适用于我国人群特征的风险预测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骨折 风险评估 诊断技术 预测模型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roup Lasso的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初发风险评估工具 被引量:14
3
作者 章轶立 魏戌 +4 位作者 聂佩芸 申浩 虞鲲 康树 谢雁鸣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994-999,1028,共7页
目的构建符合北京、上海两地40~65岁女性人口学特征的危险因素和中医症状相结合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早期风险预测工具。方法本研究采用注册登记式研究的方法,对2009年3月-8月在北京市东城区及上海市徐汇区收集的1129例40~65岁女性骨质疏松... 目的构建符合北京、上海两地40~65岁女性人口学特征的危险因素和中医症状相结合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早期风险预测工具。方法本研究采用注册登记式研究的方法,对2009年3月-8月在北京市东城区及上海市徐汇区收集的1129例40~65岁女性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的危险因素及中医症状信息,进行连续3年的登记观察。采用SMOTE过抽样算法平衡数据,基于Group Lasso的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与骨质疏松症骨折有关的危险因素及中医症状,建立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评估工具。结果基于R 3.3.3软件的Grplasso包,在不同λ水平上,我们进行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与中医证候要素的学习。最终结合数理与医理,认为λ=0.0235时遴选出的变量最佳。具体组变量包括: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年龄、食物类、身高、月经情况、孕产次数和肝肾阴虚。进而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得出骨质疏松性骨折预测工具:P=-1.88+0.437*BMD+0.289*年龄+0.023*大米面条-0.007*奶制品-0.096*豆制品-0.128*肉类-0.084*鱼类-0.007*新鲜蔬菜-0.018*蛋类+0.047*海藻类+0.048*身高-0.035*是否变矮-0.081*初潮年龄+0.171*是否绝经+0.121*绝经年限+0.039*怀孕次数+0.192*生产次数-0.056*子宫卵巢是否切除+0.05*手足烦热-0.094*盗汗+0.008*腿软+0.15*目眩-0.048*视物模糊-0.045*目睛干涩-0.089*恶热+0.08*脱发+0.034*齿摇-0.101*口苦+0.004*易怒+0.054*午后潮热-0.056*失眠+0.019*多梦易惊-0.02*胸胁苦满+0.137*下肢转筋。对该预测模型预测概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8775(95%CI=0.8412~0.9138)。结论初步建立了基于北京、上海人口学特征40~65岁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早期风险预测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骨折 风险评估 危险因素 证候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MOTE算法和决策树的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分类模型建构 被引量:14
4
作者 章轶立 魏戌 +4 位作者 聂佩芸 申浩 虞鲲 康树 谢雁鸣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构建符合北京、上海两地40~65岁女性人口学特征的危险因素和中医症状相结合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早期风险预测工具。方法本研究采用注册登记式研究的方法 ,于2009年3-8月在北京市东城区及上海市徐汇区收集的1 823例40~65岁女性骨质疏... 目的构建符合北京、上海两地40~65岁女性人口学特征的危险因素和中医症状相结合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早期风险预测工具。方法本研究采用注册登记式研究的方法 ,于2009年3-8月在北京市东城区及上海市徐汇区收集的1 823例40~65岁女性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的危险因素及中医症状信息,进行连续3年的登记观察。采用SMOTE过抽样算法平衡数据,基于决策树模型筛选与骨质疏松症骨折有关的危险因素及中医症状,并建立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评估工具。结果本研究选择C4.5算法作为预测模型建立工具。首先筛选出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高危患者发生脆性骨折的危险因素,然后建立预测模型。由于样本量较小,在节点的设置中采用交叉验证,Mode选用Expert,修剪纯度设为75,采用全局修剪。根据此生长和修剪规则,所建立分类树模型共包括5层,共19个结点,共筛选出6个解释变量。各指标按重要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骨密度、目眩、肉类、生产次数、视物模糊和乏力。经过逐层各影响因素的分类,最终骨折人群比例占13%。对该预测模型预测概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871(95%CI=0.8226-0.9211)。结论初步建立了基于北京、上海人口学特征40~65岁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分类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骨折 风险评估 SMOTE过抽样 决策树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加拿大整脊疗法治疗成人颈痛循证指南解读 被引量:16
5
作者 魏戌 朱立国 +4 位作者 李金学 高景华 王尚全 于杰 冯敏山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9期157-160,共4页
为提高非特异性颈痛(又称机械性颈痛)的治疗水平,加拿大颈痛指南形成委员会2014年更新了整脊疗法治疗成人颈痛循证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所评价的治疗方法中不包括针灸、外科手术、侵入性镇痛治疗、注射剂、心理干预、药物治疗(处方... 为提高非特异性颈痛(又称机械性颈痛)的治疗水平,加拿大颈痛指南形成委员会2014年更新了整脊疗法治疗成人颈痛循证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所评价的治疗方法中不包括针灸、外科手术、侵入性镇痛治疗、注射剂、心理干预、药物治疗(处方药与非处方药)。指南共纳入全世界发表的41篇随机对照试验,同时参照相关24篇系统综述,通过严格的偏倚风险评估与证据强度分级,对11种常见的治疗方法给出了推荐建议。推荐强度分为:较强、中等、较弱、不推荐。具体意见为:使用颈椎扳动手法、徒手治疗、功能锻炼联合其他疗法治疗慢性颈痛(较强推荐);单独使用运动锻炼方法,包括伸展运动、肌力锻炼、耐力锻炼治疗慢性颈痛(较强推荐);使用颈椎扳动手法、关节松动术联合其他形式治疗急性颈痛(中等推荐);使用关节松动术、按摩联合其他形式治疗慢性颈痛(中等推荐);单独使用功能锻炼治疗急性颈痛,单独使用颈椎扳动手法治疗慢性颈痛(较弱推荐)。此外,胸椎手法、扳机点治疗不推荐作为急性颈痛的治疗方法;经皮神经电刺激、胸椎手法、激光疗法、颈椎牵引不推荐作为慢性颈痛的治疗方法。指南委员会最后指出,临床实践表明综合疗法治疗颈痛能够获得更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特异性颈痛 治疗方法 循证指南 整脊疗法 加拿大 成人 功能锻炼治疗 经皮神经电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质疏松症与冠心病共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
6
作者 魏戌 章轶立 +4 位作者 谢雁鸣 朱立国 杨洪军 齐保玉 孙凯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18-325,共8页
目的了解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并发冠心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AHD)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影响因素,为两种疾病的防治和共病患者的临床决策与健康管理提供基础。方法2017年11月至2018年7月,在北京市朝阳区、丰台... 目的了解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并发冠心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AHD)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影响因素,为两种疾病的防治和共病患者的临床决策与健康管理提供基础。方法2017年11月至2018年7月,在北京市朝阳区、丰台区10个社区收集居民临床信息、生物样本并进行骨密度检测,以OP患者是否并发CAHD分为并发CAHD组和未并发CAHD组,进行临床特征的差异性比较,并进一步对两类人群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并发CAHD组患者年龄高于未并发CAH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家族史在并发CAHD组的出现比例远高于未并发CAH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骨代谢标志物、体质量指数、双手握力、坐立试验、性别、婚姻状况、户口性质、文化程度、工作类型及家庭月收入等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相关性分析发现,高龄、家族疾病史(心血管病、脑血管病、糖尿病)、烹饪方式(爆炒)、蔬菜摄入、植物油均是社区OP患者并发CAHD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1.09)、心血管病家族史(OR=2.68)、糖尿病家族史(OR=2.15)以及蔬菜摄入频率(OR=4.13)是并发CAHD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社区居民"一体多病"现象日益凸显,预防或延缓不同疾病终点结局的发生,实现不同疾病管理的协调统一是最终目的;建议尽早明确患者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或将有益于共病患者的共诊、共治与共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病 骨质疏松症 冠心病 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才成长规律分析的伦理秘书胜任力特征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余中光 陈虎 +3 位作者 李素娟 张曙欣 陈燕芬 李宗云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0年第11期1413-1416,共4页
为建设一支优秀的伦理审查队伍,提高伦理秘书岗位胜任力,保证伦理审查工作顺利、有序、高效开展。以伦理秘书为研究对象,从人才成长规律角度,分析探讨伦理秘书的胜任力特征。研究发现伦理秘书的胜任力特征包括业务知识、学习与科研能力... 为建设一支优秀的伦理审查队伍,提高伦理秘书岗位胜任力,保证伦理审查工作顺利、有序、高效开展。以伦理秘书为研究对象,从人才成长规律角度,分析探讨伦理秘书的胜任力特征。研究发现伦理秘书的胜任力特征包括业务知识、学习与科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内在素质。不同成长阶段对于能力的要求不一样。初级阶段倾向于学习业务知识和技能,中级阶段偏向于熟练掌握业务知识和技能,高级阶段可能更倾向于伦理学研究和教育。因此,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科学、合理的培养伦理秘书岗位胜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审查 伦理秘书 伦理委员会 人才成长规律 岗位胜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被引量:21
8
作者 王凯莉 章轶立 +3 位作者 谢雁鸣 魏戌 姜俊杰 安一方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52-460,共9页
目的评价针刺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电子检索中文和英文数据库共6个,检索日期截至2017年11月,根据Cochrane Hand book 5.3评价标准和工具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并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 目的评价针刺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电子检索中文和英文数据库共6个,检索日期截至2017年11月,根据Cochrane Hand book 5.3评价标准和工具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并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包括710例患者,试验组354例,对照组356例。Meta分析显示:①针刺vs常规治疗[RR=1.36,95%CI(1.18,1.57),Z=4.34,P<0.0001]、针刺+常规治疗vs常规治疗[RR=1.31,95%CI(1.14,1.50),Z=3.77,P=0.0002],在提高临床有效率上均优于对照组;②针刺vs常规治疗[MD=-2.36,95%CI(-4.20,-0.53),Z=2.53,P=0.01]、针刺+常规治疗vs常规治疗[MD=-1.61,95%CI(-2.06,-1.16),Z=7.01,P<0.00001],在改善疼痛评分上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与单用常规治疗相比,针刺或针刺联合常规治疗在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改善疼痛方面疗效更优,适于临床采纳应用。但考虑到纳入文献的局限性,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更多高质量、大样本、多中心、方法学设计严谨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佐证并提升针刺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有效性和安全性证据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随机对照试验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