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药常山中常山碱超声提取工艺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郭志廷 李春 +2 位作者 梁剑平 尚若锋 郭文柱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53-55,共3页
采用稀盐酸溶剂和超声提取的组合方法从中药常山中分离常山碱,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常山碱含量;以浸膏重量和常山碱含量作为评价指标,应用正交设计法考察提取温度、料液比和提取时间三个因素对常山碱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常山... 采用稀盐酸溶剂和超声提取的组合方法从中药常山中分离常山碱,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常山碱含量;以浸膏重量和常山碱含量作为评价指标,应用正交设计法考察提取温度、料液比和提取时间三个因素对常山碱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常山碱超声提取最佳工艺:提取温度50℃,料液比1︰5,提取时间1h;在此条件下,浸膏重量为0.513g,其中常山碱含量为0.453%,同比常山饮片中常山碱含量提高了40倍以上;三个因素对常山碱提取率的影响:提取温度>料液比>提取时间。说明常山碱采用超声提取工艺切实可行,具有省时、操作简便和提取率高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山 常山碱 超声提取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法测定中药常山散中常山乙素、常山甲素的系统适用性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王玲 郭志廷 +2 位作者 熊琳 李春 杨峰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9-33,共5页
【目的】为制订中药常山散的国家质量标准和指导临床科学用药,进行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常山乙素、常山甲素含量的系统适用性研究.【方法】选择3种不同类型的液相和色谱柱,包括安捷伦1290型液相色谱仪(配套SB-C_(18)色谱柱)、沃特斯269... 【目的】为制订中药常山散的国家质量标准和指导临床科学用药,进行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常山乙素、常山甲素含量的系统适用性研究.【方法】选择3种不同类型的液相和色谱柱,包括安捷伦1290型液相色谱仪(配套SB-C_(18)色谱柱)、沃特斯2695型液相色谱仪(配套XTerra@MS C_(18)色谱柱)和岛津SPD-10A型液相色谱仪(配套Amethyst C_(18)-H色谱柱).流动相:乙腈-0.3%冰醋酸(30∶70),三乙胺调pH值至5.2~6.2,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65nm,柱温:25℃,进样量:10μL.【结果】3种类型的高效液相检测结果表明,三批次常山散中常山乙素和常山甲素的含量基本一致,常山乙素和常山甲素峰型较好,与周围杂质分离度较好.【结论】以上色谱条件可用来检测常山散中常山乙素和常山甲素的含量,适用于中药常山散及其相关制剂的质量控制,具有操作简便、稳定性好、精密度高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系统适用性 常山乙素 常山甲素 常山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PLC-QTOF-MS/MS技术的3种基原重楼化学成分鉴定及抗肿瘤和抗炎活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彭锐 纪亮 +5 位作者 谢天择 刘煜飞 陈两绵 刘涛 王智民 高慧敏 《中国抗生素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99-1410,共12页
目的明确北重楼与法定基原重楼滇重楼和华重楼的化学差异性及其抗肿瘤和抗炎活性差异,为北重楼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提供参考。方法利用UPLC-QTOF-MS/MS技术对3种基原重楼的化学成分进行表征,并探索是否含吡咯里西啶生物碱类成分;采用... 目的明确北重楼与法定基原重楼滇重楼和华重楼的化学差异性及其抗肿瘤和抗炎活性差异,为北重楼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提供参考。方法利用UPLC-QTOF-MS/MS技术对3种基原重楼的化学成分进行表征,并探索是否含吡咯里西啶生物碱类成分;采用对肝癌HepG2细胞、肺癌A549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评价抗肿瘤活性;采用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释放NO模型评价抗炎活性。结果从3种基原重楼中鉴定出67个化合物,其中53个为甾体皂苷,在北重楼中鉴定到22个甾体皂苷,未鉴定到吡咯里西啶生物碱。在试验药物浓度下,北重楼仅对A549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IC50为141.0μg/mL,而3种基原重楼在无毒浓度下对LPS诱导RAW264.7细胞释放NO的抑制作用均不显著。结论与法定基原重楼相比,北重楼含有的甾体皂苷成分种类较少,且组成上以多羟基类甾体皂苷为主;从本实验北重楼样本中未发现已分离得到的吡咯里西啶生物碱。在药理活性方面,北重楼具有潜在的抗肺癌活性。本研究为进一步明确北重楼的药效物质以及其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初步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重楼 甾体皂苷 吡咯里西啶生物碱 化学组成 抗肿瘤 抗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鸡内金的现代研究进展 被引量:45
4
作者 樊佳 刘晓谦 +3 位作者 彭博 练东银 闫利华 王智民 《世界中医药》 CAS 2021年第17期2542-2547,共6页
鸡内金来源于雉科动物家鸡Gallus gallus domesticus Brisson的干燥砂囊内壁,主要含有蛋白质、氨基酸、多糖等成分以及微量元素。作为药食同源中药,鸡内金不仅是一味消食化积的良药,在治疗口腔溃疡、石淋、腹泻、妇科疾病等方面也取得... 鸡内金来源于雉科动物家鸡Gallus gallus domesticus Brisson的干燥砂囊内壁,主要含有蛋白质、氨基酸、多糖等成分以及微量元素。作为药食同源中药,鸡内金不仅是一味消食化积的良药,在治疗口腔溃疡、石淋、腹泻、妇科疾病等方面也取得很好的疗效,具有广阔的药食开发前景。本文对鸡内金的来源、炮制加工、化学成分、质量评价、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以及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为其后续的深入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内金 炮制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质量评价 综合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的山楂核抗菌、抗氧化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杨悦 刘颖 +4 位作者 刘晓谦 杨立新 冯伟红 李春 王智民 《世界中医药》 CAS 2021年第17期2527-2532,2541,共7页
目的:筛选山楂核新的生物活性并阐释其药效物质基础。方法:通过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评价2,2-二苯基-1-三硝基苯肼(DPPH)、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自由基清除率及Fe^(3+)还原能力考察山楂核乙醇提取物及其不同... 目的:筛选山楂核新的生物活性并阐释其药效物质基础。方法:通过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评价2,2-二苯基-1-三硝基苯肼(DPPH)、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自由基清除率及Fe^(3+)还原能力考察山楂核乙醇提取物及其不同极性萃取部位的抗菌和抗氧化活性,得到活性部位,并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与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结果:乙酸乙酯萃取部位是山楂核抗菌、抗氧化的活性部位。经LC-MS/MS分析从活性部位中共推测出21个化学成分,包含16个木脂素、3个苯丙素和2个黄酮类成分。结论:木脂素类成分是山楂核的主要药效成分,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楂核 抗菌 抗氧化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木脂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茄子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敏 池军 +2 位作者 张伟进 王智民 代丽萍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28-1536,共9页
采用脂多糖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 264.7炎症模型导向研究天茄子(Ipomoea turbinata seeds)的抗炎活性成分。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MCI、ODS柱色谱及半制备型高效液相等方法对乙酸乙酯活性部位进行分离纯化,结合现代波谱技术与... 采用脂多糖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 264.7炎症模型导向研究天茄子(Ipomoea turbinata seeds)的抗炎活性成分。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MCI、ODS柱色谱及半制备型高效液相等方法对乙酸乙酯活性部位进行分离纯化,结合现代波谱技术与理化性质确定化合物结构。从中共分离鉴定了15个化合物,分别为华佗豆甲碱(1)、华佗豆丙碱-4′-O-β-D-(6-O-反式香豆酰基)葡萄糖苷(2)、1,8,15,22-四氮杂环二十八烷-2,9,16,23-四酮(3)、1,8,15,22,29-五氮杂环三十五烷-2,9,16,23,30-五酮(4)、绿原酸甲酯(5)、绿原酸(6)、3,5-二咖啡酰基奎宁酸(7)、3,4-二咖啡酰基奎宁酸(8)、咖啡酸(9)、3,5-二羟基桂皮酸(10)、4-甲氧基肉桂酸(11)、6-氧-(E)-对羟基桂皮酰基-1-β-乙基-葡萄糖甙(12)、E-3-(3,4-二羟基苯亚甲基)-5-(3,4-二羟基苯基)二羟基呋喃-2-酮(13)、丁香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14)和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15)。化合物3~8和10~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8个化合物(3~5、10~13和15)为首次从旋花科中分离得到。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咖啡酰奎宁酸类(5~8)和苯丙酸类成分(9~12)显示有较好的抑制NO释放活性,在50μmol/L浓度下抑制率为29.07%~40.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茄子 乙酸乙酯部位 化学成分 生物碱 抗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子对接技术筛选金银花抗新型冠状病毒活性成分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孙玉 郭中原 +4 位作者 陈两绵 关亮俊 房蕴歌 高慧敏 王智民 《世界中医药》 CAS 2021年第17期2520-2526,共7页
目的:运用分子对接技术筛选金银花抗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潜在活性成分,为发现抗SARS-CoV-2先导化合物以及揭示金银花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物质基础提供参考。方法:在文献总结并结合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 目的:运用分子对接技术筛选金银花抗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潜在活性成分,为发现抗SARS-CoV-2先导化合物以及揭示金银花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物质基础提供参考。方法:在文献总结并结合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检索的基础上,建立涵盖金银花中382个化合物的化学成分库,以SARS-CoV-23CL水解酶(3CL Protease,Mpro)以及SARS-CoV-2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复合物为分子对接靶标,利用Discovery Studio软件进行分子对接,以打分值大小筛选抗SARS-CoV-2潜在活性成分。结果:金银花中三萜皂苷类成分与SARS-CoV-2 Mpro有较强的结合力,以SARS-CoV-2 Mpro晶体结构复合的原抑制剂N3为阳性对照,7个化合物为其潜在抑制剂;环烯醚萜类和神经酰胺类成分对SARS-CoV-S/ACE2复合物的阻断较好,保留打分值前3%的化合物,10个化合物可作为SARS-CoV-S/ACE2复合物的潜在阻断剂。结论:从金银花中发现16个潜在抗SARS-CoV-2活性成分。本研究为阐明金银花抗击COVID-19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参考,同时为发现新的抗SARS-CoV-2先导化合物指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银花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分子对接 新型冠状病毒Mpro SARS-CoV-S/ACE2复合物 三萜皂苷 环烯醚萜 神经酰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中药何首乌中10种真菌毒素的含量 被引量:8
8
作者 白思宇 陈倩雯 +3 位作者 冯伟红 荣立新 李春 王智民 《世界中医药》 CAS 2021年第17期2533-2541,共9页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测定何首乌中10种真菌毒素的方法。方法:样品经70%甲醇提取,再经亲水亲脂平衡(HLB)柱净化处理后进样分析。样品采用Welch Ultimate XB C18色谱柱(4.6 mm×100 mm,2.5μm)进行分离,流动相为甲醇...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测定何首乌中10种真菌毒素的方法。方法:样品经70%甲醇提取,再经亲水亲脂平衡(HLB)柱净化处理后进样分析。样品采用Welch Ultimate XB C18色谱柱(4.6 mm×100 mm,2.5μm)进行分离,流动相为甲醇(A)-0.1%甲酸(含5 mmol/L乙酸铵)(B),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柱温为40℃;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电离样品,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下采用基质匹配标准曲线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0种真菌毒素在各自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0),检测限(LODs)和定量限(LOQs)分别介于0.50~15μg/kg和1.5~50μg/kg之间。在低、中、高浓度下,10种真菌毒素的平均回收率为62.5%~116.1%;中浓度下,10种真菌毒素的精密度在2.8%~8.7%。结论:该法灵敏度高、结果准确可靠,适用于何首乌中多种真菌毒素的同步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首乌 真菌毒素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夏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谢安琪 池军 +2 位作者 张伟进 王智民 代丽萍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39-1349,共11页
研究半夏(Pinelliae Rhizoma)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采用硅胶、MCI、ODS、Toyopearl HW-40C柱色谱及半制备液相等方法对半夏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结合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从中共分离鉴定了26个化合物... 研究半夏(Pinelliae Rhizoma)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采用硅胶、MCI、ODS、Toyopearl HW-40C柱色谱及半制备液相等方法对半夏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结合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从中共分离鉴定了26个化合物,分别为环-(L-脯-8-羟基-D-异亮)二肽(1)、环-(L-脯-L-亮)二肽(2)、环-(L-脯-L-苯丙)二肽(3)、环-(L-脯-L-缬)二肽(4)、腺苷(5)、5′-硫甲基-5′-硫代腺(6)、2′-O-甲基腺苷(7)、腺嘌呤(8)、1,8,15-三氮杂环二十一烷-2,9,16-三酮(9)、1,8,15,22-四氮杂环二十八烷-2,9,16,23-四酮(10)、1,8,15,22,29-五氮杂环三十五烷-2,9,16,23,30-五酮(11)、壬二酸二甘油酯(12)、棕榈酸单甘油酯(13)、亚油酸甘油酯(14)、9,12-十八烷二烯基N-羟乙基(15)、亚麻酸2-丁氧基乙酯(16)、(2 S)-1-O-(9 Z,12 Z-十八烷二烯基)-3-O-β-半乳糖基甘油(17)、胡萝卜苷-6′-O-棕榈酸酯(18)、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19)、落叶松脂素(20)、落叶松脂醇-9-O-β-吡喃葡萄糖苷(21)、(+)-表松脂素-4′-O-β-吡喃葡萄糖苷(22)、(+)-异落叶松脂素-9′-O-β-吡喃葡萄糖苷(23)、(+)-异落叶松脂素-9-O-β-吡喃葡萄糖苷(24)、香草酸(25)、对羟基肉桂醇(26)。其中,化合物1、3、4、8~12、15、16、19、22和23为首次从半夏中分离得到。采用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模型对部分单体化合物进行抗炎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化合物2、3、11、16和21具有抑制NO释放作用,其中化合物16的NO抑制作用较强,其IC 50值为10.47±0.89μ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夏 乙酸乙酯部位 化学成分 抗炎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蒡叶倍半萜内酯对氧糖剥夺/复氧损伤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
10
作者 黄娜 郝单丽 +3 位作者 郭辉 刘雅琳 王智民 代丽萍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3,共9页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及细胞实验探讨牛蒡叶倍半萜内酯(Melitensin)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管内皮细胞血管新生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s)进行氧糖剥夺/复氧(OGD/R)处理,细胞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丁...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及细胞实验探讨牛蒡叶倍半萜内酯(Melitensin)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管内皮细胞血管新生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s)进行氧糖剥夺/复氧(OGD/R)处理,细胞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丁苯酞组、OGD/R+Melitensin(12.5、25、50μmol/L)组。MTT法检测细胞活力,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率,小管实验检测细胞成管能力,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乳酸脱氢酶(LDH)、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水平。借助数据库和在线平台筛选Melitensin防治缺血性脑卒中(IS)的作用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软件构建Melitensin防治IS核心靶点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对靶点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并对核心通路上的靶点进行分子对接。最后采用荧光定量法(RT-qPCR)、蛋白质印迹法进行体外验证。结果:Melitensin显著提高细胞存活率,促进细胞迁移及管形成,降低LDH、TNF-α水平,增加VEGF水平(P<0.05,P<0.01)。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到药物-疾病共同靶点62个、核心作用靶点9个,富集的关键通路有VEGF、IL-17、MAPK、TNF等。分子对接显示Melitensin与VE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有较好的结合能。体外实验验证显示,Melitensin能够上调细胞中血管生成素-1(Ang-1)、VEGF、VEGFR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P<0.05,P<0.01)。结论:Melitensin可能是通过调控VEGF信号通路促进血管生成来发挥治疗IS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litensin 氧糖剥夺/复氧 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细胞迁移 成管能力 血管新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茯苓多糖的提取、结构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64
11
作者 王悦 田双双 +3 位作者 刘晓谦 张永欣 闫利华 王智民 《世界中医药》 CAS 2021年第17期2548-2555,共8页
茯苓是我国传统药食两用中药材,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茯苓多糖是其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肿瘤、抗炎、保肝、调节机体免疫力等药理作用,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及保健品等领域。本文对茯苓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降解、结... 茯苓是我国传统药食两用中药材,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茯苓多糖是其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肿瘤、抗炎、保肝、调节机体免疫力等药理作用,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及保健品等领域。本文对茯苓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降解、结构表征、结构修饰及其药理作用进行总结,为茯苓多糖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苓 多糖 提取分离 降解 结构分析 结构修饰 药理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连须根提取物生物碱类成分及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15
12
作者 张永欣 朱童 +6 位作者 杨丹 滕菲 朱晶晶 王智民 陈两绵 高慧敏 冯伟红 《世界中医药》 CAS 2021年第17期2556-2561,共6页
目的:在黄连的采收加工过程中,大量的黄连须作为农业废弃物而丢弃,为探索其在植物源农药方面的应用价值和前景,对黄连须根的化学成分及其含量进行测定,并对其提取物和单体成分进行活性筛选。方法:采用酸水提取,制备黄连须根提取物,采用... 目的:在黄连的采收加工过程中,大量的黄连须作为农业废弃物而丢弃,为探索其在植物源农药方面的应用价值和前景,对黄连须根的化学成分及其含量进行测定,并对其提取物和单体成分进行活性筛选。方法:采用酸水提取,制备黄连须根提取物,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对其生物碱类成分进行定性分析,指认黄连须根中的主要化学成分;采用一测多评方法,对其中的盐酸小檗碱、盐酸黄连碱、盐酸药根碱、盐酸表小檗碱、盐酸巴马汀等5个成分进行定量研究;采用抑菌圈法,评价须根提取物及部分单体成分对农业病原菌的抑制活性。结果:通过质谱指认了黄连须根酸水提取物中14种生物碱类成分,其中5种主要生物碱含量总和是6.9%~9.1%,其含量约为主根提取物的26%,具有开发利用价值。通过对黄连、须根2种提取物以及黄连须根中的主要成分盐酸黄连碱的活性筛选,发现黄连须根提取物在1、10、50、100 mg/L 4个浓度下对农业中常见病原菌(小麦赤霉菌、番茄灰霉菌、辣椒疫霉菌、小麦纹枯病、番茄早疫病、苹果斑点落叶病、辣椒炭疽菌、水稻稻瘟病)抑制活性较弱,仅有黄连提取物在高浓度(100 mg/L)时对辣椒疫霉菌的抑制活性达50%,其余抑菌活性均低于50%。须根中的盐酸黄连碱在50 mg/L对辣椒疫霉菌、小麦纹枯病均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80%),对水稻稻瘟病、辣椒炭疽菌也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分别达71.43%和63.64%。结论:黄连须根中的生物碱成分含量较高,且对农业中常见病原菌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尤其是盐酸黄连碱对辣椒疫霉菌、小麦纹枯病均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具备开发利用潜力,可以为黄连须根的综合利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连 须根 生物碱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叶一枝花根茎和地上部分提取物镇痛抗炎作用研究 被引量:25
13
作者 丁立帅 赵猛 +5 位作者 李燕敏 陈两绵 王智民 王祝举 高慧敏 李韶菁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32-839,共8页
采用镇痛、抗炎实验对七叶一枝花根茎和地上部分提取物进行活性部位追踪。镇痛作用采用热板、热刺痛和醋酸扭体实验进行评价,抗炎作用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进行评价,比较总提物各部位及呋甾皂苷、偏诺皂苷、薯蓣皂苷三类组分的抗... 采用镇痛、抗炎实验对七叶一枝花根茎和地上部分提取物进行活性部位追踪。镇痛作用采用热板、热刺痛和醋酸扭体实验进行评价,抗炎作用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进行评价,比较总提物各部位及呋甾皂苷、偏诺皂苷、薯蓣皂苷三类组分的抗炎作用强弱。结果表明七叶一枝花根茎提取物具有明显镇痛作用:在热板实验中,仅高剂量组(2.4 g生药·kg-1)表现出显著的镇痛作用,在热刺痛实验中,中、高剂量组(0.6 g生药·kg-1,2.4 g生药·kg-1)表现出显著的镇痛作用,在醋酸扭体实验中,所有剂量组均表现出极显著的镇痛效果并呈现剂量依赖性。抗炎作用评价中,总提物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抑制作用显著且表现出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地上部分总提物表现出与根茎相似的镇痛抗炎作用。大孔吸附树脂50%、70%及95%乙醇洗脱部位富集的甾体皂苷类成分是抗炎主要活性部位,其中呋甾皂苷、偏诺皂苷和薯蓣皂苷三类组分均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尤其以偏诺皂苷组的作用最强。本研究为建立与传统功效相关的重楼药材和饮片的质量评价体系的指标成分选择提供了实验依据,同时,为七叶一枝花地上部分废弃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开发提供了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叶一枝花 镇痛 抗炎 呋甾皂苷 偏诺皂苷 薯蓣皂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快速测定苦参和白土苓药材中多指标成分的含量 被引量:12
14
作者 赵凤春 万楷杨 +3 位作者 刘晓谦 张启伟 高慧敏 王智民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652-2656,共5页
建立近红外光谱(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法快速测定复方苦参注射液原料药材苦参和白土苓中多指标成分含量的方法,探讨其在中成药原料质量保障系统中的应用可行性。以HPLC法测定苦参中氧化苦参碱、氧化槐果碱、苦参碱和槐果碱... 建立近红外光谱(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法快速测定复方苦参注射液原料药材苦参和白土苓中多指标成分含量的方法,探讨其在中成药原料质量保障系统中的应用可行性。以HPLC法测定苦参中氧化苦参碱、氧化槐果碱、苦参碱和槐果碱以及白土苓中大泽米苷的含量为对照值;采用近红外漫反射模式采集样品光谱,比较不同建模波段及光谱预处理方法的建模效果,优选出最佳建模参数;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分别建立白土苓中大泽米苷和苦参中氧化苦参碱与苦参碱总量、槐果碱与氧化槐果碱总量的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显示,HPLC测定的88批白土苓中大泽米苷和75批苦参中氧化苦参碱与苦参碱总量、槐果碱与氧化槐果碱总量分别0.36~12.88,8.87~66.31和2.30~15.11mg·g-1。所建立的三组指标成分的NIRS定量校正模型性能良好,各模型校正集内部交叉验证R2为0.902 5,0.949 1,0.913 7,RMSECV为0.961,2.45,0.724mg·g-1;验证集外部验证R2 0.981 7,0.982 6,0.960 9,RMSEP为0.693,2.27,0.658mg·g-1。建立了快速定量苦参和白土苓中多指标成分的含量的近红外分析方法,所建立的定量分析模型能够满足复方苦参注射液大生产对大批量原料样品化学信息快速获取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漫反射光谱 苦参 白土苓 大泽米苷 苦参生物碱 快速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检测方法比较忍冬药用和非药用部位的抗氧化活性 被引量:13
15
作者 陈两绵 邹芳艳 +5 位作者 刘晓谦 高慧敏 张永欣 冯伟红 郭中原 王智民 《世界中医药》 CAS 2021年第17期2513-2519,2526,共8页
目的:分析和比较忍冬药用部位(金银花和忍冬藤)和非药用部位(忍冬叶)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为忍冬非药用部位——忍冬叶的综合利用和产品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采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法、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 目的:分析和比较忍冬药用部位(金银花和忍冬藤)和非药用部位(忍冬叶)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为忍冬非药用部位——忍冬叶的综合利用和产品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采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法、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ABTS)法和铁离子还原能力(FRAP)微量法测定45份金银花、忍冬叶和忍冬藤样品的抗氧化活性,并分别采用描述性统计、直观分析、系统聚类分析(H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等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和挖掘。结果:3种方法测定的抗氧化活性结果基本相似,测定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不同产地的金银花、忍冬叶和忍冬藤抗氧化活性大小:连云港≥河南>山东(金银花);连云港>河南>山东(忍冬叶);河南≥山东≥连云港(忍冬藤)。忍冬藤的抗氧化活性较弱,金银花和忍冬叶的抗氧化活性较强。金银花和忍冬叶的抗氧化活性大小因其产地不同而存在差异:忍冬叶≈金银花(河南),忍冬叶>金银花(连云港),忍冬叶<金银花(山东)。HCA和PLS-DA分析将45份样品分为2个组别,其中忍冬藤为一组,金银花和忍冬叶为另一组。忍冬藤的抗氧化活性明显不同于金银花和忍冬叶,而金银花和忍冬叶的抗氧化活性则较为相近。结论:忍冬植物的非药用部位——忍冬叶资源丰富,其抗氧化活性比忍冬藤强,与金银花相当,极具综合利用价值和产品开发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忍冬 非药用部位 忍冬叶 1 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 2 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 铁离子还原能力 抗氧化活性 微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种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与抗氧化活性比较 被引量:41
16
作者 刘颖 刘晓谦 +4 位作者 梁曜华 冯伟红 杨立新 李春 王智民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52-56,61,共6页
对4种新资源食品油、2种高端食用油和5种普通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和抗氧化活性进行比较研究,以评价不同类型植物油的质量。采用气-质联用色谱法测定了11种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应用DPPH、ABTS、FRAP法对不同植物油的全油以及极性部位的抗... 对4种新资源食品油、2种高端食用油和5种普通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和抗氧化活性进行比较研究,以评价不同类型植物油的质量。采用气-质联用色谱法测定了11种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应用DPPH、ABTS、FRAP法对不同植物油的全油以及极性部位的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新资源食品油(茶叶籽油除外)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大于65%,其中α-亚麻酸高达38%以上,而普通植物油以及牛油果油和橄榄油中α-亚麻酸含量仅有0.11%~8.67%;11种植物油对DPPH·清除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杜仲籽油>美藤果油>玉米油>大豆油>葵花籽油>牡丹籽油>菜籽油>橄榄油>牛油果油>花生油>茶叶籽油;对ABTS^+·的清除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橄榄油>菜籽油>杜仲籽油>大豆油>玉米油>美藤果油>花生油>牛油果油>茶叶籽油>牡丹籽油>葵花籽油;对FRAP Fe^3+-TPTZ还原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杜仲籽油>美藤果油>菜籽油>橄榄油>玉米油>花生油>大豆油>牡丹籽油>葵花籽油>牛油果油>茶叶籽油。在脂肪酸组成方面,新资源食品油有较大优势,DPPH、ABTS、FRAP 3种方法所得的每种植物油的抗氧化活性不同,但杜仲籽油、美藤果油、菜籽油和玉米油在3种方法中均表现出较好的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植物油 新资源食品油 脂肪酸组成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