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医药临床研究类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赖鸿皓 郭继华 +15 位作者 尤良震 王伽伯 刘存志 刘玥 刘宝利 孙鑫 李慧 杨忠奇 季光 赵林华 赵晖 商洪才 曾芳 魏戌 张霄潇 葛龙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7期3403-3410,共8页
背景开展好中医药科技成果评价工作对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意义重大。既往的中医药科技成果评价常套用笼统的评价方法,造成指标不适用、维度单一等问题,不利于科学、全面地反映成果的多元价值。因此,新时期中医药科技成果评价亟需建立分... 背景开展好中医药科技成果评价工作对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意义重大。既往的中医药科技成果评价常套用笼统的评价方法,造成指标不适用、维度单一等问题,不利于科学、全面地反映成果的多元价值。因此,新时期中医药科技成果评价亟需建立分类、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目的遵循我国新时期科技评价要求,针对中医药临床研究类科技成果,建立体现中医药规律、突出中医药优势的科学、分类、可靠、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方法本研究开始于2022年11月,完成于2023年5月。基于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梳理分析,结合专题小组讨论,初步形成指标框架;通过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确定评价指标和评价要点;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结果最终确定的中医药临床研究类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包含门槛指标10条,一级指标4条,二级指标17条,评价要点17条。经检验,两轮德尔菲法实施中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权威系数分别为0.94和0.93,各级指标Kendall's W一致性检验双侧检验显著性P值均<0.05,表明专家积极程度、权威程度高,专家意见一致性强,咨询结果可靠。结论本研究围绕中医药临床研究类科技成果评价,构建了一套科学、合理、可靠、易操作的指标体系。指标涵盖范围广,权重区分度高,具有一定中医特色,有利于在全面考虑成果多元价值的同时凸显核心优势。同时,配套建设的评价要点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可能为相关评价活动提供潜在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标准化 中医药 评价指标 科技成果 分类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酒、酒醅及丢糟中生物活性肽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曾育婷 胡思齐 +1 位作者 刘红芹 黄明泉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共7页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和功能性食品的重视日益增加,生物活性肽由于其潜在的营养价值和生理功能而受到广泛关注。当前,尽管已有部分研究报道了白酒、酒醅及丢糟中生物活性肽,但系统性研究仍显不足。该文归纳总结了多肽的制备、分离...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和功能性食品的重视日益增加,生物活性肽由于其潜在的营养价值和生理功能而受到广泛关注。当前,尽管已有部分研究报道了白酒、酒醅及丢糟中生物活性肽,但系统性研究仍显不足。该文归纳总结了多肽的制备、分离纯化和鉴定方法,系统梳理了白酒、酒醅及丢糟中具有抗氧化、抗炎和降血压活性多肽的研究进展,展望了白酒、酒醅及丢糟中生物活性肽的未来研究方向,并提出相应建议。通过深入挖掘白酒酿造过程中的生物活性肽,旨在为酿酒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为酿酒副产物的资源化综合利用和白酒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酒 酒醅 丢糟 多肽 分离鉴定 功能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雪草酸缓解小鼠沙门菌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研究
3
作者 钟民勇 陈瑜鑫 +2 位作者 刘淑颖 许情 邹闻书 《中兽医医药杂志》 2025年第3期1-6,F0002,F0003,共8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积雪草酸对沙门菌性结肠炎的预防效果及作用机制,为开发新的中兽药提供依据。选取24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沙门菌感染组和积雪草酸干预组,先给药7 d,其中对照组和沙门菌感染组灌服生理盐水,积雪草酸干预组灌服质... 本研究旨在探讨积雪草酸对沙门菌性结肠炎的预防效果及作用机制,为开发新的中兽药提供依据。选取24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沙门菌感染组和积雪草酸干预组,先给药7 d,其中对照组和沙门菌感染组灌服生理盐水,积雪草酸干预组灌服质量浓度为0.4 mg/mL的药物,剂量为10 mg/kg;第8天,对照组继续灌服生理盐水,沙门菌感染组和积雪草酸干预组灌服鼠伤寒沙门菌菌液,每只小鼠剂量为1×10~9cfu。观察积雪草酸干预对沙门菌感染诱导的小鼠结肠损伤、炎症因子表达、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和基因表达等方面的影响。H-E染色结果显示,积雪草酸可有效缓解沙门菌诱导的小鼠结肠的隐窝长度缩短、炎症细胞浸润和充血现象;PAS染色结果显示,积雪草酸可缓解沙门菌引起的小鼠结肠杯状细胞数量减少;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积雪草酸可显著抑制沙门菌引起的IL-6、IL-1β和TNF-αmRNA表达量升高(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积雪草酸可有效抑止沙门菌诱导的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2和claudin-7的低表达(P<0.05);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积雪草酸可部分回调沙门菌引起的基因异常表达,并且与炎症和离子跨膜转运途径相关。以上结果提示,积雪草酸可缓解沙门菌诱导的结肠炎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门菌感染 积雪草酸 肠道黏膜屏障 抗炎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基原淫羊藿综合品质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翟英茹 罗江南 +1 位作者 李慧 黄璐琦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197-3203,共7页
目的对不同基原淫羊藿综合品质进行研究,为其质量评价及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分析采用Agilent ZORBAX SB-C _(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70 nm。建立29... 目的对不同基原淫羊藿综合品质进行研究,为其质量评价及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分析采用Agilent ZORBAX SB-C _(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70 nm。建立29批样品HPLC指纹图谱。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进行化学模式识别。结果29批样品指纹图谱中有12个共有峰,指认出其中5个,相似度0.235~0.999。不同基原淫羊藿中朝藿定A、朝藿定B、朝藿定C、淫羊藿苷、宝藿苷Ⅰ含量有明显差异。各批样品聚为4类,3号峰、朝藿定B、朝藿定C、淫羊藿苷为主要成分。结论该方法专属性强,稳定可靠,可快速鉴别不同基原淫羊藿,并能对其进行质量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淫羊藿 基原 HPLC指纹图谱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痰瘀互结证脉诊信息特征研究
5
作者 李阳 刘佳 +4 位作者 莫国凤 刘跞 王星雅 常娜娜 汪南玥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3008-3014,共7页
目的:分析冠心病痰瘀互结证脉诊信息特征,为冠心病证型辨识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集的冠心病患者瘀互结证组和非痰瘀互结证组(对照组)脉诊信息进行分析。采用无监督学习的主成分分析和有监督学习的LS回归、Lasso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分类判... 目的:分析冠心病痰瘀互结证脉诊信息特征,为冠心病证型辨识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集的冠心病患者瘀互结证组和非痰瘀互结证组(对照组)脉诊信息进行分析。采用无监督学习的主成分分析和有监督学习的LS回归、Lasso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分类判决。结果:第1、9主成分所涉及的右手寸脉时域参数;双手频域相位参数降维拟合具有统计学t检验和f检验差异,有监督得到LS模型冠心病痰瘀互结组与非痰瘀互结证整体组判别准确率为74%;冠心病痰瘀互结组与痰阻热蕴、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阳虚寒凝证各证型各组LS识别模型判别准确率为69%~78%,Lasso回归分析下,冠心病痰瘀互结证与非痰瘀互结证2组之间模型判别准确率分别为74%。构成2种证型脉诊信息差异的主要参数集中在左寸相位3、左寸相位6、左关相位6、右关相位6、右尺相位12等频域相位参数;冠心病痰瘀互结证与非痰瘀互结证2组之间模型判别在右寸S2时域参数特征明显。结论:脉诊数据与中医理论对应分析后,冠心病痰瘀互结证与非痰瘀互结证的证型脉象频域信息参数区别主要差异体现在双手寸脉、尺脉。尤其是在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痰浊、瘀特征辨识时,以右寸S2时域差异尤为明显。反映出“肺主治节”在气血精液输布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象特征 主成分分析 回归分析 时域差异 监督学习 冠心病 痰瘀互结证 痰浊 肺主治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颜色百蕊草种子生物学特性研究
6
作者 郑玲玲 陈美兰 +4 位作者 杨蓁蓁 韩红亮 张绮文 管悦琴 周修腾 《耕作与栽培》 2024年第1期25-32,共8页
为探究不同种皮颜色的百蕊草种子生物学特性,本研究以野生百蕊草种子为实验材料,开展种子表型特征、重量和大小、吸水率和含水量、生活力和萌发率、贮藏物质及生物酶活性等方面研究。结果表明,百蕊草黄色种子生物学特性指标表现较好,生... 为探究不同种皮颜色的百蕊草种子生物学特性,本研究以野生百蕊草种子为实验材料,开展种子表型特征、重量和大小、吸水率和含水量、生活力和萌发率、贮藏物质及生物酶活性等方面研究。结果表明,百蕊草黄色种子生物学特性指标表现较好,生活力94.51%、长2.69 mm、宽2.04 mm、厚2.03 mm,百粒重0.5406 g、五百粒重2.7072 g、裂口率45.90%。黄色种子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为2.13 mg/g,显著(p<0.05)高于绿色种子;绿色种子可溶性糖和粗脂肪含量最高分别为8.75 mg/g和0.36 g/g;黄色种子POD酶、β-淀粉酶含量最高分别为204.33 U/g和11.83 U/g;黄绿色种子SOD含量为13201.83 U/g,显著(p<0.05)高于绿色种子;绿色种子的CAT含量最高为41.46 U/g。本研究初步明确了百蕊草种子的生物学特性,不同种皮颜色(黄色、黄绿色、绿色)的种子其生理指标差异较大,黄色和黄绿色种子萌发特性较好,可为以后百蕊草种子采收和制定质量标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蕊草 种子 生物学特性 生理指标 种皮颜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合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九牛草种质资源评价
7
作者 王业 王楚 +3 位作者 常娜娜 徐扬 黄璐琦 李慧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81-87,共7页
为筛选高产稳产的九牛草(Artemisia stolonifera)优良种质资源,对不同表型九牛草叶片光合荧光参数进行评价。以江西省樟树市孙家村种植的九牛草为试验材料,以6种表型九牛草作为测试对象,采用便携式光合仪测定其叶绿素光合荧光参数,并结... 为筛选高产稳产的九牛草(Artemisia stolonifera)优良种质资源,对不同表型九牛草叶片光合荧光参数进行评价。以江西省樟树市孙家村种植的九牛草为试验材料,以6种表型九牛草作为测试对象,采用便携式光合仪测定其叶绿素光合荧光参数,并结合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分析方法,综合评价不同表型九牛草光合能力和潜在的适应性。结果表明,6种九牛草表型叶片形态差异明显,不同表型叶片光合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均存在显著差异,深绿大叶型[(16.260±3.585)μmol/(m^(2)·s)]和浅绿狭叶型[(17.366±3.982)μmol/(m^(2)·s)]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其他4种表型。主成分分析表明,净光合速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水汽压亏缺值、初始荧光值和暗适应下最大荧光值均为重要贡献变量。隶属函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浅绿狭叶型(0.58)、深绿大叶型(0.53)、深绿狭叶型(0.50)3种表型综合排序得分较高,适合作为候选的优良种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牛草(Artemisia stolonifera) 光合参数 叶绿素荧光 种质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樟树籽仁油的90 d亚慢性经口毒性评价 被引量:5
8
作者 彭婷 梁丽军 +6 位作者 曾哲灵 李美娜 鄢祥辉 夏佳恒 余平 万冬满 文学方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3-89,100,共8页
为评价樟树籽仁油的食用安全性,以4.0、2.0、1.0、0.0 mL/kg剂量的樟树籽仁油对4组SPF级SD大鼠(20只/组、雌雄各半)连续灌胃90 d,研究樟树籽仁油的亚慢性经口毒性,探明其剂量-反应关系,毒作用靶器官和可逆性。结果表明:90 d经口毒性试... 为评价樟树籽仁油的食用安全性,以4.0、2.0、1.0、0.0 mL/kg剂量的樟树籽仁油对4组SPF级SD大鼠(20只/组、雌雄各半)连续灌胃90 d,研究樟树籽仁油的亚慢性经口毒性,探明其剂量-反应关系,毒作用靶器官和可逆性。结果表明:90 d经口毒性试验期间,大鼠的活动和生长均正常;除高剂量组雌、雄性大鼠的血糖显著低于对照组外(p<0.05),各剂量组雌、雄性大鼠的体质量及其增量、进食量及食物利用率、脏体比、血常规、血生化、血电解质和尿液等指标与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理检查未见樟树籽仁油对大鼠的作用靶器官产生有意义的病理变化。综上,樟树籽仁油对大鼠生长和生理的影响无剂量-反应关系,对大鼠的作用靶器官无毒害作用且无剂量-反应关系,樟树籽仁油无亚慢性经口毒性,其未观察到毒效应的剂量(NOAEL)大于4.0 mL/kg,食用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籽仁油 毒理学 90 d亚慢性经口毒性 食用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樟树籽仁油的遗传毒性评价 被引量:1
9
作者 彭婷 梁丽军 +6 位作者 曾哲灵 张淑虹 鄢祥辉 夏佳恒 余平 万冬满 文学方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5-81,共7页
为评价樟树籽仁油的食用安全性,通过细菌回复突变试验、体外哺乳类细胞TK基因突变试验及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探究樟树籽仁油的致突变和潜在致癌作用。结果表明:樟树籽仁油对组氨酸缺陷型鼠伤寒沙门氏菌TA1535、TA97、TA98、TA100、TA... 为评价樟树籽仁油的食用安全性,通过细菌回复突变试验、体外哺乳类细胞TK基因突变试验及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试验探究樟树籽仁油的致突变和潜在致癌作用。结果表明:樟树籽仁油对组氨酸缺陷型鼠伤寒沙门氏菌TA1535、TA97、TA98、TA100、TA102均无致突变作用;樟树籽仁油未抑制L5178Y小鼠淋巴瘤细胞的生长,对体外哺乳类细胞TK基因无致突变作用;樟树籽仁油未导致小鼠细胞微核率上升,对哺乳动物红细胞无致突变作用,无遗传毒性。综上,樟树籽仁油无细胞致突变和潜在致癌作用,没有遗传毒性,具有一定的食用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籽仁油 食用安全性 遗传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樟树籽仁油的急性及42d高剂量经口毒性评价
10
作者 彭婷 梁丽军 +6 位作者 曾哲灵 罗苗 鄢祥辉 夏佳恒 余平 万冬满 文学方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9-65,共7页
为评价樟树籽仁油的食用安全性,以ICR小鼠为试验动物,通过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确定樟树籽仁油的急性毒性剂量和分级;以SD大鼠为试验动物,进行42 d高剂量(4.0 mL/kg)经口毒性试验评价樟树籽仁油的亚慢性经口毒性。结果表明:ICR小鼠生理和活... 为评价樟树籽仁油的食用安全性,以ICR小鼠为试验动物,通过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确定樟树籽仁油的急性毒性剂量和分级;以SD大鼠为试验动物,进行42 d高剂量(4.0 mL/kg)经口毒性试验评价樟树籽仁油的亚慢性经口毒性。结果表明:ICR小鼠生理和活动均正常,无中毒和死亡现象,其组织器官均没有肉眼可见病变且无剂量-反应关系,樟树籽仁油对ICR小鼠急性经口毒性半数致死量(LD50)大于21.5 g/kg,根据急性毒性剂量分级标准判定樟树籽仁油无急性经口毒性,属实际无毒级;樟树籽仁油对SD大鼠的生长和生理没有影响,对SD大鼠的作用靶器官无毒害作用,表明樟树籽仁油在连续42 d饲喂期内没有呈现出亚慢性经口毒性。综上,樟树籽仁油无急性经口毒性,也无42 d高剂量经口毒性,食用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籽仁油 食用安全性 急性经口毒性 亚慢性经口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牛草和艾叶的叶绒燃烧后烟尘成分与空气污染物分析
11
作者 马静雯 明晶 +4 位作者 刘大会 汪喻巧 李慧 杜鸿志 郭兰萍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2897-2907,共11页
目的:以不同种质资源的九牛草绒和艾叶绒为研究对象,比较九牛草和艾叶2种艾资源的叶绒燃烧后烟尘中的挥发性成分及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为九牛草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支撑。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S-SPME-GC-MS)... 目的:以不同种质资源的九牛草绒和艾叶绒为研究对象,比较九牛草和艾叶2种艾资源的叶绒燃烧后烟尘中的挥发性成分及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为九牛草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支撑。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S-SPME-GC-MS)检测叶绒燃烧烟尘中的挥发性成分,并对所有挥发性成分进行聚类分析;使用空气质量检测仪对叶绒燃烧后空气中甲醛、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PM_(2.5)和PM_(10)的浓度进行检测。结果:九牛草叶绒燃烧烟尘中共检测出111种成分,相对含量达63.89%~75.76%,艾叶绒燃烧烟尘中共检测出106种成分,相对含量达64.87%~75.50%。二者共鉴定出147种成分,其中共有成分10种。聚类分析把九牛草绒AS_(1)、AS_(2)、AS_(3)和艾叶绒AA_(3)聚为一类,九牛草绒AS_(4)、AS_(5)和艾叶绒AA_(5)聚为一类,其余3种艾叶绒聚为一类。九牛草叶绒燃烧产生的甲醛、TVOC、PM_(2.5)和PM_(10)浓度均显著低于艾叶绒。结论:九牛草绒和艾叶绒燃烧烟尘中挥发性成分种类和含量存在差异:二者均含有较多烯类和烷类物质,九牛草叶绒烟中醇类物质含量略高于艾叶绒,而酚类物质含量远低于艾叶绒,仅在艾叶绒烟中检测到少量桉油精和龙脑。九牛草叶绒燃烧后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均显著低于艾叶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牛草 艾叶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 烟尘成分 空气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芽奇兰速溶茶粉加工过程中香气的变化 被引量:6
12
作者 林诗笛 蒋青香 +5 位作者 林琦 许勇泉 李利君 翁淑燚 倪辉 李清彪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239-248,共10页
以白芽奇兰茶叶制备速溶茶粉为对象,采用感官评价、气相色谱-质谱联用、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等研究速溶茶粉加工过程中的香气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白芽奇兰速溶茶粉加工过程中各阶段样品的整体香气轮廓和香气成分类别具... 以白芽奇兰茶叶制备速溶茶粉为对象,采用感官评价、气相色谱-质谱联用、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等研究速溶茶粉加工过程中的香气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白芽奇兰速溶茶粉加工过程中各阶段样品的整体香气轮廓和香气成分类别具有一定相似性,但在不同加工阶段的香气强度和香气成分含量差异较大;3-乙基-2,5-二甲基吡嗪、脱氢芳樟醇、水杨酸甲酯、藏花醛、香叶醇、吲哚、β-大马士酮、顺式茉莉酮、香叶基丙酮、反式橙花叔醇和茉莉酸甲酯是导致香气变化的关键成分。浸提工艺显著增加了藏花醛、香叶醇、吲哚、β-大马士酮和顺式茉莉酮等成分的OAV,碟式分离、反渗透浓缩和冷冻干燥显著降低了香叶醇、吲哚、β-大马士酮、顺式茉莉酮、茉莉酸甲酯、反式橙花叔醇、3-乙基-2,5-二甲基吡嗪和藏花醛等成分的OAV。超滤除去茶多酚复合物,促进香气成分的释放,导致香叶醇、吲哚、β-大马士酮、顺式茉莉酮和茉莉酸甲酯的OAV增加。本研究阐明白芽奇兰速溶茶粉加工过程中香气成分的变化规律,发现超滤处理促进香气成分的释放,为改良速溶茶粉的加工工艺提高速溶茶粉的香气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溶茶粉 加工工艺 香气轮廓 香气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 Fe_(3)O_(4)@SiO_(2)@NH_(2)@C60的磁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中药材中多环芳烃 被引量:9
13
作者 宋中荣 周翔 +3 位作者 蒋青香 严志宏 蔡瑛 李慧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1-140,共10页
基于 Fe_(3)O_(4)@SiO_(2)@NH_(2)@C60磁纳米复合材料,建立了磁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同时测定中药材中16种多环芳烃(PAHs)含量的分析方法。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扫描电镜和振动样品磁力计对复合材料进行表征,证实C60改性成... 基于 Fe_(3)O_(4)@SiO_(2)@NH_(2)@C60磁纳米复合材料,建立了磁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同时测定中药材中16种多环芳烃(PAHs)含量的分析方法。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扫描电镜和振动样品磁力计对复合材料进行表征,证实C60改性成功;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 Fe_(3)O_(4)@SiO_(2)@NH_(2)@C60的吸附能力强,稳定性好,经10次重复利用后吸附效率无明显变化。考察了萃取溶剂种类、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解吸溶剂种类以及解吸时间对中药材样品中16种PAHs萃取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10 mg吸附剂在4 min内即可实现对目标物的完全吸附。采用最优的磁固相萃取条件,16种PAHs在5~1 000μg/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为0.994 0~0.999 9,检出限为0.2~1.2μg/kg,定量下限为0.8~3.9μg/kg,3个水平下的加标回收率为84.1%~104%,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70%~8.3%,日内RSD为0.20%~3.5%,日间RSD为2.2%~6.9%。所建立的方法能有效降低中药材样品中复杂基质的干扰,为中药材中PAHs含量的测定提供了一种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准确性好的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磁纳米粒子 C60 磁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中药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