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8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欹厅讲坛第三期学术讨论会专家发言摘登
1
作者 胡镜清 江丽杰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6年第6期940-949,共10页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欹厅讲坛第三期学术讨论会上,许多专家就"中医研究的多元化科学方法选择"做了讨论或即席发言,本刊对与会专家在讨论阶段的多次发言内容进行整理,精选出对张东教授新观点、新学说、新组方及其临床验...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欹厅讲坛第三期学术讨论会上,许多专家就"中医研究的多元化科学方法选择"做了讨论或即席发言,本刊对与会专家在讨论阶段的多次发言内容进行整理,精选出对张东教授新观点、新学说、新组方及其临床验证的评价。以下专家发言按时间先后排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讨论会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医研究 讨论阶段 发言内容 新学说 张东 伤寒论 温病学 后天八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结血脉:心脑血管疾病中医病证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病症研究中心简介
2
作者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I0001-I0004,共4页
一、中心简介病证研究一直是中医药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对于中医药理论的传承与创新意义重大,是理论与临床对接的关键环节,也是解决临床难题的重要基础性研究工作。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于2017年9月正式成立病证研究中心,... 一、中心简介病证研究一直是中医药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对于中医药理论的传承与创新意义重大,是理论与临床对接的关键环节,也是解决临床难题的重要基础性研究工作。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于2017年9月正式成立病证研究中心,该中心是目前国内外首家以“病证”命名的研究中心,其定位于:传承发展中医理论,彰显其特色优势,融合中西医基础与临床及现代科技力量,研究病证理论、病证关系、痰病的“因-机-证-治”规律及其生物学机制,为研发新药与新型医疗器械提供理论指导,为揭示生命奥秘与健康促进、疾病防治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医药领域 医疗器械 中医理论 健康促进 生物学机制 中医药理论 疾病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3
作者 张潞潞 张建军 +8 位作者 张秀平 方旖旎 董阳 王晓乾 张钧豪 张鹏 程引 王立英 李玲孺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60-866,共7页
中医药防治包括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等的代谢性疾病效果显著。现从MAFLD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证候分型,体质辨识,中药汤药、中成药、非药物疗法等治疗手段,化痰祛瘀、养肝益肾、疏肝健脾、化湿清热等治则治法,中医动物模型、单味... 中医药防治包括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等的代谢性疾病效果显著。现从MAFLD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证候分型,体质辨识,中药汤药、中成药、非药物疗法等治疗手段,化痰祛瘀、养肝益肾、疏肝健脾、化湿清热等治则治法,中医动物模型、单味药及有效成分、复方等作用机制研究方面进行综述,以归纳总结中医药防治MAFLD的相关研究进展,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 病名 病因病机 证型分型 体质辨识 治疗手段 治则治法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是中医创新的核心 被引量:5
4
作者 杨杰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7年第6期140-142,共3页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包括藏象学、病因病机、诊法与证候、治则治法及养生理论等范畴。本文分析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方法和哲学思辨性、系统开放性、实践认知性等特点,提出应深化内涵挖掘,加强学科建设;立足本体,...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包括藏象学、病因病机、诊法与证候、治则治法及养生理论等范畴。本文分析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方法和哲学思辨性、系统开放性、实践认知性等特点,提出应深化内涵挖掘,加强学科建设;立足本体,传承理论;推进集成创新,提高自主创新水平等促进中医基础理论传承与发展的解决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基础理论 理论研究 创新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痹中医古籍证据的评价、推荐及辨证规律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张磊 张华敏 +3 位作者 孙敏 佟琳 陆惠 商洪才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2441-2447,共7页
目的:运用中医古籍证据评价方法对中医古籍中治疗胸痹的方剂证据进行系统评价和推荐,并总结其辨证规律。方法:文献来自第5版《中华医典》及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开发的“国医典藏”数据库。对1911年(包括1911年)以前治疗胸痹... 目的:运用中医古籍证据评价方法对中医古籍中治疗胸痹的方剂证据进行系统评价和推荐,并总结其辨证规律。方法:文献来自第5版《中华医典》及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开发的“国医典藏”数据库。对1911年(包括1911年)以前治疗胸痹的古方进行收集、筛选,应用《中医古籍防治证据评价分级量表》(胸痹)进行评价与分级,用拟定的推荐标准进行证据推荐。结果:最终纳入155条治疗胸痹的中医古籍证据,其中31条证据被评价为高等级证据,65条证据被评为中等级证据,59条证据被评为低等级证据。遵循“以方测证”思维方法,可得胸痹的证型为寒凝心脉(34.19%)、气滞心脉(23.87%)、瘀血痹阻(16.13%)、痰浊凝滞(9.68%)、心阳不足(5.81%)、心气不足(4.52%)、心阴亏虚(3.87%)及心阳痹阻(1.94%)。源自《金匮要略》的人参汤、茯苓杏仁甘草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瓜蒌薤白白酒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苏合香丸、失笑散,《正体类要》的归脾汤8条古籍证据进行强推荐,乌头赤石脂丸、丹参饮、血府逐瘀汤、橘枳姜汤4条古籍证据进行弱推荐,其他古籍证据暂不推荐。结论:《金匮要略》是治疗胸痹的经典古籍,具有完备的辨证论治体系;化痰法和活血法是治疗胸痹的基本治法,瓜蒌薤白三方、血府逐瘀汤等是治疗胸痹的重要方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痹 冠心病 中医古籍 证据 循证评价 证据推荐 评价量表 辨证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体质类型与糖尿病前期相关性研究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王雪可 李天星 +2 位作者 方旖旎 王琦 李玲孺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19-1427,共9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前期中医体质分布规律,确定该病常见的高危体质类型,为今后的临床和科学研究提供循证证据。方法: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 目的:探讨糖尿病前期中医体质分布规律,确定该病常见的高危体质类型,为今后的临床和科学研究提供循证证据。方法: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数据库,纳入所有评价糖尿病前期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采用Strata 14.0软件进行横断面研究的单个率的Meta分析,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用比值比(OR)和95%置信区间(CI)描述效应值。2位独立的评价者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估。结果:共纳入41项研究,样本量总计9611例。痰湿质、平和质、阴虚质、气虚质分别占糖尿病前期人群的22%(18%~25%)、17%(13%~20%)、16%(13%~19%)和11%(11%~15%)。病例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痰湿质、阴虚质人群糖尿病前期发病风险的OR值分别是2.86(1.84~4.45)和2.33(1.48~3.68)。糖尿病前期人群在不同地区、年龄、性别方面,中医体质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痰湿质、平和质、阴虚质、气虚质是糖尿病前期人群最常见的体质,其中痰湿质、阴虚质可能是糖尿病前期发病的危险因素,平和质可能是糖尿病前期的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前期 中医体质类型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诊断装备辅助体质辨识的文献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郭壮 于丽丽 +4 位作者 张娟 尹继瑶 全红琴 赵天慈 王俊文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790-2794,共5页
目的:通过文献研究中医诊断装备对体质辨识“治未病”的辅助作用。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23年7月文献进行统计研究,导入Note Express中建立文献数据库,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有效文献录入Excel 2019表格,建立中医体质辨识文献数据库。依据红... 目的:通过文献研究中医诊断装备对体质辨识“治未病”的辅助作用。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23年7月文献进行统计研究,导入Note Express中建立文献数据库,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有效文献录入Excel 2019表格,建立中医体质辨识文献数据库。依据红外仪、舌诊仪、脉诊仪和面诊仪研究归纳总结。结果:不同体质类型的不同部位温度情况、舌象特征、脉象指标、脉象特征、面象指标各不相同,且存在显著差异(P<0.05),可借助红外仪、舌诊仪、脉诊仪和面诊仪收集受检者相应的生理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辅助体质辨识。结论:利用中医检测装备可以降低体质辨识时由于医生主观判断所造成的偏差,能有效促进体质辨识系统化、规范化,从而提供更加精准的养生治疗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诊断装备 中医体质 治未病 文献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病机理论研究的现状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卢红蓉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7-48,共2页
关键词 中医 病机 研究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学理论概说及其对生命科学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刘洋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7年第6期102-106,110,共6页
中医学理论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指导和参与下,中医学对人体生命现象和相关影响的系统理性认识。其主要理论范畴有道、气、阴阳、五行等,用以阐释人体生命现象及其影响关系,指导中医临床养生防病治疗实践,并且在发展进程中不断自我完善,... 中医学理论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指导和参与下,中医学对人体生命现象和相关影响的系统理性认识。其主要理论范畴有道、气、阴阳、五行等,用以阐释人体生命现象及其影响关系,指导中医临床养生防病治疗实践,并且在发展进程中不断自我完善,支撑着中医学的特色和传承。中医学理论具有医学、科学、文化等多重价值意义。本文概要地论述了中医学理论的概念、范畴、意义和现代化等问题,并就有关中医理论现代化问题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学理论 概念 范畴 意义 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医理论研究的方向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海玉 《世界中医药》 CAS 2007年第2期71-72,共2页
中医理论是中医药学术领域中的核心内容,是指导中医临床的原则和法则。近年来,虽然中医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尚未取得突破性的成果与进展。实现中医理论研究的突破应当从明确现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征、坚持中医特色、反... 中医理论是中医药学术领域中的核心内容,是指导中医临床的原则和法则。近年来,虽然中医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尚未取得突破性的成果与进展。实现中医理论研究的突破应当从明确现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征、坚持中医特色、反思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现状3方面入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理论/研究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理论集成创新机制研究
11
作者 马晓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7年第6期135-139,共5页
在多元文化碰撞与科学发展的潮流冲击下,中医理论学科出现了学术探索模式的分化,可概括为整体论、还原论和复杂性3个模式。整体论模式包含文献研究和临床研究两个路径,还原论模式包含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两个路径,复杂性模式也包含实验... 在多元文化碰撞与科学发展的潮流冲击下,中医理论学科出现了学术探索模式的分化,可概括为整体论、还原论和复杂性3个模式。整体论模式包含文献研究和临床研究两个路径,还原论模式包含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两个路径,复杂性模式也包含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两个路径,合计6个类型。整体论模式具有实践优位的价值倾向与综合体验的认知特征,注重对事物的宏观准确把握,强调主体、客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还原论模式则具有理论优位的价值倾向与分析实证的认知特征,注重对事物的微观精确把握,强调主体、客体与环境的独立性及各自内部的结构特征。复杂性模式的特征是融合整体论与还原论模式,力图保留两者优点,克服两者缺点。文献研究、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三个路径之间表现出与三个模式之间价值倾向与认知特征互补不同的功能互补特质,体现出彼此印证的规律。文献研究尽管在不同模式中都有运用,但在整体论模式中地位尤为重要;实验研究在还原论与复杂性模式中均有体现,但特征各异;临床研究在整体论、还原论和复杂性模式中都不可或缺,但表现形式却大相径庭。不同研究类型的学术价值总体而言是平等的,但在特定情形下又是不同的,需要对其创新贡献度从三个方面予以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理论 集成创新 整体论 还原论 复杂性 文献研究 实验研究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三期欹厅讲坛“中医研究的多元化科学方法”会议纪要
12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6年第6期I0001-I0003,共3页
2016年5月5日,欹厅讲坛第三期学术讨论会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欹厅举行。本次讲坛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上王永炎提议,会议的主题为“中医研究的多元化科学方法”。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 2016年5月5日,欹厅讲坛第三期学术讨论会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欹厅举行。本次讲坛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上王永炎提议,会议的主题为“中医研究的多元化科学方法”。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胡镜清研究员担任执行主席,由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医师张东教授担任主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基础理论 科学方法 多元化 中国中医科学院 会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术讨论会 主任医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理论对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的认识 被引量:60
13
作者 王少君 李艳 +1 位作者 刘红 刘振海 《世界中医药》 CAS 2013年第9期1044-1048,共5页
中医药在防治骨质疏松症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中医理论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主要集中在"肾主骨,生髓"方面,其理论的阐述与现代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的研究结果相符合。探讨传统中医学古代理论和现代研究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加强中医... 中医药在防治骨质疏松症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中医理论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主要集中在"肾主骨,生髓"方面,其理论的阐述与现代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的研究结果相符合。探讨传统中医学古代理论和现代研究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加强中医理论指导下治疗骨质疏松症机制的研究,提高中医药治疗治骨质疏松症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理论 骨质疏松症 血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血瘀证本质研究概况 被引量:69
14
作者 刘军莲 宋剑南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091-1093,共3页
血瘀证是目前中西医界研究最多和最广泛的中医证候,关于血瘀证的实质不同学者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目前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粗浅的归纳。
关键词 血瘀证 内皮细胞 纤溶酶原 降钙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证候规范和测量的多元统计学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国春 王均琴 +2 位作者 刘德麟 余小金 吴勉华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3年第11期2394-2396,共3页
中医证及证候标准化、客观化和规范化是近30年来中医理论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证候学研究涉及到复杂科学,证本身具有"组学"特征,不是某一个微观指标所能表征。近年来由于多学科的介入,DME测量方法引入,以及高速运算的计算机和... 中医证及证候标准化、客观化和规范化是近30年来中医理论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证候学研究涉及到复杂科学,证本身具有"组学"特征,不是某一个微观指标所能表征。近年来由于多学科的介入,DME测量方法引入,以及高速运算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解决中医证候的复杂性科学问题提供了可能。证候规范和测量涉及到多指标的量化测量和降维等多元统计学方法,高级统计方法引入深化了证候研究。文章系统回顾了聚类分析、探索性和证实性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数据挖掘等统计学方法在中医证候学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存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候 规范 测量 多元统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现代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6
作者 程昭寰 黄鑫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931-933,共3页
采用文献综述的研究方法,系统调查了近年来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相关文献,从运动性疲劳的诊断、发生机制、分类及鉴别诊断、中医证治规律、用药规律等方面阐述了中医药对运动性疲劳的认识,以及中医药对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作用,特别提出了时相... 采用文献综述的研究方法,系统调查了近年来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相关文献,从运动性疲劳的诊断、发生机制、分类及鉴别诊断、中医证治规律、用药规律等方面阐述了中医药对运动性疲劳的认识,以及中医药对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作用,特别提出了时相药法这一新理论,并指出了目前研究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性疲劳 中医药 时相药法 现代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证候的多元统计分析及方法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曦 宋剑南 房祥忠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69-675,共7页
从"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痰瘀证候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数据出发,研究影响中医证候的各主要因素。对11种可能的标志蛋白质(群)数据进行分析,以统计聚类为主导思想,给出变量聚类和样本数据聚类综合应用的方法,并结合医学角度... 从"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痰瘀证候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数据出发,研究影响中医证候的各主要因素。对11种可能的标志蛋白质(群)数据进行分析,以统计聚类为主导思想,给出变量聚类和样本数据聚类综合应用的方法,并结合医学角度对变量聚类结果的分析,指导组内和组间两种样本聚类讨论;同时,通过假设检验,从统计理论上对所得分类予以支持。最后得到标志蛋白质群{结合珠蛋白前体,α-胰蛋白酶抑制剂轻链,脂肪细胞脂质结合蛋白异构体3,补体C4}或{纤维蛋白原γ链,α-胰蛋白酶抑制剂轻链,未确定名称的蛋白(ID1485)}。考虑可能是区分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痰证和瘀证的标志蛋白质群,从而给出蛋白质水平上对痰证和瘀证判决方法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证候 变量聚类 样本数据聚类 假设检验 判决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医理论现代发展的战略思考 被引量:8
18
作者 潘桂娟 于智敏 +8 位作者 刘洋 杨威 金香兰 张华敏 李海玉 罗卫芳 张宇鹏 刘寨华 王左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7年第6期1-11,共11页
本文在调查研究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获奖成果、科研课题、学术论文、学术著作,以及专家访谈、会议研讨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以下问题:1.中医理论的先进性及其历史贡献;2.发展中医理论的重要现实意义;3.中医理论现代发展的概要情况;4.中医... 本文在调查研究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获奖成果、科研课题、学术论文、学术著作,以及专家访谈、会议研讨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以下问题:1.中医理论的先进性及其历史贡献;2.发展中医理论的重要现实意义;3.中医理论现代发展的概要情况;4.中医理论现代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5.中医理论发展的总体趋势;6.中医理论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思路;7.中医理论发展的战略重点与主要任务;8.中医理论发展的保障措施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理论 发展目标 发展思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学“火”的理论溯源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海玉 潘桂娟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5-48,共4页
中医的"火"是在对物质之火的直观观察和认识基础上,通过取象形成的意象性概念,"火"字是这一概念的符号。由于意象性概念不是对事物本质的抽象,而是取象的结果,因此中医学"火"的内涵十分丰富。中医学"... 中医的"火"是在对物质之火的直观观察和认识基础上,通过取象形成的意象性概念,"火"字是这一概念的符号。由于意象性概念不是对事物本质的抽象,而是取象的结果,因此中医学"火"的内涵十分丰富。中医学"火"的理论是随着"火"涵义的演变与发展逐渐创立丰富起来的。从其源流来看,"火"的理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学术发展特点和各具特色的学说。历代医家对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的理性升华,使中医"火"的理论得以不断地创新发展。论文旨在通过考证"火"涵义的演变与发展,理清其传承创新的脉络,并初步分析探讨中医学"火"之理论发展背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流 五行 时代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宋金元时期中医学“火”理论的发展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海玉 潘桂娟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116-1118,共3页
"火"的理论源于《内经》,在宋金元时期得到突破性发展。现从生理之火论、内火虚衰论、内火亢盛论、外感火邪论等四个方面,阐发宋金元时期"火"的涵义与理论所取得的重大进展。
关键词 宋金元时期 生理之火论 内火虚衰论 内火亢盛论 外感火邪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