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分型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汪江山 赵欣捷 +3 位作者 尹沛源 孔宏伟 许国旺 吕爱平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9年第1期201-205,共5页
现代医学以及传统中医从不同的视角认识疾病,并有望在系统生物学的范畴内得到统一。本文采用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时间飞行质谱(UPLC-Q-TOF)的血浆代谢组学方法,运用多维数据分析来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疾病分型。主成分分析(PCA)的... 现代医学以及传统中医从不同的视角认识疾病,并有望在系统生物学的范畴内得到统一。本文采用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时间飞行质谱(UPLC-Q-TOF)的血浆代谢组学方法,运用多维数据分析来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疾病分型。主成分分析(PCA)的方法能够区分对照组和RA疾病组。进一步采用正交滤噪(OSC)并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可明显区分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不同病程(稳定期与活动期)以及中医特定证候(寒证与热证)等疾病亚型。代谢组学在阐明传统中医理论,促进中医与现代医学的交流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组学 类风湿性关节炎 痹症 疾病分型 UPLC—TOF—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V/AIDS患者二线抗病毒治疗后发生免疫重建不良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王东利 艾艳珂 +4 位作者 袁君 马秀霞 郭会军 许前磊 金艳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0期3789-3795,共7页
背景以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为基础的HIV/AIDS二线抗病毒治疗方案在我国已实施10余年,但有关HIV/AIDS患者接受二线抗病毒治疗后免疫重建不良(INR)的研究较少。目的了解HIV/AIDS患者更换二线抗病毒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后INR的发生率,探... 背景以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为基础的HIV/AIDS二线抗病毒治疗方案在我国已实施10余年,但有关HIV/AIDS患者接受二线抗病毒治疗后免疫重建不良(INR)的研究较少。目的了解HIV/AIDS患者更换二线抗病毒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后INR的发生率,探究发生INR的影响因素。方法以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和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数据库为数据来源,选取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更换为二线抗病毒治疗方案且CD_(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的HIV/AIDS患者3016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二线抗病毒治疗后3年内的随访资料,根据随访数据计算HIV/AIDS患者INR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INR的影响因素。结果HIV/AIDS患者二线抗病毒治疗后满1、2、3年INR发生率分别为42.34%(774/1828)、32.31%(608/1882)和24.11%(421/174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女:OR=0.60,95%CI(0.49,0.73)〕、基线CD_(4)^(+)T淋巴细胞计数〔<50个/μl:OR=3.42,95%CI(2.51,4.69);50~100个/μl:OR=3.26,95%CI(2.50,4.27);101~150个/μl:OR=1.51,95%CI(1.19,1.92)〕是HIV/AIDS患者二线抗病毒治疗后第1年发生INR的影响因素(P<0.05);性别〔女:OR=0.70,95%CI(0.57,0.86)〕、年龄〔40~50岁:OR=1.37,95%CI(1.05,1.80);>50岁:OR=1.81,95%CI(1.36,2.42)〕、感染途径〔血液:OR=1.40,95%CI(1.06,1.85)〕、HIV阳性时间〔3~6年:OR=1.48,95%CI(1.02,2.13)〕、HAART治疗时间〔3~5年:OR=0.66,95%CI(0.48,0.90);>5年:OR=0.71,95%CI(0.53,0.95)〕、基线CD_(4)^(+)T淋巴细胞计数〔<50个/μl:OR=2.54,95%CI(1.84,3.49);50~100个/μl:OR=2.49,95%CI(1.90,3.27);101~150个/μl:OR=1.59,95%CI(1.23,2.05)〕是HIV/AIDS患者二线抗病毒治疗后第2年发生INR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50岁:OR=1.8,95%CI(1.31,2.49)〕、感染途径〔血液:OR=1.45,95%CI(1.07,2.00)〕、基线CD_(4)^(+)T淋巴细胞计数〔<50个/μl:OR=2.07,95%CI(1.52,2.82);50~100个/μl:OR=2.14,95%CI(1.57,2.92);101~150个/μl:OR=1.49,95%CI(1.12,1.98)〕是HIV/AIDS患者二线抗病毒治疗后第3年发生INR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HIV/AIDS患者二线抗病毒治疗后满1、2、3年INR发生率分别为42.34%、32.31%和24.11%。性别、年龄、基线CD_(4)^(+)T淋巴细胞计数、经血液传播途径感染HIV是INR发生的影响因素,实际工作中要特别关注男性、年龄>50岁及基线CD_(4)^(+)T淋巴细胞计数≤150个/μl的HIV/AIDS患者的免疫力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洛匹那韦/利托那韦 二线抗病毒治疗 免疫重建不良 发生率 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