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视中药多组分整合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7
1
作者 姜廷良 霍海如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3年第2期1-4,共4页
中药及其方剂由活性物质群构成,它们按一定要求配伍组合,通过多靶点、多途径经整合发挥作用;其特定的终末效应是其相应活性物质群作用于多个靶点的优势、放大、选择、嵌合、适应等作用的综合、聚类、协调、反馈、平衡,亦即“整合”的结... 中药及其方剂由活性物质群构成,它们按一定要求配伍组合,通过多靶点、多途径经整合发挥作用;其特定的终末效应是其相应活性物质群作用于多个靶点的优势、放大、选择、嵌合、适应等作用的综合、聚类、协调、反馈、平衡,亦即“整合”的结果,其中,适应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现代化 中药化学 方剂 终末效应 组分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细胞功能及其异质性研究的进展 被引量:9
2
作者 郭建友 霍海如 姜廷良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5年第10期1081-1085,共5页
血管内皮细胞具有广泛的生理功能,本文从血管形成、凝血及血小板和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炎症和免疫反应、合成基质成分、调节血管张力和脂质代谢等方面,综述了内皮细胞的功能。重点介绍了各类组织和动物内皮细胞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 血管内皮细胞具有广泛的生理功能,本文从血管形成、凝血及血小板和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炎症和免疫反应、合成基质成分、调节血管张力和脂质代谢等方面,综述了内皮细胞的功能。重点介绍了各类组织和动物内皮细胞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形态、功能、表面抗原及对内皮损伤后的反应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 血管形成 凝血 细胞因子 免疫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种中西药物含药血清对大鼠成骨细胞增殖成熟的影响 被引量:30
3
作者 姜廷良 霍海如 +1 位作者 李兰芳 郭淑英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42-345,共4页
目的 用含药血清体外观察 1 5种中、西药物对大鼠新生鼠颅骨成骨细胞增殖成熟的影响 ,比较它们的作用。方法 将所试药物口饲大鼠 ,每日 2次 ,连续 5次 ,于末次给药后 1h采血 ,分离获得含药血清 ,加入成骨细胞培养液中 ,培养 3d,以MTT... 目的 用含药血清体外观察 1 5种中、西药物对大鼠新生鼠颅骨成骨细胞增殖成熟的影响 ,比较它们的作用。方法 将所试药物口饲大鼠 ,每日 2次 ,连续 5次 ,于末次给药后 1h采血 ,分离获得含药血清 ,加入成骨细胞培养液中 ,培养 3d,以MTT法和金氏法测定光密度值 ,探讨对成骨细胞增殖和细胞外液中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 所试 1 5种药物的含药血清对成骨细胞增殖均无显著作用 ;3种西药、4种中成药能显著增强碱性磷酸酶活性 ,其作用强度分别依次为安雄、特乐定、福善美以及泰格、骨疏康、鹿茸健骨、仙灵骨葆。 6种中医古方对碱性磷酸酶活性无显著增强作用。结论 安雄胶囊 (雄激素制剂 )、特乐定片 (氟制剂 )、福善美片 (双膦酸盐制剂 )和中药泰格胶囊、骨疏康颗粒、鹿茸健骨胶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药血清 成骨细胞增殖 碱性磷酸酶 骨质疏松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枝汤有效部位A对IL-1刺激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前列腺素E_2及其主要信号转导元件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姜楠 霍海如 +2 位作者 李兰芳 郭淑英 姜廷良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4年第11期1289-1292,共4页
目的:探讨桂枝汤解热有效部位A(Fr.A)对IL-1刺激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rCMEC)PGE2信号转导通路主要元件的影响。方法:制备大鼠含药血清,通过放射免疫法测定PGE2含量,酶反应底物法测定PLA2活性,ELISA法测定COX活性,比色法测定NO含量。... 目的:探讨桂枝汤解热有效部位A(Fr.A)对IL-1刺激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rCMEC)PGE2信号转导通路主要元件的影响。方法:制备大鼠含药血清,通过放射免疫法测定PGE2含量,酶反应底物法测定PLA2活性,ELISA法测定COX活性,比色法测定NO含量。结果:Fr.A含药血清处理rCMEC后,在IL-1刺激下,孵育液中PGE2和NO含量、总COX和COX-2活性均显著减低,对升高的sPLA2活性无明显影响。结论:Fr.A可通过影响PGE2信号转导通路主要元件COX及NO,进而影响PGE2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枝汤有效部位A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白细胞介素-1 前列腺素 信号转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1β刺激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COX活性、mRNA表达和PGE_2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郭建友 霍海如 +4 位作者 赵保胜 刘洪斌 李兰芳 郭淑英 姜廷良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10-714,共5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L-1β)刺激不同时间对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rCMEC)的环氧合酶(COX)活性及其mRNA表达和PGE2释放的影响。方法:建立rCMEC培养,进行Ⅷ因子相关抗原鉴定。细胞长至融合状态后加入IL-1β(30μg/L),分别刺激0.5、1、...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L-1β)刺激不同时间对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rCMEC)的环氧合酶(COX)活性及其mRNA表达和PGE2释放的影响。方法:建立rCMEC培养,进行Ⅷ因子相关抗原鉴定。细胞长至融合状态后加入IL-1β(30μg/L),分别刺激0.5、1、2、4、8、12、24 h,ELISA测定细胞内COX-1、COX-2的活性及细胞外液PGE2含量,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COX-1、COX-2的mRNA表达量,扩增产物进行熔解曲线图及琼脂糖电泳分析,并与未刺激的rCMEC作比较。结果:①Ⅷ因子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可见90%以上的培养细胞呈阳性,确认为rCMEC。②IL-1β刺激4 h时细胞培养液PGE2含量已明显高于未刺激组(P<0.05);12 h时PGE2含量达到最大值(P<0.01);24 h时PGE2含量有所回降,但与未刺激组比较仍有显著差异(P<0.05)。③IL-1β刺激不同时间rCMEC内COX-1活性与未刺激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COX-2活性在第8 h时已明显高于未刺激组(P<0.05),12 h活性达峰值(P<0.01),24 h活性有所回降,但仍具显著差异(P<0.05)。④IL-1β刺激不同时间COX-1 mRNA表达与未刺激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未刺激组在本实验条件下未检测到COX-2 mRNA表达,IL-1β刺激1h时可见COX-2 mRNA表达,4 h时COX-2 mRNA表达至峰值,而后开始回降,第12 h时已未见表达。熔解曲线图显示无非特异性扩增;琼脂糖电泳可见扩增基因与目的基因长度相符,结果与荧光定量PCR一致。结论:IL-1β作用下,rCMEC释放的PGE2持续增加并于12h达峰值,这一过程主要与COX-2 mRNA表达激活及COX-2活性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 内皮细胞 前列腺素E类 环氧合酶-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1β刺激脑微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前列腺素E_2的经时变化 被引量:3
6
作者 郭建友 霍海如 +4 位作者 赵保胜 刘洪斌 李兰芳 郭淑英 姜廷良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5年第6期503-505,共3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L1β)刺激体外培养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前列腺素E2(PGE2)的经时变化。方法:30ng/ml浓度的IL1β刺激体外培养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分别于刺激后0.5、1、2、4、8、12和24h收集细胞外液,用酶联免疫法(EL...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L1β)刺激体外培养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前列腺素E2(PGE2)的经时变化。方法:30ng/ml浓度的IL1β刺激体外培养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分别于刺激后0.5、1、2、4、8、12和24h收集细胞外液,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各时间点细胞外液PGE2含量,并对各相应时间点的内皮细胞进行细胞计数。结果:①空白组内皮细胞计数值随时间延长而持续性增加,12h趋于稳定;IL1β刺激组细胞计数值随时间延长也相应增加,12h基本趋于稳定,虽各时间点细胞数绝对值略少于空白组,但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由于细胞的不断生长,空白组PGE2含量也在不断地增加,12h为(10.80±1.46)pg/ml,达最大值,24h为(9.72±2.78)pg/ml,有所下降。加入IL1β刺激后8h,细胞外液PGE2含量已开始明显增加,12h为(16.93±2.98)pg/ml,达最大值,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24h为(16.82±1.54)pg/ml,虽有所降低,但与空白组比较,仍具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经IL1β刺激后,细胞释放的PGE2在12h达峰值,以后缓慢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Β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前列腺素E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热大鼠下丘脑组织中蛋白质组双向电泳图谱初步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周军 李沧海 +2 位作者 霍海如 姜楠 姜廷良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1492-1494,共3页
目的 :初步观察酵母性发热大鼠下丘脑组织中蛋白质的差异表达 ,为进一步探讨发热的分子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双向电泳技术 ,对正常大鼠和酵母发热大鼠下丘脑组织中蛋白质表达进行比较 ,观察其差异表达。结果 :发热模型大鼠与正常大... 目的 :初步观察酵母性发热大鼠下丘脑组织中蛋白质的差异表达 ,为进一步探讨发热的分子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双向电泳技术 ,对正常大鼠和酵母发热大鼠下丘脑组织中蛋白质表达进行比较 ,观察其差异表达。结果 :发热模型大鼠与正常大鼠比较 ,下丘脑蛋白表达有明显差异 ,差异蛋白数量约占可分辨蛋白点的3 8%。其中 9种蛋白表达强于对照 ,4种蛋白表达低于对照 ,1种蛋白等电点发生了改变 ,1种蛋白仅见于酵母发热大鼠。结论 :发热与正常大鼠下丘脑组织中所表达的差异蛋白 ,是否是酵母介导大鼠体温升高的相关蛋白或特异蛋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 大鼠 下丘脑 电泳 凝胶 双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