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压缩CO_(2)储能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1
1
作者 关苏敏 钟声远 +5 位作者 李翰宸 丁若晨 苏文 蔺新星 汤正阳 杜娟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0-254,共15页
作为一种新型的压缩储能技术,压缩CO_(2)储能近年来受到学术界及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可满足我国大规模长时储能的需求,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对此,本文从压缩CO_(2)储能系统、CO_(2)存储装置两方面梳理了该技术的研究现状。结果表明,现有压... 作为一种新型的压缩储能技术,压缩CO_(2)储能近年来受到学术界及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可满足我国大规模长时储能的需求,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对此,本文从压缩CO_(2)储能系统、CO_(2)存储装置两方面梳理了该技术的研究现状。结果表明,现有压缩CO_(2)储能系统主要分为5类,即低压罐超临界/高压罐超临界储能、低压罐液态/高压罐超临界储能、低压罐气态/高压罐超临界储能、低压罐液态/高压罐液态储能、低压罐气态/高压罐液态储能。理论研究主要在于系统性能的稳态分析,鲜有系统全工况的动态特性分析,而示范项目则多采用高压液态-低压常压柔性存储的储能方案。对于CO_(2)存储装置,主要有地下咸水层、地下盐穴、柔性储气棚、吸附储气床、储气罐及储液罐,其中柔性储气棚、储气/液罐已有工程应用,但储气棚体积巨大,而储罐内CO_(2)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热力特性仍需进一步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介绍了压缩CO_(2)储能系统未来发展的趋势。一方面,压缩CO_(2)储能涉及多种能源形式,可与外界冷热源及其他热力系统耦合,以满足负荷侧冷热电储的需求,提高系统整体能效水平。另一方面,可引入有机工质与CO_(2)混合,解决低压CO_(2)液态存储的易结干冰、系统压比较低的问题,从而实现高低压液态存储,以极大提高压缩储能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CO_(2)储能 CO_(2)存储装置 多能系统 CO_(2)混合工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冷数据中心余热驱动的“热泵-跨临界CO_(2)发电”卡诺电池热力性能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谭鋆 丁若晨 +4 位作者 周晓宇 蔺新星 苏文 徐波 吴宏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71-1480,共10页
为回收液冷数据中心余热并促进可再生能源下的绿色数据中心发展,本工作提出了一种液冷数据中心余热驱动的“热泵-跨临界CO_(2)发电”卡诺电池热力系统,并建立了相应的热力学模型,以评估不同工况下系统的热力性能。结果表明,在设计工况下... 为回收液冷数据中心余热并促进可再生能源下的绿色数据中心发展,本工作提出了一种液冷数据中心余热驱动的“热泵-跨临界CO_(2)发电”卡诺电池热力系统,并建立了相应的热力学模型,以评估不同工况下系统的热力性能。结果表明,在设计工况下,当储能容量为100 kW×5 h,热泵工质采用R245fa时,热泵COP可达5.23,基于热泵供热的发电效率达13.28%,卡诺电池的往返效率为67.64%。进一步,本工作研究了关键运行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发现系统的往返效率随热泵蒸发器过热度的增加而提升,随高低温水箱温度、发电循环泵出口压力和冷凝温度的增加而下降。其中,当发电循环的冷凝温度低于18℃时,系统的往返效率可超过100%。此外,本工作还对系统运行参数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发电循环冷凝温度对系统往返效率的影响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诺电池 热泵 跨临界CO_(2)发电 液冷数据中心 余热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_(2)混合工质的压缩储能系统性能
3
作者 王斌 谭鋆 +4 位作者 李凤合 蔺新星 关苏敏 丁若晨 苏文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91-2404,共14页
为了提高压缩储能系统的储能密度,同时解决CO_(2)难以冷凝的问题,本工作提出了一种基于CO_(2)混合工质的压缩储能系统,在高低压侧CO_(2)混合工质均以液相的形式存储。构建了系统在稳态工况下的热经济模型,探讨7种CO_(2)混合工质(CO_(2)/... 为了提高压缩储能系统的储能密度,同时解决CO_(2)难以冷凝的问题,本工作提出了一种基于CO_(2)混合工质的压缩储能系统,在高低压侧CO_(2)混合工质均以液相的形式存储。构建了系统在稳态工况下的热经济模型,探讨7种CO_(2)混合工质(CO_(2)/R32、CO_(2)/R41、CO_(2)/R22、CO_(2)/R125、CO_(2)/R143a、CO_(2)/R601和CO_(2)/R601a)的系统适应性,并优选出最佳的CO_(2)混合工质和组分配比,揭示关键运行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O_(2)质量分数的增加,系统的储能效率和?效率均有所提升,其中CO_(2)/R41、CO_(2)/R32和CO_(2)/R22的表现较优,且对CO_(2)质量分数的敏感性较低。在7种混合工质中,CO_(2)/R41(0.65/0.35)在设计工况下展现出最佳的热经济性,计算得到系统的储能效率和?效率分别为59.12%和53.11%;系统所需高低压储罐体积分别为5217.65m^(3)和2787.39 m^(3),得到储能密度为9.36 kWh/m^(3);系统投资成本为134.06×10^(6)元,投资回收期为6.59 a。此外,对于压缩CO_(2)/R41(0.65/0.35)储能系统,随着高压储罐温度的增加,储能效率和?效率线性提升,投资成本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而低压储罐温度的升高导致储能效率和?效率下降,投资成本和投资回收期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混合工质 压缩储能 性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S-CO_(2)发电系统空冷塔优化设计分析
4
作者 刘亚琴 徐进良 +1 位作者 王兆福 谢剑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5151-5162,I0018,共13页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燃煤发电效率高、灵活性好,有望支撑我国能源转型。我国西部和北部煤炭资源丰富但水资源缺乏,该文建立1000 MW空冷燃煤机组计算模型,包括S-CO_(2)循环及空冷塔2个模块。S-CO_(2)循环模块耦合空冷塔等主要设备,...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_(2))燃煤发电效率高、灵活性好,有望支撑我国能源转型。我国西部和北部煤炭资源丰富但水资源缺乏,该文建立1000 MW空冷燃煤机组计算模型,包括S-CO_(2)循环及空冷塔2个模块。S-CO_(2)循环模块耦合空冷塔等主要设备,获得S-CO_(2)侧热力参数,空冷塔模块对空气侧流动和换热进行计算,获得空冷塔投资成本。由于塔高限制,该文采用多换热管排单塔及多塔对空冷塔进行布置。结果表明,单塔投资成本小,6排管单塔和多塔(2塔)投资成本分别为8141.5万元和9735.6万元,因为塔身成本占比更大,建议采用单塔。增大换热管排数减少换热器夹点温差,降低循环热效率,影响空冷塔稳定运行,建议优化管排数为6。该文研究环境温度对空冷S-CO_(2)燃煤发电的影响,发现随环境温度升高,循环热效率降低。该文研究结果可为空冷S-CO_(2)燃煤发电系统的设计提供一定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发电 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 自然通风直接空冷塔 循环热效率 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