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要素协同更新理念下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策略研究—以苏州山塘桐星社区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吴尧 吴秋颖 +1 位作者 吴勇澜 丁子容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7-133,共7页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步入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的关键转型期,老旧城区的保护更新成为城市风貌提升的重要举措。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因其复杂的产权属性和特殊的空间肌理在更新过程中面临多重困境。为实现居住性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如...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步入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的关键转型期,老旧城区的保护更新成为城市风貌提升的重要举措。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因其复杂的产权属性和特殊的空间肌理在更新过程中面临多重困境。为实现居住性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如何实现居住性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的平衡,本文选取苏州山塘历史街区桐星社区为研究对象,借助社区营造理论,提出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的多要素协同更新的理念,以社会生活、物质空间、经济产业三个层面,从人、文、地、产、景五个角度探索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多要素协同更新的策略。研究表明,居住性历史街区的保护需从社区主体多元化、历史文脉的传承、物质空间的保育、特色产业的活化和景观环境的优化五方面因地制宜考虑街区要素协同发展,为今后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营造 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 多要素协同更新 物质空间 社会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南乡村生活垃圾收集设施空间布局评价研究
2
作者 陈文菁 王慧宾 叶露 《华中建筑》 2025年第3期121-125,共5页
乡村生活垃圾收集设施作为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布局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村民处理生活垃圾行为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乡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的完善与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该文在对我国乡村生活垃圾收集方式历史变迁的认知... 乡村生活垃圾收集设施作为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布局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村民处理生活垃圾行为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乡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的完善与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该文在对我国乡村生活垃圾收集方式历史变迁的认知基础上,通过梳理相关政策法规的技术规范,建立乡村生活垃圾收集设施绩效评价体系。以位于苏南先发地区的苏州市甪直镇为实证区域,运用GIS和SPSS等工具对镇域尺度下乡村生活垃圾收集设施的空间布局展开绩效评价,进而提出针对性优化设计策略,同时形成对既有技术规范的有效反馈,以期为新时期乡村生活垃圾收集设施的精准配置和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效能提供科学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生活垃圾 收集设施 空间布局 评价体系 苏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平定宋家庄聚落与民居形态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王金平 王文杰 《中外建筑》 2023年第3期81-84,共4页
在山西省阳泉市,广袤的太行山区分布着众多保存完好、极具研究价值的传统聚落,承载着独特鲜明的建筑文化,平定宋家庄就是典型一例。通过对其区位特征和历史背景的分析,试对其聚落形态特征与民居形态特征进行初步探讨。聚落形态特征包括... 在山西省阳泉市,广袤的太行山区分布着众多保存完好、极具研究价值的传统聚落,承载着独特鲜明的建筑文化,平定宋家庄就是典型一例。通过对其区位特征和历史背景的分析,试对其聚落形态特征与民居形态特征进行初步探讨。聚落形态特征包括:选址择水而居,负阴抱阳;布局沿古河道条状分布,呈“丫”字形;“枝蔓式”街巷组织,主次有序。在民居形态特征方面,建筑形制以砖石锢窑为主,院落多为两进或三进的四合院,横向并置或纵向串联,呈现山地窄院形制,艺术形态表现丰富。宋家庄村的聚落与民居形态均体现出与当地环境的完美融合,是对人文历史的绝佳诠释,为我国传统聚落体系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定宋家庄 传统村落 聚落形态 民居形态 窑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级山川形便对平遥古城选址建设的影响
4
作者 张婉仪 王金平 《城市建筑》 2023年第13期55-58,共4页
以山川形便为脉络,从地理学视角出发,结合史料及考古成果,从宏观、中观、微观三层面对其影响的古代交通系统及地区政治区划进行历史演进研究,并基于此探讨平遥古城在建城前的历史区位条件变化。通过古籍相互引证及考古发现,推定平遥古... 以山川形便为脉络,从地理学视角出发,结合史料及考古成果,从宏观、中观、微观三层面对其影响的古代交通系统及地区政治区划进行历史演进研究,并基于此探讨平遥古城在建城前的历史区位条件变化。通过古籍相互引证及考古发现,推定平遥古城建城时间,复证平遥古城作为城镇聚落的历史区位条件,山川形便与其出现时间的一致性,即平遥古城选址建设受到多层级山川形便一定程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聚落 山川形便 驿道体系 统治需求 城市选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