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异质性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初蕊 陈立欣 +2 位作者 王丽群 宋午椰 阎祉祎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0-81,共12页
【目的】在黄河流域生态恢复背景下,研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时空动态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2001—2020年20期的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数据,计算黄河流域ESV,利用空间自相关和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 【目的】在黄河流域生态恢复背景下,研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时空动态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2001—2020年20期的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数据,计算黄河流域ESV,利用空间自相关和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揭示黄河流域ESV的时空分异动态特征,并引入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黄河流域ESV时空分异的驱动因素。【结果】(1)2001—2020年黄河流域ESV整体呈上升趋势,生态系统服务中调节服务价值所占比重最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草地和林地所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最高。(2)黄河流域ESV空间上存在显著正相关。大多数地区,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标时间路径的相对长度和弯曲度较小,结构比较稳定,但空间依赖效应较弱。ESV移动方向中负向协同增长占比最大,呈低速增长特征。2001—2020年ESV时空凝聚概率超过80%,说明黄河流域ESV局部空间格局呈现相对锁定状态。(3)流域ESV驱动因素中,年降雨量主要起负向作用,年均气温和植被覆盖则主要起正向作用,而人口密度与夜间灯光指数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弱。【结论】黄河流域ESV增长现状相对稳定,短期内较难改变,在影响ESV变化的因素中自然因素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时空跃迁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 关键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散射辐射比例对华北平原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能量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徐磊 吴小云 +4 位作者 律江 石云 朱梦洵 许行 张志强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0-110,共11页
【目的】在全球辐射总量及其组成显著变化的背景下,明确散射辐射比例(F_(dif))对华北平原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能量分配的影响,为准确评估杨树人工林的生态服务功能和进一步完善生态系统过程模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涡度相关技术... 【目的】在全球辐射总量及其组成显著变化的背景下,明确散射辐射比例(F_(dif))对华北平原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能量分配的影响,为准确评估杨树人工林的生态服务功能和进一步完善生态系统过程模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和小气候观测,对2019、2021年生长季(DOY 91~304)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能量通量和环境因子开展研究。【结果】华北平原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能量分配在生长季中期(DOY 152~243)以潜热通量(LE)为主,在生长季初期(DOY 91~151)和末期(DOY 244~304)以显热通量(H)为主。F_(dif)与波文比(β)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冠层导度(G_(s);P<0.01)、冠层分离指数(Ω;P<0.05)和Priestley-Taylor系数(α;P<0.01)呈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Gs是调节华北平原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能量分配的主要因子,F_(dif)下降时,Gs降低,饱和水汽压差(VPD)增大,生态系统的β显著增大,进而改变生态系统能量分配模式。【结论】F_(dif)变化影响华北平原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能量分配,F_(dif)下降会导致能量平衡中的LE所占比例增加、H所占比例相应减小。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本研究不仅可深入揭示华北平原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能量分配机制,同时也对准确评估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射辐射 杨树人工林 能量分配 通径分析 华北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林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讨——以山东省东营市为例
3
作者 朱岩芳 朱梦洵 +6 位作者 乔来秋 孙燕燕 徐丽 何洪兵 张俊 于晓丹 王爽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3期85-87,110,共4页
生态林在提高森林覆盖率,调节生态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满足人民群众生态需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推进生态林场建设对维护生态平衡,协调区域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具有现实意义。为了提升生态林场建设质量和保障生态林场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林在提高森林覆盖率,调节生态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满足人民群众生态需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推进生态林场建设对维护生态平衡,协调区域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具有现实意义。为了提升生态林场建设质量和保障生态林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主导,各方参与,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和机制。以山东省东营市为例,结合座谈访谈、问卷调研、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梳理探讨,分析了立地条件相对较差地区生态林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推动东营市生态林场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经营,为健全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林场 生态补偿 补偿机制 森林管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对河岸生态系统杨树树干液流及其环境控制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魏鸾葳 陈左司南 +6 位作者 陈胜楠 李江霖 陈立欣 律江 石云 朱梦洵 张志强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84-293,共10页
降雨能够改变土壤水分状况进而促进林木蒸腾,然而场降雨量及其持续时间对林木树干液流及其环境控制机制的影响尚不明确。为此,在华北半干旱半湿润区的北京市顺义区共青林场,选取位于河岸生态系统不受土壤水分胁迫的欧美杨(Populus×... 降雨能够改变土壤水分状况进而促进林木蒸腾,然而场降雨量及其持续时间对林木树干液流及其环境控制机制的影响尚不明确。为此,在华北半干旱半湿润区的北京市顺义区共青林场,选取位于河岸生态系统不受土壤水分胁迫的欧美杨(Populus×euramerican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2019年和2021年生长季,使用TDP热扩散法测量树干液流,同步监测气象及土壤含水量等环境因子。根据对该区长期(2016—2017年、2019年和2021年)降雨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将2次降雨脉冲间隔超22.5 h的事件划分2场独立的降雨事件。按照降雨事件雨量及历时,将其中位数±1.5倍标准误的事件定义为常见事件,而将累积概率大于90%的事件定义为极端事件。结果表明:(1)太阳辐射是唯一显著控制该杨树人工林生长季树干液流的环境因子(偏相关系数r_(p)=0.539),饱和水汽压差、风速和土壤含水量均与树干液流不相关(p>0.533),降雨事件发生前后这一环境控制特征没有发生变化;(2)雨后树干液流随着场降雨量的增加而降低(R 2=0.78,p=0.004),但与降雨事件历时无显著相关关系;(3)树干液流在常见降雨事件和极端事件后,在半小时尺度上随时间变化无显著差异(p≥0.264),但4类降雨事件后主导的环境控制因子却不完全相同,太阳辐射和饱和水汽压差总能显著促进半小时尺度的树干液流(r_(p)≥0.374),而土壤含水量仅在常见和极端的强降雨历时事件后,显著促进雨后半小时尺度液流(r_(p)≥0.215)。风速显著抑制常见场降雨量事件后半小时尺度的树干液流(r_(p)=-0.258),却能显著促进常见和极端场降雨历时事件后半小时尺度的树干液流(r_(p)≥0.183)。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深入揭示降雨特征对树干液流及其生物物理控制机制的影响,以及改进气候变化下生态水文过程的模拟与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事件 树干液流 环境控制 降雨量 降雨历时 极端降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2021年中国植被覆盖对夏季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刘宸瑄 王丽群 +2 位作者 许行 张守红 张志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1020-11034,共15页
研究城市热岛强度和城乡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格局,探究城乡植被覆盖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是制定基于自然途径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基础。利用MOD11A2地表温度(LST)产品和MOD13A2增强植被指数(EVI)产品,结合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 研究城市热岛强度和城乡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格局,探究城乡植被覆盖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是制定基于自然途径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基础。利用MOD11A2地表温度(LST)产品和MOD13A2增强植被指数(EVI)产品,结合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Theil-Sen斜率估计探究2001—2021年中国311个城市热岛强度和城乡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格局,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探究城市热岛强度(SUHII)和城乡植被覆盖度差值(ΔEVI)的关系。结果表明:(1)夏季白天和夜间城市热岛强度分别以0.05℃/a和0.02℃/a的速率显著增长(slope>0,P<0.05);(2)城市建成区和乡村地区夏季EVI分别以0.0006/a和0.0027/a的速率显著增长(slope>0,P<0.05),城市建成区EVI增长速率小于乡村地区;(3)夏季白天城市热岛强度随着城乡植被覆盖度差值(ΔEVI)的降低而增强,速率为0.48℃/ΔEVI,在全国范围内,城乡植被覆盖度差值(ΔEVI)可解释城市热岛强度变化的34%。(4)中国城市热岛主要增强模式为城市建成区地表温度增长速率快于乡村地区,在这些城市中,56.16%的城市ΔEVI变化模式为EVIurban下降而E_(VIrural)上升,40.41%的城市ΔEVI变化模式为E_(VIurban)和E_(VIrural)均上升。2001—2021年,尽管中国城乡植被覆盖均呈显著增加趋势,但夏季城市昼夜热岛强度均显著增强。因此,在城市化不断演进与气候变化加剧叠加的背景下,加大城乡植被建设力度,特别是扩大城市建成区森林植被面积、增加城市绿量,缩小城乡植被的差异可以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岛效应 植被覆盖 时空变化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渤海滨海湿地鸻鹬类水鸟多样性及其环境影响因子 被引量:11
6
作者 付梦娣 贾强 +5 位作者 任月恒 周汉昌 李俊生 张渊媛 白加德 陈克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8882-8891,共10页
环渤海湿地是水鸟南北迁徙的重要驿站,尤其对于该线路上的鸻鹬鸟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环渤海地区12处典型滨海湿地为研究对象,于2016-2020年每年春季开展水鸟调查,明确了鸻鹬类水鸟群落组成及其时空变化,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 环渤海湿地是水鸟南北迁徙的重要驿站,尤其对于该线路上的鸻鹬鸟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环渤海地区12处典型滨海湿地为研究对象,于2016-2020年每年春季开展水鸟调查,明确了鸻鹬类水鸟群落组成及其时空变化,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分析了鸻鹬类水鸟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评估了各环境因子的影响强度。结果表明:(1)共记录到鸻鹬类水鸟7科51种,几乎全部为旅鸟。全球极危物种1种,濒危物种3种,近危物种9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8种。黑腹滨鹬(Calidris alpina)、大滨鹬(Calidris tenuirostris)、黑尾塍鹬(Limosa limosa)、灰鸻(Pluvialis squatarola)、斑尾塍鹬(Limosa lapponica)个体数量最多。(2)山东黄河三角洲、辽宁辽河口、天津北大港等河口湿地,水鸟种类多,单位面积水鸟数量较少。(3)河北沧州沿海、山东滨州贝壳堤岛及其周边区域为环渤海地区湿地集中区,水鸟种类较多。(4)综合影响强度为保护强度>食物>气候,建立自然保护地是保护水鸟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5)建议将河北南大港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提升至国家级,扩大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对山东黄河三角洲、辽宁辽河口覆盖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进行优化整合。研究结果能为环渤海地区鸻鹬类水鸟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相关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鸻鹬类 物种多样性 环境影响因子 结构方程模型 环渤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LUS-InVEST模型的永定河流域碳储量功能变化分析 被引量:15
7
作者 薛万来 朱莎莎 +4 位作者 朱梦洵 刘晔 李垒 苏梓锐 李文忠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3-25,共13页
【目的】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生态系统碳储量的主要原因,分析历史及未来土地利用变化下碳储量空间格局分布对流域内生态系统服务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永定河(官厅—屈家店)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1985—2020年土地利用情况,运... 【目的】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生态系统碳储量的主要原因,分析历史及未来土地利用变化下碳储量空间格局分布对流域内生态系统服务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永定河(官厅—屈家店)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1985—2020年土地利用情况,运用Markov-FLUS模型模拟预测2025年、2035年土地利用格局,采用InVEST模型评估1985—2035年10期碳储量。【结果】结果表明:1985—2020年,研究区内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和林地,两者占总面积的80%以上。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为建设用地的扩张及耕地和水域面积的缩减。30年间,研究区域碳储量减少2.7197×10^(7) t,由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导致的碳储量变化中,水域的转出有利于碳储量增加,而林地的转出则导致碳储量减少。研究区碳储量高值主要集中在北部山区,碳储量低值主要集中在中部平原区。【结论】碳储量与降水呈明显正相关,拟合度为0.8005,表明研究区降水量的增加有利于碳损失的缓解。预测2025年、2035年研究区碳储量为6.6118×10^(7) t和6.5759×10^(7) t,相较2020年分别下降5.25%和5.76%,主要原因是建设用地的增加以及草地面积的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土地利用 InVEST模型 Markov-FLUS模型 永定河流域 气候变化 降水 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