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食品级Pickering乳液负载β-胡萝卜素的稳定性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贾立奥 张亚靖 +3 位作者 姚飞 郑乾坤 陈复生 殷丽君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12,共6页
综述了利用食品级生物聚合物如蛋白质、多糖和蛋白质-多糖复合物稳定的Pickering乳液作为β-胡萝卜素运载体系的最新进展,以及加工、储存和胃肠道条件对Pickering乳液中β-胡萝卜素稳定性的影响,以期为β-胡萝卜素在食品和药品领域中的... 综述了利用食品级生物聚合物如蛋白质、多糖和蛋白质-多糖复合物稳定的Pickering乳液作为β-胡萝卜素运载体系的最新进展,以及加工、储存和胃肠道条件对Pickering乳液中β-胡萝卜素稳定性的影响,以期为β-胡萝卜素在食品和药品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胡萝卜素 稳定性 Pickering乳液 递送体系 生物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挤出型食品3D打印技术及其在蛋白基食品中的应用
2
作者 寇锟 陈复生 +6 位作者 杜艳 马莹莹 贾立奥 郭兴凤 姚飞 刘伯业 朱婷伟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374-385,共12页
该文系统介绍了挤出型食品3D打印技术在植物蛋白和替代蛋白食品应用中的研究进展。简述了大豆蛋白、豌豆蛋白、小麦谷朊粉等传统植物蛋白的流变特性和可打印性,以及微藻蛋白、菌类蛋白和昆虫蛋白等替代蛋白在提升打印材料性能和营养价... 该文系统介绍了挤出型食品3D打印技术在植物蛋白和替代蛋白食品应用中的研究进展。简述了大豆蛋白、豌豆蛋白、小麦谷朊粉等传统植物蛋白的流变特性和可打印性,以及微藻蛋白、菌类蛋白和昆虫蛋白等替代蛋白在提升打印材料性能和营养价值方面的潜力,分析了物料特性、打印参数和后处理方法对打印质量的影响,指出了优化材料配方和工艺参数对于提高打印精度和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得出了通过智能材料设计、工艺创新和市场应用拓展,能够推动3D打印食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结论,强调了食品3D打印技术在满足个性化营养需求、实现食品可持续生产方面的独特优势,为未来食品工业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建设性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出型食品3D打印 打印参数 植物蛋白 替代蛋白 可打印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源性碳点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3
作者 牛开心 姚飞 陈复生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391-398,共8页
碳点(carbon dots,CDs)是一类由分散的准球状碳颗粒组成的零维纳米材料,具有出色的光致发光性、抗菌性、抗氧化性和生物相容性。近年来,基于CDs良好的抗菌性、抗氧化性和生物相容性,很多研究者选择将食源性CDs掺入到食品包装膜或涂层剂... 碳点(carbon dots,CDs)是一类由分散的准球状碳颗粒组成的零维纳米材料,具有出色的光致发光性、抗菌性、抗氧化性和生物相容性。近年来,基于CDs良好的抗菌性、抗氧化性和生物相容性,很多研究者选择将食源性CDs掺入到食品包装膜或涂层剂中,来延长生鲜食品的货架期。该文综述了CDs的合成方法,阐述了食源性CDs的制备,总结了添加CDs的智能活性包装和涂层剂在食品保鲜领域中的应用以及CDs的安全性,以期为CDs在食品保鲜领域的应用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点 食源性 食品包装 食品保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加工条件对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粉体特性的影响
4
作者 赵文铎 张昊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42-149,共8页
本研究旨在探究巴氏杀菌和超高温瞬时杀菌(Ultra-high Temperature Instantaneous Sterilization,UHT)以及不同喷雾干燥进口温度对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Foods for Special Medical Purposes,FSMPs)粉体特性的影响。通过润湿性、分散性... 本研究旨在探究巴氏杀菌和超高温瞬时杀菌(Ultra-high Temperature Instantaneous Sterilization,UHT)以及不同喷雾干燥进口温度对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Foods for Special Medical Purposes,FSMPs)粉体特性的影响。通过润湿性、分散性、溶解性以及休止角、卡尔指数、豪斯那比,分别探究不同加工条件对粉体冲调性及流动性的影响;进一步通过水分含量及活度、粒径形态和表面成分揭示具体影响机制。结果显示:喷雾干燥进口温度为150℃时,UHT组样品的润湿时间相比于巴氏杀菌组显著缩短45.7%(P<0.05),水溶性指数显著升高13.8%(P<0.05),分散性指数显著降低16.1%(P<0.05)。喷雾干燥进口温度为170℃时,UHT组样品的卡尔指数和豪斯那比分别是巴氏杀菌组的59.3%和63.9%(P<0.05),水分含量是巴氏杀菌组81.4%(P<0.05),而平均粒径是巴氏杀菌组的1.94倍(P<0.05),扫描电镜下UHT组颗粒出现团聚现象,以及表面成分分析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结果显示UHT组表面脂质含量最高可达43.3%。随着喷雾干燥进口温度的升高,冲调性未呈现出显著变化趋势(P>0.05),而流动性呈现显著增加趋势(P<0.05)。综合来看,不同杀菌方式和喷雾干燥进口温度对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粉体冲调性和流动性、水分含量、粒径形态和表面脂质含量具有显著影响。本研究揭示了不同加工条件对于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粉体特性的影响及原因,为生产工艺的优化以及产品商业价值的提升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FSMPs) 巴氏杀菌 超高温瞬时杀菌(UHT) 喷雾干燥 粉体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中益生元的研发和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翟征远 白晓悦 +3 位作者 靖一志 赵亮 任发政 郝彦玲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18,共9页
益生元的定义目前被更新为“能被宿主微生物选择性利用并产生健康益处的底物”。根据最新的定义,益生元种类扩展到碳水化合物以外的物质,例如共轭亚油酸和植物多酚等;益生元作用部位不再局限于胃肠道,应用范围也不局限于食品。针对益生... 益生元的定义目前被更新为“能被宿主微生物选择性利用并产生健康益处的底物”。根据最新的定义,益生元种类扩展到碳水化合物以外的物质,例如共轭亚油酸和植物多酚等;益生元作用部位不再局限于胃肠道,应用范围也不局限于食品。针对益生元具有缓解便秘、促进骨骼健康、缓解肥胖、抑制致病菌、减少炎症、免疫调节等多种健康促进效应,深入阐述了益生元促进宿主健康的作用机制。其机制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益生元被宿主的有益微生物直接或间接性利用,从而起到菌群调节作用;二是益生元被菌群代谢后产生有益于宿主健康的代谢产物。此外,某些低聚糖类和多糖类的益生元还具有很好的加工特性,对于食品的质构特性和风味有积极的作用。因此,益生元在固体饮料、糖果、乳制品和烘焙制品等食品中广泛应用。然而,益生元的功效评价及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不同生理状态下人体的肠道菌群是不同的,菌群结构的差异必然导致同种益生元在不同人群中利用情况的差异。益生元的单糖结构、聚合程度、分支以及官能团等结构差异会影响其被肠道微生物的利用。总之,针对不同人群的生理状态靶向应用益生元和对益生元进行特定结构的优化或修饰,将是未来益生元精准化应用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元 肠道健康 菌群调节 短链脂肪酸 健康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麻籽饼膳食纤维的提取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白小涵 夏义苗 +3 位作者 陈复生 辛颖 杨趁仙 丁长河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397-405,共9页
膳食纤维被称为“第七大营养素”,具有调节肠道、促进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吸收等作用。亚麻籽作为一种特色油料作物,主要应用于亚麻籽油的加工,榨油的副产物亚麻籽饼则主要用于饲料生产,饼的利用价值较低。然而亚麻籽饼中总膳食纤维含量高... 膳食纤维被称为“第七大营养素”,具有调节肠道、促进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吸收等作用。亚麻籽作为一种特色油料作物,主要应用于亚麻籽油的加工,榨油的副产物亚麻籽饼则主要用于饲料生产,饼的利用价值较低。然而亚麻籽饼中总膳食纤维含量高达45.4%(干重)左右,其中水溶性膳食纤维占比1/3,且相较于其他原料来源的水溶性膳食纤维,亚麻籽水溶性膳食纤维具有低黏度特异性优势,在现代食品工业中应用潜力巨大。因此,探究亚麻籽饼中膳食纤维的赋存形态、建立高效的膳食纤维提取方法并明确其结构特征和功能特性,对丰富市场化膳食纤维资源、提高亚麻籽饼利用率、实现其高值化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简述了膳食纤维的特性、提取方法及其在食品研究中的的应用,为膳食纤维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支持和思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麻籽 亚麻籽饼 膳食纤维 提取方法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合成血红蛋白的研究进展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庆沛 宇光海 +2 位作者 廖爱美 潘龙 黄继红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9-197,共9页
血红蛋白是存在于原核和真核细胞中由血红素辅基和珠蛋白肽链构成的血红素蛋白,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常被用于医药与食品行业。在食品加工领域,其作为调味剂以提高代肉未来食品——植物蛋白肉的口感和拟真性可以满足有特殊营养要求的人们... 血红蛋白是存在于原核和真核细胞中由血红素辅基和珠蛋白肽链构成的血红素蛋白,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常被用于医药与食品行业。在食品加工领域,其作为调味剂以提高代肉未来食品——植物蛋白肉的口感和拟真性可以满足有特殊营养要求的人们对肉类口感的需求。利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血红蛋白相较于化学法提取具有操作方便、经济高效、环境友好等优势,近几年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微生物高效表达血红蛋白的关键在于血红素的高水平供应与血红蛋白的正确表达两个方面,强化血红素合成途径、优化蛋白表达和发酵策略是实现血红蛋白高效表达的重要途径。文章围绕微生物高效合成血红蛋白最新研究进展、血红蛋白及其衍生物在食品中的应用开展综述,以期为促进微生物源血红蛋白在食品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红蛋白 血红素 植物蛋白肉 未来食品 食品调味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谷物食品标准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方向 被引量:3
8
作者 田晓红 翟小童 谭斌 《粮油食品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0-58,共9页
研究表明,摄入更多的全谷物可降低慢性代谢性疾病的患病风险。近20余年以来,全谷物产业在主要发达国家及地区发展迅速。近年来,全谷物在我国也引发了广泛关注,我国全谷物标准研制力度不断加强。本文介绍了全谷物及全谷物食品全球定义共... 研究表明,摄入更多的全谷物可降低慢性代谢性疾病的患病风险。近20余年以来,全谷物产业在主要发达国家及地区发展迅速。近年来,全谷物在我国也引发了广泛关注,我国全谷物标准研制力度不断加强。本文介绍了全谷物及全谷物食品全球定义共识的进展,概述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国际标准全谷物工作组、美国、加拿大、荷兰、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等国家和机构全谷物原料及全谷物食品相关标准的发展现状;介绍了我国全谷物及全谷物食品定义的制订现状,概述了我国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在内的20余个全谷物原料、全谷物食品、全谷物生产技术规程及其他全谷物标准的发布情况,还有一些正在制定中的全谷物相关标准。最后提出了我国全谷物标准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建议,包括充分与我国全谷物食品实际生产情况相结合、与国际接轨、标准检测与认证相结合三个方面。逐步完善构建全谷物食品产业的标准体系,将有助于引导和规范我国全谷物产业的高质量健康发展,推动打造多样化健康谷物食品新生态,为全谷物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谷物 全谷物食品 标准 标准体系 定义 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用植物油安全标准的国内外比较分析(二)——理化指标对比 被引量:2
9
作者 赵晨伟 金青哲 王兴国 《粮油食品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2,共6页
本文系统对比了中国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欧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与新西兰、新加坡、印度、韩国和俄罗斯等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食用植物油安全标准的酸价、过氧化值、溶剂残留量、游离棉酚、煎炸油废弃点等理化指标的差异。分析... 本文系统对比了中国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欧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与新西兰、新加坡、印度、韩国和俄罗斯等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食用植物油安全标准的酸价、过氧化值、溶剂残留量、游离棉酚、煎炸油废弃点等理化指标的差异。分析发现:酸价方面,仅中国、CAC、印度、俄罗斯规定了原油的酸价,中国的食用植物油酸价指标与国外标准基本一致;过氧化值方面,仅中国规定了原油的过氧化值,中国的食用植物油过氧化值指标比国外标准高;溶剂残留方面,仅中国、CAC、欧盟、新加坡、印度和韩国做了规定,中国的限值高于国外标准;棉酚方面,仅中国对其做了规定;极性组分方面,中国的限量值比国外标准高。建议在我国的食用植物油国家安全标准修订中,调整过氧化值、溶剂残留、棉酚和极性组分的限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植物油 标准 理化指标 酸价 过氧化值 极性组分 国内外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用植物油安全标准的国内外比较分析(一)——体系、结构、范围和分类对比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晨伟 金青哲 王兴国 《粮油食品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共6页
本文从标准体系、文本结构、范围和分类4个方面系统对比了中国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欧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与新西兰、新加坡、印度、韩国和俄罗斯等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食用植物油安全标准的差异。结果发现:标准体系方面,各国... 本文从标准体系、文本结构、范围和分类4个方面系统对比了中国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欧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与新西兰、新加坡、印度、韩国和俄罗斯等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食用植物油安全标准的差异。结果发现:标准体系方面,各国按其国情制定了各自的植物油安全标准;标准文本结构方面,各国的食用植物油标准绝大多数包含了范围、理化指标、安全指标、标签等相关规定;范围和分类方面,各国的标准基本上涵盖了常见的植物油,并根据国情、依据加工深度或工艺做了不同的分类。这一分析可为中国食用植物油安全标准的制修订提供参考,以进一步完善中国食用植物油安全标准,保障消费者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植物油 标准体系 文本结构 范围 分类 国内外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FE结合GC-MS/O分离分析29种淡香型天然香辛料香气活性成分 被引量:3
11
作者 蒲丹丹 孟瑞馨 +3 位作者 曹博雅 郑瑞仪 孙宝国 张玉玉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5-148,158,共15页
采用溶剂萃取结合溶剂辅助风味蒸发萃取(SAFE),分离富集29种淡香型天然香辛料的香气活性成分,使用气相色谱质谱/嗅闻联用仪(GC-MS/O)进行了定性定量测定。将各类香气活性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构建相关系数矩阵网络,建立了不同香辛料的网... 采用溶剂萃取结合溶剂辅助风味蒸发萃取(SAFE),分离富集29种淡香型天然香辛料的香气活性成分,使用气相色谱质谱/嗅闻联用仪(GC-MS/O)进行了定性定量测定。将各类香气活性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构建相关系数矩阵网络,建立了不同香辛料的网络可视化图。结果表明,共检测到244种香气活性成分,其含量较高的主要成分为151种,包括烯烃类31种、醇类20种、酯类13种、酮类18种、醛类13种、酚类10种、含硫类11种、酸类9种、醚类6种、烷烃类7种和含氮类4种。芳樟醇和香兰素分别在28、25种淡香型香辛料中检出。香荚兰、枯茗、芒果和月桂叶中质量分数最高的分别为香兰素、4-异丙基苯甲醛、柠檬醛和4-异丙基苯甲醛;枫茅、月桂叶、豆蔻、甘牛至、草果、迷迭香、罗幌子和藏红花中醇类化合物的质量分数较高,分别为香叶醇、α-松油醇、桉叶油醇、芳樟醇、反式-橙花叔醇、(–)-4-萜品醇、桉叶油醇、(1α,2α,5α)-2-甲基-5-(1-甲基乙基)-双环[3.1.0]己-2-醇;刺柏、圆叶当归、姜黄、甘草、迷迭香、调料九里香和菖蒲中的烯烃类化合物质量分数最高,分别为茴香脑、大根香叶烯、α-姜黄烯、反-菖蒲烯、β-瑟林烯、洋芹脑和茴香脑;蒙百里香、葫芦巴、罗幌子中主要的酚类化合物为丁香酚;刺山柑、欧芹中主要的酯类化合物为乙酸松油酯;芒果、香椿中的含硫类物质种类和含量最高,分别为3-甲硫基丙醛和1-甲基乙基丙基二硫;芝麻主要以2,6-二甲基吡嗪和4-烯丙基苯甲醚为主;石榴和山奈的主要香气活性成分为茴香脑;杨桃的主要香气活性成分为水杨酸甲酯。29种淡香型香辛料分为4大类,其中香椿的介中心度最高,表明其在淡香型香辛料网络中起着核心桥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香型香辛料 溶剂辅助风味蒸发萃取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嗅闻仪 香气活性成分 香料与香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用植物油安全标准的国内外比较分析(三)——安全指标对比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晨伟 金青哲 王兴国 《粮油食品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22,共10页
本文从污染物限量、真菌毒素限量、食品添加剂限量和农药残留限量4个安全指标层面系统对比了中国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欧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与新西兰、新加坡、印度、韩国和俄罗斯等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食用植物油安全标准的... 本文从污染物限量、真菌毒素限量、食品添加剂限量和农药残留限量4个安全指标层面系统对比了中国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欧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与新西兰、新加坡、印度、韩国和俄罗斯等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食用植物油安全标准的差异。结果发现:污染物方面,污染物种类少于国外标准,重金属限量与国外基本一致,苯并[a]芘的限值宽松于国外;真菌毒素方面,中国对花生油、玉米油中黄曲霉毒素B1的限量宽松于国外标准;食品添加剂方面,中国与CAC标准在指标上整体处于同一水平,在种类上,中国数量偏少一些;在农药最大残留量标准方面,中国在食用植物油的农药残留规定的种类远多于其他国家,在限量上也严格于其他国家,仅有3种农药高于其他国家。建议我国在后续相关标准修订中,对苯并[a]芘、3-氯丙醇酯、缩水甘油酯、黄曲霉毒素B1等指标进行调整,并增加玉米赤霉烯酮限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植物油 标准 污染物 真菌毒素 食品添加剂 农药残留 国内外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包装食用植物油保质期刍议
13
作者 赵晨伟 金青哲 王兴国 《粮油食品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32,共5页
本文对比了中国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欧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等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食品标签标准中关于保质期的差异和食用植物油开瓶后使用期限的研究进展。结果发现:国外标准更多地要求标注“使用期限”(Use-by date)... 本文对比了中国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欧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等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食品标签标准中关于保质期的差异和食用植物油开瓶后使用期限的研究进展。结果发现:国外标准更多地要求标注“使用期限”(Use-by date)以保障食品安全和质量,而我国标准是将“保质期”作为强制标示内容,“消费期限”仅作为推荐标示内容。以我国3口之家为例,5 L包装食用油的食用周期达1个月以上。小包装油在开封后过氧化值超标的时间点为15~90天。建议我国在后续食用油脂标准修订中,增加标示食用油开启后使用期限的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包装食用植物油 标准 保质期 过氧化值 消费期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突散囊菌发酵对豫西‘西瓜红’薯叶酚类物质、酶活性及抗氧化性的影响
14
作者 易军鹏 高炎 +3 位作者 李欣 韩羽欣 刘文超 段续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9,共9页
为了红薯叶的高值化利用,采用冠突散囊菌对红薯叶进行固态发酵,并对发酵过程中红薯叶中的酚类物质含量、酶活以及抗氧化活性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发酵处理,红薯叶中总酚和黄酮含量显著增加(P<0.05),并在第6 d时达到峰值,... 为了红薯叶的高值化利用,采用冠突散囊菌对红薯叶进行固态发酵,并对发酵过程中红薯叶中的酚类物质含量、酶活以及抗氧化活性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发酵处理,红薯叶中总酚和黄酮含量显著增加(P<0.05),并在第6 d时达到峰值,分别为12.31和11.1 mg/g,是未发酵组薯叶的1.97和2.31倍。固态发酵期间,总酚含量与α-淀粉酶活性(R^(2)=0.749)、β-葡萄糖苷酶(R^(2)=0.844)、纤维素酶(R^(2)=0.674)、蛋白酶(R^(2)=0.772)及多酚氧化酶(R^(2)=0.822)的酶活性变化呈显著正相关(P<0.05)。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结果表明发酵并未改变红薯叶多酚的主要成分,除儿茶素外,其它多酚组分含量均显著提升(P<0.05)。冠突散囊菌发酵可显著增强红薯叶提取物的ABTS+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P<0.05),且发酵6 d组的抗氧化能力最强,分别是未发酵组的2.46倍和2.19倍,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红薯叶固态发酵过程中酚类物质含量的升高是多种酶协同作用的结果,没食子酸、槲皮素、对香豆酸等酚类物质的释放是抗氧化能力增强的主要原因。因此,冠突散囊菌固态发酵是提升红薯叶酚类物质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有效途径,最佳发酵时间为6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突散囊菌 红薯叶 酚类化合物 酶活 抗氧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高温大曲产酯香酵母的筛选及产香特性分析
15
作者 丁长河 万浩威 +2 位作者 魏书音 樊星 樊朵朵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3-40,共8页
该研究采用传统培养分离法结合嗅闻法,从中、高温大曲样品中分离筛选产酯香酵母,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菌种鉴定,并对其生长特性以及产香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共筛选得到5株产酯香酵母菌代表菌株,编号分别为G-8、Z-3、G-1、G-2... 该研究采用传统培养分离法结合嗅闻法,从中、高温大曲样品中分离筛选产酯香酵母,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菌种鉴定,并对其生长特性以及产香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共筛选得到5株产酯香酵母菌代表菌株,编号分别为G-8、Z-3、G-1、G-2、G-3,经鉴定,分别为扣囊复膜酵母(Saccharomycopsis fibuligera)、异常威客汉姆酵母(Wickerhamomyces anomalus)、库德里阿兹威毕赤酵母(Pichia kudriavzevii)、卡利比克迈耶氏酵母(Meyerozyma caribbica)、阿德利长西氏酵母(Naganishia diffluens)。其中,菌株Z-3生长较快、耐受性较好且对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提升效果最好,可耐受乙醇体积分数13%、葡萄糖含量70%及乙酸体积分数1.0%;其固态发酵产物中检出21种挥发性风味物质,总含量为197.13μg/g,根据香气活度值(OAV)>1筛选得到8种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乙酸乙酯、乙酸异戊酯等,说明菌株Z-3对改善白酒风味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酯香酵母 筛选 异常威客汉姆酵母 挥发性风味物质 乙酸乙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用植物油标准研究”特约专栏介绍(王兴国)
16
作者 王兴国 《粮油食品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I0002-I0004,共3页
专栏介绍食用植物油作为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安全标准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各国均根据其国情和油脂行业特点制定了相关的食用植物油安全标准。这些标准在促进国际贸易、规范行业自律、推动市场发展、保障居民食品安全... 专栏介绍食用植物油作为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安全标准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各国均根据其国情和油脂行业特点制定了相关的食用植物油安全标准。这些标准在促进国际贸易、规范行业自律、推动市场发展、保障居民食品安全和提升居民脂质营养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贸易 食用植物油 行业自律 安全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燥工艺对红薯叶冠突散囊菌发酵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汪俊领 易军鹏 +4 位作者 李欣 刘文超 段续 李璐瑶 高炎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4-135,共12页
为探讨干燥工艺对红薯叶冠突散囊菌发酵茶品质的影响,探寻红薯叶冠突散囊菌发酵茶最适干燥工艺。采用不同温度(60、70、80℃)热风干燥(hot air drying, HAD)、60℃热泵干燥(heat pump drying, HPD)、真空冷冻干燥(vacuum freeze drying,... 为探讨干燥工艺对红薯叶冠突散囊菌发酵茶品质的影响,探寻红薯叶冠突散囊菌发酵茶最适干燥工艺。采用不同温度(60、70、80℃)热风干燥(hot air drying, HAD)、60℃热泵干燥(heat pump drying, HPD)、真空冷冻干燥(vacuum freeze drying, FD)5种不同的干燥工艺对红薯叶冠突散囊菌发酵茶进行脱水处理,并对干茶样品进行感官评价同时检测分析了干茶中的主要成分及风味物质。结果表明,在HAD中,随着干燥温度的升高,茶叶总酚、总黄酮含量下降,可溶糖含量升高,单宁含量没有变化;HAD 80℃干茶中,引发茶汤涩味的酚类物质和黄酮含量低,茶汤色及香气感官评分高,香气组分最多且综合品质最好;HAD 60℃干茶总酚、总黄酮和苦味氨基酸含量均高,苦涩味较重;FD干茶外形评价最好且单宁含量最低,但其总酚和总黄酮最高,且青草香气重,这与其挥发性物质中愈创木酚含量高有关,使其感官评分较低。所有干茶样品的香气成分中,1-辛烯-3-醇、愈创木酚和β-紫罗兰酮的OAV值均高于100,是红薯叶冠突散囊菌发酵茶干茶中的关键香气成分。该研究为红薯叶冠突散囊菌发酵茶风味的形成及加工工艺优化提供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薯叶茶 冠突散囊菌发酵 干燥工艺 品质分析 香气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热蒸汽对苦荞粉中黄酮类物质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梦媛 王香玉 +2 位作者 尚盼盼 吕海晴 赵仁勇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7-154,共8页
为了抑制苦荞中芦丁向槲皮素的转化,本研究采用过热蒸汽处理苦荞粉,并探究蒸汽温度和处理时间对苦荞粉中芦丁降解酶活性、黄酮类物质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处理温度的升高,苦荞粉中酚类、黄酮类物质的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 为了抑制苦荞中芦丁向槲皮素的转化,本研究采用过热蒸汽处理苦荞粉,并探究蒸汽温度和处理时间对苦荞粉中芦丁降解酶活性、黄酮类物质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处理温度的升高,苦荞粉中酚类、黄酮类物质的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含量在过热蒸汽温度为220℃时达最高,分别增加37.53%和14.22%;苦荞粉中酚类、黄酮类物质的含量随过热蒸汽处理时间的变化波动较小,当处理时间超过6 min后其含量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芦丁含量的变化趋势与黄酮类似,在蒸汽温度为220℃、处理时间为4 min时,芦丁含量达最高;当蒸汽温度超过300℃、处理时间超过6 min时,芦丁含量下降,槲皮素含量明显上升。随过热蒸汽处理温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芦丁降解酶的活性显著降低(P<0.05),苦荞粉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氧化还原能力、DPPH/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一定条件下,过热蒸汽处理能显著提升苦荞粉黄酮类物质的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在一定程度上钝化芦丁降解酶,抑制芦丁水解,减少槲皮素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热蒸汽 苦荞 类黄酮 芦丁 槲皮素 抗氧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理-酶耦合修饰大豆蛋白凝胶特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于梦丽 陈雨 +1 位作者 林凤岩 陈复生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51-360,共10页
大豆蛋白作为优质的天然植物蛋白资源,除了具有良好的营养价值外,还具有独特的功能特性。其中凝胶性作为大豆蛋白重要的功能特性备受关注,但大豆蛋白天然凝胶制品存在稳定性较差、机械强度不高等问题,限制了其在凝胶制品中的应用与发展... 大豆蛋白作为优质的天然植物蛋白资源,除了具有良好的营养价值外,还具有独特的功能特性。其中凝胶性作为大豆蛋白重要的功能特性备受关注,但大豆蛋白天然凝胶制品存在稳定性较差、机械强度不高等问题,限制了其在凝胶制品中的应用与发展。因此,改善其凝胶特性至关重要,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该文综述了物理修饰、酶修饰以及物理-酶耦合修饰处理对大豆蛋白凝胶特性的影响,总结了不同修饰方法与大豆蛋白凝胶“加工参数-蛋白结构-产品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阐明了物理-酶耦合修饰对大豆蛋白凝胶特性的影响机制,为高品质大豆蛋白凝胶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蛋白 物理修饰 酶修饰 凝胶特性 物理-酶耦合修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贮藏期小麦淀粉水合能力变化对面条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宏伟 王小婷 +6 位作者 国思琪 乔靖玥 申慧珊 张艳艳 刘兴丽 赵学伟 张华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22-130,共9页
本文旨在探究不同贮藏期小麦淀粉水合能力变化对面条品质的影响,选取不同贮藏年份(0、1、2和3年)的小麦为研究对象,采用常温法、水接触角法等测定小麦淀粉的水合能力,并对其重组面团的微观结构、流变特性及其面条的食用品质进行测定,以... 本文旨在探究不同贮藏期小麦淀粉水合能力变化对面条品质的影响,选取不同贮藏年份(0、1、2和3年)的小麦为研究对象,采用常温法、水接触角法等测定小麦淀粉的水合能力,并对其重组面团的微观结构、流变特性及其面条的食用品质进行测定,以期为不同贮藏期小麦的合理化应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随着小麦贮藏时间的延长,小麦淀粉的吸水能力和溶解度均呈上升趋势,分别增加至2.47 g/g和6.51%,而膨胀度和水接触角均呈下降趋势,分别降低至5.59 g/g和59.97°;且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重组面团的面筋网络结构连续性变差,从而导致重组面团的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均降低,可能由于小麦经历长期贮藏后,淀粉分子链结构及聚集态结构受到破坏,导致淀粉内部结构松散,淀粉更容易与面筋蛋白发生竞争性吸水,互相聚集,导致所形成面筋网络的稳定性变差。此外,与新采收小麦淀粉所制备的重组面条相比,贮藏淀粉所制备的重组面条硬度和咀嚼性均显著(P<0.05)增加,小麦贮藏3年后,其淀粉制成的重组面条的硬度从4451.97 g增加至7537.71 g,咀嚼性从1423.64 g增加至3851.87 g,且面条的蒸煮损失率增加及感官评分降低与此结果相一致。综上所述,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小麦淀粉的水合能力增强,这会导致其与面筋蛋白的结合发生变化,从而引起面制品加工和蒸煮品质的劣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贮藏期 小麦淀粉 面条 水合能力 加工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