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豫西地区早二叠世—早三叠世植物群演化及其古气候变化
1
作者 郑伟 和俊淼 +4 位作者 邢智峰 李妲 齐永安 万恩召 张湘赟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8-483,共16页
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是由古生代植物群向中生代植物群过渡的一个关键时期,但陆相植物化石记录不完整且较零散,陆地植物演变的研究相对较少。文中通过统计分析豫西地区多个剖面早二叠世—早三叠世的植物化石数据,采用网络分析方法,探讨了... 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是由古生代植物群向中生代植物群过渡的一个关键时期,但陆相植物化石记录不完整且较零散,陆地植物演变的研究相对较少。文中通过统计分析豫西地区多个剖面早二叠世—早三叠世的植物化石数据,采用网络分析方法,探讨了该地区早二叠世—早三叠世植物群特征、植物演变规律以及古气候变化。结果表明,豫西地区早二叠世主要发育湿生植物群,其中中期禹州植物群以楔叶类植物、树蕨型真蕨、大羽羊齿类植物为主,而晚期禹州植物群以楔叶类植物、中生代型真蕨、种子蕨门盾籽目、大羽羊齿类为主;晚二叠世—早三叠世主要为旱生植物群,其中Ullmannia植物群以裸子植物为主导,松柏类植物占绝对优势,但同早二叠世相比,植物化石数量锐减;Voltzia植物群以松柏类植物、楔叶类植物和种子蕨类植物为主。豫西地区早二叠世—早三叠世植物群由湿生型逐步转变为旱生型,暗示该地区古气候也逐渐从暖湿转变为干热,其中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植物化石数量锐减,可能与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的生物大灭绝有关。研究成果为进一步认识豫西地区早二叠世—早三叠世的植物演化及其古气候变迁以及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陆相生态系统提供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化石 网络分析 古气候 二叠纪 三叠纪 豫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西荥阳P⁃Tr之交孙家沟组沉积环境及古气候变化 被引量:3
2
作者 郑伟 刘云龙 +5 位作者 齐永安 邢智峰 李妲 付玉鑫 李婉颖 许欣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28-1143,共16页
荥阳万山地区出露的孙家沟组陆源碎屑岩沉积,保存了丰富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陆相沉积记录,有助于探究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前后陆相沉积环境和古气候的变化规律。在实测野外地质剖面的基础上,结合传统岩性分析、粒度分析、沉积相分... 荥阳万山地区出露的孙家沟组陆源碎屑岩沉积,保存了丰富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陆相沉积记录,有助于探究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前后陆相沉积环境和古气候的变化规律。在实测野外地质剖面的基础上,结合传统岩性分析、粒度分析、沉积相分析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综合分析了研究区孙家沟组的沉积环境及其古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孙家沟组主要为早中期的河流沉积过渡为三角洲平原亚相和三角洲前缘亚相的陆相浅水富氧沉积环境;孙家沟组沉积期的古气候主要为温暖湿润,前期出现了几次干热变化,且整个沉积期风化剧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r之交 孙家沟组 陆相沉积环境 古气候 荥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西鲁山中元古界云梦山组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发育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9
3
作者 邢智峰 刘云龙 +2 位作者 付玉鑫 齐永安 郑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6-54,共9页
前寒武纪的生物界是以微生物为主导的,微生物所引起的生物沉积构造的研究一直受到地质学家重视。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碳酸盐岩地层,近年来以发育在碎屑岩地层为主的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MISS)也成为地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豫西鲁山地区云... 前寒武纪的生物界是以微生物为主导的,微生物所引起的生物沉积构造的研究一直受到地质学家重视。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碳酸盐岩地层,近年来以发育在碎屑岩地层为主的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MISS)也成为地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豫西鲁山地区云梦山组隶属于中元古界汝阳群,在构造古地理上属于华北地台南缘,主要为一套陆源碎屑岩沉积,其层面发育了大量的MISS,且类型多样。MISS类型的分布特征对精细环境有良好的指示作用;MISS的大量发育表明了当时微生物群落的繁盛,揭示了当时的微生物群落对古环境具有的强大改造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MISS) 鲁山地区 云梦山组 古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西下二叠统太原组遗迹化石与古氧相的响应特征 被引量:12
4
作者 宋慧波 毕瑜珺 胡斌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53-662,共10页
基于对豫西禹州和焦作地区下二叠统太原组中的遗迹化石组成与产状特征的研究,以及对不同颜色Zoophycos潜穴充填物中碳氧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含量的测试分析,取得成果如下:(1)灰白色充填物中δ^(13)C值较低,主要介于-2‰^-4‰之间;灰色充填... 基于对豫西禹州和焦作地区下二叠统太原组中的遗迹化石组成与产状特征的研究,以及对不同颜色Zoophycos潜穴充填物中碳氧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含量的测试分析,取得成果如下:(1)灰白色充填物中δ^(13)C值较低,主要介于-2‰^-4‰之间;灰色充填物中δ^(13)C值大多在-0.8‰^-2‰之间。二者的V/(V+Ni)值均小于0.46,Ce/La值均小于1.5。反映其为富氧相,即氧化环境。(2)红褐色充填物中δ^(13)C值一般在-0.2‰^-0.9‰之间,V/(V+Ni)值大于0.46,反映其为贫氧相,即弱还原环境。(3)黑色充填物中δ^(13)C值最高,多数在0.2‰~1.6‰之间,Ce/La值大于1.8,反映其为厌氧相,即还原环境。综合分析上述特征,提出了3种古氧相(富氧相、贫氧相和厌氧相)的遗迹化石响应关系及其形成的沉积背景模式。这一研究成果可为精细分析豫西下二叠统太原组碳酸盐岩的沉积环境演变规律提供直观的生物遗迹识别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迹化石 古氧相 沉积环境 下二叠统 太原组 豫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西宜阳上二叠统孙家沟组孢粉组合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邢智峰 付玉鑫 +8 位作者 郑伟 李妲 李素萍 刘云龙 齐永安 李婉颖 许欣 吴盼盼 张湘赟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01-918,共18页
豫西宜阳上二叠统孙家沟组为一套陆相碎屑岩,在该组中部土门段砂泥互层中发现大量的植物化石碎片和孢粉化石。文中依据孙家沟组沉积特征及孢粉组合区域对比,厘定了土门段的地质时代,并依据孢粉化石的亲缘植物关系和信息函数,结合微量元... 豫西宜阳上二叠统孙家沟组为一套陆相碎屑岩,在该组中部土门段砂泥互层中发现大量的植物化石碎片和孢粉化石。文中依据孙家沟组沉积特征及孢粉组合区域对比,厘定了土门段的地质时代,并依据孢粉化石的亲缘植物关系和信息函数,结合微量元素Sr/Cu值指标,定性和半定量分析了宜阳地区的古气候特征。结果显示:土门段共发现52属孢粉化石,以裸子植物花粉占优势,与华北地区晚二叠世孢粉组合特征有很大的相似性,推测其地质时代相当于晚二叠世长兴期。孢粉化石属种的植物亲缘关系与欧美镁灰岩统植物成分类似,表明整体上为较炎热的半干旱古气候。该成果可为华北地区晚二叠世晚期的陆相沉积环境、古植物背景以及古气候演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 二叠系 孙家沟组 沉积特征 孢粉组合 古植被 古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ME后华北板块南缘生物复苏后期古环境特征:来自豫西登封中三叠统二马营组的证据 被引量:2
6
作者 邢智峰 张湘赟 +4 位作者 李婉颖 齐永安 郑伟 吴盼盼 张立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91-509,共19页
三叠纪是二叠—三叠纪生物大灭绝(PTME)之后生态系统恢复的重要时期,也是构造格局的重要转型期。中三叠世生态系统已逐渐恢复,处于生物复苏的后期,该时期的古环境特征、古生物面貌都对生态系统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豫西地... 三叠纪是二叠—三叠纪生物大灭绝(PTME)之后生态系统恢复的重要时期,也是构造格局的重要转型期。中三叠世生态系统已逐渐恢复,处于生物复苏的后期,该时期的古环境特征、古生物面貌都对生态系统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豫西地区登封白坪中三叠统二马营组剖面的详细实测和样品的测试分析,运用沉积学和地球化学等方法,进行古环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二马营组下段以黄绿色细粒长石砂岩与紫红色泥岩不等厚互层为主,发育曲流河的4个沉积旋回;中段底部以厚层黄绿色长石石英砂岩为主,上部出现频繁的砂泥互层,为滨浅湖沉积;二马营组中下段经历了由粗组分为主向细组分为主的多次转变,后期由河流相逐渐转变为滨浅湖相沉积。(2)地化样品中Mg/Ca以及Sr/Cu值(1.8~5.2,均值为3.5)均较低,显示二马营组整体处于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Sr/Ba(0.15~0.42,均值为0.29)、∑LREE/∑HREE、Ce异常指数以及氧化还原敏感元素U、V、Cr、Ni、Co等的比值均显示二马营组沉积期为氧化条件为主的陆相淡水沉积环境。综上所述,豫西登封二马营组为一套典型的河湖相沉积,与下伏和尚沟组相比,在古气候方面出现明显的转变,由干旱炎热逐渐转变为温暖湿润的气候,为生态系统的恢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三叠统 二马营组 古环境 登封地区 生态系统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西地区太原组遗迹化石与古环境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4
7
作者 胡斌 艾航 宋慧波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30-636,共7页
为探讨豫西地区石炭-二叠系太原组中遗迹化石与其沉积环境的演变特征,采用遗迹学和沉积学的研究方法,重点分析该研究区太原组灰岩中所含Zoophycos遗迹化石的个体大小和潜穴充填物颜色的变化、产状与分布特征以及宿主岩的沉积环境,取得3... 为探讨豫西地区石炭-二叠系太原组中遗迹化石与其沉积环境的演变特征,采用遗迹学和沉积学的研究方法,重点分析该研究区太原组灰岩中所含Zoophycos遗迹化石的个体大小和潜穴充填物颜色的变化、产状与分布特征以及宿主岩的沉积环境,取得3点认识:(1)密集分布的小型遗迹个体以及充填物为黑色的Zoophycos,与较深水环境和贫氧环境具有明显的相关性。(2)Zoophycos可作为古水深变化的判释标志,尤其是以小型个体和具黑色充填物的Zoophycos可作为较深水沉积层的对比标志,依此标志的区域对比分析表明,太原组沉积期经历过2次大的海侵,出现2次最大海泛面,并可作为全区等时界面。(3)基于沉积环境的时空对比分析,提出豫西地区太原组沉积期海水进退变化规律。研究区太原组自下而上由2次较大海侵与海退旋回组成,每个旋回的沉积环境演化的早期几乎都出现海湾瀉湖相带为主的沉积,间夹潮坪沼泽和砂质障壁岛相带的沉积,然后变为近岸-远岸-近岸的浅海相带沉积,间夹潮坪沼泽相带沉积,最后又变为海湾瀉湖相带和潮坪沼泽相带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西地区 石炭-二叠系 太原组 遗迹化石 ZOOPHYCOS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后Skolithos遗迹化石的古环境意义:以豫西和尚沟组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邢智峰 李婉颖 +5 位作者 齐永安 郑伟 许欣 张湘赟 李妲 吴盼盼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61-478,共18页
豫西地区下三叠统遗迹化石记录了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生物大灭绝事件(PTME)后遗迹群落由残存向复苏的演变,其中Skolithos以垂直或高角度倾斜于岩层面、被动充填为典型特征,广泛保存于下三叠统和尚沟组。文中以登封、宜阳地区下三叠统和... 豫西地区下三叠统遗迹化石记录了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生物大灭绝事件(PTME)后遗迹群落由残存向复苏的演变,其中Skolithos以垂直或高角度倾斜于岩层面、被动充填为典型特征,广泛保存于下三叠统和尚沟组。文中以登封、宜阳地区下三叠统和尚沟组保存良好的Skolithos遗迹化石为研究对象,从宏观和微观不同尺度分析Skolithos遗迹属。基于遗迹化石和生物扰动记录反映的生物运动能力、觅食策略、生物与沉积物相互作用的方式、生物改造沉积物的方式,构建出豫西地区和尚沟组生态空间占据和生态系统工程三维空间模式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Skolithos的古环境意义,探讨Skolithos所指示的高生态压力。研究结果表明,经历过PTME事件后的Skolithos遗迹化石主要受到高温、干热气候以及巨型季风等高生态压力的影响,并在此影响下形成机会主义遗迹组合,在曲流河、滨浅湖环境中广泛发育。该成果可为豫西地区下三叠统的陆相沉积环境以及古生态背景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三叠世 Skolithos遗迹化石 高生态压力 古环境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西苗岭统馒头组二段皱饰构造与遗迹化石共生特征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妲 贺西同 +3 位作者 邢智峰 齐永安 郑伟 付建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62-1178,共17页
埃迪卡拉纪以来,微生物与后生动物之间呈此消彼长的关系,但在寒武纪苗岭世却出现了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和后生动物扰动构造短暂共存的现象。笔者在豫西馒头组二段下部识别出包括皱饰构造与微生物席裂构造在内的2种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对... 埃迪卡拉纪以来,微生物与后生动物之间呈此消彼长的关系,但在寒武纪苗岭世却出现了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和后生动物扰动构造短暂共存的现象。笔者在豫西馒头组二段下部识别出包括皱饰构造与微生物席裂构造在内的2种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对皱饰构造与遗迹化石的共生关系进行了分类,建立了席上足辙迹(Monomorphichnus henanensis)与牧食迹(Jinningichnus badaowanensis)、席下水平漫游迹(Planolites montanus)、席下深层泥岩中生物扰动共3种微生物席与后生动物的共生模式和生态演化模型。上述研究表明,具有特殊环境耐受性的“机会主义”动物在食物来源较为宽松的潮坪环境中与微生物席共存,这种微生物席与后生动物短暂而“和谐”的共存关系不仅延续了埃迪卡拉纪双方的部分共生特征,且在以混合底为主导的显生宙生态环境中得到了进一步变化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席 皱饰构造 遗迹化石 控制因素 寒武系 豫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盆地三叠纪物源特征及其沉积—构造演化——来自碎屑锆石年龄的指示 被引量:4
10
作者 彭深远 杨文涛 +1 位作者 张鸿禹 方特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28-1249,共22页
华北盆地三叠纪沉积厚度大,分布广泛,其地层沉积特征很好地记录了周缘造山带或隆起区在该时期的构造演化过程。目前,前人已经对华北各地区三叠纪碎屑物源进行了大量研究,而对于物源区的认识仍存在分歧,对于盆缘地区沉积—构造演化过程... 华北盆地三叠纪沉积厚度大,分布广泛,其地层沉积特征很好地记录了周缘造山带或隆起区在该时期的构造演化过程。目前,前人已经对华北各地区三叠纪碎屑物源进行了大量研究,而对于物源区的认识仍存在分歧,对于盆缘地区沉积—构造演化过程的研究也相对较少。通过整理前人对华北各地区三叠纪碎屑物源研究的锆石年龄数据,并结合造山带构造演化过程和地层沉积特征,对华北盆地三叠纪碎屑物源及沉积—构造演化过程进行了整体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北部三叠纪沉积物源均来自北缘的内蒙古隆起,锆石年龄和地层沉积特征记录了源区逐渐增强的岩浆活动和隆升过程。华北南部地区在该时期主要接受来自华北南缘二叠纪沉积盖层和北秦岭造山带的碎屑物质供给,华北南缘伴随着秦岭造山过程可能在中三叠世就已经逆冲隆升并遭受剥蚀,两者的协同演变共同控制着盆地南部沉积演化过程。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碎屑物源主要来自阿拉善地块和北祁连造山带,西南部地区物源则主要来自盆地西南缘再旋回沉积盖层和北祁连造山带,分别为伸展和挤压状态下的内陆盆地沉积。早—中三叠世,华北盆地为统一的大型内陆沉积盆地,晚三叠世,盆地南、北缘发育沿褶皱逆冲带分布的陆内前陆盆地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叠纪 华北盆地 碎屑锆石 物源分析 沉积—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