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油田注CO2开发提高注气能力的方法 被引量:15
1
作者 田巍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2-77,共6页
针对老油田转注CO2开发注气能力低的问题,应用长岩心物理模拟室内实验的方法,验证了采用表面活性剂提高注入能力方法的可行性,并确定了注气能力各影响因素定量关系。研究表明:注水至一定阶段,转注0.2 PV表面活性剂段塞后,后续注气能力... 针对老油田转注CO2开发注气能力低的问题,应用长岩心物理模拟室内实验的方法,验证了采用表面活性剂提高注入能力方法的可行性,并确定了注气能力各影响因素定量关系。研究表明:注水至一定阶段,转注0.2 PV表面活性剂段塞后,后续注气能力比注水开发的注入能力提高了19.31%,比直接转注气的注入能力提高了8.86%,增注效果非常明显;储层的物性越好、裂缝越长、倾角越小越有利于转注气气体注入,相反,前期注水越多,注采井距越大,越不利于转注气注入;注水量对注气能力影响最大,其次为注采井距和裂缝,物性和地层倾角的影响最小。研究成果为老油田的注气开发提供了一种提高注入能力的方法,丰富和发展了注气开发技术体系,为注气开发的现场实施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油田 转注气 注气能力 降压增注 注入指数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2/原油的混相与混相驱问题探讨 被引量:5
2
作者 田巍 《科技通报》 2020年第12期8-12,18,共6页
针对在CO2/原油的混相与混相驱认识中存在的问题,以细管实验为基本研究手段,深入分析并阐明了注CO2开发混相和混相驱的机理和存在性问题。研究认为:以最小混相压力为拐点,采收率随注入压力的升高先是呈线性急剧增加,而后增幅越来越小,... 针对在CO2/原油的混相与混相驱认识中存在的问题,以细管实验为基本研究手段,深入分析并阐明了注CO2开发混相和混相驱的机理和存在性问题。研究认为:以最小混相压力为拐点,采收率随注入压力的升高先是呈线性急剧增加,而后增幅越来越小,最终采收率在91%以上,采收率的这种变化规律是注入压力对开发效果的影响,而不是混相与否对开发效果的影响;混相流体是溶解作用和萃取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实际开发中存在组分分异和固相沉积作用,多孔介质中不存在真正的完全混相;高于最小混相压力的注CO2开发机理是萃取作用程度极强的非混相开发,注入压力升高更有利发挥萃取作用;在注CO2开发的各阶段,都不存在"驱"的形式,将混相开发称为混相驱有失偏颇。研究成果厘清了关于混相问题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注气开发技术体系,为注气开发的现场实施提供重要的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相 最小混相压力 组分分异 萃取 混相驱 不存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除低渗凝析气井近井污染研究现状及进展 被引量:31
3
作者 汤勇 杜志敏 +2 位作者 孙雷 戚志林 李士伦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8-91,156,共4页
解除近井反凝析堵塞和水锁是深层低渗凝析气藏开发必须解决的难题。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调研,分析了凝析气藏近井带反凝析油堵塞和反渗吸水锁形成的机理及其对气井产能的影响,总结了解除凝析气井近井堵塞提高产能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成果以... 解除近井反凝析堵塞和水锁是深层低渗凝析气藏开发必须解决的难题。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调研,分析了凝析气藏近井带反凝析油堵塞和反渗吸水锁形成的机理及其对气井产能的影响,总结了解除凝析气井近井堵塞提高产能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成果以及形成的主要技术手段。结果认为:低含凝析油的凝析气藏,高渗储层均可能由于反凝析和水锁的存在而严重影响气井产能;高临界凝析油流动饱和度和高含水饱和度导致反凝析影响严重。解除近井反凝析堵塞和反渗吸水锁的主要机理是延缓反凝析出现和加速反凝析油和地层水的蒸发;凝析气注入可反蒸发凝析油中的重烃;注甲醇可有效解除反凝析油和水锁的双重堵塞。将向近井带注入化学溶剂、注气和加热等方法结合起来,可能是解除低渗凝析气井近井堵塞研究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析气井 反凝析 堵塞 水锁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层序地层 被引量:29
4
作者 高红灿 郑荣才 +2 位作者 陈发亮 韩福民 刘云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39-850,共12页
通过对研究区300多口钻井的地层对比和3 000多米岩心的详细观察及区域构造-沉积演化分析,综合运用构造、古生物、岩性、地质年代以及测井和地震反射等6个方面的特征,将东濮凹陷古近系划分为3个超长期层序,分别对应于沙河街组四段下亚段... 通过对研究区300多口钻井的地层对比和3 000多米岩心的详细观察及区域构造-沉积演化分析,综合运用构造、古生物、岩性、地质年代以及测井和地震反射等6个方面的特征,将东濮凹陷古近系划分为3个超长期层序,分别对应于沙河街组四段下亚段、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沙河街组三段、沙河街组二段—东营组;并将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沙河街组一段划分为4个长期层序,分别对应于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沙河街组三段四亚段、沙河街组三段三亚段、沙河街组三段二亚段—沙河街组三段一亚段、沙河街组二段—沙河街组一段。提出同一套连续沉积的盐岩在长期及超长期层序划分中具不可分割性,并结合东濮凹陷及渤海湾盆地层序划分的实例,指出目前普遍存在的层序地层划分方案与岩石地层划分方案相一致的现象值得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沙河街组 古近系 东濮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凝析油临界流动饱和度的长岩心实验测定方法 被引量:13
5
作者 汤勇 孙雷 +2 位作者 戚志林 杜志敏 孙良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00-102,共3页
目前,反凝析油临界流动饱和度(Soc)大小存在争论。文章建立了利用HYCAL长岩心驱替实验设备测试和计算反凝析油临界流动饱和度的方法。实验采用两个回压阀控制长岩心前后压力,动态建立凝析气藏反凝析时的凝析油饱和度,岩心出口使用毛细... 目前,反凝析油临界流动饱和度(Soc)大小存在争论。文章建立了利用HYCAL长岩心驱替实验设备测试和计算反凝析油临界流动饱和度的方法。实验采用两个回压阀控制长岩心前后压力,动态建立凝析气藏反凝析时的凝析油饱和度,岩心出口使用毛细管观察反凝析油的临界流动;利用基于状态方程、考虑相间传质的物质平衡方法计算反凝析油临界流动饱和度大小。应用该方法对某实例凝析气藏真实岩心和地层流体进行了两组长岩心实验,计算结果显示Soc为8.19%和9.7%,这进一步验证了反凝析油临界流动饱和度可以很低的事实。综合文章和部分文献的Soc结果分析认为:水湿且含较高束缚水饱和度时凝析油的临界流动饱和度可能很低;束缚水饱和度、润湿性、储层孔隙大小及其分布会影响Soc的大小,这也是Soc大小存在争议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析油气田 反凝析 流体流动 临界饱和度 岩心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濮凹陷优质烃源岩生烃演化机理 被引量:18
6
作者 李红磊 张云献 +3 位作者 周勇水 杨赟昊 陈帆 王金萍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3-148,共6页
复杂构造条件下蒸发成因咸化湖盆优质烃源岩的生烃演化机理,是目前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为探索这一问题,文中以东濮凹陷为例,在分析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开展了不同流体介质条件下优质烃源岩成烃生物组成和有限... 复杂构造条件下蒸发成因咸化湖盆优质烃源岩的生烃演化机理,是目前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为探索这一问题,文中以东濮凹陷为例,在分析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开展了不同流体介质条件下优质烃源岩成烃生物组成和有限空间生烃热模拟等研究。结果表明:生烃过程受地层水矿化度和有机质生物来源的双重控制,咸水环境优质烃源岩最为发育,有机质来源于颗石藻、蓝藻和沟鞭藻等多种藻类的贡献,显微结构呈纹层状互层,生烃时间早,生烃周期长,液态烃产率高,具有5个生烃阶段;淡水环境优质烃源岩极少,有机质来源于绿藻和高等植物的贡献,生烃时间晚,液态烃产率低,气态烃产率高,仅具有3个生烃阶段;半咸水环境优质烃源岩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沟鞭藻,优质烃源岩发育概率、生烃时间、液态烃产率介于咸水环境和淡水环境烃源岩之间,具有3个生烃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烃源岩 成烃生物组成 生烃演化模式 东濮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高压低渗透储层应力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聂法健 田巍 +1 位作者 国殿斌 李中超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88-792,共5页
为了深入研究深层高压低渗透储层的应力敏感性,文中采用了回压应力敏感评价测试方法对储层进行评价,并分析了应力敏感性对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回压降低,渗透率先是急剧降低而后降低幅度越来越缓;应力敏感曲线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 为了深入研究深层高压低渗透储层的应力敏感性,文中采用了回压应力敏感评价测试方法对储层进行评价,并分析了应力敏感性对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回压降低,渗透率先是急剧降低而后降低幅度越来越缓;应力敏感曲线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渗透率下降幅度较大,超过了45.00%,以微裂缝受压闭合和大孔隙被压缩的拟塑性变形为主,第2阶段渗透率下降幅度低于15.00%,以岩石骨架颗粒本体被压缩的弹性形变为主;应用整个应力敏感曲线来评价储层会夸大储层敏感性,应用第2阶段来评价储层的应力敏感性更符合实际情况。应力敏感性对产能的影响较大,研究区日产量下降率达到了4.57%,因此,油田现场要适时地采取措施防止应力敏感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低渗储层 回压应力敏感 净应力 渗透率保持率 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濮凹陷裂缝性砂岩油气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10
8
作者 赵良金 杨广林 +3 位作者 王瑞飞 黄新文 李新军 安红梅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6-202,共7页
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北部发现三叠系裂缝性砂岩油气藏,油气主要富集在岩石节理、裂缝、缝洞中,基质不含油。通过对油气族组成、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及生物标志化合物进行油气地球化学研究,认为东濮凹陷三叠系砂岩裂缝性... 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北部发现三叠系裂缝性砂岩油气藏,油气主要富集在岩石节理、裂缝、缝洞中,基质不含油。通过对油气族组成、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及生物标志化合物进行油气地球化学研究,认为东濮凹陷三叠系砂岩裂缝性油藏原油来源于古近系,油藏类型为新生古储式;天然气来源于石炭-二叠系,气藏类型为古生新储式。在油气地球化学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东濮凹陷三叠系砂岩裂缝性油藏成藏条件,认为供烃条件、储集空间、构造部位是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供烃条件决定油气藏规模、裂缝提供油气储集空间、构造控制油气成藏位置。根据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北部不同地区三叠系储集层构造特征、供烃条件、油气藏特征,总结出东濮凹陷北部三叠系砂岩裂缝性油气藏的3种成藏模式,即:双断双向供烃成藏、单断双向供烃成藏、单断单向供烃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 三叠系 裂缝性砂岩储集层 主控因素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普光和通南巴地区须家河组气藏气源探讨 被引量:10
9
作者 张鹏伟 张洪安 +6 位作者 王学军 彭君 周勇水 徐田武 张云献 张斌 康华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5-151,共7页
以天然气和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为主要依据,通过气藏气、烃源岩脱附气、烃源岩综合对比,深入探讨了普光和通南巴地区须家河组气藏的气源。2个地区的须家河组天然气以甲烷为主,干燥系数普遍高于0.97,为典型干气。普光地区天然气甲烷和... 以天然气和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为主要依据,通过气藏气、烃源岩脱附气、烃源岩综合对比,深入探讨了普光和通南巴地区须家河组气藏的气源。2个地区的须家河组天然气以甲烷为主,干燥系数普遍高于0.97,为典型干气。普光地区天然气甲烷和乙烷的δ^(13)C值分别为-36.1‰~-30.8‰,-28.9‰~-26.0‰,具有正碳同位素序列特征,表现为高—过成熟油型气和煤型气的混合气。通南巴地区天然气甲烷的δ^(13)C值高达-25.2‰,具有煤型气的特点,乙烷的δ^(13)C值介于-35.5‰~-28.9‰,为油型气成因,甲烷和乙烷的碳同位素发生倒转,且甲烷的δD值介于-173‰~-122‰,具有海、陆相混源的特征。气源对比研究表明:普光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主要来源于自身腐殖型和混合型干酪根,为自生自储型气藏;通南巴地区须家河组气藏具有“海、陆相双源供烃”的特点,通南巴背斜带须家河组天然气主要来源于中—下三叠统碳酸盐岩气藏以及龙潭组和龙马溪组烃源岩,通江凹陷带须四段气藏中海相油型气的比例明显降低,气源主要为须家河组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来源 碳同位素 须家河组 普光地区 通南巴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压开采过程中凝析油气相渗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毕建霞 戚志林 +2 位作者 郭平 孙雷 王寿平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08-110,共3页
目前凝析油气相渗曲线实验测试方法有常规模拟油气替代测试和真实平衡凝析油气测试两种,国内外还没有测量凝析气藏在降压开采过程中凝析油气相渗曲线的相关报道。文章给出了降压相渗实验测试方法,选用Q69-5井的平衡凝析油气和真实岩样... 目前凝析油气相渗曲线实验测试方法有常规模拟油气替代测试和真实平衡凝析油气测试两种,国内外还没有测量凝析气藏在降压开采过程中凝析油气相渗曲线的相关报道。文章给出了降压相渗实验测试方法,选用Q69-5井的平衡凝析油气和真实岩样进行了平衡凝析油气相渗曲线、降压相渗曲线和常规油气相渗曲线测试,并对3种相渗曲线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降压相渗测试和岩心衰竭实验测试得到的凝析油饱和度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前者的数值低于后者;②降压相渗实验测试过程中,凝析油开始析出后出现凝析油饱和度急剧上升和平衡气相相对渗透率急剧下降的现象,当压力降至最大反凝析压力后,凝析气的蒸发作用和平衡气驱作用可使近井地带的渗透性得到部分恢复;③降压相渗曲线比常规油气相渗曲线和平衡凝析油气相渗曲线明显向右偏移,其气相相对渗透率比常规测试和平衡油气测试得到的气相相对渗透率要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析油气田 气相 液相 相对渗透率 测试 压力降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凝析气藏凝析油临界流动饱和度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姜贻伟 戚志林 +2 位作者 郭平 孙雷 毕建霞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96-99,共4页
凝析油临界流动饱和度是近年研究的热点问题,但目前国内外还没有采用真实岩样和流体研究低渗凝析气藏凝析油临界流动饱和度的成果报道。文章介绍了采用超声波测试技术研究低渗凝析气藏凝析油临界流动饱和度的方法,选取Q75井的真实岩样... 凝析油临界流动饱和度是近年研究的热点问题,但目前国内外还没有采用真实岩样和流体研究低渗凝析气藏凝析油临界流动饱和度的成果报道。文章介绍了采用超声波测试技术研究低渗凝析气藏凝析油临界流动饱和度的方法,选取Q75井的真实岩样和流体,通过长岩心衰竭实验测试了凝析油临界流动饱和度。将测试结果与国内外其它中高渗凝析气藏的凝析油临界流动饱和度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了低渗凝析气藏凝析油饱和度较低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①超声波测试技术对研究深层高温高压低渗凝析气藏的凝析油临界流动饱和度具有较好的适应性;②桥口低渗凝析气藏的凝析油临界流动饱和度要比国内外其它中高渗凝析气藏的低得多;③较高的束缚水饱和度是导致低渗凝析气藏凝析油临界流动饱和度较低的主要原因,而高温高压低渗凝析气藏更低的油气界面张力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此外,实验所用岩心的长度对凝析油临界流动饱和度的大小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气藏 凝析油气藏 临界流动 饱和度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测试油气藏岩石启动压力梯度的优化方法 被引量:6
12
作者 朱维耀 田巍 +2 位作者 朱华银 宋智勇 孙岩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5-180,196,共7页
瞬间动用法和两端压力平衡法测定最小启动压力梯度,耗时都较长,且数据准确度不高。"压差-流量法"测试拟启动压力梯度,在定围压模式下的测试结果会偏大。基于上述分析,设计出了一体化实验流程,并制定出"非稳态动用-压力... 瞬间动用法和两端压力平衡法测定最小启动压力梯度,耗时都较长,且数据准确度不高。"压差-流量法"测试拟启动压力梯度,在定围压模式下的测试结果会偏大。基于上述分析,设计出了一体化实验流程,并制定出"非稳态动用-压力平衡法",优选出"压差-流量法"最佳实现方式。该流程通过采用精密设备来保证测试数据的精确度,且适用各种渗透率范围岩心的测试。通过将本方法应用于吐哈油田岩心测试,测定结果符合预期,可以将该方法推广到实验室测量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围压 最小启动压力梯度 压差-流量法 非稳态动用-压力平衡法 低渗透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蛇曲井生产井段压降预测方法 被引量:1
13
作者 戚志林 杜志敏 +2 位作者 汤勇 舒秋贵 王纬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4-46,共3页
蛇曲井是一种新型复杂结构井,生产井段存在较大的纵向起伏,井筒流动特征既不同于普通水平管,也不同于水平井。研究了蛇曲井井筒流动特征,对蛇曲井微元段和孔眼段的流动进行了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原理和动量定理,建立了裸眼完井和射孔完井... 蛇曲井是一种新型复杂结构井,生产井段存在较大的纵向起伏,井筒流动特征既不同于普通水平管,也不同于水平井。研究了蛇曲井井筒流动特征,对蛇曲井微元段和孔眼段的流动进行了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原理和动量定理,建立了裸眼完井和射孔完井方式下蛇曲井生产井段的井筒压降预测模型。在定产量和定井底流压两种工作制度下,给出了蛇曲井生产井段的压降预测方法。应用所建预测模型和水平井的水平段压降计算模型分别计算了某裸眼完井蛇曲井生产井段的井筒压降,结果表明:蛇曲井生产井段井筒压降不能用常规水平井水平段的压降模型计算,蛇曲井生产井段井筒压降不能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曲井 压降 预测 方法 复杂结构井 水平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管道桁架跨越结构节点力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召民 陈誉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3-26,93,共4页
对油气管道桁架跨越结构节点进行力学性能试验与有限元分析,研究节点的破坏模式和极限承载力,并将空钢管和浇灌混凝土钢管混凝土节点进行对比试验,得出如下结论:(1)2种类型节点的破坏模式基本相同,破坏时节点受压支管近主管处翼缘板和... 对油气管道桁架跨越结构节点进行力学性能试验与有限元分析,研究节点的破坏模式和极限承载力,并将空钢管和浇灌混凝土钢管混凝土节点进行对比试验,得出如下结论:(1)2种类型节点的破坏模式基本相同,破坏时节点受压支管近主管处翼缘板和腹板均发生局部屈曲,主管无任何破坏现象和明显变形,节点中浇灌混凝土对破坏模式没有显著影响;(2)在主管中浇灌混凝土可使节点极限承载力明显增大,但是其极限变形减小;(3)节点加载达到极限承载力时,空钢管试件节点区域的主管上管壁部分屈服,而钢管混凝土试件主管管壁还处于弹性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管道 桁架跨越 节点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濮凹陷古近纪断裂活动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9
15
作者 余海波 程秀申 +3 位作者 漆家福 谈玉明 徐田武 周燕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23,共12页
为了研究东濮凹陷的盆地结构、断裂活动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开展了地震资料解释、非地震物探资料分析、钻井岩心和测井曲线分析。结果表明:①东濮凹陷古近纪盆地具有多断、多凸、多洼的结构特征。始新统沙河街组沙四段沉积期为单断湖... 为了研究东濮凹陷的盆地结构、断裂活动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开展了地震资料解释、非地震物探资料分析、钻井岩心和测井曲线分析。结果表明:①东濮凹陷古近纪盆地具有多断、多凸、多洼的结构特征。始新统沙河街组沙四段沉积期为单断湖盆,湖平面宽广,形成了一套优质烃源岩,为三角洲、浅湖-半深湖沉积,局部见深湖沉积。②沙三段下亚段沉积期以"多凸-多洼"构造样式为主,湖盆中心向西迁移,生烃层段较沙四段有所变化,为三角洲、浅湖、半深湖和深湖沉积。③沙二段上亚段沉积期继承性发育多洼构造,湖盆萎缩,生烃潜力变差,卫东-文东断层系开始发育,导致东部的洼陷区沉降幅度加大,烃源岩快速成熟。④断层活动频繁期,断距大的区域发育优质烃源岩,邻近烃源岩的近洼带发育的三角洲前缘砂体、滩坝砂和浊积砂均是良好的储集层;早期形成且长期活动的二、三级断层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因此,可以判断柳屯洼陷和濮卫洼陷的浊积砂岩油气藏与马寨洼陷沙三段的上倾尖灭型油藏均为未来勘探挖潜方向。该研究成果对东濮凹陷的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近纪 多凸-多洼 同沉积断层 构造样式 盆地结构 东濮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层序地层单元厚度特征平面刻画方法——以白音查干凹陷X4井区为例
16
作者 齐仁理 魏亚荣 +1 位作者 张琛琛 王引君 《能源与节能》 2015年第2期149-151,共3页
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建立精确的时间与空间格架是沉积盆地分析的重要步骤,也是油气勘探的重要手段。工作人员对三级层序内部的高频旋回地层单元时遇到地层刻画不准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来对高频旋回进行平面刻画。通过这... 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建立精确的时间与空间格架是沉积盆地分析的重要步骤,也是油气勘探的重要手段。工作人员对三级层序内部的高频旋回地层单元时遇到地层刻画不准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来对高频旋回进行平面刻画。通过这种新方法实现了对三级层序内部的高频旋回的精确刻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学 高频旋回 等厚度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钎焊接头对铝制板翅结构热应力影响规律 被引量:2
17
作者 麻宏强 贺斌贤 +6 位作者 刘叶敏 高星 兰世超 韩连福 李春娥 厚彩琴 韩喜莲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2-178,共7页
为保证LNG铝制板翅式换热器安全可靠运行,基于热弹性理论,建立铝制板翅结构热应力分析模型,采用热-固耦合方法,模拟研究实际运行过程中,钎焊接头对铝制板翅结构热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LNG铝制板翅式换热器,钎焊角曲率半径r=0. 5 mm、融... 为保证LNG铝制板翅式换热器安全可靠运行,基于热弹性理论,建立铝制板翅结构热应力分析模型,采用热-固耦合方法,模拟研究实际运行过程中,钎焊接头对铝制板翅结构热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LNG铝制板翅式换热器,钎焊角曲率半径r=0. 5 mm、融合距离l=0. 137 5 mm时,在靠近翅片侧和隔板侧钎焊接头处最大等效应力达到峰值,并且最大正应力是引起该位置等效应力达到峰值的主要原因;钎料层等效应力、最大正应力和最大剪应力均变化平缓;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靠近翅片侧和隔板侧钎焊接头处,等效应力随钎焊角曲率半径增加而增大;减小钎焊角曲率半径,将降低钎焊接头处热应力变化梯度,从而降低其应力集中程度.靠近隔板侧钎焊接头处等效应力,随融合距离增加而减小,靠近翅片侧的反之;当钎焊角融合距离小于0. 08 mm时,靠近隔板侧钎焊接头处等效应力大于靠近翅片侧的,反之靠近翅片侧的大于靠近隔板侧的.上述研究成果为大型LNG工厂用铝制板翅式换热器的设计、制造以及运行操作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NG 板翅结构 热应力 有限元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硫湿气集输系统增压临界条件模拟 被引量:4
18
作者 麻宏强 贾继伟 +3 位作者 马雯 王丽 高继峰 韩喜莲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2-77,共6页
建立了高含硫湿气田增压集输模式的数值模型.采用热-力耦合计算方法,模拟分析了总站压力对段塞流风险、管段流速和管输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增压集输模式模型的可靠性误差均维持在9%以内;当气井配产不变时,总站压力越低,管道持液率... 建立了高含硫湿气田增压集输模式的数值模型.采用热-力耦合计算方法,模拟分析了总站压力对段塞流风险、管段流速和管输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增压集输模式模型的可靠性误差均维持在9%以内;当气井配产不变时,总站压力越低,管道持液率越小.在后期开采中,管网运行压力的降低有利于避免段塞流的形成;当总站压力为5.0 MPa时,1^(#)、3^(#)、4^(#)均有部分管段流速过高,超过设计要求,需对相应管段进行增压集输,达到安全值;当集输管网满足90亿方/年的输送能力时,则总站运行压力不能低于6.9 MPa;确定了高含硫湿气集输系统增压运行的临界条件为不低于7.0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压集输 高含硫湿气 临界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气液分离闪蒸撬分液侧内流场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麻宏强 王丽 +3 位作者 厚彩琴 韩喜莲 罗新梅 李绍勇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1-177,共7页
为进一步探究气液分离闪蒸撬分液侧内部构件对其分离性能的影响规律,提高分液侧分离效率,基于标准k–ε模型和欧拉–欧拉方法,建立了分液侧流体流动特性分析模型,对分离腔内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将结果与文献实验数据进行了模拟对比,验... 为进一步探究气液分离闪蒸撬分液侧内部构件对其分离性能的影响规律,提高分液侧分离效率,基于标准k–ε模型和欧拉–欧拉方法,建立了分液侧流体流动特性分析模型,对分离腔内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将结果与文献实验数据进行了模拟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优化分析了分液侧内部构件结构参数对分离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分离腔内连通管、捕雾器、导流板及折流板结构参数对分液侧分离效率的影响,得出连通管对于分液侧整体分离效率影响很大,其直径和分布位置变化都会引起分离腔内流体的扰动;捕雾器厚度的增加会提高对于微小液滴的捕集作用,而其直径对分离效率影响较小。导流板主要影响入口流体的速度大小,改变其深度和角度均使得分离效果变化明显;折流板主要起到整流作用,其结构尺寸对分离效果影响很小。优化了分液侧分离腔内部的结构参数,结果表明:分离腔与集液筒之间至少要有两根连通管,并分别布置于分离腔的积液区和气相区,可以有效提高分离腔排液,避免集液筒发生气塞现象;当捕雾器厚度在60~120 mm时,分液侧分离效率波动很小,其整体分离效率可高达98%以上;导流板角度在90°~135°,深度在385~647 mm范围时,分离腔内部积液区流体流速较小,排液顺畅,分离效率提高。研究成果为新型气液分离闪蒸撬分液侧结构参数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分离闪蒸撬 流场 结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中的油气水三相渗流规律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田巍 王明 +2 位作者 朱维耀 韩加芳 聂法健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第5期114-118,共5页
为了揭示致密砂岩储层中的油气水三相渗流规律,在常规实验流程的基础上通过增设电阻率测定仪、超声波装置、高线性压差传感器等装置来精确检测水、油的含量饱和度和压差,采用稳态法并选取典型的致密储层岩心开展了室内实验研究.研究表明... 为了揭示致密砂岩储层中的油气水三相渗流规律,在常规实验流程的基础上通过增设电阻率测定仪、超声波装置、高线性压差传感器等装置来精确检测水、油的含量饱和度和压差,采用稳态法并选取典型的致密储层岩心开展了室内实验研究.研究表明:致密砂岩三相相渗共渗区域范围相对较窄,各相的相渗值都较低;油、气两相的相对渗透率与油、气、水三相的饱和度均相关,而水相相对渗透率只与其自身饱和度相关,是一簇平行于含气饱和度轴的曲线,这为深入认识致密砂岩储层提供了依据,也为致密砂岩储层的高效开发提供了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三相渗流规律 饱和度 相对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