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9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环境下陆相页岩油气富集关键要素下限研究--以中原油田探区为例 被引量:11
1
作者 徐田武 张成富 +3 位作者 李红磊 陈帆 王金萍 胡美玲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21-728,743,共9页
通过研究中原油田三大探区不同环境下的页岩油气成烃成藏要素,发现不同环境下形成规模性页岩油气的成藏关键要素下限存在差异:在咸水环境下,能够形成有效烃源岩的总有机碳质量分数(TOC)下限为0.6%,镜质组反射率(R_(o))下限为0.5%;在淡... 通过研究中原油田三大探区不同环境下的页岩油气成烃成藏要素,发现不同环境下形成规模性页岩油气的成藏关键要素下限存在差异:在咸水环境下,能够形成有效烃源岩的总有机碳质量分数(TOC)下限为0.6%,镜质组反射率(R_(o))下限为0.5%;在淡水环境下,TOC下限为1.5%,R_(o)下限为1.0%;在半咸水环境下,TOC下限为0.8%,R_(o)下限为0.7%。随着沉积水体由咸变淡,形成有效页岩油气的TOC及R_(o)下限存在逐渐升高的趋势,其内在机理为不同环境下生烃母质的差异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热耦合 页岩油气 烃源岩下限 沉积环境 陆相湖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CO2解堵后注干气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以中原油田某区块凝析气藏为例 被引量:7
2
作者 杨雪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0年第3期75-79,共5页
为深化研究中原油田某区块凝析气藏提高采收率效果,以中原油田某区块沙三下低孔低渗凝析气藏为例,基于物质平衡方程和状态方程的理论支撑,通过PVT相态、物理模拟等室内实验,揭示了该气藏的衰竭开发规律,对该气藏低产无产原因深度剖析,... 为深化研究中原油田某区块凝析气藏提高采收率效果,以中原油田某区块沙三下低孔低渗凝析气藏为例,基于物质平衡方程和状态方程的理论支撑,通过PVT相态、物理模拟等室内实验,揭示了该气藏的衰竭开发规律,对该气藏低产无产原因深度剖析,认清目前现状。首次提出符合该区块凝析气藏地质特征的近井地带双向(产转注+生产井)解堵后注干气保压开采提高采收率开发方式,分别对注入端和采出端的天然岩心开展了注CO2解堵物理模拟实验,解堵后渗透率恢复分别为60.44%、63.15%,表明了注CO2解堵效果良好,在解堵的基础上,开展注干气保压岩心驱替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凝析气藏一开始在原始地层压力41.19 MPa下注干气保压开采,凝析油采收率可达91.41%;衰竭至堵塞压力21.14 MPa再进行注干气保压开采,凝析油的采收率为44.28%。通过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开发过程中因近井地带压力低于露点压力造成油水乳化堵塞的地层物理模型,为中原油田低渗致密凝析气藏的效益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井地带 凝析气藏 低渗 流体模型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沉积环境下陆相页岩储集特征差异性对比——以中原油田三大探区为例 被引量:6
3
作者 徐田武 张洪安 +4 位作者 李令喜 周勇水 周圆圆 李进 万晶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95-904,共10页
通过研究中原油田三大探区不同沉积环境下的页岩储集特征,发现不同环境下的页岩储集特征存在较大差异。通过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压汞与液氮吸附联合测定等手段进行测试,发现在东濮凹陷咸水环境下,盐类物质丰富有利于藻类勃发,成烃生物... 通过研究中原油田三大探区不同沉积环境下的页岩储集特征,发现不同环境下的页岩储集特征存在较大差异。通过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压汞与液氮吸附联合测定等手段进行测试,发现在东濮凹陷咸水环境下,盐类物质丰富有利于藻类勃发,成烃生物主要为蓝藻、丛粒藻、沟鞭藻、颗石藻及少量疑源类等,形成有机质纹层与碳酸盐纹层、黏土纹层交替发育的特征,碳酸盐矿物质量分数较高,孔隙类型以晶间孔、黏土孔为主,有机孔不发育,无机孔具有介孔为主、大孔次之、微孔最低的发育特征。在普光地区淡水环境下,页岩内的有机质以镜质组和贫氢次生组分为主,成烃生物主要为高等植物腐殖体、镜质组及浮游藻类无定形体,矿物组成中黏土矿物质量分数高,有机孔以沥青孔为主,无机孔以黏土层间缝为主,孔径分布具有以介孔为主、微孔次之、大孔最低的特征。在内蒙探区半咸水环境下,成烃生物以藻类体和高等植物为主,碳酸盐矿物质量分数最高,孔隙类型以晶间孔、粒间孔和有机质收缩缝为主,孔径分布具有以大孔为主、介孔次之、微孔最低的特征。适当咸化沉积有利于有机质堆积与保存,半咸水、咸水湖盆发育碳酸盐类细粒沉积,因气候季节性变化形成的富藻纹层+碳酸盐纹层结构形成了有效的源储一体模式;淡水湖盆发育长英质-黏土质页岩岩相,还原、稳定、母质来源充足的沉积环境是淡水湖盆优质页岩储层发育的基础,有机质气孔与黏土矿物晶间孔形成了有效的储集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烃生物 储集特征 孔径分布 页岩油气 沉积环境 陆相湖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原油田CO2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及现场实践 被引量:27
4
作者 聂法健 毛洪超 +1 位作者 王庆 丁妍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6-151,共6页
系统总结了中原油田近十年来研究和实践形成的CO2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系列,包括CO2驱油机理、适宜性筛选评价技术、油藏工程技术和配套注采工程技术;评价分析了濮城沙一段下亚段油藏、胡96块等试验区的实施效果,总结不同类型油藏实施CO2驱... 系统总结了中原油田近十年来研究和实践形成的CO2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系列,包括CO2驱油机理、适宜性筛选评价技术、油藏工程技术和配套注采工程技术;评价分析了濮城沙一段下亚段油藏、胡96块等试验区的实施效果,总结不同类型油藏实施CO2驱的得失。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特高含水油藏,CO2溶于油斑和油膜,可驱动水驱残余油;对于深层低渗透油藏,CO2与原油界面张力小,毛管阻力小,可以驱替半径为0.01μm以上孔喉中原油。现场实践证实,CO2驱在防腐、剖面监测、分层注入及流度控制等方面已经形成了较成熟的技术,在深层低渗透油藏、特高含水油藏的应用中均取得了较好效果。同时,CO2驱具有不受温度、矿化度影响的优势,在高温高盐油藏具有巨大推广价值,为其他类型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和实践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驱 中原油田 提高采收率 现场实践 筛选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洼陷带油气地质新认识与勘探突破
5
作者 段金宝 徐田武 +5 位作者 杨栋栋 姜振学 高永涛 王德波 李路 袁波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7-391,共15页
洼陷带作为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在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40余年的勘探历程中,其勘探面积占东濮凹陷的49%,但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仅占东濮凹陷的1%,呈现出“剩余资源大、探明储量少、有油流无高产、有发现难展开”的勘探困境。近年来,通过持续... 洼陷带作为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在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40余年的勘探历程中,其勘探面积占东濮凹陷的49%,但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仅占东濮凹陷的1%,呈现出“剩余资源大、探明储量少、有油流无高产、有发现难展开”的勘探困境。近年来,通过持续加强油气富集规律研究,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和分析化验资料,对东濮凹陷不同洼陷开展了烃源岩、源-储配置关系和成藏序列系统研究。研究表明:①厚度相对薄、有机质丰度相对高(总有机碳含量TOC>1%)的高效源岩是洼陷带的主要生油岩,打破了洼陷带普遍发育烃源岩的传统认识。②湖平面高频振荡,形成独特的砂、泥互层“千层饼”式沉积韵律,高效源岩与砂体叠置,近洼储层连片分布,打破了洼陷带泥岩发育而储层不发育的传统认识。③烃类充注和流体超压作为近洼成储的主控因素,极大地拓展了有效储层深度下限,打破了3500 m埋深是传统陆相碎屑岩“死亡界限”储层深度的固有认识。④洼陷带油气藏具有“接续成藏”的特点,打破了“水层之下无油气藏”的传统认识。基于上述创新认识,取得了“百方油流、千米含油层段、亿吨资源量”的重大突破,实现了东濮凹陷勘探由构造带向洼陷带的战略转移,落实了规模增储阵地,对渤海湾盆地洼陷带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源岩 有效储层 接续成藏 洼陷带 东濮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稠油油藏水平井蒸汽吞吐开发合理界限研究 被引量:41
6
作者 陈民锋 郎兆新 莫小国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2年第2期37-41,共5页
为在经济、技术允许的条件下 ,合理地开发超稠油油藏 ,增加可利用的储量资源 ,本文应用物理模拟、数值模拟方法 ,研究了达 9块超稠油的流体组成、粘温关系和油藏渗流特征 ,以及超稠油水平井蒸汽吞吐注汽工艺参数对开采效果的影响。考虑... 为在经济、技术允许的条件下 ,合理地开发超稠油油藏 ,增加可利用的储量资源 ,本文应用物理模拟、数值模拟方法 ,研究了达 9块超稠油的流体组成、粘温关系和油藏渗流特征 ,以及超稠油水平井蒸汽吞吐注汽工艺参数对开采效果的影响。考虑经济因素的影响 ,建立蒸汽吞吐开采目标优化函数 ,提出开发超稠油油藏的合理工作制度和技术经济界限。研究认为 ,在实施超稠油水平井蒸汽吞吐时 ,应采取注高温、高干度、高强度的蒸汽和短周期、多周次的工作制度 ,同时在完井方式和注采工艺等方面采取配套措施 ,才能取得一定的效益。研究结果为该类油藏的热采开发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稠油油藏 水平井 蒸汽吞吐开发 合理界限 研究 优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高压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应力敏感性模型及开发指标变化规律——以文东油田为例 被引量:7
7
作者 许寻 李中超 +4 位作者 刘广英 王瑞飞 李群星 刘云利 杨胜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2-129,共8页
针对深层高压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地质特征复杂、应力敏感性严重的特点,开展储层应力敏感性模型及开发指标变化规律研究。通过室内实验及现场数据分析注水开发过程中因储层孔隙流体压力降低而产生的应力敏感性对采油指数、采液指数、吸... 针对深层高压低渗透砂岩油藏储层地质特征复杂、应力敏感性严重的特点,开展储层应力敏感性模型及开发指标变化规律研究。通过室内实验及现场数据分析注水开发过程中因储层孔隙流体压力降低而产生的应力敏感性对采油指数、采液指数、吸水指数的影响;建立渗透率、孔隙度、采油指数、采液指数、吸水指数的应力敏感性模型,归纳采油指数、采液指数、吸水指数应力敏感性的控制因素。研究发现,文东油田深层高压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中,采油指数、采液指数逐渐减小,且采油指数递减速率大于采液指数递减速率,吸水指数逐渐增大;影响采油指数、采液指数变化的因素主要有油水黏度比、启动压力梯度和含水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高压低渗透砂岩油藏 应力敏感性评价模型 采油指数 采液指数 吸水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油田注CO2开发提高注气能力的方法 被引量:15
8
作者 田巍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2-77,共6页
针对老油田转注CO2开发注气能力低的问题,应用长岩心物理模拟室内实验的方法,验证了采用表面活性剂提高注入能力方法的可行性,并确定了注气能力各影响因素定量关系。研究表明:注水至一定阶段,转注0.2 PV表面活性剂段塞后,后续注气能力... 针对老油田转注CO2开发注气能力低的问题,应用长岩心物理模拟室内实验的方法,验证了采用表面活性剂提高注入能力方法的可行性,并确定了注气能力各影响因素定量关系。研究表明:注水至一定阶段,转注0.2 PV表面活性剂段塞后,后续注气能力比注水开发的注入能力提高了19.31%,比直接转注气的注入能力提高了8.86%,增注效果非常明显;储层的物性越好、裂缝越长、倾角越小越有利于转注气气体注入,相反,前期注水越多,注采井距越大,越不利于转注气注入;注水量对注气能力影响最大,其次为注采井距和裂缝,物性和地层倾角的影响最小。研究成果为老油田的注气开发提供了一种提高注入能力的方法,丰富和发展了注气开发技术体系,为注气开发的现场实施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油田 转注气 注气能力 降压增注 注入指数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光地区千佛崖组致密砂岩-页岩气藏开发技术对策 被引量:2
9
作者 付德奎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7,共7页
普光地区侏罗系千佛崖组致密砂岩-页岩气藏为纵向叠合气藏,储层非均质性强,纵横向上储层特征和储集性能差异大,气藏开发潜力不明确,尚未形成开发井型、井网、井距等配套开发技术对策;且砂岩气藏与页岩气藏压力系统、气体运动方式不同,... 普光地区侏罗系千佛崖组致密砂岩-页岩气藏为纵向叠合气藏,储层非均质性强,纵横向上储层特征和储集性能差异大,气藏开发潜力不明确,尚未形成开发井型、井网、井距等配套开发技术对策;且砂岩气藏与页岩气藏压力系统、气体运动方式不同,利用常规水平井压裂方式合层开采必定导致层间干扰和多余能耗,亟需采用最优开发方式。为此,文中参考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气藏水平井井位优选标准和四川盆地页岩气开发井型,根据储层展布特征,结合水平井与直井产能对比分析,优选水平井作为致密砂岩-页岩气藏的开发井型;采用类比法、经济评价法、单井产能法等,确定水平井水平段长度和合理井距;根据气藏特征,并借鉴同类气藏开发经验评价单井生产指标;在此基础上开展井位部署,评价气藏开发潜力。结果表明,采用2套井网分别开发千佛崖组致密砂岩气藏和页岩气藏,可建成年产能6.5×108 m3,这为普光地区千佛崖组致密砂岩-页岩气藏合理开发提供了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页岩气藏 混合沉积 合理开发 开发对策 千佛崖组 普光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油凹陷油气分布规律与勘探潜力分析:以东濮凹陷为例
10
作者 徐田武 张洪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68-380,共13页
渤海湾盆地各大油田均进行了长期的精细勘探,但最新资源评价仍表明富油气凹陷剩余资源潜力大,剩余资源丰度高,仍将是勘探开发坚持的长期阵地。如何深化富油气凹陷的油气富集规律,将对下一步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烃源岩角... 渤海湾盆地各大油田均进行了长期的精细勘探,但最新资源评价仍表明富油气凹陷剩余资源潜力大,剩余资源丰度高,仍将是勘探开发坚持的长期阵地。如何深化富油气凹陷的油气富集规律,将对下一步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烃源岩角度入手,明晰东濮凹陷古近系湖相泥岩和上古生界煤系源岩成烃特征,然后结合典型油气藏解剖和油气藏评价单元,建立源藏对应关系,结合其他成藏要素,建立油气成藏模式并明晰剩余油气富集规律。研究表明:东濮凹陷古近系富油气凹陷具有近源聚集、连续成藏和断超控富的特征,油气主要来自TOC含量大于1.0%的优质烃源岩,富油气区之所以富集油气主要是由于富油气区具有多套优质源岩、多含油气系统和多期油气成藏的“三多”特征。东濮凹陷上古生界煤成气主要分布在煤系源岩热演化程度R_(o)大于1.3%的区域,存在源内和源外两种成藏模式。上述成果认识,不仅将为常规油气藏的勘探提供技术支撑,也将为薄层致密油、页岩油的勘探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 富油凹陷 煤成气 成藏模式 富集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岩心的碳酸盐岩复杂孔隙特征研究——以普光气田飞仙关组储层为例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文涛 涂利辉 +3 位作者 鲁明宇 宿亚仙 黄长兵 赵学钦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4-122,共9页
川东北普光气田飞仙关组为一套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组合方式多样,孔隙结构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利用常规测井资料难以有效表征其储层的孔隙结构及渗透力。文中应用数字岩心技术精细刻画孔隙结构,即采用全直径岩心CT扫... 川东北普光气田飞仙关组为一套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组合方式多样,孔隙结构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利用常规测井资料难以有效表征其储层的孔隙结构及渗透力。文中应用数字岩心技术精细刻画孔隙结构,即采用全直径岩心CT扫描、微米级X-ray CT扫描、大面积扫描电镜拼图成像技术等,建立纳米—厘米级别的多维度多尺度的岩心数字化表征。对大数据图像特征参数提取和分析,建立了不同类型储层的孔渗关系,将整个储层类型分为三区一带:微裂缝区、粒(晶)间孔主控区、铸模孔区、粒间孔加铸模孔过渡带。研究明确了粒(晶)间孔结构是渗透率的主控因素,更好地明确了该类储层孔隙结构对渗流能力的影响,揭示了礁滩相碳酸盐岩地层的微观渗流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孔隙结构 数字岩心 孔隙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低渗凝析气藏气驱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中超 齐桂雪 +2 位作者 罗波波 许寻 陈华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4-332,F0002,共10页
针对深层低渗凝析气藏由衰竭开采转变为气驱开发过程中适应性不明确的问题,综合采用PVT(地层流体高压物性)分析仪、长岩心驱替物理模拟技术和数值模拟计算方法,开展了一系列评价研究。通过对比分析注CO_(2)、天然气(伴生气、CH_(4))、N_... 针对深层低渗凝析气藏由衰竭开采转变为气驱开发过程中适应性不明确的问题,综合采用PVT(地层流体高压物性)分析仪、长岩心驱替物理模拟技术和数值模拟计算方法,开展了一系列评价研究。通过对比分析注CO_(2)、天然气(伴生气、CH_(4))、N_(2)对凝析气体系高压物性影响与提高凝析油采出程度情况,明确了深层低渗凝析气藏气驱的适应性。实验结果表明:CO_(2)在凝析油中的溶解度和溶解气油比最大,具有较强降低凝析气藏饱和压力和露点压力的特点,提高凝析油采出程度的效果最佳。同时,采用长岩心物理模拟技术针对CO_(2)驱进行了注入时机、注入方式、注气速度优化研究,明确了在露点压力以上脉冲式注气效果更好,为注气开发技术政策及现场方案的实施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析气藏 深层低渗 注气介质 气驱适应性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西斜坡地区原油中脱羟基维生素E的控制因素研究
13
作者 张冬琳 肖正坤 +6 位作者 徐田武 张云献 张成富 唐友军 李洪波 黄亚浩 王霆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44-652,共9页
为探究盐湖相原油中脱羟基维生素E类化合物(MTTC)的组成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本文以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西斜坡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原油为例,对MTTC的组成分布特征及其绝对浓度与原油成熟度、母质沉积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为探究盐湖相原油中脱羟基维生素E类化合物(MTTC)的组成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本文以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西斜坡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原油为例,对MTTC的组成分布特征及其绝对浓度与原油成熟度、母质沉积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原油中MTTC绝对浓度与其母质沉积环境密切相关。不同沉积环境样品中的MTTC指纹特征近似,而绝对浓度差异极大,故建议对原油母质沉积环境刻画时最好有MTTC绝对定量数据,而不能仅仅依赖于MTTC指纹特征。此外,MTTC不仅存在于未熟、低熟样品中,在成熟样品中也有检出。当成熟度未达到高、过熟阶段,对于成熟度相似的样品,古盐度是其生成、保存的主控因素。高盐环境更有利于MTTC的生成和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 MTTC 热成熟度 古盐度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濮凹陷油田卤水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14
作者 张云献 师红杰 +3 位作者 卫兴 高志飞 周勇水 刘明亮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20,共11页
采集东濮凹陷内不同层位卤水样品进行水化学与同位素分析,基于卤水水化学与δD、δ18 O和δ13 C同位素特征,探讨了东濮凹陷油田卤水地球化学起源及深部地层中相关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最终提出了东濮凹陷油田卤水的成因机制。凹陷内油田... 采集东濮凹陷内不同层位卤水样品进行水化学与同位素分析,基于卤水水化学与δD、δ18 O和δ13 C同位素特征,探讨了东濮凹陷油田卤水地球化学起源及深部地层中相关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最终提出了东濮凹陷油田卤水的成因机制。凹陷内油田卤水水化学类型为CaCl 2型,为典型的深成陆相成因,起源于地质历史时期受到强烈蒸发作用影响的地表古盐湖,后期被封存于岩石孔隙和裂隙中,并经历了一系列深层次生改造(岩盐溶滤、脱硫酸、阳离子交换及钠长石化等作用)和浅层混合过程,形成了现今东濮凹陷赋存的油田卤水。研究成果可为东濮凹陷油田卤水资源合理开发与高效利用提供科学指导,并可为其他同类型卤水资源研究提供借鉴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球化学 油田卤水 成因机制 东濮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储层启动压力特征及动用半径的确定
15
作者 田巍 李中超 +5 位作者 余传谋 韩宏彦 王开成 郭立强 王坤 阳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59-966,共8页
针对当前低渗储层启动压力梯度认识不足及动用半径确定方法不完善的问题,采用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手段,详细分析了启动压力梯度变化特征和变化机制,并结合实际储层应力条件提出了低渗储层动用半径的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储层... 针对当前低渗储层启动压力梯度认识不足及动用半径确定方法不完善的问题,采用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手段,详细分析了启动压力梯度变化特征和变化机制,并结合实际储层应力条件提出了低渗储层动用半径的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储层岩石启动压力梯度并不是一个定值,而是随着净围压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两者呈现良好的正相关关系。(2)启动压力梯度与净围压的关系曲线呈三段式特征。第一阶段为塑性形变阶段,主要为大裂缝闭合和大孔道急剧压缩,对渗流能力影响较大,启动压力梯度数值提高5倍以上;第二阶段为拟塑性形变阶段,主要为大孔道和微裂缝压缩,启动压力梯度数值提高40%以上;第三阶段为弹性形变阶段,主要为小孔道的压缩,对渗流能力影响小,启动压力梯度数值变化幅度较小,仅提高了17%。实际低渗储层中岩石的应力状态大多处于第三阶段。(3)以启动压力梯度动态变化为基础,以实际储层存在的压降漏斗为依据确定净上覆压力变化情况,并对储层中某一段渗流距离上的启动压力进行积分计算。在该启动压力与驱动压差数值相等的情况下反算求得渗流距离(即驱动动用半径),并通过实例应用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本研究深化了对低渗储层特征的认识,为储层评价及开发方案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变化 动用半径 净上覆压力 净围压 启动压力梯度 低渗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濮老区高含水油藏高通量水洗微观剩余油赋存机理
16
作者 罗波波 燕高飞 +6 位作者 谢敏 郭立强 蒲保彪 陈道远 齐桂雪 杨祖贵 张昀徽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7-152,共6页
东濮老区注水开发近40 a,已进入高含水剩余油高度分散阶段,因此需明确不同渗透率储层高通量水洗后微观动用规律及机理,以指导高含水油田开发策略调整。文中综合高通量水洗油岩心实验、微流控实验及微观流动模拟,明确了不同渗透率储层高... 东濮老区注水开发近40 a,已进入高含水剩余油高度分散阶段,因此需明确不同渗透率储层高通量水洗后微观动用规律及机理,以指导高含水油田开发策略调整。文中综合高通量水洗油岩心实验、微流控实验及微观流动模拟,明确了不同渗透率储层高含水阶段的驱替特征,揭示了高通量水洗中剩余油的微观赋存状态及动用机理。结果表明:渗透率大于50×10^(-3)μm^(2)的储层在高通量水洗阶段(岩心尺度30~1000 PV)驱油效率可进一步提高7.50百分点以上,微观波及范围变化不大,主要通过水力冲刷、润湿剥离动用水驱流线控制孔喉内的膜状、滴状等剩余油类型;而对于渗透率低于50×10^(-3)μm^(2)的储层,受孔喉尺寸以及连通性的影响,进入高含水阶段水驱微观波及范围有限,高通量水洗难以有效动用剩余油,宜在主流线达30~50 PV时转变注水开发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水洗 岩心驱替实验 微流控实验 孔隙尺度 微观剩余油 赋存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扬子西部下古生界页岩沉积古环境
17
作者 沈均均 杨丽亚 +5 位作者 王玉满 李辉 王鹏万 周林 刘计勇 孟江辉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4-334,共21页
【目的】下古生界筇竹寺组和龙马溪组是中上扬子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层系,而对两套页岩有机质富集的控制因素一直缺乏系统对比研究。【方法】以中扬子西部两套海相页岩为例,对其在被动大陆边缘和克拉通坳陷内沉积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目的】下古生界筇竹寺组和龙马溪组是中上扬子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层系,而对两套页岩有机质富集的控制因素一直缺乏系统对比研究。【方法】以中扬子西部两套海相页岩为例,对其在被动大陆边缘和克拉通坳陷内沉积学及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有机质差异富集主控因素及形成模式。【结果】两套页岩高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段均位于底部,形成于陆源输入量低、古生产力水平高和保存条件好的环境,且筇竹寺组底部古生产力水平和底水还原程度更高,导致其TOC含量更高。此后,筇竹寺期盆地拉张裂陷作用持续减弱,龙马溪期前陆挠曲—迁移作用逐渐增强,两套页岩均表现出陆源输入量增大和保存条件变差的特点,但古生产力水平变化却截然不同:筇竹寺期,洋流活动随着海平面下降而减弱,古生产力水平随之降低,而龙马溪期,挠曲—迁移作用导致扬子海盆北部障壁开口逐渐打开,洋流涌入规模逐渐扩大,受海平面下降影响较弱,古生产力水平随之升高。因此,纵向上,筇竹寺组TOC含量降低主要受古生产力水平降低、保存条件变差和陆源输入量增大共同控制,而龙马溪组则主要受后两个因素控制。横向上,两套页岩由被动大陆边缘过渡至克拉通坳陷内,海平面高度和洋流活跃程度均呈降低趋势,保存条件和古生产力水平同时变差,TOC含量随之降低。受此控制,筇竹寺组页岩气勘探开发重点应向西南落实,而龙马溪组则应转向西北方向,二者难以同时兼顾。【结论】该研究对于深入理解下古生界海相页岩沉积古环境演化特征、有机质富集机理及指导页岩气勘探实践均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笻竹寺组 龙马溪组 黑色页岩 有机质 沉积古环境 富集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濮凹陷新生代构造-热历史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左银辉 唐世林 +3 位作者 张旺 张云献 辛艳朋 周勇水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49-156,共8页
东濮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南缘,是中国典型的既富石油又富天然气的凹陷之一。文中通过镜质体反射率恢复了9个构造单元31口典型井的新生代热历史。研究结果表明:东濮凹陷各构造单元的新生代热历史总的趋势是一致的,并表现为"马鞍型&qu... 东濮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南缘,是中国典型的既富石油又富天然气的凹陷之一。文中通过镜质体反射率恢复了9个构造单元31口典型井的新生代热历史。研究结果表明:东濮凹陷各构造单元的新生代热历史总的趋势是一致的,并表现为"马鞍型"特征,分别在沙三段沉积时期和东营组沉积中晚期达到地温梯度高峰,其地温梯度分别为45~48℃/km和39~40℃/km,两期地温梯度高峰揭示了东濮凹陷经历了沙三段沉积时期和东营组沉积中晚期强烈的裂陷运动;新近纪开始,凹陷进入热沉降阶段,地温梯度逐渐下降至现今的31~34℃/km。此外,研究成果还揭示了东濮凹陷烃源岩热演化受东营组沉积时期的古地温场控制。文中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东濮凹陷深层油气资源评价提供地热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 热历史 新生代 地温梯度 盆地模拟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井见水后产能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9
作者 张睿 孙兵 +3 位作者 秦凌嵩 杨小松 顾少华 王妍妍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2-65,共4页
气藏开发中后期,气井见水后的气液两相流动降低了近井地带气相相对渗透率,对气井产能影响显著。通过对国内外见水气井产能评价的相关研究进行调研,总结并分析了几种主要的产水气井产能评价方法的优势及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研究产水气井... 气藏开发中后期,气井见水后的气液两相流动降低了近井地带气相相对渗透率,对气井产能影响显著。通过对国内外见水气井产能评价的相关研究进行调研,总结并分析了几种主要的产水气井产能评价方法的优势及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研究产水气井产能的关键问题及攻关方向提出了建议。结果表明:采用液相伤害的复合模型和引入气水两相拟压力和水气比的二项式产能方程是目前常用的见水气井产能评价方法。含水饱和度的变化对气水相渗及近井非达西流影响较大,增加了含水气井产能预测的难度。井筒积液及气液两相管流对产能影响较大,但考虑井筒气藏耦合的产能模型研究较少。水侵量计算、气水相渗实验和计算以及井筒气藏耦合模型的研究应成为见水气井产能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水两相 产能 拟压力 相渗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测水驱油田含水率的一种新方法 被引量:25
20
作者 马春生 万宠文 +1 位作者 崔秀敏 陶先高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3-44,共2页
按照油田的客观规律预测开发指标,始终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基于水驱油田的含水上升规律,应用广义Usher模型进行含水率预测。通过矿场应用表明,较之其他模型该方法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并提高了含水率的预测精度。
关键词 广义Usher模型 含水率预测 最小二乘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