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淹水胁迫对‘豫济’山桐子生长及生理的影响
1
作者 耿晓东 周亚飞 +7 位作者 刘英 陶昱含 谢焕冬 岳继飞 张召增 蔡齐飞 代莉 刘震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9-399,共11页
【目的】探究2 a生‘豫济’山桐子在不同淹水胁迫下的响应机制,以期为‘豫济’山桐子水分管控和适地适树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置3个处理:CK(对照,土壤相对含水量75%)、W1(水渍胁迫,土壤相对含水量100%)、W2(水涝胁迫,水面没过... 【目的】探究2 a生‘豫济’山桐子在不同淹水胁迫下的响应机制,以期为‘豫济’山桐子水分管控和适地适树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置3个处理:CK(对照,土壤相对含水量75%)、W1(水渍胁迫,土壤相对含水量100%)、W2(水涝胁迫,水面没过盆栽苗土面2~3 cm),测定不同淹水处理下‘豫济’山桐子苗木的生长形态及生理指标。【结果】在10 d的淹水胁迫期内,水渍(W1)处理下‘豫济’山桐子苗木全部存活,少量苗木轻度萎蔫;根茎叶生物量与CK无明显差异;光合作用增强;叶片渗透调节物质质量分数与CK在整个试验期间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内源激素中仅IAA显著高于同时期的CK。水涝(W2)处理下苗木受损严重;根茎叶生物量均显著低于CK;光合作用减弱;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和内源激素质量分数先升高后降低;根系形态指标随试验时间增加而逐渐降低。【结论】‘豫济’山桐子对淹水胁迫有一定的耐受性,在水渍胁迫下可正常生长,在水涝胁迫下只能存活7 d。随胁迫时间延长,‘豫济’山桐子的逆境应对策略表现为增加可溶性糖(SS)和脯氨酸(Pro)质量分数来调控渗透调节系统维持植物体内水分平衡,通过积累大量脱落酸(ABA),减弱光合作用等,以此来减缓生长、延长植物存活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济’山桐子 淹水胁迫 生长形态 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桐子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蔡齐飞 张敏敏 +3 位作者 徐自恒 王帅 许东辉 刘震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1期47-55,共9页
【目的】筛选出性状优良的山桐子种质资源材料,为山桐子(Idesia polycarpa Maxim.)亲本选配和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收集的373份山桐子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对29个表型性状进行鉴定及评价,并进行遗传多样性、相关性、主成分... 【目的】筛选出性状优良的山桐子种质资源材料,为山桐子(Idesia polycarpa Maxim.)亲本选配和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收集的373份山桐子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对29个表型性状进行鉴定及评价,并进行遗传多样性、相关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变异分析结果表明,这373份山桐子种质的叶长、叶宽、叶柄长、树高、胸径、枝上高变异系数分别为17.31%、17.62%、29.26%、42.49%、42.37%和5.68%。其性状间变异范围为0.84%~42.49%,其中,叶长/叶宽变异系数最小,胸径变异系数最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树高与胸径、轮生枝条、枝上高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叶长、叶柄长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相关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胸径>叶宽>叶柄长>轮生枝条>枝上高>当年生侧枝数。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29个性状可归纳为以下3个主成分,即叶长、胸径、树高,说明山桐子的叶片和株茎性状对品种分类影响较大,三者的累计贡献率达63.37%。聚类分析依据表型特征可将373份种质聚为5大类群,第Ⅰ类群包括184份资源,叶形以心形为主,叶色主要为绿色,叶缘为重锯齿,叶基部有绒毛,占总数的49.33%,其他4个类群资源数量较少。【结论】山桐子种质性状遗传多样性丰富,可筛选出一些优良的特异性状资源,在育种过程中可作为亲本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桐子 种质资源 遗传多样性 表型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截干对泡桐根冠协同生长及平茬接干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耿晓东 陈叙仲 +4 位作者 蔡齐飞 王艳梅 李志 侯博晨 刘震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2年第4期568-578,共11页
【目的】验证截干促进树冠生长,利于根系生长,进而实现平茬接干最大化,并探寻实现平茬接干最大化与最佳截干高度,为优化传统的平茬接干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 a生白花泡桐C23为试验材料,设置剪梢、1/3截干、2/3截干处理和对照(... 【目的】验证截干促进树冠生长,利于根系生长,进而实现平茬接干最大化,并探寻实现平茬接干最大化与最佳截干高度,为优化传统的平茬接干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 a生白花泡桐C23为试验材料,设置剪梢、1/3截干、2/3截干处理和对照(CK,不截干),当年观测树干地径、侧枝数量、侧枝长度和粗度、叶片数、光合速率、根系生长和分布等指标,翌年进行平茬接干,连续2 a观测树高、地径。【结果】截干处理能促进侧枝伸长和增粗生长,2/3截干处理的侧枝长度和粗度显著高于1/3截干、剪梢和对照(P<0.05)。截干处理不仅能提高光合效率,使地上生物量增大,2/3截干处理的生物量是对照的2.28倍。而且使侧根根系数量增多,其中,2/3截干处理的垂直分布分根数量尤其二、三级侧根的数量及距根茎水平范围内0~40 cm土层的二级侧根、20~60 cm土层内的三级侧根数量约为对照的2倍。截干后根系总生物量、根冠比指标随着截干强度的增大而增大,表现为2/3截干>1/3截干>剪梢>对照。截干后再平茬结果表明,2/3截干处理的树高和地径显著大于对照,平茬当年树高和地径分别是对照的1.5和1.2倍,平茬后第2年为1.3和1.1倍。【结论】2/3截干促进泡桐侧芽萌发抽枝成冠,扩大树冠,提高光合效率,促进根系生长,吸收根数量增加,根冠比增大,扩大了根碳储量,使翌年平茬接干达到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花泡桐 截干 根冠协同生长 平茬接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桐子冬芽休眠过程及其生理生化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王艳梅 郭云天 +3 位作者 陈珺肄 沈红 杨怀 刘震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21,共9页
为探究山桐子冬芽休眠过程及其生理生化特征,以东京种源山桐子1年生枝条为材料,通过水培,观察不同时间冬芽在25℃条件下的萌发生长情况及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生长素(IAA)、... 为探究山桐子冬芽休眠过程及其生理生化特征,以东京种源山桐子1年生枝条为材料,通过水培,观察不同时间冬芽在25℃条件下的萌发生长情况及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生长素(IAA)、脱落酸(ABA)、反式玉米素(tZR)和赤霉素(GA_(3))的含量及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郑州气候条件下,9—10月为山桐子芽休眠导入期,11月进入深休眠期,12—2月为休眠解除期,3月进入内生长期。在山桐子冬芽休眠过程中,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从休眠导入期到深休眠期,不断累积随着温度的降低而积累,在深休眠期达到最大,可溶性糖含量在深休眠后期显著高于其他阶段,之后开始下降,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进入深休眠期迅速下降,之后随着休眠的解除可溶性蛋白含量先上升再下降然后再上升;抗氧化酶POD和CAT活性呈“下降-上升”的变化趋势,POD活性在进入深休眠期时显著低于其他阶段,而CAT活性在进入深休眠期和休眠解除后期显著低于其他阶段;内源激素IAA和ABA含量在山桐子冬芽休眠导入期都从较低水平呈上升趋势,在进入深休眠期时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阶段,之后IAA和ABA含量开始下降,而GA_(3)和tZR的含量在进入深休眠期和内生长后期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阶段,GA_(3)和tZR的含量在深休眠期达到较高水平后开始下降,在12月15日降至最低后开始呈上升趋势。山桐子冬芽随着温度的降低,ABA的相对含量逐渐提高,促进了冬芽的休眠,而随着休眠的加深,冬芽的抗氧化能力逐渐减弱,进入休眠解除期,GA_(3)和tZR的相对含量逐渐提高,加速了芽休眠解除的进程,而随着休眠的解除,冬芽的抗氧化能力得到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桐子 冬芽 休眠 生理生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晚樱枝条顶芽休眠与生根的关系
5
作者 耿晓东 樊坤月 +2 位作者 王艳梅 张东晓 权金娥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3年第1期56-64,共9页
【目的】在明晰壮年期日本晚樱枝条顶芽发育与休眠过程中萌芽与生根之间的关系基础上,探讨人工调控萌芽与生根同步性的可能性,为培育日本晚樱加龄苗进而实现盆景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6月中旬到12月末每隔15 d观测1次20 a生日本晚... 【目的】在明晰壮年期日本晚樱枝条顶芽发育与休眠过程中萌芽与生根之间的关系基础上,探讨人工调控萌芽与生根同步性的可能性,为培育日本晚樱加龄苗进而实现盆景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6月中旬到12月末每隔15 d观测1次20 a生日本晚樱的枝条顶芽大小,同时采集1次枝条,剪成10~15 cm的带顶芽插穗,分别水培于15、20、25℃的人工气候箱;并于10月15日采集枝条,分别进行5和10℃低温处理不同时间后,再转入15、20、25℃的人工气候箱中。观察插穗顶芽萌发和生根情况。【结果】日本晚樱枝条8月份之前容易发芽难于生根;8月份发芽率越来越低,难于生根;9—10月份15℃下枝条既不发芽也不生根,20℃下不发芽,但生根率达到60%,25℃下发芽率在40%以下,而生根率可高达80%,生根发芽率受萌芽率低所限;11月中旬后发芽率越来越高,生根率却越来越低,难于实现生根与发芽的同步。10月15日枝条进行5和10℃低温处理60 d后移入25℃条件下,其生根发芽率分别提高至80%和73.33%,移入20℃条件下,其生根发芽率分别提高至60%和53.33%,移入15℃条件下,既不发芽也不生根。【结论】日本晚樱属于南方系冬休眠类型,8月份进入休眠导入期,9—10月份为深休眠期,11月份进入休眠解除期;自然条件下,日本晚樱枝条顶芽深休眠期发芽率低而生根率高,休眠导入期和休眠解除期发芽率高却难于生根;10月15日深休眠期日本晚樱离体枝条,经历60 d的5、10℃低温处理后,在解除顶芽休眠提高发芽率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其生根率,使生根发芽率达到80%,可以培育出盆景日本晚樱加龄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晚樱 顶芽休眠 插穗 生根 发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居群山桐子果实表型性状变异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3
6
作者 冯建 刘震 +8 位作者 蔡齐飞 王艳梅 耿晓东 薛晓焱 周慧娜 张涛 孔德良 李明婉 李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65-1174,共10页
以国内14个山桐子居群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探究山桐子果实表型性状变异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山桐子的9个果实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均有广泛变异,居群间各表型性状的变... 以国内14个山桐子居群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探究山桐子果实表型性状变异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山桐子的9个果实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均有广泛变异,居群间各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为6.47%—32.51%,居群内各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为4.69%—35.21%。单串果穗重和单串果实重的变异系数较大,单果横径、单果纵径及单果重的变异系数均较小。河南农业大学林木种苗繁育工程技术中心居群表型变异最丰富,四川省方山村居群最小。山桐子果穗表型性状与果实产量性状呈显著正相关,通过聚类分析可将山桐子14个居群分为4个类群,类群Ⅳ中山桐子果实表型性状最为优良,果穗大、单果重,表现出突出的育种优势。(2)山桐子14个居群地土壤pH在5.36—8.49范围内,多数居群土壤为酸性,土壤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含量低。(3)环境因子中全氮对山桐子果实表型性状影响较大,土壤pH、有效磷含量与果实表型性状存在显著相关性。山桐子果实表型性状存在丰富变异,果穗外形对其产量有着显著影响;土壤pH及有效磷含量是影响山桐子果实表型性状的主要土壤养分因子,在生产中或可通过调节土壤酸碱度及有效磷含量来达到增产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桐子 果实表型性状 变异系数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桐子叶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结构及功能预测分析 被引量:15
7
作者 周慧娜 张涛 +9 位作者 徐自恒 薛晓焱 冯建 刘震 王艳梅 蔡齐飞 耿晓东 代莉 李明婉 李志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63-172,共10页
【目的】山桐子是优良的木本油料树种,叶片是山桐子植株的一个关键器官,分析健康与感病山桐子叶际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群落组成以及功能预测,为探明山桐子病害特征及发病机理,科学开展山桐子林地抚育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目的】山桐子是优良的木本油料树种,叶片是山桐子植株的一个关键器官,分析健康与感病山桐子叶际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群落组成以及功能预测,为探明山桐子病害特征及发病机理,科学开展山桐子林地抚育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Illumina平台对健康与感病山桐子叶际微生物群落DNA片段进行双端(Paired-end)测序。通过Vsearch软件聚类获取OTUs,根据其在不同样本的分布,评估每个样本的Alpha多样性水平,进一步衡量不同样本间的物种丰度组成差异;根据基因测序结果,预测菌群代谢功能。【结果】1)健康山桐子和感病山桐子的叶际细菌运算分类单位(OTUs)分别为212和198个,叶际真菌OTUs分别为101和79个。针对山桐子叶际微生物的研究表明,健康山桐子叶际细菌及真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高于感病叶片。2)山桐子叶际细菌以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为优势菌属,在健康和感病植株中相对丰度分别为32.67%和24.90%;健康山桐子叶际真菌以链格孢属Alternaria(17.41%)、亚隔孢壳属Didymella(15.44%)为优势菌属,感病山桐子叶际真菌以链格孢属(54.77%)为优势菌属。相比于健康山桐子,感病山桐子叶际真菌中链格孢属相对丰度大幅升高,可能是关键致病菌属。3)PICRUSt2功能预测山桐子叶际细菌群落共得到6个一级功能层、34个二级功能层,在代谢方面功能较为活跃;真菌群落共得到5个一级功能层、29个二级功能层,主要功能类群为生物合成、前体代谢物和能量的产生。【结论】健康山桐子植株叶际细菌及真菌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高于感病植株,链格孢属真菌可能是山桐子感病的关键因子;与代谢、生物合成及能量产生有关的微生物群落是活跃度最高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桐子 叶际微生物 群落多样性 结构分析 功能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桐子油脱色工艺优化及其品质效应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谢雨芮 王艳梅 +3 位作者 耿晓东 王建圆 刘震 李志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9期121-126,共6页
【目的】探究山桐子毛油的优良脱色工艺,提高山桐子油脂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为科研工作和生产活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冷榨山桐子毛油作为试验材料,通过脱胶和脱酸处理,对吸附剂种类、吸附剂用量、脱色时间、脱色温度和搅拌速度的单... 【目的】探究山桐子毛油的优良脱色工艺,提高山桐子油脂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为科研工作和生产活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冷榨山桐子毛油作为试验材料,通过脱胶和脱酸处理,对吸附剂种类、吸附剂用量、脱色时间、脱色温度和搅拌速度的单因素对比试验,得出适用于山桐子毛油的脱色条件;对脱色后的山桐子油进行脂肪酸成分、理化性质测定,分析脱色工艺对山桐子油的品质效应。【结果】吸附剂为活性白土,用量为8%~9%,时间为30~40 min,温度为100~110℃,搅拌速度为240~300 r/min,山桐子毛油的脱色率达到90%以上,为最佳脱色工艺。山桐子毛油以9%的活性白土、时间40 min、温度110℃、搅拌速度300 r/min脱色后,过氧化值下降,脂肪酸含量占比基本不变。【结论】通过优化的脱色工艺对山桐子毛油进行脱色,可以大幅提高山桐子油的脱色率,对油脂品质的负向效应影响较小,该工艺对山桐子油脂加工与利用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桐子油 木本油料植物 精炼 活性白土 脱色率 脂肪酸含量 油脂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桐子果实性状变异规律及优良单株选择 被引量:14
9
作者 刘英 王帅 +1 位作者 王慧敏 刘震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36-543,共8页
为明确山桐子果实性状变异规律,以8个产地的53棵山桐子单株为研究对象,对其18个果实性状进行表型变异分析,对含油率高于均值的山桐子单株进行油脂脂肪酸测定,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模糊隶属函数法和多维空间坐标向量综合评定值累加法进行... 为明确山桐子果实性状变异规律,以8个产地的53棵山桐子单株为研究对象,对其18个果实性状进行表型变异分析,对含油率高于均值的山桐子单株进行油脂脂肪酸测定,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模糊隶属函数法和多维空间坐标向量综合评定值累加法进行高油型优良单株选择。结果表明:山桐子的18个果实性状在单株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变异系数6.25%~81.98%,其中单穗果柄鲜重最大,果形指数最小。山桐子果实含油率均值高达29.89%,且油脂中富含亚油酸,具有广阔的高档食用油开发利用前景。果实含油率与单穗果实鲜重、果实鲜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果形指数、鲜果含水率呈显著负相关,在高油单株选择时建议优先考虑果形指数小、果实质量大的单株。与山桐子果实含油率呈极显著相关的11个果实性状共构成2个主成分,代表了11个相关性状信息总量的84.973%。利用3种方法选择高油型山桐子优良单株的总体结果较接近,所选的9棵优良单株具有显著优异性,可作为优质良种选育材料进一步加以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桐子 果实 性状变异 脂肪酸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