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现代化、权威危机与近代中国军阀政治的形成 |
孔凡义
|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3
|
|
2
|
“一带一路”与印度“季风计划”的战略对接研究 |
陈菲
|
《国际展望》
CSSCI
|
2015 |
29
|
|
3
|
力量场效应、瓜达尔港与中国的西印度洋利益 |
刘新华
|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6
|
|
4
|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中的社会价值观重构 |
陈秀峰
孔凡义
|
《学习与实践》
CSSCI
|
2011 |
2
|
|
5
|
中国海洋战略的层次性探析 |
刘新华
|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
2017 |
4
|
|
6
|
论当代中国国家海洋能力及其战略建构 |
刘新华
秦仪
|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7
|
澳大利亚海洋安全战略研究 |
刘新华
|
《国际安全研究》
|
2015 |
7
|
|
8
|
孟轲性善论:一个自律伦理学体系 |
杨清荣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2
|
|
9
|
霸权转移中的大国心态调整——以二战后英美在中东的权力交接为例 |
刘明周
|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5 |
2
|
|
10
|
孟轲“性善论”的逻辑结构及其现代意义 |
杨清荣
|
《学术论坛》
|
2001 |
2
|
|
11
|
从宇宙论寻找人性论的根据——中国古代人性学说的特点 |
胡贤鑫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
2003 |
1
|
|
12
|
德国海权思想、历史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
刘新华
|
《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
|
2016 |
6
|
|
13
|
经济全球化与类伦理:从伦理的历史走向看建立类伦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雷泽宽
胡贤鑫
|
《理论月刊》
|
2002 |
0 |
|
14
|
试论孟轲性善论的逻辑起点 |
杨清荣
|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0 |
|
15
|
英国退出印度的官方心态调整 |
刘明周
|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0 |
|
16
|
国际制度中的国家退出行为:国内—国际互动的解释 |
李明月
|
《太平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6
|
|
17
|
国家自主性理论范式比较研究——以斯考切波与诺德林格为例 |
张敏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
|
|
18
|
美国对外政策中的情报因素分析 |
李明月
|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