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法治保障:一个研究框架 被引量:3
1
作者 陈柏峰 王裕根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9-48,共10页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人的具体问题。立足于城乡社会结构转型的背景,以人的具体处境为研究导向,从人—地—事—权这四个基本维度切入,能够从中观层面去理解"人的城镇化"的基本内涵。人...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人的具体问题。立足于城乡社会结构转型的背景,以人的具体处境为研究导向,从人—地—事—权这四个基本维度切入,能够从中观层面去理解"人的城镇化"的基本内涵。人—地—事—权这四个基本维度,分别对应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法治保障、城镇化建设中的地权法治保障、城镇化进程中的社区治理法治化、城镇化进程中的多元化权益救济体系四个方面的重要问题。研究这些重要问题应立足于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实际经验,摆脱既有的价值观念束缚以及西方城镇化理论的思想藩篱,从人的实际需求出发,分析影响各种问题的机制性因素,在法律和制度层面给予有效回应,落实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法治保障,从而推进实现"人的城镇化"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人的城镇化 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借程序谋利的实践机理及其法律规制——基于程序成本视角的考察
2
作者 于龙刚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130,共10页
基层司法、执法、信访等领域中的滥诉、恶意投诉举报、谋利型上访等现象可以概括为借程序谋利。其具体表现为一方当事人通过启动或延长法律程序来迫使对方当事人和相关部门妥协退让,从而获取额外利益。高昂的程序成本增加了对方当事人... 基层司法、执法、信访等领域中的滥诉、恶意投诉举报、谋利型上访等现象可以概括为借程序谋利。其具体表现为一方当事人通过启动或延长法律程序来迫使对方当事人和相关部门妥协退让,从而获取额外利益。高昂的程序成本增加了对方当事人和相关部门的负担,使其产生了回避程序的心理和行为偏好,这为借程序谋利提供了现实可能。目前虽然有针对此类行为的法律规制体系,但由于实施成本过高,导致规制措施的使用率较低,规制效果不理想。因此,防范和减少此类行为,需要从成本调控的思路出发,一方面降低既有规制措施的成本,提高其使用率,从而改善规制效果;另一方面要压低程序的成本,减轻当事人和相关部门的程序负担,进而重塑其直面程序的心理和行为偏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成本 程序回避 法律规制 成本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治融合”视野下法治乡村建设的实践机理与理想图景——基于湖北宜都试点的讨论 被引量:20
3
作者 朱政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7-83,188,共8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跨入新时代,中国法治建设也进入新的历史阶段。2018年,经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颁行,“法治乡村”在政法话语体系中正式得以确立...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跨入新时代,中国法治建设也进入新的历史阶段。2018年,经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颁行,“法治乡村”在政法话语体系中正式得以确立。湖北宜都试点表明,当下的法治乡村趋近于一种“治理型法治”;法治乡村建设的基层创新机制,既是传统的政策实验和社会创新工具,也可以被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构成性制度配套;而在法律制度建设方面,回应需求、搭建体系与符号标定渐次展开,层层递进,遵循基层治理的实践逻辑。乡村振兴战略勾勒了法治乡村的理想图景,以“三治融合”的基本要求,观照宜都试点的现有实践,可能获得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乡村 三治融合 基层治理 宜都试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社会“三治融合”的实践逻辑——基于社会基础视角的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于龙刚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2-92,共11页
通过自治、法治与德治相融合以实现乡村善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实践。借助社会基础的视角,可以深化对乡村“三治融合”实践逻辑的认识与理解。在结构转型背景下,乡村社会基础的变化会制约自治、法治与德治的作用发挥与相互融合。... 通过自治、法治与德治相融合以实现乡村善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实践。借助社会基础的视角,可以深化对乡村“三治融合”实践逻辑的认识与理解。在结构转型背景下,乡村社会基础的变化会制约自治、法治与德治的作用发挥与相互融合。多地乡村通过机制创新来利用乡土熟人社会的资源,增强对个人行为的引导和约束,扩大乡村治理的社会参与,从而激活和培育了新的社会基础。凭借社会基础的支持与保障,法律和道德实施获得充分的社会助力,乡村社会内生秩序的维系和生产能力也得以增强。对于乡村“三治融合”实践探索的分析,揭示出激活和培育社会基础对实现乡村善治的重要意义,此外还需要注重法治的规范、引领与保障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治融合 社会转型 社会基础 内生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有效推进乡村治理中的自治、法治与德治
5
作者 王裕根 《村委主任》 2020年第7期38-39,共2页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此同时,在社会治理层面就明确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当前,我国乡村社会正在发生结构性变迁,农民的思想观念、利益诉求变得日趋多元。中央提出自治、法治、...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此同时,在社会治理层面就明确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当前,我国乡村社会正在发生结构性变迁,农民的思想观念、利益诉求变得日趋多元。中央提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模式不仅回应了转型期乡村社会治理的需求,也为乡村社会的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有利于推进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十九大报告 乡村振兴战略 结构性变迁 乡村治理模式 转型发展 利益诉求 乡村社会治理 乡村治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忽视的守护者:草原执法中的牧民——以内蒙古Z旗为例
6
作者 陈柏峰 哈布日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1-81,共11页
目前,我国关于法律执行偏差的研究,较少从执法对象的视角展开。本文以内蒙古Z旗为例,着眼草原执法中的牧民这一特殊角色,从而实现研究视角的转换。草原执法有着鲜明的特性,牧民在其中扮演着执法对象与执法资源的双重角色。作为执法资源... 目前,我国关于法律执行偏差的研究,较少从执法对象的视角展开。本文以内蒙古Z旗为例,着眼草原执法中的牧民这一特殊角色,从而实现研究视角的转换。草原执法有着鲜明的特性,牧民在其中扮演着执法对象与执法资源的双重角色。作为执法资源,牧民在草原执法过程中可以充当信息渠道和人力资源,协助执法人员开展执法工作,从而缓解草原执法目标与执法空间、执法资源之间的张力。牧民的双重角色之间存在可调控的转变机制,牧民可从执法对象转变为执法资源,这为提升执法能力提供了新的路径。然而,在生态移民政策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对牧民的角色资源仍缺乏充分的认识。草原执法与牧民互动的经验表明,在执法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动员群众、依靠群众,践行执法的群众路线来实现执法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执法 执法对象 执法资源 牧民 内蒙古Z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生态秩序到心态秩序:乡村互助养老的文化主体性建设 被引量:1
7
作者 王传发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4-84,共11页
当前乡村互助养老注重资源、组织和制度维度的生态秩序建设,忽视文化主体性的心态秩序建设。农耕文明时期,乡村互助养老讲求“义利之辨”,强调村社共同体内部的道义互助责任。道义互助责任的履行,不依靠外在的生态要素,而是靠心态层面... 当前乡村互助养老注重资源、组织和制度维度的生态秩序建设,忽视文化主体性的心态秩序建设。农耕文明时期,乡村互助养老讲求“义利之辨”,强调村社共同体内部的道义互助责任。道义互助责任的履行,不依靠外在的生态要素,而是靠心态层面“将心比心”的伦理认知机制、“以行化人”的伦理感通机制与“施报往复”的伦理调节机制。转型期乡村互助养老实践,以权利生态吸纳责任心态,强调从生态维度对老年群体赋权,结果“利害”消解“道义”,破坏了互助养老的社会底蕴。乡村互助养老的未来发展应以重塑道义责任的心态秩序为本,生态秩序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构建村社道义互助共同体,心态秩序为体、生态秩序为用,是建设具有中国文化主体性的乡村互助养老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互助养老 心态秩序 生态秩序 道义责任 文化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探索——以“积分制”治理为素材 被引量:37
8
作者 朱政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1-78,共8页
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近年来,“积分制”治理被广泛运用,并赋予“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探索的深刻意涵。“积分制”治理由地方政府推动制度创新得以实现,呈现各具特色... 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近年来,“积分制”治理被广泛运用,并赋予“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探索的深刻意涵。“积分制”治理由地方政府推动制度创新得以实现,呈现各具特色的多种实践形态。本质上,它是一套具有“软法”性质的地方性行为规范及其运作机制,并巧妙地构造“三治融合”。“三治融合”的深层逻辑还在于根据新时代的国家战略,全面规划和深度塑造乡村社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三治融合”,应当在追求有效治理的同时,着重把握制度创新的正当性、合理性和分寸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治融合 基层社会治理 “积分制”治理 三农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