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7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研究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史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王雨辰教授访谈 被引量:1
1
作者 王雨辰 周玉林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6,161,共5页
近年来,王雨辰教授提出了"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和"西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研究"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史研究"等新的研究论域,力图把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国外马克思主义新思潮的追踪研究有机... 近年来,王雨辰教授提出了"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和"西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研究"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史研究"等新的研究论域,力图把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国外马克思主义新思潮的追踪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并通过展开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史的研究,从根本上深化我国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并把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价值归宿和目的定位在服从和服务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中国现代化实践上。王雨辰教授从自身的人生经历、研究经历对于上述问题分别做了具体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 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史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oē”是“赤裸生命”吗?——重思阿甘本政治哲学两个基本概念的关系
2
作者 郑雨晨 王雨辰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1,共11页
“zoē”和“赤裸生命”是阿甘本政治哲学中两个重要的基本概念,而现有研究对两者之间关系的看法存在分歧,澄清这一问题对于正确理解和把握阿甘本的理论逻辑具有重要意义。辨析这两个概念关系的关键在于理解阿甘本的“门槛”逻辑。门槛... “zoē”和“赤裸生命”是阿甘本政治哲学中两个重要的基本概念,而现有研究对两者之间关系的看法存在分歧,澄清这一问题对于正确理解和把握阿甘本的理论逻辑具有重要意义。辨析这两个概念关系的关键在于理解阿甘本的“门槛”逻辑。门槛是接合内外的无区分地带,是被系统以排斥的方式纳入的东西,它的存在使内外区分成为可能。zoē是所有生物都共有的“活着”这一简单事实,即自然生命,与有质量的政治生命形式bios相对应,作为政治否定性基础的赤裸生命则是政治权力通过对zoē的纳入性排斥生产出来的。政治权力通过否定赤裸生命,使另一部分生命获得了政治的形式即bios。因此zoē是与政治无涉的、无形式的生命,而赤裸生命则是政治权力的产物,具有否定的形式。赤裸生命不是zoē,而是zoē与bios之间无区分的门槛,它标识了划分zoē与bios的界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甘本 门槛 纳入性排斥 赤裸生命 zoē BIO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文经济的内涵精义 被引量:1
3
作者 龚天平 赵凯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5,共7页
人文经济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经济表现形态或文明形态,意味着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的共同呈现,实质上是文化经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文经济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内涵:首先,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企业家精... 人文经济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经济表现形态或文明形态,意味着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的共同呈现,实质上是文化经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文经济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内涵:首先,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企业家精神等文化支撑经济发展,为经济发展助力;其次,要以科技创新促进人文经济的效率提升,以高科技创新促进文化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以数字科技创新驱动文化与科技交融共进,赋能文化产业;最后,要将人文关怀精神内蕴于发展过程,夯实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推动文化产业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经济发展 文化繁荣 高科技创新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惠伦理的四重价值探析
4
作者 龚天平 彭杨兰馨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19,共9页
互惠意指以善意、合作回报善意、合作,即积极互惠;以恶意、惩罚回报恶意、背叛,即消极互惠。互惠是人类行动的基本原则。互惠实质上是一种伦理,即互惠伦理,是人们通过互惠原则来协调相互关系而形成的伦理。作为人类伦理价值规范系统的... 互惠意指以善意、合作回报善意、合作,即积极互惠;以恶意、惩罚回报恶意、背叛,即消极互惠。互惠是人类行动的基本原则。互惠实质上是一种伦理,即互惠伦理,是人们通过互惠原则来协调相互关系而形成的伦理。作为人类伦理价值规范系统的一个重要内容,互惠伦理通过互惠的各种类型而体现出极为重要的价值。就积极互惠而言,在人际互惠上,互惠伦理倡导人我之间善待彼此,即个体应做到回报所得、拒斥恶行、公正补偿,这有助于提升人我福祉;在群己互惠上,互惠伦理提倡群体与个体要相互顾及、相互成就,即群体要顾及、关照个体,个体要积极参与群体并为群体考虑,这有助于协调群己矛盾;在群际互惠上,互惠伦理吁求群际交往互动、融洽相处、共存共赢,即群体与群体交换互利、交往互信、价值互鉴,这有助于促进群际和谐;在天人互惠上,互惠伦理基于自然对人类的付出而要求人类善待自然之天,即人类要尊天、敬天,顺天、乐天,护天、事天,这有助于促进天人和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惠伦理 人我福祉 群己矛盾 群际和谐 天人和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戴维·哈维的生态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5
作者 王雨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41,共12页
哈维系统考察了启蒙运动“统治自然”的观念及其政治规划的内涵与特质,指出在启蒙思想家内部以及在后世的理论家那里对其提出的质疑和批评,催生了有机论和生态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理论谱系评价自然模式的理论得失,明确... 哈维系统考察了启蒙运动“统治自然”的观念及其政治规划的内涵与特质,指出在启蒙思想家内部以及在后世的理论家那里对其提出的质疑和批评,催生了有机论和生态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理论谱系评价自然模式的理论得失,明确反对西方生态话语和生态政治实践脱离社会制度和政治维度、抽象地考察生态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途径的做法。基于此,他以地理学—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既揭示了一定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下生态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必然结果,又揭示了以实现资本积累为目的的资本的空间生产不仅造成不平衡的地理发展和地理景观的重组,而且造成了工人阶级因为地理阻隔只能拘泥于争取具体权利和特殊维度的正义的地方性的反对资本的斗争。因而,他强调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在于把环境运动引向激进的阶级运动,建立生态社会主义社会。哈维生态批判理论的特质在于凸显了生态文明理论的空间维度和正义维度,是社会主义生态政治学的内在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维 生态批判 统治自然 生态话语 空间维度与正义维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生态文明理论的正义维度
6
作者 王雨辰 幸菊艳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26,196,共10页
生态中心主义思潮要求破除人际伦理学和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把权利义务关系拓展到人类之外的自然,实现生态正义,才能解决生态危机和实现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和谐;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绿色发展思潮批评了“生态正义”在理论和实践中面临的困... 生态中心主义思潮要求破除人际伦理学和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把权利义务关系拓展到人类之外的自然,实现生态正义,才能解决生态危机和实现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和谐;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绿色发展思潮批评了“生态正义”在理论和实践中面临的困难,指出只应当承认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环境正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既批评生态中心主义所主张的生态正义,又批评人类中心论脱离所有制正义抽象地谈论环境正义的做法,提出只有变革不正义的资本主义制度,实现作为社会正义的生产性正义,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西方生态思潮关于生态文明正义维度的争论反映的是生态文明理论的特殊维度与普遍维度、地区维度与全球维度的矛盾冲突。作为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最新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地解决了上述矛盾,实现了人类生态文明思想的革命性变革,并提出了独特的环境正义的价值取向,是建设美丽中国和美丽清洁世界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生态文明理论 生态正义 环境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齐泽克的激进生态批判理论
7
作者 陈食霖 郑力源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8-53,177,共7页
齐泽克在批判生态中心主义的自然观和技术观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然终结论。所谓自然终结,包括外部自然的终结和内部自然的终结。前者意味着自然失去原有的功能和价值,变成人类活动的产物和附属物;后者意味着自然完成去自然化、人类进入后... 齐泽克在批判生态中心主义的自然观和技术观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然终结论。所谓自然终结,包括外部自然的终结和内部自然的终结。前者意味着自然失去原有的功能和价值,变成人类活动的产物和附属物;后者意味着自然完成去自然化、人类进入后人类时代(“奇点”将至)。为了解决全球生态危机问题,齐泽克提出了生态战时共产主义构想,主张关注生态无产阶级,坚持激进的生态斗争,建立一个全球合作型的强制性权威力量,以对抗反生态性的资本主义。齐泽克的激进生态批判理论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生态批判的立场、目标、对象,以及发展马克思的物质变换理论上具有一致性,将二者进行对比研究,有利于我们评析齐泽克激进生态批判理论的得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泽克 激进生态批判理论 自然终结 生态战时共产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惠伦理的内涵、依据及其践行
8
作者 龚天平 胡莹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5-75,共11页
互惠伦理是人类伦理价值规范系统的重要构成。互惠意指个体基于自我意愿或利益帮助他人以增进他人利益并期待未来可以获得某种回报的动机或行为;互惠伦理意指交往各方以互惠方式,把自己的自利或利他偏好付诸行为,且对方应当自觉负有回... 互惠伦理是人类伦理价值规范系统的重要构成。互惠意指个体基于自我意愿或利益帮助他人以增进他人利益并期待未来可以获得某种回报的动机或行为;互惠伦理意指交往各方以互惠方式,把自己的自利或利他偏好付诸行为,且对方应当自觉负有回报义务的伦理。互惠伦理主要包括积极互惠伦理和消极互惠伦理。互惠伦理之所以可能,是建立在行为能力、理性能力、同感能力等一系列具体条件的基础上的。只有得到人们的恰当践行,互惠伦理才能走向稳定。互惠伦理践行机制主要包括社会奖惩制度、他人评价与监督等外在约束和个体内心道德自律即内在约束,实践中还需要合理对待欺骗者,互惠行为也要禁害第三方以趋善避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惠伦理的含义 互惠伦理的可能性 互惠伦理的践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玄论战与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被引量:4
9
作者 李白鹤 王丹桂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1-14,共4页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思想界的科玄论战,是一场有关"如何看待科学的作用"的论战,也是一场有关"如何看待东西文化高下优劣"的论战。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参与了这场论战,在论战中他们对马克思主...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思想界的科玄论战,是一场有关"如何看待科学的作用"的论战,也是一场有关"如何看待东西文化高下优劣"的论战。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参与了这场论战,在论战中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观、文化观进行了初步的阐述,对针对唯物史观的质疑进行了有力的反驳,回应了当时中国的时代问题,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力量,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实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玄论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科学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维方式及其价值指向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雨辰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26,共7页
马克思通过超越近代主体形而上学,创立"实践辩证法"和"生成论"、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统一的生态哲学思维方式,使得他在分析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具有现实性、批判性和理想性内在统一的特点,从而与西方的"深绿&q... 马克思通过超越近代主体形而上学,创立"实践辩证法"和"生成论"、自然观与历史观相统一的生态哲学思维方式,使得他在分析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具有现实性、批判性和理想性内在统一的特点,从而与西方的"深绿""浅绿"思潮的生态文明理论割裂自然和历史的关系,抽象地考察人和自然的关系的做法区别开来。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维方式决定了他的生态文明理论重视对人类与自然之间实际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关系的分析,把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看作生态危机的根源,并强调只有实现制度变革和生态价值观的变革,生态危机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深绿”思潮 “浅绿”思潮 生态哲学思维方式 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三种话语理论
11
作者 方辰 王雨辰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72,共10页
20世纪60年代以降,全球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再生产机制日趋隐蔽化与复杂化。随着技术革命、文化工业与数字媒介的深度介入,话语不再仅是意义的载体,更成为权力斗争与主体形塑的核心场域。在此背景下,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试图突破传统经济决... 20世纪60年代以降,全球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再生产机制日趋隐蔽化与复杂化。随着技术革命、文化工业与数字媒介的深度介入,话语不再仅是意义的载体,更成为权力斗争与主体形塑的核心场域。在此背景下,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试图突破传统经济决定论的单一叙事,通过话语理论重构意识形态批判的当代路径。阿尔都塞通过意识形态质询机制揭示了主体建构与话语权力之间的内在联系,佩肖延续这一进路开创了意识形态话语分析的微观政治路径;哈贝马斯以普遍语用学重构公共领域的话语伦理;拉克劳、墨菲通过解构阶级本质主义开辟了激进民主的话语政治空间。总体来看,这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所阐发的话语理论既折射出西方左翼思想应对资本主义新形态的理论自觉,也暴露出其与历史唯物主义传统的深层偏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 交往 领导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一抑或差异:女性主义哲学的深层悖论 被引量:3
12
作者 方珏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8-51,共4页
差异问题数十年来始终以各种方式占据着女性主义哲学,即使不是位于女性主义哲学中最显著的位置,它仍然作为一种理论背景用以反对任何可能出现的经验的或理论的普遍化。因此,关注差异问题可被视为讨论女性主义哲学的一个适当途径。当... 差异问题数十年来始终以各种方式占据着女性主义哲学,即使不是位于女性主义哲学中最显著的位置,它仍然作为一种理论背景用以反对任何可能出现的经验的或理论的普遍化。因此,关注差异问题可被视为讨论女性主义哲学的一个适当途径。当前,女性主义哲学试图通过后现代主义或解构主义的批判来反思以往的女性主义对同一性(identity)即身份问题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 同一性 哲学 悖论 差异问题 后现代主义 理论背景 身份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阶级意识理论到组织理论——论青年卢卡奇政治哲学的基本特点与当代价值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雨辰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1,共11页
卢卡奇认为西方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危机,强调解决这一危机的根本途径就是破除那种立足于近代理性主义方法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证化的做法,把以变革社会现实为目的的“总体性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基... 卢卡奇认为西方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危机,强调解决这一危机的根本途径就是破除那种立足于近代理性主义方法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证化的做法,把以变革社会现实为目的的“总体性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基础,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价值功能,培育成熟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卢卡奇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原理作为方法论,系统论述了阶级意识的内涵、功能,揭示了资产阶级阶级意识的特点、内在矛盾和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特质,强调只有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才能真正把握历史发展的总体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基于这一认识,他提出了以“阶级意识理论”为核心的西方革命战略,并根据当时马克思主义阵营中关于革命策略的争论,提出了以“组织理论”为核心的西方革命策略,由此构成了其政治哲学的完整内容。不同于那种以政治社会与市民社会二分为基础,抽象探讨正义、自由和平等等主题的西方政治哲学,卢卡奇的政治哲学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的,追求无产阶级的自由全面发展等目的的解放政治学。卢卡奇的政治哲学无论是对于建构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政治哲学,还是对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卡奇 总体性辩证法 阶级意识理论 组织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主体性哲学的追寻到专门化哲学的建构——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程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雨辰 崔玉娟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0,共10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反思、批判了立足于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立场的教科书体系"以物为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形成了教科书改革范式和后教科书范式,经历了从对主体性的追寻到对主体性的反思的发展过程,使马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反思、批判了立足于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立场的教科书体系"以物为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形成了教科书改革范式和后教科书范式,经历了从对主体性的追寻到对主体性的反思的发展过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现代实践论哲学,形成了诸多针对实践问题的专门化哲学,不仅极大地拓展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空间,而且建立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人的生活世界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在动力和机理在于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特质,并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习近平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结合的理论成果,是21世纪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专门化哲学 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论的三重转换——兼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雨辰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4-19,共6页
我国学术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总体把握不够的根源,在于把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两种理论传统形而上学地对立起来,一般性地比较二者在具体理论观点上的差异的哲学研究方法,以及资料评介式的研究方式。要真正认识和把握西方马克思主... 我国学术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总体把握不够的根源,在于把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两种理论传统形而上学地对立起来,一般性地比较二者在具体理论观点上的差异的哲学研究方法,以及资料评介式的研究方式。要真正认识和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质及其当代价值,就应该实现哲学研究方法论的三重转换,即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不同理论传统及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传统,用问题式研究方式代替资料评介式的研究方式,注意区分西方马克思主义不同于西方其他左派思潮的理论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 苏俄马克思主义哲学 理论传统 哲学研究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蔽与重建:论张岱年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思想起点 被引量:4
16
作者 陈松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5-10,共6页
反思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化早期所出现的理论疑难是张岱年坚持"新唯物论"、发展"新唯物论"的思想起点。通过对教条主义和旧唯物论的批判,张先生强调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要面向本民族的社会现实,而且要从... 反思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化早期所出现的理论疑难是张岱年坚持"新唯物论"、发展"新唯物论"的思想起点。通过对教条主义和旧唯物论的批判,张先生强调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要面向本民族的社会现实,而且要从经验性的推断跃迁至概念性的反思。在他看来,争取民族独立与推行社会改造的复杂和艰辛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进程绝不能以平面化的方式展开。从培育革命主体以提升民族凝聚力、创造精神家园以彰显社会主义理想性的角度出发,张岱年提出了重建中国哲学精神的重要性,并由此开启了与艾思奇等人既相互促进、又彼此补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岱年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教条主义 旧唯物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中的行政法教学 被引量:1
17
作者 苏祖勤 张荆红 汤竟峰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107-111,共5页
我国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行政法教学一直袭用法学专业教学模式,本文对此提出了不同的意见。笔者认为,与法学专业培养"法律工作者"的目标不同,公共管理专业的着眼点是培养"公共管理者",因此,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 我国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行政法教学一直袭用法学专业教学模式,本文对此提出了不同的意见。笔者认为,与法学专业培养"法律工作者"的目标不同,公共管理专业的着眼点是培养"公共管理者",因此,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行政法教学应当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突出自身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管理 行政法学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身体哲学的当代解读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璟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1-86,共6页
马克思的身体哲学以"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为出发点,以"感性的对象性活动"为身体的生命本质,把人的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个体存在与群体存在、感性存在与理性存在有机统一起来,从而彻底颠覆了意识哲学的形而上学传统,... 马克思的身体哲学以"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为出发点,以"感性的对象性活动"为身体的生命本质,把人的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个体存在与群体存在、感性存在与理性存在有机统一起来,从而彻底颠覆了意识哲学的形而上学传统,实现了一场深刻的哲学革命。在身体哲学的致思向度上,马克思拒绝崇拜外在于人和人的活动的必然性、规律、定论和法则,高度尊重随机性、或然性、偶然性和意外因素的作用;拒绝追求或建构绝对的理论体系,致力于为人的现实生活做辩护;拒绝用统一的理论范式去设计人、塑造人、规制人的生活,高度尊重人的个体性、多样性和积极的能动创造活动,由此推进哲学从抽象思维走向具象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身体哲学 当代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哲学中拯救历史——论昆廷·斯金纳的历史语境主义 被引量:4
19
作者 罗雪飞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1-47,共7页
剑桥学派领军人物昆廷·斯金纳的历史语境主义的兴起,一方面来自对政治思想史研究中历史方法的继承,具体地说是受到柯林武德、彼得·拉斯莱特、波考克和邓恩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来自对传统思想史研究中哲学研究法和马克思主义... 剑桥学派领军人物昆廷·斯金纳的历史语境主义的兴起,一方面来自对政治思想史研究中历史方法的继承,具体地说是受到柯林武德、彼得·拉斯莱特、波考克和邓恩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来自对传统思想史研究中哲学研究法和马克思主义研究法以及英国传统历史研究中实证主义方法存在问题的批判。历史语境主义的主要特点有两个:由哲学阐释转向历史解读和由只关注经典文本转向关注经典产生的语境。历史语境主义存在的缺陷主要是方法自身存在缺乏超越性的问题以及方法导致的看不到政治思想连续性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廷·斯金纳 政治思想史 历史语境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熟时期莱布尼茨哲学中的个体化原则及其困难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成军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9-58,共10页
个体是莱布尼茨哲学的基石,个体化问题因此也是莱布尼茨哲学的重要问题。在其成熟时期的哲学中,"个别化的知觉+个别化的欲望",即"整个实体"被莱布尼茨视为单子个体化的原则。然而,尽管这一主张并不是一个"空... 个体是莱布尼茨哲学的基石,个体化问题因此也是莱布尼茨哲学的重要问题。在其成熟时期的哲学中,"个别化的知觉+个别化的欲望",即"整个实体"被莱布尼茨视为单子个体化的原则。然而,尽管这一主张并不是一个"空的陈述",但它不仅不具备莱布尼茨自己所要求的普遍的解释力,而且,作为一个内在的原则,它对单子的个体化解释也是不充足的,仍然需要一个外在的原则即上帝来进行说明。在这个意义上,莱布尼茨对个体化原则的探求整体上是不够成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布尼茨 个体化原则 单子 整个实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