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在民族院校加强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的思考
1
作者 沙媛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2期59-61,72,共4页
加强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是完成民族高等院校培养少数民族社会科学人才、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教学要讲究与现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加强教学要有新视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关键词 民族院校 中国现代文学 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在当代文学中的畸变、还原与深化 被引量:1
2
作者 杨彬 《学术论坛》 2002年第2期90-93,共4页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在当代文学的一段时期内 ,曾是唯一的和一元化独尊的文学思潮 ,这是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在特殊时代的变异和畸变。新时期以后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经过恢复、还原和深化 ,成为新时期文学思潮多元中的一元。研究现实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在当代文学的一段时期内 ,曾是唯一的和一元化独尊的文学思潮 ,这是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在特殊时代的变异和畸变。新时期以后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经过恢复、还原和深化 ,成为新时期文学思潮多元中的一元。研究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在当代文学中的畸变、还原和深化 ,并分析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 ,对揭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规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主义 文学思潮 畸变 还原 深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诗学主客体观 被引量:2
3
作者 龙泉明 邹建军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87-94,共8页
诗歌创作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中国现代诗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中国现代诗学关于诗的主体与客体关系的探索 ,主要围绕“做诗与做人”、“完全融合”、“入”与“出”和“小我”与“大我”四个命题展开。本文试图从这些命题入手 ,厘... 诗歌创作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中国现代诗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中国现代诗学关于诗的主体与客体关系的探索 ,主要围绕“做诗与做人”、“完全融合”、“入”与“出”和“小我”与“大我”四个命题展开。本文试图从这些命题入手 ,厘清中国现代诗学关于诗的主体与客体关系的独特内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 客体 "完全融合"说 小我 大我 中国 现代诗学 诗歌创作 人格 诗人 主观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诗中凤凰意象的世俗化和唯美化 被引量:6
4
作者 李虎子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4-69,共6页
商周龙凤的整体形象是威严和神异 ,与龙的这一形象不断得到强化相反 ,凤凰的神异和威严却慢慢消失 ,从祥瑞、凤喻人和唐人生活中的凤凰三个方面复原唐诗中的凤凰形象 。
关键词 凤凰意象 世俗化 唯美化 文学研究 唐代 诗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古代文化与民间木版画 被引量:3
5
作者 何红一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78-83,共6页
本文从民间地域文化角度探究长江流域民间木版画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证明长江流域十分发达的古代雕刻技艺以及木版印刷术、造纸术为本地域民间木版画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长江流域民风时尚的需求、宗教文化及经济文化的发... 本文从民间地域文化角度探究长江流域民间木版画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证明长江流域十分发达的古代雕刻技艺以及木版印刷术、造纸术为本地域民间木版画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长江流域民风时尚的需求、宗教文化及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对民间木版画的生长和发展起着催化和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文化 经济文化 长江流域 古代文化 民间木版画 印刷术 造纸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陈染小说中女性人物的人格建构 被引量:1
6
作者 余其彦 《理论月刊》 2002年第4期28-29,共2页
陈染小说中对新时期女性人格的建构包含三个层面:以孤独作为自我保护策略;对男性权威既反抗又向往的矛盾价值取向;将婴儿状态作为理想归宿。陈染所建构的女性人格特质是女性生存困境的体现。
关键词 陈染 女性人物 心理分析 人格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摩罗诗力说》新论 被引量:1
7
作者 胡群慧 《理论月刊》 2002年第2期78-79,共2页
本文通过对《摩罗诗力说》内在逻辑结构的分析,认为它是一篇对文化启蒙理论进行建构的文章。这种建构除了涉及文化启蒙的实践性方式外,更主要的是对文化启蒙的工具和主体进行建构。
关键词 摩罗诗歌/诗人 文化启蒙 工具论 主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常和女吊:鬼后有人 被引量:1
8
作者 沙媛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68-69,共2页
无常和女吊两个“鬼物”是人的创造 ,寄托着劳动群众的思想感情 ;剖析这两个形象 。
关键词 民间文学 研究 鬼神形象 无常形象 女吊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古代情感观念的演变
9
作者 胡家祥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72-75,100,共5页
情与礼(理)构成社会发展的内在张力之一:长期经历礼(理)的束缚后,人们就会普遍渴求情的解放;而经历一段时间情的泛滥,危及社会秩序,势必要求重新确立礼(理)的统治。从这一维度看,中国古代文化史呈现出多个发展演变的圆圈,有清楚的脉络... 情与礼(理)构成社会发展的内在张力之一:长期经历礼(理)的束缚后,人们就会普遍渴求情的解放;而经历一段时间情的泛滥,危及社会秩序,势必要求重新确立礼(理)的统治。从这一维度看,中国古代文化史呈现出多个发展演变的圆圈,有清楚的脉络可循。由于我国古代社会偏重理性,所以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的情感观念总体上表现出逐渐开放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观念 圆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生活着,故我歌唱──中国现代诗歌本质观研究之一
10
作者 邹建军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56-58,共3页
“我生活着 ,故我歌唱”作为中国现代诗歌本质观之一 ,主张诗人只有生活着 ,才有可能写诗 ,生活实践是诗歌创作的源泉 ,在生活中所产生的新的情绪往往是诗的情绪 ,从生活到诗 ,还有许多中间环节。
关键词 生活实践 情绪 中间环节 诗歌本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梵志生活年代考 被引量:5
11
作者 徐俊波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45-151,共7页
王梵志及其诗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至今仍有许多未解难解之谜。作者的身世,十分朦胧。本文拟分析王梵志诗集中部分反映其生活状况及社会现实的诗作,以诗证史,诗史互证,提出一种较为合理的关于王梵志生活年代的说法。... 王梵志及其诗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至今仍有许多未解难解之谜。作者的身世,十分朦胧。本文拟分析王梵志诗集中部分反映其生活状况及社会现实的诗作,以诗证史,诗史互证,提出一种较为合理的关于王梵志生活年代的说法。本文认为:王梵志的生活年代约为公元617年至697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梵志 诗歌 生活年代 617~697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校报现状和发展刍议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钧 《当代传播》 2002年第3期37-39,共3页
作为无产阶级新闻报最初的萌芽:高校校报是中国党报群体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主流党报进行新一轮改革、走入资本运营阶段的时候,高校校报的前行却举步维艰。目前全国校报已于逾800多家。这些根植于高等院校的报纸,在面对新的历史... 作为无产阶级新闻报最初的萌芽:高校校报是中国党报群体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主流党报进行新一轮改革、走入资本运营阶段的时候,高校校报的前行却举步维艰。目前全国校报已于逾800多家。这些根植于高等院校的报纸,在面对新的历史形势下如何从实际出发,下大力气提升报纸质量、满足高校受众需求是当前开创中国高校校报工作新局面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就校报的历史、现状及其制约因素等方面引出对校报改革的若干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校报 报纸质量 受众需求 校报改革 体制定位 办报思想 市场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格尔》中蕴含的蒙古人民的人生理想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明蓉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37-40,共4页
《江格尔》中所蕴含的人生理想,不仅涉及到了人类共同的理想主题,而且对理想的领袖人物进行了精心设计,是蒙古族人民对现实生活进行辨证的审视,对生活中的假丑恶进行排斥,对真善美加以放大的产物。史诗中所体现出的追求理想生活的精神,... 《江格尔》中所蕴含的人生理想,不仅涉及到了人类共同的理想主题,而且对理想的领袖人物进行了精心设计,是蒙古族人民对现实生活进行辨证的审视,对生活中的假丑恶进行排斥,对真善美加以放大的产物。史诗中所体现出的追求理想生活的精神,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战斗的人格是难能可贵的,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格尔》 蒙古人民 人生理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