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快变信道中的正交频分复用系统均衡算法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少平 姚天任 《信号处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6-139,共4页
当信道参数随时间的快速变化时,正交频分复用通信系统(OFDM)子载波间的正交性遭到破坏,出现了载波间的相互干扰(ICI),传统的单抽头频域均衡不再适用。虽然可采用最小均方误差(MMSE)均衡来补偿信道失真,但其计算量太大。为此,常用的方法... 当信道参数随时间的快速变化时,正交频分复用通信系统(OFDM)子载波间的正交性遭到破坏,出现了载波间的相互干扰(ICI),传统的单抽头频域均衡不再适用。虽然可采用最小均方误差(MMSE)均衡来补偿信道失真,但其计算量太大。为此,常用的方法是:先对接收信号进行ICI消除,恢复载波间的正交性,然后再进行单抽头频域或均衡。现有文献对ICI的分析均在频域进行,在此基础上提出的ICI消除与均衡算法存在计算量大或频谱利用率低的缺点。本文对ICI的产生机理和性质进行了时域和频域两方面的分析,利用现有OFDM标准中的空闲子载波信息,提出了一种ICI消除与均衡算法。理论分析和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ICI消除效果好、计算量小和频谱利用率高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衡算法 正交频分复用系统 频谱利用率 最小均方误差 ICI 计算量 快速变化 信道参数 通信系统 相互干扰 频域均衡 接收信号 产生机理 OFDM 消除效果 仿真结果 正交性 子载波 计算机 抽头 失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变衰落信道下的正交频分复用通信系统ICI消除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少平 姚天任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9期132-134,144,共4页
信道的时间变化使得正交频分复用通信系统(OFDM)载波间的正交性遭到破坏,从而产生载波间的相互干扰(ICI),导致系统接收性能明显降低。为解决这个问题,需对接收信号进行ICI消除,以恢复载波间的正交性。传统的ICI分析均在频域进行,在此基... 信道的时间变化使得正交频分复用通信系统(OFDM)载波间的正交性遭到破坏,从而产生载波间的相互干扰(ICI),导致系统接收性能明显降低。为解决这个问题,需对接收信号进行ICI消除,以恢复载波间的正交性。传统的ICI分析均在频域进行,在此基础上提出的ICI消除算法存在计算量大或频谱利用率低等缺点。为此,该文对ICI的产生机理和性质进行了时域和频域两方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高效ICI消除算法,即时域迭代消除法。理论分析和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消除效果好、计算量小和频谱利用率高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变信道 正交频分复用(OFDM) 载波间的相互干扰(ICI) 时域 ICI消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FDM系统在保护前缀不足时的频域均衡
3
作者 陈少平 姚天任 《无线电通信技术》 2003年第6期1-3,共3页
当正交频分复用(OFDM)通信系统的循环保护前缀(CP)长度小于信道冲激响应长度时,常采用时域均衡方法消除符号间干扰(ISI)和子载波间干扰(ICI)。但时域均衡器结构复杂,且收敛速度较慢。为此,利用OFDM系统的零子载波信息,设计了一种频域均... 当正交频分复用(OFDM)通信系统的循环保护前缀(CP)长度小于信道冲激响应长度时,常采用时域均衡方法消除符号间干扰(ISI)和子载波间干扰(ICI)。但时域均衡器结构复杂,且收敛速度较慢。为此,利用OFDM系统的零子载波信息,设计了一种频域均衡器。该均衡器具有稀疏矩阵结构,因此计算量小。理论分析和计算机仿真表明:它能有效消除由于循环前缀不足引起的符号间干扰和子载波间干扰,从而较好地恢复传输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交频分复用 OFDM 保护前缀 频域均衡器 零子载波 计算机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运输协议RTP的安全问题及解决方案
4
作者 熊新兵 《现代电子技术》 2005年第13期37-39,共3页
在因特网上进行实时多媒体通信时,实时运输协议RTP(Real-timeTransportProtocol)已成为应用最广泛的核心协议。由于因特网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因此必须要充分考虑RTP的安全性。虽然RTP协议本身提供了报文加密、认证与... 在因特网上进行实时多媒体通信时,实时运输协议RTP(Real-timeTransportProtocol)已成为应用最广泛的核心协议。由于因特网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因此必须要充分考虑RTP的安全性。虽然RTP协议本身提供了报文加密、认证与完整性以及密钥管理等安全措施,但在具体实现时存在许多问题。为此,在不增加RTP报文字节总数的前提下,SRTP(SecureRTP)采用计数模式的高级加密标准AES-CTR和HMAC-SHA-1认证算法来保证RTP通信的安全性。随着因特网的发展,这些安全技术已得到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 RTP SRTP 加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