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地区财政自治对央地财政关系法制化的启示 被引量:2
1
作者 段晓红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9-84,共6页
央地财政关系法制化是财政立宪的基本要求。民族自治地方财政自治是央地财政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财政自治的实践对央地财政关系法制化有重要借鉴意义。现阶段民族地区由于财力不足而濒临形式自治的边缘,其成因主要在于制度设计问题。为... 央地财政关系法制化是财政立宪的基本要求。民族自治地方财政自治是央地财政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财政自治的实践对央地财政关系法制化有重要借鉴意义。现阶段民族地区由于财力不足而濒临形式自治的边缘,其成因主要在于制度设计问题。为了避免央地财政关系形式法制化,应将央地财政关系基本制度写入宪法,将保障地方基本公共支出作为财政分权的基本原则,建立财力测评指标体系实现财政公平,并强化法律制度的可操作性和法律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政自治 央地财政关系 财政分权 法制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夫之“絪缊—太和”和谐观及其现代启示 被引量:4
2
作者 邓红蕾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7-71,共5页
王夫之的“絪缊—太和”和谐观,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理论前提上的。他认为,和谐乃是自然界的常态,这是因为自然界的本然状态即为“纟因缊”。王夫之从对自然界生态和谐模式的探讨入手,形成了实现社会生活和谐的系统理论,对当代中国... 王夫之的“絪缊—太和”和谐观,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理论前提上的。他认为,和谐乃是自然界的常态,这是因为自然界的本然状态即为“纟因缊”。王夫之从对自然界生态和谐模式的探讨入手,形成了实现社会生活和谐的系统理论,对当代中国建立和谐社会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夫之 “絪緼-太和” 和谐观 中国 和谐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虑而一致 殊途而同归——论儒道文化与中西哲学之对峙而互补 被引量:1
3
作者 邓红蕾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6-48,共3页
本文通过对儒道文化从对峙走向和谐的文化流变之考察,认为,一方面,儒道文化在人生理想与体证方法上是对峙的。另一方面,二者在同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主干的意义上,又具有对峙而互补、互渗但独立的意义与价值。这一文化流变的态势不仅揭示... 本文通过对儒道文化从对峙走向和谐的文化流变之考察,认为,一方面,儒道文化在人生理想与体证方法上是对峙的。另一方面,二者在同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主干的意义上,又具有对峙而互补、互渗但独立的意义与价值。这一文化流变的态势不仅揭示了儒道文化的“中国特色”之文化个性,而且蕴含着中西哲学会通而交流的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道文化 中西哲学 对峙 互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重序共识”的哲理化及现代启示
4
作者 邓红蕾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2-56,共5页
"序"的建立必须以各要素"扮演"不同角色的不平等为前提,以整体的等级森严与互相牵制而达致的平衡为目的。如何使这一"重序"理念变成全社会的共识,是一个艰深却意义非凡的"课题"。中国古代哲学... "序"的建立必须以各要素"扮演"不同角色的不平等为前提,以整体的等级森严与互相牵制而达致的平衡为目的。如何使这一"重序"理念变成全社会的共识,是一个艰深却意义非凡的"课题"。中国古代哲学家对此作出了卓有成效且深入人心的探索,其哲理化进程,对当今社会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具有深刻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重序共识 哲理化 圆融无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巧用趣喻献良策 妙言君道源人性——论趣喻的“共识效应”及认识论价值
5
作者 邓红蕾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60-66,共7页
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去讲解抽象、深奥的道理,即是所谓趣喻。在中国传统社会,大儒、鸿儒用"趣喻"去宣传礼法,使其成为家喻户晓的道理,并为君王所借鉴,从而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君道·人学"理论,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 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去讲解抽象、深奥的道理,即是所谓趣喻。在中国传统社会,大儒、鸿儒用"趣喻"去宣传礼法,使其成为家喻户晓的道理,并为君王所借鉴,从而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君道·人学"理论,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文化现象。趣喻融深刻的哲理与生动的比喻于一身,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实现统一的典范。趣喻具有形成"共识效应"的认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趣喻 君道 人学 共识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借得佛胎育灵种 仙风道骨孕禅机——禅宗“心即真如”“悟真”理论的兴起及理论启示
6
作者 邓红蕾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75-80,共6页
禅宗作为佛教哲学中国化的典范,是印度佛教与中国哲学"杂交"的产物,印度的佛教理论为禅宗提供了一个佛教化的"肉身"与"外形",中国哲学则为她提供了一个使"肉身"立起来的"骨架"与令&q... 禅宗作为佛教哲学中国化的典范,是印度佛教与中国哲学"杂交"的产物,印度的佛教理论为禅宗提供了一个佛教化的"肉身"与"外形",中国哲学则为她提供了一个使"肉身"立起来的"骨架"与令"外形"动起来的"血液"。二者的双向变形,实现了佛教版的"肉身"与中国式的"骨架",禅定状的"外形"与直觉型的"血脉"的完美契合,其"心即真如""悟真"理论的创立,具有深刻的理论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 印度佛教 中国思辨哲学 双向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