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4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方社会中的资源观念与生态秩序——一项基于主体性表达的民族志研究
1
作者 陈祥军 蒋桂林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53,共10页
地方社会的文化体系和环境秩序之间具有双重耦合性,两者之间相互协调、彼此适应,共同维护地方社会秩序稳定。煤矿开采工业对环境秩序造成很大破坏,使之逐渐偏离正常,地方社群在没有获利的情况下还需承受环境失序带来的伤害。为阻止环境... 地方社会的文化体系和环境秩序之间具有双重耦合性,两者之间相互协调、彼此适应,共同维护地方社会秩序稳定。煤矿开采工业对环境秩序造成很大破坏,使之逐渐偏离正常,地方社群在没有获利的情况下还需承受环境失序带来的伤害。为阻止环境失序的扩散,地方社群便会采取各种行动来表达对环境失序的不满,“偷”是日常中最主要的行为,因此,它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污名化”动作,更是文化主体者表征自我能动性去重新建构环境秩序的行为,并且此行为背后所蕴含的是一整套人与环境共生的文化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社会 资源观念 生态秩序 主体性 生态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逻辑进路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崔榕 田晓梦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3-111,共9页
旅游业发展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有效方式和重要载体。当前,民族地区旅游业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民族地区旅游业要真... 旅游业发展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有效方式和重要载体。当前,民族地区旅游业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民族地区旅游业要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还面临着诸多困境,主要包括:如何正确处理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以及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等。为破解这些难题,民族地区旅游业应当着重开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挖掘、中华文化符号运用以及中华文化共同性话语提炼等方面的工作,进而实现以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旅游业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逻辑进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大学生闲暇教育的对策研究
3
作者 谭晓静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9年第7期98-99,共2页
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受本民族历史文化、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的闲暇价值取向表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本文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闲暇教育现状调查的基础之上,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发展特点及其对闲暇的需求,提... 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受本民族历史文化、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的闲暇价值取向表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本文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闲暇教育现状调查的基础之上,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发展特点及其对闲暇的需求,提出了相应的可行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大学生 闲暇教育 实施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线路遗产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逻辑
4
作者 李然 林婵娟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1,共10页
文化线路遗产反映了跨区域、多人群的交流与合作,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就历史逻辑而言,文化线路遗产见证了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历程,记录了各民族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 文化线路遗产反映了跨区域、多人群的交流与合作,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就历史逻辑而言,文化线路遗产见证了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历程,记录了各民族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近代觉醒,具有实证中华民族发展史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价值。就理论逻辑而言,文化线路上承载着人、物、文化等关键元素的大范围流动,展现了中华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凝聚为共同体的过程。就实践逻辑而言,文化线路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应持续深化其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讲好蕴含的中华民族故事,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文化遗产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线路 中华民族共同体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传统建筑看湖北恩施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 被引量:1
5
作者 黄柏权 黄天一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1-78,共8页
作为物质文化的载体,传统建筑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还具有历史、科学、艺术、生态、经济、文化标识等价值。湖北恩施位于中国中部山区,木材和石材资源丰富,传统建筑类型多样、风格各异、内涵丰富。从传统建筑的选址、布局、营造、类型、形... 作为物质文化的载体,传统建筑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还具有历史、科学、艺术、生态、经济、文化标识等价值。湖北恩施位于中国中部山区,木材和石材资源丰富,传统建筑类型多样、风格各异、内涵丰富。从传统建筑的选址、布局、营造、类型、形制承载的文化符号来看,恩施的传统建筑吸纳了中原及其他地区的建筑文化元素,充分体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是散落在恩施大地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物见证。恩施传统建筑是多维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蕴含的多民族文化元素与特殊的地理位置、人口迁徙流动、中央权力的推动、多元文化的濡染、开放包容的心态等密不可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施 传统建筑 文化符号 文化交流互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体制机制建设探析
6
作者 曾书清 段超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27,共8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体制包括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合作体制、参与体制,工作机制包括组织领导机制、宣传教育机制、主体协调机制、督查考核机制。目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体制机制建设在地方的民族工作、主体协同关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体制包括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合作体制、参与体制,工作机制包括组织领导机制、宣传教育机制、主体协调机制、督查考核机制。目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体制机制建设在地方的民族工作、主体协同关系、督查考核、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仍有不足。未来要进一步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党委领导体制机制,构筑工作保障体系,强化责任主体协调,构建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推动民族地区各项建设落实主线要求,创新城市工作模式,从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工作体制 工作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社会中南方少数民族妇女的社会角色——兼与汉族妇女比较 被引量:9
7
作者 潘洪钢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1期31-37,共7页
传统社会中,南方民族妇女广泛地参与了各项社会生产劳动,进而参与了社会政治生活,与汉族妇女的社会角色大不相同。此种现象的深刻历史背景,是南方民族的"游耕文化",以及由此种文化产生出的两性社会分工。
关键词 妇女 角色 游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口头文学的文化特性及其社会影响——以松滋卸甲坪土家族机智人物邪八抬的故事为例
8
作者 焦阳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25-28,共4页
在湖北松滋市卸甲坪土家族乡流传的机智人物邪八抬的故事,是集全乡机智人物故事为一体"箭垛式"人物的系列故事,用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至今,通过文化特性和社会影响两方面的分析,对如何全面了解卸甲坪土家族的精神生活有独到的... 在湖北松滋市卸甲坪土家族乡流传的机智人物邪八抬的故事,是集全乡机智人物故事为一体"箭垛式"人物的系列故事,用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至今,通过文化特性和社会影响两方面的分析,对如何全面了解卸甲坪土家族的精神生活有独到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头文学 土家族 文化特性 社会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生·流动·聚合:文化基因视域下民族文化交融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柏贵喜 陈雷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5-101,共7页
民族文化交融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内容与突出表现。从文化基因视域观之,民族文化交融的条件是由原生式、附着式、辏合式、协同式组成的基因共生;其基础根植于以历史记忆、共情与文化认同以及文化传播为主要形式的基因流动;基因... 民族文化交融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内容与突出表现。从文化基因视域观之,民族文化交融的条件是由原生式、附着式、辏合式、协同式组成的基因共生;其基础根植于以历史记忆、共情与文化认同以及文化传播为主要形式的基因流动;基因聚合的主流方式是偏利型、互利型交融,具体呈现为共享、层累、嵌合等多种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交融 基因共生 基因流动 基因聚合 文化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的现状、任务与路径 被引量:8
10
作者 彭庆军 张欣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34,共8页
话语体系建设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三大任务之一。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呈现出论从史出的历史论证、守正创新的理论阐释、质性叙事的大众传播、国家民族的实践面向等良好发展态势。在民族复兴和强国建设新征程中,需要立足中华... 话语体系建设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三大任务之一。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呈现出论从史出的历史论证、守正创新的理论阐释、质性叙事的大众传播、国家民族的实践面向等良好发展态势。在民族复兴和强国建设新征程中,需要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坚持“两个结合”,从历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民族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中汲取话语力量,基于话语对象、概念阐释、主题选择、陈述形式等要素进行话语框架建构,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引领,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话语建设的双向赋能,着眼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国际化与外来话语本土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话语体系 中国自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结论看方法:社会学研究的现实性维度思考--关于美国社会学者对中国社会分层研究的讨论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乐 张翼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2-61,共20页
本文以社会分层研究为例,指出面向现实是社会学研究科学性的根本保证,研究结论就是对现实的反映,而这种反映的真实程度又是由研究方法所决定的,方法的选择和实施则是由研究范式所指导的。范式、方法和结论最终统一在研究的现实性维度之上。
关键词 社会学研究方法 研究范式 社会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理念与实践研究——基于云南省环州大村的人类学考察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然 李兴军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0-24,共5页
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模式在云南提出并得到了较好实践,它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以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为目的。依据生态人类学"文化生态"理论和云南省民族传统文化政策保护规定,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 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模式在云南提出并得到了较好实践,它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以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为目的。依据生态人类学"文化生态"理论和云南省民族传统文化政策保护规定,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更加注重生态性,缩小规模、突显文化同质性,尽量避免与其他民族文化出现保护上的交叉,是一种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小规模保护策略。建设理念、政策规范性、村民主体意识及加强民族村寨社区建设是保护区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全球化背景下和现代化进程中,该模式有利于促进文化与生态、社会、经济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州大村 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 理念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图腾文化重构与启示——对畲族图腾文化重构的人类学考察 被引量:15
13
作者 方清云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6-31,共6页
畲族图腾文化重构在当代引发重大争议,现状如下:第一,认同"盘瓠崇拜"是畲族唯一图腾崇拜;第二,批判"盘瓠崇拜",回避和淡化对图腾崇拜问题的讨论;第三,承认"盘瓠"和"凤凰"的双图腾崇拜,认为当... 畲族图腾文化重构在当代引发重大争议,现状如下:第一,认同"盘瓠崇拜"是畲族唯一图腾崇拜;第二,批判"盘瓠崇拜",回避和淡化对图腾崇拜问题的讨论;第三,承认"盘瓠"和"凤凰"的双图腾崇拜,认为当代应主推"凤凰崇拜";第四,无"盘瓠崇拜"或"凤凰崇拜"的争论与困扰,直接重构"凤凰崇拜"。考察畲族图腾文化重构的现状与趋势,得出如下启示:第一,族群图腾文化重构从未停止,在当代有加速之势;第二,群体创伤记忆对族群图腾文化重构影响深远;第三,图腾文化对族群认同的决定性作用正在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腾文化 盘瓠崇拜 凤凰崇拜 文化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人类学视野下的民族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反思——来自浙江景宁县的畲族特色茶产业的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13
14
作者 方清云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3-39,共7页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对民族特色产业的实践进行探讨,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民族特色产业发展日渐重视,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学界探讨的热点。通常认为,民族特色产业的发展是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应不断扩大其规模,实现产...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对民族特色产业的实践进行探讨,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民族特色产业发展日渐重视,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学界探讨的热点。通常认为,民族特色产业的发展是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应不断扩大其规模,实现产业利益的最大化。然而,当我们在经济人类学视野下考察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特色茶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历程及现状时,发现尽管该县的惠明茶产业发展具备了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蕴、得天独厚的政策支持等特色产业发展的全部条件,但仍然在规模化发展进程中出现了难以解决的悖论。因此,民族地区的地方政府应该更加审慎地对待特色产业发展的规模化问题,认真处理好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与“有序开发”与“适度开发”之间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人类学 民族特色产业 规模化发展 畲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与民族地区的社会文化变迁——以湘西芙蓉镇为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崔榕 崔蕤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6期13-17,共5页
旅游业的兴起,促进了湘西芙蓉镇社会文化变迁,主要表现在:在旅游场景下,人们的经济结构、经营方式发生改变;民族传统文化资源被大量征用;人们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念出现多元化;外来文化给当地居民带来的文化震撼增多。但是,民族地区在接... 旅游业的兴起,促进了湘西芙蓉镇社会文化变迁,主要表现在:在旅游场景下,人们的经济结构、经营方式发生改变;民族传统文化资源被大量征用;人们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念出现多元化;外来文化给当地居民带来的文化震撼增多。但是,民族地区在接受新的"旅游文化"规范的同时,也保持着文化的自主性,以自己的方式实现着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 民族地区 变迁 文化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转型期民族干部政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安辉 王升云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1期27-32,共6页
在社会转型期,党和政府的少数民族干部政策面临着诸多新问题。完善与创新民族干部政策机制,对于保障少数民族权益,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社会转型期 民族干部政策 少数民族权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工作与新时期民族事务管理的创新 被引量:3
17
作者 柏贵喜 龙运荣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14-18,55,共6页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事务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新的时期,民族问题呈现新的特点,民族事务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进一步搞好民族事务管理是我们每一位民族工作者肩负的神圣职责。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理念对民族...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事务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新的时期,民族问题呈现新的特点,民族事务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进一步搞好民族事务管理是我们每一位民族工作者肩负的神圣职责。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理念对民族事务管理的创新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 民族事务管理 对策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农村散杂居民族社会保障现状调查与对策——以渝东南龙桥土家族自治乡为例
18
作者 谭晓静 徐宝华 胡蝶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721-2725,共5页
渝东南龙桥土家族自治乡远离奉节县县城,属高山民族地区,具有山大人稀、山多地少的特征,以农业经济为主,劳务输出是重要的经济来源,其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五保供养、最低生活保障4个方面... 渝东南龙桥土家族自治乡远离奉节县县城,属高山民族地区,具有山大人稀、山多地少的特征,以农业经济为主,劳务输出是重要的经济来源,其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五保供养、最低生活保障4个方面。通过调查发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较高,但档次低;农民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认知不足,参保率不高;最低生活保障因名额和金额的限制,评定工作难度大;农村五保供养处于吃饱穿暖的低层次水平,特别是人文关怀缺失。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以期促进龙桥土家族自治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日趋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保障 散杂居民族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焦民族社会工作实践 推进基层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评《社会工作嵌入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研究》
19
作者 库少雄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F0002-F0002,共1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社会共同参与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必不可少的一环。引入社会工作力量参与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是推进城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益实...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社会共同参与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必不可少的一环。引入社会工作力量参与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是推进城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益实践探索。卢时秀所著的《社会工作嵌入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21年版)一书以社会工作嵌入性发展为研究视角,从现实与学理基础上阐释了社会工作嵌入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契合性,同时,基于上海、深圳两地的实践探索,揭示了嵌入性实践中的困境,并从模式选择与机制完善两个维度提出了社会工作嵌入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 社会工作嵌入 社会工作实践 嵌入性发展 学理基础 模式选择 高质量发展 有益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散杂居地区民族社会交往研究——以山东省平邑县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于海泉 王天真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42-44,共3页
从族际通婚、社会网络与社会交往等方面,以山东省平邑县为例对当前散杂居地区的民族社会交往状况做出了经验分析,并尝试总结了散杂居地区民族社会交往特点。
关键词 散杂居地区 民族社会交往 民族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