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4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智能传播时代数智化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9
1
作者 王江蓬 陈睿智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20,26,共8页
智能传播背景下,数智化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与改革成为必然。这既是对新文科政策的积极响应,也是对智能媒介生态的主动适应,更是对新闻传播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应然回应。智能传播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面临着加速迭代的传媒业与滞后的人才... 智能传播背景下,数智化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与改革成为必然。这既是对新文科政策的积极响应,也是对智能媒介生态的主动适应,更是对新闻传播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应然回应。智能传播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面临着加速迭代的传媒业与滞后的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知识与技术能力脱节、人才供给与岗位需求失衡等现实困境。对此,数智化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可从探究专业能力培养与数智教育的平衡、推动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的有效对接、服务国家战略层面开展创新性探索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传播 数智化 新闻传播人才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当代藏族作家降边嘉措文学创作历程论
2
作者 兰洁怡 吴道毅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2-87,共6页
当代藏族作家降边嘉措近六十年的文学创作历程经历了早、中、后等三个时期。早期凭借长篇小说《格桑梅朵》在中国文坛崭露头角,开创了西藏和平解放的长篇小说叙事之路。中期展开西藏历史、文化的多文体写作,礼赞“老西藏精神”和民族团... 当代藏族作家降边嘉措近六十年的文学创作历程经历了早、中、后等三个时期。早期凭借长篇小说《格桑梅朵》在中国文坛崭露头角,开创了西藏和平解放的长篇小说叙事之路。中期展开西藏历史、文化的多文体写作,礼赞“老西藏精神”和民族团结精神,塑造多民族人物形象。后期对藏区革命史进行系列化非虚构叙述,展开藏区革命历史的多维书写、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建构或重塑英雄格萨尔形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降边嘉措文学创作历程的一条主线,使降边嘉措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边嘉措 藏族文学 创作历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学术话语体系建构 被引量:10
3
作者 何国梅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8-24,共7页
新文科建设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作为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学科之一,新闻传播学的学术话语体系建构应坚持回归于人的价值导向,坚持学术研究及其话语... 新文科建设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作为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学科之一,新闻传播学的学术话语体系建构应坚持回归于人的价值导向,坚持学术研究及其话语实践与新闻实践保持合适的审视距离这一基本原则,并在新闻传播学术话语实践中实现身份互认从而形成动态开放的话语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科学术话语 回归于人 新闻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间资源、过渡性文本与民族文学批评的话语逻辑
4
作者 李长中 张栋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23,179,共11页
少数民族文学因源于民间文学资源而极具“介于文人创作与口头文学之间”的“过渡性文本”特征。当下的批评现场,形成了一种极为吊诡的批评怪象:一方面,人们在观念认知上承认民间文学是少数民族文学的源头活水,少数民族文学仅仅是从民间... 少数民族文学因源于民间文学资源而极具“介于文人创作与口头文学之间”的“过渡性文本”特征。当下的批评现场,形成了一种极为吊诡的批评怪象:一方面,人们在观念认知上承认民间文学是少数民族文学的源头活水,少数民族文学仅仅是从民间文学这个“源泉”中流出的涓涓细流而已;另一方面,研究者在批评实践中却孜孜不倦地以作家文学理论话语套用其上,将民间文学的结构性影响变成学术盲区。加之横移西方话语所形成的“路径依赖”,结果造成对少数民族文学与民间文学关系的切割,原本深植于灵气生动厚重生活实践中的少数民族文学,成了冷冰冰拒人千里的理论标本。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需要还原民间文学资源,注重民间口头文论遗产的当代打捞,以构成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话语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资源 过渡性文本 批评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追光动画“白蛇三部曲”的民族性、现代性与世界性
5
作者 刘婕妤 胡红一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2-68,共7页
追光动画立足于民族性、现代性、世界性视野,相继创作出了“新传说”系列作品——《白蛇:缘起》《白蛇2:青蛇劫起》《白蛇:浮生》。“白蛇三部曲”通过对神话传说题材的改编、传统文化符号的运用、中国古典美学的呈现表达了鲜明的民族性... 追光动画立足于民族性、现代性、世界性视野,相继创作出了“新传说”系列作品——《白蛇:缘起》《白蛇2:青蛇劫起》《白蛇:浮生》。“白蛇三部曲”通过对神话传说题材的改编、传统文化符号的运用、中国古典美学的呈现表达了鲜明的民族性;运用神话人物的现代重构、影像空间的现代奇观、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转向构建了突出的现代性;利用数字技术的革新与应用、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传播、中国动画产业的拓展与整合进行世界性探索。追光动画在促进民族性、现代性与世界性之间的融合发展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致力于达成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之间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追光动画 “白蛇三部曲” 民族性 现代性 世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华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路径与形式探究 被引量:24
6
作者 李锦云 耿新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1-37,共7页
跨文化传播是人类文化存在与发展中最为普遍的一种现象,同时也是所有人类文化获得发展动力的重要来源之一。历史上我国文化对外传播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文化对外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格局:中华民族... 跨文化传播是人类文化存在与发展中最为普遍的一种现象,同时也是所有人类文化获得发展动力的重要来源之一。历史上我国文化对外传播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文化对外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格局:中华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既能借鉴我国跨文化传播的历史交流经验,也能借助“一带一路”倡议新契机,与时俱进地丰富与拓展传播形式与途径,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中华民族文化传播路径与形式包括官方和民间两大传播主体所主导的口碑传播、品牌塑造、实体展示、多媒体呈现、文创产业、民间交流等多种样式,早期建构的传播路径在当前势头强劲,新出现的传播路径也呈现出不断发展的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文化对外传播 “一带一路”倡议 传播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形象对外传播中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被引量:17
7
作者 陶喜红 李婷婷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4-66,共3页
由于受到国际传播能力的限制,中华民族形象对外传播的力度和效果有待提升;价值观、意识形态和文化差异给中华民族形象的塑造带来不利影响;外媒的刻板印象和政治偏见,也给中国媒体的民族形象传播带来消极影响。在今后的传播实践中,需要... 由于受到国际传播能力的限制,中华民族形象对外传播的力度和效果有待提升;价值观、意识形态和文化差异给中华民族形象的塑造带来不利影响;外媒的刻板印象和政治偏见,也给中国媒体的民族形象传播带来消极影响。在今后的传播实践中,需要不断改进对外传播策略,明确民族形象定位,尊重国际传播规律,提高对外传播者的业务水平,充分利用民族文化传播来带动民族形象传播,进一步提升对外传播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形象 对外传播 现实问题 改进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众传媒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符号化结构功能——以《恩施日报》报道“恩施女儿会”为例 被引量:10
8
作者 高卫华 杨兰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3-65,68,共4页
民族地区大众传媒在传播少数民族文化和建构少数民族形象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选择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存的土家族原始民俗"恩施女儿会"为个案,分析大众传媒通过集纳并提炼分散繁杂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符号,整合... 民族地区大众传媒在传播少数民族文化和建构少数民族形象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选择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存的土家族原始民俗"恩施女儿会"为个案,分析大众传媒通过集纳并提炼分散繁杂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符号,整合并实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意义重构,主导性解读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形象等符号化传播过程,实现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社会功能。同时就目前民族地区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流媒体 传播 少数民族 民族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媒介背景下民族地区手机传播功能研究——以湖北恩施市与鹤峰县实地调研为个案 被引量:5
9
作者 高卫华 杨兰 陈晨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7-71,共5页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与鹤峰县的实地调查显示,民族地区的媒体使用率与信息化程度偏低,网络化程度与城市居民差异较大。但手机媒体的上网功能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之间的"信息鸿沟",并在当地的政治传播与文化传...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与鹤峰县的实地调查显示,民族地区的媒体使用率与信息化程度偏低,网络化程度与城市居民差异较大。但手机媒体的上网功能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之间的"信息鸿沟",并在当地的政治传播与文化传播方面显现出功能拓展空间。管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手机媒体的应用趋势,并通过其新兴功能的实现,有效功能的强化,以及媒介观念的引导,实现手机媒体对少数民族受众生活方式与价值认同的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手机媒体 传播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意义与特点 被引量:7
10
作者 陈峻俊 李远兰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0-112,共3页
网络时代下,优秀民族文化以网站为载体,结合微博等新兴社会化媒体进行不定向大众传播,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呈现出新的趋势。本文结合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网站发展的现状认为网站在传播优秀民族文化过程中呈现后喻文化、消费文化... 网络时代下,优秀民族文化以网站为载体,结合微博等新兴社会化媒体进行不定向大众传播,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呈现出新的趋势。本文结合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网站发展的现状认为网站在传播优秀民族文化过程中呈现后喻文化、消费文化、技术文化、个人文化等特点,作者试图通过此研究,为今后网站能够更好地传播与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站 少数民族文化 传播 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形象对外传播的文化路径转型 被引量:6
11
作者 陶喜红 李春燕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5-96,共2页
在中华民族形象的对外传播中,文化传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从文化传播的传播主体、文化形态和话语范式等方面分析中国民族形象对外传播的文化路径转型,为优化传播效果提供借鉴。
关键词 中华民族形象 对外传播 民族文化 文化路径 路径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三个传播断层反思 被引量:22
12
作者 高卫华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1-26,共6页
五四新文化运动由学者发出"打倒孔家店"的断言,十年"文化大革命"来自政治层面隐喻式的对"孔老二"的贬斥,体制转型期我国公众对西方信息理想化误读带来的对传统文化的疏离,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体系... 五四新文化运动由学者发出"打倒孔家店"的断言,十年"文化大革命"来自政治层面隐喻式的对"孔老二"的贬斥,体制转型期我国公众对西方信息理想化误读带来的对传统文化的疏离,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传播的结构性断裂。西方文化全球化背景下,这三个传播断层对传统文化的逐次剥离,导致公众文化价值取向的困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需要对此进行理性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 文化传播 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文学入史现状及入史策略 被引量:7
13
作者 杨彬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4-48,共5页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中,少数民族文学存在逐渐弱化的现象。从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内部原因来说,少数民族文学的内涵没有确定,划分少数民族文学的标准没有统一是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入史逐渐弱化的最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者...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中,少数民族文学存在逐渐弱化的现象。从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内部原因来说,少数民族文学的内涵没有确定,划分少数民族文学的标准没有统一是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入史逐渐弱化的最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者,尤其是少数民族身份的研究者,为了撰写少数民族文学史,将具有少数民族族属身份的作家的所有文学作品都算作少数民族文学,从而导致少数民族文学概念泛化。概念的泛化会导致编写文学史的学者难以遴选真正的少数民族作品,因此常常就采用弱化或者不入史的办法对待少数民族文学。要想扭转少数民族文学入史逐渐弱化的现状,我们应取的策略首先是明确少数民族文学的内涵。少数民族文学内涵应界定为:作家的族属身份、作家的民族意识、作品的民族特质。在编写中国当代文学史时,按照这三点去划分少数民族文学,就能将真正的少数民族文学写入文学史,从而可以避免将没有民族意识的作品以及汉族作家写作的少数民族题材作品等不是少数民族文学的作品写入文学史,造成混乱。坚持经典标准,遴选少数民族文学精品入史,遴选优秀的少数民族母语文学作品入史,这也是扭转少数民族文学入史逐渐弱化现状的主要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文学 族属身份 民族意识 民族特质 入史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对于当代文学史的建构功能 被引量:5
14
作者 龚举善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4-153,共10页
所谓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主要是指进入网络时代以来中国境内非汉民族写作者通过网络方式创作和发表的原生性文学作品集合体。其核心指标是:当代数字化媒体语境,少数民族创作主体,网络原生资质。从较为严格的文类学叙事伦理来看,这种... 所谓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主要是指进入网络时代以来中国境内非汉民族写作者通过网络方式创作和发表的原生性文学作品集合体。其核心指标是:当代数字化媒体语境,少数民族创作主体,网络原生资质。从较为严格的文类学叙事伦理来看,这种界定近乎苛刻,但相对纯粹的限定或许有助于更好地保证阐释的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史 网络文学 少数民族 建构功能 创作主体 数字化媒体 文学作品 网络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新闻报道的特色 被引量:11
15
作者 陈峻俊 《当代传播》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7-50,共4页
少数民族新闻事业一直以来就是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加入 WTO之后,民族新闻事业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能否将本民族的特色报道出来,成为我国民族新闻报道中的重中之重。文章论述了民族新闻的现状、... 少数民族新闻事业一直以来就是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加入 WTO之后,民族新闻事业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能否将本民族的特色报道出来,成为我国民族新闻报道中的重中之重。文章论述了民族新闻的现状、特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之策,旨在为当前网络时代民族新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新闻报道 民族特色 机遇与挑战 生存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具象化与概念化传播效果分析--以跨国公司的“问题”广告传播为例 被引量:3
16
作者 高卫华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9-140,共2页
关键词 广告传播 跨国公司 民族文化 具象化 概念化 全球化背景 效果分析 国家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总体研究的社会期待视野 被引量:3
17
作者 龚举善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9-33,共5页
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总体性研究,既受制于民族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生活形态、意识形态、文学形态及其相互之间的矛盾运动,也与此间特有的社会期待视野密不可分。就新中国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研究的总体态势来看,研究视域的... 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总体性研究,既受制于民族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生活形态、意识形态、文学形态及其相互之间的矛盾运动,也与此间特有的社会期待视野密不可分。就新中国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研究的总体态势来看,研究视域的拓展、自觉的学理追求和世界形象的塑造成为社会期待视野的新常态。尽管现有研究离公众期待尚有差距,但日益增强的学科意识、逐渐拓展的学术眼界、不断更新的研究方法、业已启动的西部战略等,将共同牵引着全球化时代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事业值得期许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 总体研究 期待视野 学理意识 世界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正义视域下中华民族文学史观的价值向度 被引量:4
18
作者 龚举善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6-93,共8页
中华民族文学史观的空间正义,既是重大理论问题,也是紧迫的现实课题。中华民族文学史的述史观念不能只考量线性时间维度,也不宜仅仅徘徊于族属和地理空间层面的表象性强调,还须正视并重视新的述史可能性。概而言之,空间正义视域下中华... 中华民族文学史观的空间正义,既是重大理论问题,也是紧迫的现实课题。中华民族文学史的述史观念不能只考量线性时间维度,也不宜仅仅徘徊于族属和地理空间层面的表象性强调,还须正视并重视新的述史可能性。概而言之,空间正义视域下中华多民族文学史新的述史可能主要指向三大向度:一是叙事视野公平,即要求述史者勇敢告别“虚构/非虚构”二元对立思维,尽力接近“文学性”的文学本原;二是媒介形态公正,在主流性纸质书面文学外,还要认同口传民间文学的体量,并适时接纳电子网络文学新形态;三是文本空间公允,亦即合理彰显中华民族文学入史的艺术形式标准,同时兼顾视像时代文学入史的语图互文效应。唯其如此,才能推进既合规律又合目的的中华民族文学的繁荣发展,垦拓并优化中华民族文学史建构工程的广阔视界与科学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文学史观 空间正义 价值维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语用逻辑辨正 被引量:2
19
作者 龚举善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4-89,共6页
中华文学是中华各民族的文学,中华文学史是中华各民族口传文学、书面文学和网络文学合构而成的历史。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现代发生,拥有社会情境、文学环境和系统建构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现实吁求等多种伦理合法性。但是,中华民族文... 中华文学是中华各民族的文学,中华文学史是中华各民族口传文学、书面文学和网络文学合构而成的历史。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现代发生,拥有社会情境、文学环境和系统建构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现实吁求等多种伦理合法性。但是,中华民族文学史的述史形态不仅受制于相应的文学史观,而且与既有文学事实、相应时代语境以及述史者的观念—知识系统和文学史书写惯例等要素密切相关。鉴于现有主流文学史不言自明的"多民族文学史"的史实以及"多民族文学史观"不等于"各民族文学史观"的视域缺陷,以"中华民族文学史观"或"中华各民族文学史观"来替代"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表述逻辑可能更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 语用逻辑 辨正 历史情境 内应机制 全称诉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中的人文思想 被引量:2
20
作者 吴道毅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4期21-26,共6页
从很大程度上讲,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作品是与许多重要的现代人文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些人文思想,既包括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等基本政治理念,也包括符合现代哲学思想的人生价值观念,还包括净化与陶冶心灵的道德诉求与宗教情怀。它们... 从很大程度上讲,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作品是与许多重要的现代人文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些人文思想,既包括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等基本政治理念,也包括符合现代哲学思想的人生价值观念,还包括净化与陶冶心灵的道德诉求与宗教情怀。它们为当代读者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对于帮助读者成长与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 人文思想 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