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文化线路遗产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逻辑
1
作者
李然
林婵娟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1,共10页
文化线路遗产反映了跨区域、多人群的交流与合作,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就历史逻辑而言,文化线路遗产见证了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历程,记录了各民族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
文化线路遗产反映了跨区域、多人群的交流与合作,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就历史逻辑而言,文化线路遗产见证了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历程,记录了各民族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近代觉醒,具有实证中华民族发展史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价值。就理论逻辑而言,文化线路上承载着人、物、文化等关键元素的大范围流动,展现了中华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凝聚为共同体的过程。就实践逻辑而言,文化线路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应持续深化其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讲好蕴含的中华民族故事,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文化遗产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线路
中华民族共同体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人工智能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联结机理、驱动路径与风险应对
被引量:
5
2
作者
张劲松
曾城皓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共12页
人工智能时代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通过探赜人工智能技术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隐逻辑和表征逻辑,明确意识形态是风险由技术领域向民族领域扩散的关键属性,以及其间的技术驱动逻辑和行为塑造...
人工智能时代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通过探赜人工智能技术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隐逻辑和表征逻辑,明确意识形态是风险由技术领域向民族领域扩散的关键属性,以及其间的技术驱动逻辑和行为塑造逻辑。据此分析风险的具象化呈现,包括错误认识催生个体行为异化、舆情泛滥诱发群体倾向异化、话语冲击造成社会规范异化。最后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角出发提出应构建意识形态立体防护网络、搭建完备的意识形态监管体系以应对风险挑战,进而优化互联网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联结机理
驱动路径
风险应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文化线路遗产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逻辑
1
作者
李然
林婵娟
机构
中南民族大学
民族
学与社会学学院
中南民族大学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出处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1,共10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2&ZD211)。
文摘
文化线路遗产反映了跨区域、多人群的交流与合作,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就历史逻辑而言,文化线路遗产见证了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历程,记录了各民族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近代觉醒,具有实证中华民族发展史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价值。就理论逻辑而言,文化线路上承载着人、物、文化等关键元素的大范围流动,展现了中华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凝聚为共同体的过程。就实践逻辑而言,文化线路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应持续深化其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讲好蕴含的中华民族故事,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文化遗产力量。
关键词
文化线路
中华民族共同体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Keywords
cultural route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ethnic interactions,exchanges and integration
分类号
C95 [社会学—民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人工智能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联结机理、驱动路径与风险应对
被引量:
5
2
作者
张劲松
曾城皓
机构
中南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
中南民族大学
中华民族
共同体
学院
中南民族大学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出处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共12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风险与防控研究”(项目编号:24BMZ006)。
文摘
人工智能时代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通过探赜人工智能技术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隐逻辑和表征逻辑,明确意识形态是风险由技术领域向民族领域扩散的关键属性,以及其间的技术驱动逻辑和行为塑造逻辑。据此分析风险的具象化呈现,包括错误认识催生个体行为异化、舆情泛滥诱发群体倾向异化、话语冲击造成社会规范异化。最后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角出发提出应构建意识形态立体防护网络、搭建完备的意识形态监管体系以应对风险挑战,进而优化互联网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联结机理
驱动路径
风险应对
Key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connection mechanism
driving path
risk response
分类号
C95 [社会学—民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文化线路遗产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逻辑
李然
林婵娟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人工智能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联结机理、驱动路径与风险应对
张劲松
曾城皓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