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杉木人工林林地土壤CO_2释放量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 被引量:40
1
作者 方晰 田大伦 +2 位作者 项文化 闫文德 康文星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7,共7页
采用碱液吸收法对湖南省会同生态定位站郁闭杉木人工林林地土壤CO2 释放量进行测定 ,并分析温度、水分和土壤C N比对林地土壤CO2 释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郁闭杉木人工林林地土壤CO2 释放量在 0 10 5 2~0 5 5 90g·m- 2 h- 1 ... 采用碱液吸收法对湖南省会同生态定位站郁闭杉木人工林林地土壤CO2 释放量进行测定 ,并分析温度、水分和土壤C N比对林地土壤CO2 释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郁闭杉木人工林林地土壤CO2 释放量在 0 10 5 2~0 5 5 90g·m- 2 h- 1 之间变化 ,且具有一定的季节变化规律 ,总体趋势是夏季高 ,其他季节低 ;林地土壤CO2 释放量与林内气温、土壤各层 (0、5、10、15、2 0cm)温度和土壤各层 (0、10、2 0cm)含水量在一定范围内呈一元线性正相关 ,与土壤C N比也呈一元线性正相关 ;以林内气温、土壤各层 (0、5、10、15、2 0cm)温度为依据得到的Q1 0 依次为 2 0 8、2 2 2、1 94、2 2 8、2 5 1、2 2 3;林地土壤CO2 释放量与林内气温的相关性最强 ,为极显著相关 ,偏相关系数为 0 916 (p <0 0 1) ,与土壤各层 (0、5、10、15、2 0cm)温度也是极显著相关 ,偏相关系数均在 0 818以上 (p <0 0 1) ,但与土壤C N比和土壤各层 (0、10、2 0cm)含水量相关不显著 ,偏相关系数为 0 4 5 2~ 0 6 12 (p >0 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释放量 杉木人工林 林地土壤 影响因子 偏相关系数 C/N比 季节变化规律 碱液吸收法 正相关 含水量 温度 定位站 湖南省 气温 Q10 相关性 郁闭 线性 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樟树林生态系统中多环芳烃含量和分布特征 被引量:12
2
作者 潘勇军 田大伦 +1 位作者 唐大武 康文星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2-7,共6页
利用气相色谱仪 (GC)对樟树林生态系统中植物体各器官和林地土壤的多环芳烃 (PAHs)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结果表明 :乔木层樟树各器官中树皮的PAHs含量最高 ,为 86 4 1μg·kg- 1 ;树干最低 ,为 2 84 3μg·kg- 1 ;其他依次为籽... 利用气相色谱仪 (GC)对樟树林生态系统中植物体各器官和林地土壤的多环芳烃 (PAHs)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结果表明 :乔木层樟树各器官中树皮的PAHs含量最高 ,为 86 4 1μg·kg- 1 ;树干最低 ,为 2 84 3μg·kg- 1 ;其他依次为籽实 (75 2 0 μg·kg- 1 ) >树根 (7115 μg·kg- 1 ) >树枝 (5 35 2 μg·kg- 1 ) >树叶 (4 4 81μg·kg- 1 )。樟树林生态系统中PAHs含量空间分布为 :枯枝落叶层 (92 35 μg·kg- 1 ) >乔木层 (5 995 μg·kg- 1 ) >草本层 (36 31μg·kg- 1 ) >土壤层(14 6 6 μg·kg- 1 ) >灌木层 (2 4 5 μg·kg- 1 )。与无林地土壤的PAHs含量 (3470 μg·kg- 1 )相比 ,樟树林土壤的PAHs含量低 5 0 %以上。同时 ,随大气降水进入樟树林的PAHs,经过林木的吸附和降解后 ,林内降水和地表径流的PAHs种类和含量明显减少 ,说明樟树林生态系统对PAHs具有吸附和降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林 生态系统 多环芳烃含量 器官 土壤 林下植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樟树林冠层生态因子及其对蒸腾速率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闫文德 田大伦 项文化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70-173,共4页
The ICT\|2000TE meteorological measurement system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transpiration rate of Cinnamomum camphora and the variation of main ecological factors around canopy layer.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under f... The ICT\|2000TE meteorological measurement system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transpiration rate of Cinnamomum camphora and the variation of main ecological factors around canopy layer.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under full light condition in sunny days, a single peak curve was found in the daily variation of radiation and temperature around canopy layer. The radiation started to increase at 6:00 am and reached the peak of 150~800 μmol·m -2 s -1 at 12:00 , then declined to 0 at 18:00? ?0:00pm. The summer had the high variation and long time of radiation. Temperature reached the peak at 15:00—17:00. However, the daily change of humidity showed a reverse tendency in comparison with that of radiation and temperature. The humidity began to decrease at 6:00 and slumped to the lowest at 15:00 and then increased. The daily change of transpiration rate of C. camphora was found in the form of single peak curve and the highest value occurred at 14:00. The highest transpiration rate of 0.503 1 L·kg -1 DW h -1 appeared in the flourishing period of leaf, the intermediate of 0.205 4 L·kg -1 DW h -1 appeared in the senescent period, and the lowest of 0.165 1 L·kg -1 DW h -1 appeared in the defoliating period. The rank of transpiration rate under different weather condition was in the order of sunny day > changeable day > rainy day. Annually, the lowest transpiration rate of 0.043 6 L·kg -1 DW h -1 occurred in March and the zenith of 0.179 3 L·kg -1 DW h -1 appeared in June. Radiation and temperature had great influence on the transpiration rate of C. campho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 林冠层 生态因子 蒸腾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加氮源及与林下植物叶混合对杉木林针叶分解和养分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41
4
作者 项文化 闫文德 +2 位作者 田大伦 雷丕锋 方晰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6,共6页
通过外加氮源或将杉木针叶与林下植物叶混合来改变杉木林凋落物中针叶的养分状况,与杉木林针叶凋落物分解进行比较,分析针叶养分状况及其对杉木林凋落物分解速率和养分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将杉木针叶与林下植物叶混合和外加氮源均对凋... 通过外加氮源或将杉木针叶与林下植物叶混合来改变杉木林凋落物中针叶的养分状况,与杉木林针叶凋落物分解进行比较,分析针叶养分状况及其对杉木林凋落物分解速率和养分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将杉木针叶与林下植物叶混合和外加氮源均对凋落物分解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经过153 d的分解后,未经处理的杉木针叶干质量损失率为20.49%,与林下植物叶混合的凋落物干质量损失率为43.67%,其促进作用最大;外加4 gNaNO3的促进作用次之,凋落物干质量损失率为42.07%;外加2 g NaNO3的凋落物干质量损失率为29.13%.对分解过程中各试验方案的凋落物干质量保留率进行方差分析,在开始的62 d内,与林下植被叶混合的杉木针叶凋落物分解速率和其他3种处理之间的差异显著,62 d后未经处理的杉木针叶与加2 g NaNO3的凋落物的分解速率没有显著差异,它们与加4 g NaNO3或林下植物叶的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差异显著.凋落物分解速率与凋落物初始C:N比值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外加N源和与林下植物叶混合后,凋落物N的含量增加0.6~1.6倍,C:N比值下降0.4~0.6倍,凋落物底物质量提高,分解速率增大.分解过程中,C质量不断下降,损失24.7%~47.4%,杉木针叶中N出现富集作用,外加N源和与林下植物叶混合的凋落物N释放一定数量后保持稳定的状态.可见,外加适量N源和与林下植物叶混合能提高凋落物底物质量,促进凋落物分解和养分的释放,对维持杉木林的土壤肥力有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林 针叶凋落物 分解速率 林下植物 N含量 C:N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速生阶段杉木人工林碳素密度、贮量和分布 被引量:161
5
作者 方晰 田大伦 项文化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4-19,共6页
利用定位观测取得的数据 ,对速生阶段杉木人工林的碳素密度、贮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杉木不同器官中碳素密度变化范围在 0 4 5 5 8gC·g- 1 ~ 0 5 0 0 3gC·g- 1 之间 ,各器官碳素密度的排列顺序为 :树... 利用定位观测取得的数据 ,对速生阶段杉木人工林的碳素密度、贮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杉木不同器官中碳素密度变化范围在 0 4 5 5 8gC·g- 1 ~ 0 5 0 0 3gC·g- 1 之间 ,各器官碳素密度的排列顺序为 :树皮 >树叶 >树干 >树根 >球果 >树枝 ,多年生枝、叶的碳素密度比其他年龄的枝、叶要高 ;灌木层、草本层的碳素密度分别为 0 4 344gC·g- 1 、0 4 0 0 9gC·g- 1 ,死地被物层碳素密度为 0 4 341gC·g- 1 ,土壤中各层次碳素密度分布不均 ,表土层的碳素密度略低于亚表土层 ;碳贮量在杉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 ,基本与各器官的生物量成正比例关系 ,树干生物量占林分生物量的 4 7 7% ,其碳贮量占林分碳素贮量的 4 7 5 % ,枝、叶、皮、根等当中的碳贮量占 5 2 5 % ;在速生阶段杉木林生态系统中 ,碳库的总贮量为 12 7 88tC·hm- 2 ,其中植被层中碳总贮量为 35 883tC·hm- 2 ,土壤层 (包括死地被物层 )的碳总贮量为 91 997tC·hm- 2 ;速生阶段杉木林年净生产力为 7 35 1t·hm- 2 a- 1 ,有机碳年净固定量为 3 4 89tC·hm- 2 a- 1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贮量 速生阶段 杉木人工林 碳素密度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2代杉木林速生阶段营养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生物循环 被引量:23
6
作者 项文化 田大伦 +2 位作者 闫文德 康文星 方海波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8,共7页
利用 2a定位观测数据 ,本文对速生阶段的第 2代杉木人工林内N、P、K、Ca、Mg 5种养分元素的含量、积累、空间分布和生物循环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各组分养分含量排列顺序为草本层 >灌木层 >树叶 >树枝 >树皮 >树根 >... 利用 2a定位观测数据 ,本文对速生阶段的第 2代杉木人工林内N、P、K、Ca、Mg 5种养分元素的含量、积累、空间分布和生物循环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各组分养分含量排列顺序为草本层 >灌木层 >树叶 >树枝 >树皮 >树根 >树干。树枝中Ca的含量丰富 ,树皮中K的含量丰富。凋落物层养分元素含量低于树枝和树叶 ,反映了凋落时养分元素向林木体内迁移回收的现象。杉木富集N、P、Ca 3种元素。 5种元素积累总量为 85 4 6 5kg·hm- 2 ,是第 1代的 1 5倍。第 2代杉木生产 1t干物质所需养分量为 11 6 2kg ,高于第 1代 ,第 2代杉木林将消耗更多的林地养分。林冠枝叶与树皮养分积累量占林木总积累量的 75 % ,采伐利用应仅取走树干而在林地中留下其它部分 ,让其分解使养分元素归还给土壤。草本层、灌木层与凋落物层三者的养分积累量为 88 13kg·hm- 2 ,是重要的养分库。第 2代杉木中养分元素的年积累量为 93 13kg·hm- 2 a- 1 ,略高于第 1代杉木林的养分年积累量。总归还量为 89 4 9kg·hm- 2 a- 1 ,其中凋落物归还 17 4 6kg·hm- 2 a- 1 ,略低于第 1代 ,淋溶的养分量 72 0 4kg·hm- 2 a- 1 ,是凋落物的 4倍多。吸收量为 182 6 2kg·hm- 2 a- 1 。与第 1代相比 ,第 2代杉木林中土壤K、P的含量高 ,而N、Ca、M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2代杉木林 速生阶段 营养元素 空间分布 生物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速生阶段杉木人工林产量结构及生产力的代际效应 被引量:32
7
作者 田大伦 项文化 +1 位作者 闫文德 康文星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4-18,共5页
通过定位观测取得的数据 ,对速生阶段第 2代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研究 ,并在时间和空间上与第 1代杉木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第 1、2代杉木林单株和林分生物量分别为 37 5 4、34 74kg和 85 6、71 4 5t·hm- 2 ,第 2代比... 通过定位观测取得的数据 ,对速生阶段第 2代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研究 ,并在时间和空间上与第 1代杉木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第 1、2代杉木林单株和林分生物量分别为 37 5 4、34 74kg和 85 6、71 4 5t·hm- 2 ,第 2代比第 1代下降了 8.5 2 %和 16 5 3%。第 1代杉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为 87 93t·hm- 2 ,第2代为 76 0 2t·hm- 2 ,比第 1代低 13 5 4 % ,乔木层所占比例也比第 1代小 ,而灌木、草本和死地被层的生物量约是第 1代的 2倍。第 1代杉木树干有较大的生物量积累优势 ,对地下养分空间的竞争力强 ,而第 2代对地上养分空间的竞争力强。各生长级林木生物量分布呈反J形 ,表明杉木林处于速生阶段时林木竞争才开始 ,分化不明显。第 1代杉木林的生产力是第 2代的 1 2倍 ,杉木连栽导致生产力下降。但第 2代杉木叶的光合生产率比较高 ,说明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量结构 杉木人工林 生产力 代际效应 速生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密度湿地松人工林中碳的积累与分配 被引量:73
8
作者 方晰 田大伦 +1 位作者 项文化 蔡宝玉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74-379,共6页
探讨了广西禄峰山林场16年生4种密度湿地松Pinuselliottii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积累、分配及与林分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4种密度湿地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库的空间分布序列均为土壤层>植被层>死地被物层,碳库总量范围为264 834~323 ... 探讨了广西禄峰山林场16年生4种密度湿地松Pinuselliottii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积累、分配及与林分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4种密度湿地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库的空间分布序列均为土壤层>植被层>死地被物层,碳库总量范围为264 834~323 978t·hm-2,平均为291 663t·hm-2,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增加。植被层的碳贮量范围为96 614~110 717t·hm-2,占碳库总量的35 40%,各组分碳贮量排列均为树干>树根>树枝>树叶,碳贮量的地上/地下之比为7 185~7 922,随着密度的增大而下降。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死地被物层的碳贮量由5 746t·hm-2增加至9 181t·hm-2,占2 17%~2 83%。土壤层(0~60cm)的碳贮量平均为180 94t·hm-2,占60 32%以上。密度组Ⅰ,密度组Ⅱ,密度组Ⅲ和密度组Ⅳ的年净固定碳量依次分别为9 729t·hm-2,9 882t·hm-2,11 239t·hm-2和11 946t·hm-2,平均为10 699t·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松人工林 碳贮量 碳分配 林分密度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特征 被引量:69
9
作者 方晰 田大伦 +1 位作者 项文化 雷丕峰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18-423,共6页
以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并以不同经营方式的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为对照,研究了杉木人工林不同层次土壤中有机碳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pH值、全氮、C/N比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随... 以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并以不同经营方式的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为对照,研究了杉木人工林不同层次土壤中有机碳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pH值、全氮、C/N比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下降,不同层次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分异表现为:0~15cm土层(20 6g·kg-1)>15~30cm土层(17 1g·kg-1)>30~45cm土层(12 4g·kg-1)>45~60cm土层(9 8g·kg-1)>60~75cm土层(8 2g·kg-1),3种不同经营方式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土壤中平均有机碳质量分数依大小顺序排列为:杉木林地(13 6g·kg-1)>经济林地(12 3g·kg-1)>农用后撂荒地(11 0g·kg-1)。杉木人工林不同层次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土壤pH值呈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r≥0 40,与土壤全氮、C/N比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 81和r≥0 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土壤有机碳 垂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