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功能耦合研究综述 被引量:86
1
作者 项文化 黄志宏 +2 位作者 闫文德 田大伦 雷丕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2365-2372,共8页
在大气CO2浓度升高和氮沉降增加等全球变化背景下,森林生态系统减缓CO2浓度升高的作用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反馈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相互作用及功能耦合规律的研究是揭示这些不确定性的基础,也是反映森林生态系统... 在大气CO2浓度升高和氮沉降增加等全球变化背景下,森林生态系统减缓CO2浓度升高的作用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反馈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相互作用及功能耦合规律的研究是揭示这些不确定性的基础,也是反映森林生态系统生物产量与养分之间作用规律,涉及林地持久生产力(sustainability of long-term site productivity)的生态学机理问题。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的耦合作用表现在林冠层光合作用的碳固定过程,森林植物组织呼吸、土壤凋落物与土壤有机质分解、地下部分根系周转与呼吸等碳释放过程,这些过程存在反馈机理和非线性作用,最终决定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平衡。着重在生态系统尺度上,综述了碳氮循环耦合作用研究的一些进展与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碳循环 氮循环 非线性作用 功能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会同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数据管理系统的研建 被引量:3
2
作者 邓湘雯 田大伦 +3 位作者 康文星 张冰新 吴彬 邓裕 《中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5-69,共5页
为了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发挥科研数据的利用效率,在全面了解会同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25年来的常规观测数据的基础上,确定湖南会同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数据管理系统(E co-DBM S)要完成的基本任务和要达到的总体目标,建立了标准地数... 为了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发挥科研数据的利用效率,在全面了解会同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25年来的常规观测数据的基础上,确定湖南会同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数据管理系统(E co-DBM S)要完成的基本任务和要达到的总体目标,建立了标准地数据库、水文数据库、气象数据库、养分循环数据库.系统开发过程包括五个阶段:可行性分析、系统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调试、系统评价和维护;该系统可进行数据录入、查询、修改、统计、排序、系统维护、打印报表并生成子数据库,实现了对该数据库信息的管理.该系统可广泛用于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的各个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 湖南 森林生态系统 定位研究 数据管理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幼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 被引量:40
3
作者 田大伦 王新凯 +3 位作者 方晰 闫文德 宁晓波 王光军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14,共8页
研究喀斯特地区4种植被恢复模式幼林生态系统碳含量、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同一器官中的碳含量存在差异;同一树种不同器官中的碳含量也不同,除楸树外,3种树地上部分各器官的碳含量普遍高于地下部分(根);不同树种... 研究喀斯特地区4种植被恢复模式幼林生态系统碳含量、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同一器官中的碳含量存在差异;同一树种不同器官中的碳含量也不同,除楸树外,3种树地上部分各器官的碳含量普遍高于地下部分(根);不同树种各器官碳含量的变异系数为0.88%~7.02%;林下灌木层、草本层、死地被物层的平均碳含量分别为309.70~461.02,335.44~569.61和307.01~400.88g·kg-1,植被恢复初期,柏木林地、楸树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比对照地提高了56.37%和33.49%,而花椒林地下降了2.09%;不同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4种林分乔木层的碳储量表现为楸树林>车桑子林>花椒林>柏木林;楸树、花椒和柏木林地0~20cm土层碳储量分别为113.061,82.424和126.841t·hm-2,与对照地相比,楸树和柏木林地土壤碳储量分别提高了31.14%和47.13%,而花椒林地却下降了4.39%,车桑子林地0~10cm土层碳储量为50.517t·hm-2;楸树林、花椒林、柏木林和车桑子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117.207,84.117,127.919和53.733t·hm-2,且均表现为土壤层>植被层>死地被物层,4种林分以楸树林乔木层年固碳能力最高,达1.179t·hm-2a-1,其次为车桑子林,为0.686t·hm-2a-1,柏木林最低,为0.080t·hm-2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植被恢复 碳含量 碳储量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主要森林类型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价 被引量:45
4
作者 韩素芸 田大伦 +3 位作者 闫文德 梁小翠 王光军 朱凡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13,共8页
采用湖南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监测数据和湖南省2007年度森林清查资料,依据国家林业局发布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1721-2008)标准评价了湖南省8种主要森林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结果表明:8... 采用湖南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监测数据和湖南省2007年度森林清查资料,依据国家林业局发布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1721-2008)标准评价了湖南省8种主要森林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结果表明:8种主要森林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每年为5 125.394亿元,其中涵养水源为2 389.677亿元,保育土壤为418.375亿元,固碳释氧为1 086.280亿元,积累营养物质为63.266亿元,净化大气环境为345.957亿元,生物多样性保护为812.439亿元,森林游憩为9.400亿元.研究结果将为湖南省长株潭两型社会构建、绿色GDP核算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类型 生态服务价值 湖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龄阶段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径流规律 被引量:10
5
作者 邓湘雯 康文星 +2 位作者 田大伦 项文化 闫文德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6,共6页
利用1988—2004年17年的水文观测数据,对湖南会同生态站不同年龄阶段杉木人工林的径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Ⅰ龄级杉木人工林受抚育等经营措施的影响,地表径流量最小,年均地表径流系数为0.0071。抚育停止后,地表径流增加。到第Ⅲ龄... 利用1988—2004年17年的水文观测数据,对湖南会同生态站不同年龄阶段杉木人工林的径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Ⅰ龄级杉木人工林受抚育等经营措施的影响,地表径流量最小,年均地表径流系数为0.0071。抚育停止后,地表径流增加。到第Ⅲ龄级时,地表径流系数达到最大值,为0.0184。第Ⅳ龄级开始,地表径流逐渐减少,地表径流系数为0.0098,为第Ⅲ龄级的50%左右。Ⅰ龄级杉木林的地下径流最大,地下径流系数0.3012,为采伐前成熟林(0.1577)的2倍。随着林分年龄增大,受林冠截留、土壤结构改善和蒸腾作用等方面的影响,地下径流逐渐减少,到第Ⅳ龄级时径流系数为0.2082,为第Ⅰ龄级的65.8%。Ⅲ集水区径流输出以地下径流为主,地表径流量只占总径流量的2.3%-7.9%。不同龄级径流的月变化规律和降水量一致,降水量大的月份,径流量也大,4—8月的降水量占年总降水量的62.2%,径流量占年总径流量的75.4%,其中Ⅰ、Ⅱ、Ⅲ、Ⅳ龄级在4—8月的平均径流系数分别为0.3784、0.3224、0.2790和0.2634。逐步回归筛选后,影响月平均径流量的主要因子为月平均降水量和林龄。3次多项式的回归模型能较好地拟合各龄级月降雨量与月径流量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林龄 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 径流系数 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樟树林生态系统水文学过程中多环芳烃的迁移与转化机理 被引量:11
6
作者 闫文德 田大伦 +2 位作者 康文星 项文化 潘勇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882-1888,共7页
依据3a定位研究数据,采用气相色谱法对樟树林生态系统水文过程中PAHs的迁移转化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气降水中携带的PAHs有10种,总含量为288.662μg.L-1;林内穿透水中PAHs有6种,总含量为101.901μg.L-1;树干茎流水中有5种,总含量... 依据3a定位研究数据,采用气相色谱法对樟树林生态系统水文过程中PAHs的迁移转化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气降水中携带的PAHs有10种,总含量为288.662μg.L-1;林内穿透水中PAHs有6种,总含量为101.901μg.L-1;树干茎流水中有5种,总含量为82.069μg.L-1;灌木层和草本层穿透水中只有4种,总含量分别为49.049μg.L-1和74.938μg.L-1。大气降水中的PAHs经过树冠、树干、灌木和草本层的吸收、淋溶和淋洗作用后,有的种类表现为完全被吸收而消失,有的种类浓度大幅度降低,而有的种类则浓度增大。随地表径流迁移水中PAHs有5种,总含量为36.866μg.L-1,与大气降水相比,PAHs种类减少50%,浓度降低87%。同时阐述了水文学过程中PAHs迁移转化机理和樟树林具有较高的净化效能。该项研究为城市森林的铲污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HS 森林生态系统 水文学过程 迁移 大气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伐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其空间分配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40
7
作者 方晰 田大伦 项文化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47-53,共7页
对间伐5年后的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其空间分配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无论是间伐区还是对照区,单株杉木各器官的碳贮量以及乔木层各组分的碳贮量均与其生物量成正比,且均以树干的碳贮量最高,分别占单株杉木碳贮量... 对间伐5年后的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其空间分配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无论是间伐区还是对照区,单株杉木各器官的碳贮量以及乔木层各组分的碳贮量均与其生物量成正比,且均以树干的碳贮量最高,分别占单株杉木碳贮量和乔木层碳贮量的65.63%和64.99%以上,但间伐区单株杉木各器官碳贮量和乔木层各组分碳贮量的大小排序均与对照区有所不同。(2)间伐后,单株杉木的碳贮量增加了48.96 kg,增长了62.91%;但乔木层碳贮量下降了17.37%,减少了15.56 t.hm-2;林下植被碳贮量增加了1 399.42 kg.hm-2,增长了230.94%;杉木林生态系统的碳贮量减少了20.824 t.hm-2,下降了11.73%;其中植被层碳贮量减少了14.162t.hm-2,下降了15.70%,土壤层减少了8.61 t.hm-2,下降了10.09%,死地被物层增加了1.948 t.hm-2,增长了93.34%,且杉木林生态系统中碳贮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表明间伐可导致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的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发生不同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 间伐 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 碳贮量 湖南会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热带地区几个树种树干茎流的养分特征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陈书军 闫文德 +1 位作者 项文化 雷丕峰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08-414,共7页
对湖南株洲22~25年生的樟树、火炬松、槲栎、醉香含笑4个树种树干茎流及林外大气降水中N、P、SiO2、K、Ca、Mg、Cu、Zn、和Mn 9种养分元素含量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月份大气降水养分元素含量不同,各元素各月平均含量按... 对湖南株洲22~25年生的樟树、火炬松、槲栎、醉香含笑4个树种树干茎流及林外大气降水中N、P、SiO2、K、Ca、Mg、Cu、Zn、和Mn 9种养分元素含量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月份大气降水养分元素含量不同,各元素各月平均含量按大小排序为Ca>NH4-N>SiO2>Zn>K>NO3-N>Mg>Fe>Mn>P>Cu;大气降水经过林冠层后,树干茎流中各养分元素含量变化基本一致,均表现季节动态变化,相对于大气降水,大多数元素含量增加;不同树种间树干茎流养分特征表现不同,按总含量值排序依次为火炬松、槲栎、樟树、醉香含笑;不同养分元素之间的相对含量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别,NH4-N、Ca、K、SiO2含量最高,Mg、NO3-N、Zn、Mn含量居中,P、Fe、Cu含量最低。与大气降水相比,4个树种茎流共同表现为,Cu的含量变化较小,其它元素含量均有较大的变化,其中樟树茎流中Zn,SiO2,Fe,Cu;火炬松、槲栎茎流中Zn,Fe;醉香含笑茎流中Zn为负淋洗,4个树种对Zn的负淋洗表现的尤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树干茎流 养分含量 亚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樟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水分生态效应 被引量:7
9
作者 陈书军 田大伦 +1 位作者 闫文德 康文星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14,共5页
对樟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大气降水、树干茎流、穿透水、林内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中N、P、S iO2、K、C a、M g、Cu、F e、Zn、M n共10种养分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月份大气降水养分元素含量不同,各元素各月平均含量按大小排序... 对樟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大气降水、树干茎流、穿透水、林内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中N、P、S iO2、K、C a、M g、Cu、F e、Zn、M n共10种养分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月份大气降水养分元素含量不同,各元素各月平均含量按大小排序为C a>S iO2>Zn>NH4-N>K>NO3-N>F e>M g>M n>P>Cu。大气降水经过林冠层后,树干茎流、林内穿透水中各养分元素含量变化基本一致,均表现季节动态变化,大多数元素含量增加。树干茎流中各元素含量按大小排序为K>C a>NH4-N>S iO2>M g>NO3-N>Zn>M n>F e>P>Cu;林内穿透水中各元素含量按大小排序为C a>K>Zn>S iO2>NH4-N>NO3-N>M g>M n>F e>P>Cu。树干茎流中S iO2、F e、Zn,穿透水中F e为负淋溶,其余各元素浓度有所增加,在这2项中,除NH4-N、K外,树干茎流中NO3-N、P、S iO2、C a、Cu、F e、Zn、M n养分元素的富集作用均小于穿透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人工林 降水化学 冠层淋溶 养分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岭小坑果园土壤微生物数量状况初步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黄志宏 梁瑞友 +1 位作者 田大伦 周光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8-22,共5页
研究了韶关市曲江小坑果园表层土壤(0-20 cm)和亚表层土壤(20-40 cm)中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状况及垂直分布特点.结果表明:(1)果园中土壤微生物数量在土壤中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土壤微生物数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递减.表... 研究了韶关市曲江小坑果园表层土壤(0-20 cm)和亚表层土壤(20-40 cm)中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状况及垂直分布特点.结果表明:(1)果园中土壤微生物数量在土壤中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土壤微生物数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递减.表层土壤的3种微生物总数高于亚表层(p=0.001),是亚表层的4.03倍.(2)表层与亚表层土壤中的细菌数量均远高于同层的放线菌、真菌的数量,前者约占微生物总量的80%,后两者各占微生物总数的10%左右.(3)果园土壤微生物数量随不同时间而变化,总体变异系数为8.7%,且不同土壤深度的微生物数量变化存在明显差异(p=0.001).表层土壤的微生物数量变动系数(10.7%)为亚表层土壤变动系数(1.3%)的8.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果园土壤 垂直分布 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沙市樟树林生态系统大气降水、植物、土壤间N含量的动态特征
11
作者 张铸三 方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5-20,共6页
对长沙市樟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大气降水、主要树种叶片和土壤中的N含量进行定位观测,探讨大气氮湿沉降对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各分室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气降水中NH4+-N含量具有明显的月动态特征,3、4和11月份较高,其中3月份为全年最高... 对长沙市樟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大气降水、主要树种叶片和土壤中的N含量进行定位观测,探讨大气氮湿沉降对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各分室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气降水中NH4+-N含量具有明显的月动态特征,3、4和11月份较高,其中3月份为全年最高值,达6.7 mg.L-1,8月份为全年最低值,仅为2.7 mg.L-1,大气降水中NO3--N含量月变化相对平稳,3、8、10和11月份含量均高于1.2 mg.L-1,11月份为全年最高值,高达1.9 mg.L-1,7月份为全年最低值,仅为0.4 mg.L-1。樟树、红叶树、木莲叶片全N含量的平均值呈现出明显的月动态变化特征,4月份为全年最高值,达17.48 g.kg-1,10月份为全年最低值,仅为10.78 g.kg-1。土壤层(0~15 cm)全N、速效N含量的月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3、8、9和10月份含量较高,并同时在10月份达到全年最高值,但全N和速效N最低值出现在不同月份,分别为6月和4月。大气降水NH4+-N和NO3--N含量与植物全N、土壤全N和速效N含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大气降水NH4+-N、NO3--N含量与植物全N含量相关系数分别为0.414 3、0.531 3,表明大气降水NH4+-N、NO3--N含量对植物叶片全N含量有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 樟树林生态系统 大气降水 林木叶片 土壤 N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会同杉木林采伐剩余物分解速率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柴红霞 项文化 张雷 《湖南农业科学》 2008年第3期162-164,共3页
利用网袋分解法,在采伐迹地上进行了湖南会同1代22年生杉木人工林采伐剩余物分解试验,结果表明:叶的分解速率最快,其次是小枝、皮、大枝和果。分解402 d时叶的残留率为72.58%;分解速率最慢的大枝和果的残留率仍分别为84.67%和82.58%。... 利用网袋分解法,在采伐迹地上进行了湖南会同1代22年生杉木人工林采伐剩余物分解试验,结果表明:叶的分解速率最快,其次是小枝、皮、大枝和果。分解402 d时叶的残留率为72.58%;分解速率最慢的大枝和果的残留率仍分别为84.67%和82.58%。而且从整个分解过程来看,第122天至第246天这段时间各组成成分的分解速率普遍较快。回归分析及模拟结果表明,叶分解50%需6 569.4 d,分解95%需9 447.5 d;大枝和果分解50%分别需13 178.0 d和13 198.0 d,分解95%分别需18 944.5 d和18954.5 d;总采伐剩余物分解50%需8 785.3 d,分解95%需12 623.0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林 采伐剩余物 分解速率 湖南会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湘中丘陵区土壤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40
13
作者 尹刚强 田大伦 +1 位作者 方晰 洪瑜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9-15,共7页
对湘中丘陵区7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次生林、经济林、杉木人工林、苗圃地、坡耕地、采伐迹地、弃耕地)的表层(0~15cm)土壤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出土壤密度、pH值、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作为土壤质量... 对湘中丘陵区7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次生林、经济林、杉木人工林、苗圃地、坡耕地、采伐迹地、弃耕地)的表层(0~15cm)土壤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出土壤密度、pH值、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作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运用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和土壤退化指数评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质量水平及退化程度。结果表明:7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表层土壤密度、pH值、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表现为差异显著;7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质量综合指数表现为次生林(95.35%)>经济林(73.83%)>采伐迹地(64.41%)>杉木人工林(62.61%)>弃耕地(56.30%)>坡耕地(27.35%)>苗圃地(4.84%),土壤退化指数表现为次生林(0)>经济林(-9.90%)>采伐迹地(-14.35%)>杉木人工林(-14.96%)>弃耕地(-22.22%)>坡耕地(-32.16%)>苗圃地(-40.44%),土壤退化指数与土壤质量综合指数评价结果一致,表明土壤退化指数和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均能有效地评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性状 土壤质量 土壤退化 湘中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林采伐迹地连栽和撂荒对林地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2
14
作者 方晰 田大伦 +1 位作者 秦国宣 项文化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65-71,共7页
研究湖南会同连栽第2代杉木人工纯林和撂荒对第1代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0~30cm和30~60cm土层中,撂荒地土壤有机质、养分含量普遍高于连栽杉木人工林地,且腐殖质碳、有效磷含量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研究湖南会同连栽第2代杉木人工纯林和撂荒对第1代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0~30cm和30~60cm土层中,撂荒地土壤有机质、养分含量普遍高于连栽杉木人工林地,且腐殖质碳、有效磷含量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全磷含量在0~30cm土层中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0~30cm土层中,撂荒地过氧化氢酶活性极显著高于连栽杉木人工林地(P<0.01),磷酸酶、脲酶、蔗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连栽杉木人工林地(P<0.05),30~60cm土层中,撂荒地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也显著高于杉木人工林地(P<0.05),磷酸酶和脲酶活性也高于连栽杉木人工林地,但差异不显著(P>0.05)。林地土壤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脲酶、蔗糖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养分含量之间均呈较好的正相关,而且与水解氮、速效磷、腐殖质碳的相关性高于其与有机质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在林地土壤质量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脲酶、蔗糖酶和磷酸酶可作为林地土壤质量评价的指标。撂荒具有更好地恢复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能力,对维持杉木人工林地持续生产力有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会同 杉木人工林 采伐迹地 连栽 撂荒 土壤养分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伐对杉木林林下地被物生物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54
15
作者 赵朝辉 方晰 +1 位作者 田大伦 项文化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2-107,共6页
利用定位观测数据,研究了间伐对湖南省会同杉木人工林林下地被物生物量、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按50%强度间伐5 a后,林下植物种类和生物量比对照区分别增加了6种和3 280.16 kg.hm-2,生物量的变化率达224.77%,林下死地被物增加了... 利用定位观测数据,研究了间伐对湖南省会同杉木人工林林下地被物生物量、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按50%强度间伐5 a后,林下植物种类和生物量比对照区分别增加了6种和3 280.16 kg.hm-2,生物量的变化率达224.77%,林下死地被物增加了4 380 kg.hm-2,提高了92.80%;与对照区相比,林地各层土壤温度提高了3.16%以上,土壤层(40~100 cm)除容重下降了2.44%外,土壤质量含水量、容积含水量、贮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分别提高了4.22%、6.77%、9.95%、4.20%、2.40%、6.38%、1.63%,土壤层(0~45 cm)有机质、N、Ca的含量分别下降了3.21%、7.73%、47.74%,而pH值和P、K、Mg含量分别提高了3.25%、46.23%、0.03%、0.72%。表明间伐不仅增加了林下植物种类和生物量,而且提高了林地土壤温度,加速了死地被物的分解,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提高了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伐 杉木林 林下地被物 生物量 土壤理化性质 湖南会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林地与非林地大气SO_2季节动态变化 被引量:19
16
作者 闫文德 田大伦 +1 位作者 项文化 黄志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367-1374,共8页
SO2作为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对人体与环境具有严重危害,导致酸雨后危害更大,尤其是长江以南省区污染严重.对长沙和株洲市区内2种类型区域--城市林地与城市非林地空气SO2浓度通过近1 a(2004-01~2005-01)的同时进行对比定位观测,用... SO2作为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对人体与环境具有严重危害,导致酸雨后危害更大,尤其是长江以南省区污染严重.对长沙和株洲市区内2种类型区域--城市林地与城市非林地空气SO2浓度通过近1 a(2004-01~2005-01)的同时进行对比定位观测,用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分析,结果表明:从两市2种类型采样地空气SO2浓度水平总体与分别来看,SO2浓度年内变化均具有明显季节性波动特征(p=0.001),冬季最高,秋季最低;除冬季二者SO2浓度较为接近外,其他各季株洲非林地观测区SO2浓度均高于同季节长沙非林地观测区SO2浓度.空气SO2浓度季节性变化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采暖期与工业生产布局等因素有较大的关系.其中,燃煤、降水、风速风向和气温是影响空气SO2浓度变化主要的污染源与气候条件因素.空气SO2浓度水平还与所在地有无林木覆盖关系密切.无林地空气SO2浓度年均值(0.18±0.08)mg/m^3,有林地空气SO2浓度年均值(0.09±0.07)mg/m^3,二者间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0.001).林木生理活性季节性变化对植物调节空气SO2浓度季节变化的能力有一定的影响.按林地SO2浓度减缓效应大小排序,依次是夏季(55.4%)>冬季(54.1%)>秋季(49.3%)>春季(29.6%).城市森林作为一种有效的生物措施在控制和治理城市大气SO2污染实践中具有重要作用,不失为一种经济可行、高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应着力提高城市森林覆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有林地 城市非林地 大气SO2浓度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酸雨对盆栽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幼苗叶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4
17
作者 田大伦 黄智勇 付晓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099-1105,共7页
采用盆栽方法,以不同pH值(3.0、4.0、5.0)的模拟酸雨溶液对樟树幼苗进行浇灌处理,研究不同酸度酸雨对樟树幼苗叶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酸雨处理后樟树幼苗叶矿质元素含量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N、P、Ca、Mg、Fe、Al、Cu、Mn... 采用盆栽方法,以不同pH值(3.0、4.0、5.0)的模拟酸雨溶液对樟树幼苗进行浇灌处理,研究不同酸度酸雨对樟树幼苗叶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酸雨处理后樟树幼苗叶矿质元素含量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N、P、Ca、Mg、Fe、Al、Cu、Mn、Ni含量均较对照有所增加;C、K、Zn含量有所减少。S、Cd、Pb含量变化表现为:pH3.0处理S、Cd含量增加,Pb含量下降;pH4.0处理S、Cd、Pb含量均下降;pH5.0处理S、Cd含量减少,Pb含量增加。相关分析则表明,酸液pH值与樟树幼苗叶中N、M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该项研究可为南方城市绿化树种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雨 樟树 矿质元素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2代杉木林土壤有机碳、全氮对细根分布及形态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9
18
作者 张雷 项文化 +2 位作者 田大伦 赵仲辉 陈瑞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1-15,共5页
以20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杉木细根的生长分布情况及形态学特征.结果表明:第2代杉木人工林的土壤有机碳与全氮主要分布在0~30cm土壤中,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明显减少;杉木细根生物量在不同土壤层次间差异显著,随土壤... 以20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杉木细根的生长分布情况及形态学特征.结果表明:第2代杉木人工林的土壤有机碳与全氮主要分布在0~30cm土壤中,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明显减少;杉木细根生物量在不同土壤层次间差异显著,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少,主要分布在0~15cm的表层土壤中,占总量的50.35%,15~30cm层占30.04%,30~45cm层占19.61%;细根表面积在不同层次土壤间差异不显著,主要分布在0~30cm层中,为2.86m2·m^-3,占总量的79.88%;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杉木细根比根长增加不明显;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杉木细根生物量、比根长和根表面积密度之间相关性均不显著;土壤全氮含量与杉木细根生物量和根表面积密度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与细根比根长存在不太明显的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 第2代杉木人工林 细根 生物量 比根长 根表面积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尺度杉木生物量通用相对生长方程整合分析 被引量:29
19
作者 刘雯雯 项文化 +1 位作者 田大伦 闫文德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14,共8页
对已发表的我国南方不同地点的杉木林生物量数据和方程进行整合分析(Meta-analysis),建立适合大尺度的杉木生物量估算通用相对生长方程。结果表明:通用相对生长方程拟合杉木树干、地上部分和全株生物量数据程度最高(相关系数R2>0.92)... 对已发表的我国南方不同地点的杉木林生物量数据和方程进行整合分析(Meta-analysis),建立适合大尺度的杉木生物量估算通用相对生长方程。结果表明:通用相对生长方程拟合杉木树干、地上部分和全株生物量数据程度最高(相关系数R2>0.92),根生物量的拟合较好(R2>0.87),叶和枝的拟合较差(R2<0.78)。仅用胸径(D)作为自变量与引入胸径、树高因子(D2、H)相比,拟合的相对生长方程的相关系数相差不大。估算的各组份生物量叠加后,与地上部分和全株树木生物量方程估算值的相容性较好,其相关系数在0.99以上。方程检验结果与发表的全株生物量方程比较表明,整合分析数据拟合的通用相对生长方程能满足估算大尺度杉木地上部分和全株生物量的精度要求,可以用来估算区域杉木林的生物量和碳贮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 杉木 相对生长方程 生物量 碳计量 区域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会同不同退耕还林模式初期碳密度、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6
20
作者 田大伦 尹刚强 +2 位作者 方晰 项文化 闫文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6297-6308,共12页
对湖南会同5种退耕还林模式初期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主要造林树种马尾松、樟树、杜英、乐昌含笑、红花木莲不同器官的平均碳密度分别为:0.5296、0.5188、0.5178、0.5376、0.5355gC/g,树种... 对湖南会同5种退耕还林模式初期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主要造林树种马尾松、樟树、杜英、乐昌含笑、红花木莲不同器官的平均碳密度分别为:0.5296、0.5188、0.5178、0.5376、0.5355gC/g,树种间同一器官的平均碳密度排序为:树干>树根>树叶>树枝>树皮;5种退耕还林模式中活地被物层、死地被物层碳密度分别介于0.4380—0.5380gC/g、0.5060—0.5200gC/g之间,土壤层(0—60cm,下同)平均有机碳密度介于0.00786—0.01485gC/g之间;退耕还林3a后,乐昌含笑×红花木莲混交林、杜英×乐昌含笑混交林、杜英×樟树混交林、樟树林土壤层有机碳密度比原坡耕地分别提高了53.57%、39.19%、38.57%、24.82%,而马尾松林地下降了18.72%。林木不同器官中的碳贮量基本上与各器官的生物量成正比例,同一造林时间的4种模式中,以杜英×樟树混交林各器官的碳贮量最大,为1.219tC/hm2,杜英×乐昌含笑混交林最小,仅为0.199tC/hm2,均以干根碳贮量为最大,占其各器官碳贮量的57.50%以上。5种退耕还林模式恢复初期的生态系统中,土壤层碳贮量最大,为74.518—119.312tC/hm2,占96.180%以上,植被层为其次,在0.633—2.960tC/hm2之间,仅占0.642%—3.820%,死地被物层为最小。退耕后,樟树林、杜英×樟树混交林、乐昌含笑×红花木莲混交林、杜英×乐昌含笑混交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分别增加了19.477、27.722、41.643、26.821tC/hm2,马尾松林下降了1.675tC/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会同 退耕还林 碳密度 碳贮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