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GGE技术在环境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
作者 张珍妮 吴晓芙 +1 位作者 陈永华 石卉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48-52,共5页
微生物是污水净化的主要作用者之一。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resis,DGGE)方法培育和鉴定土壤微生物具有可靠性强、重复性好、方便快捷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科学和污染防治研究领域。综述了基于PCR... 微生物是污水净化的主要作用者之一。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resis,DGGE)方法培育和鉴定土壤微生物具有可靠性强、重复性好、方便快捷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科学和污染防治研究领域。综述了基于PCR-DGGE技术的基本原理、关键环节及其在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同时就其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R-DGGE 微生物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因子对底泥释放COD、TN和TP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7
2
作者 朱健 李捍东 王平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44-49,共6页
通过室内静态模拟试验研究了环境因子溶解氧、温度、pH和扰动对底泥释放COD、TP、TN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溶解氧水平下,COD、TN、TP的释放量均随着溶解氧水平的降低而增加;不同温度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TN、TP的释放量不断增加,... 通过室内静态模拟试验研究了环境因子溶解氧、温度、pH和扰动对底泥释放COD、TP、TN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溶解氧水平下,COD、TN、TP的释放量均随着溶解氧水平的降低而增加;不同温度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TN、TP的释放量不断增加,但COD在20℃释放量最大,在5℃释放量最小;不同pH条件下,COD、TN、TP的释放量呈现"U"字形曲线,即中性条件下释放量最小,酸性和碱性条件下释放量都较大,碱性条件下的释放量略高于酸性条件;不同扰动状态下,COD、TN、TP的释放量均随着扰动程度的加强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 环境因子 释放量 COD TN T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壳活性炭对活性艳蓝KN-R的脱色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张平 李科林 +2 位作者 仇银燕 程飞 匡文浩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0-113,134,共5页
将稻壳在微波条件下制备成活性炭吸附剂,研究其对活性艳蓝KN-R的吸附特性。通过静态实验,考察了pH值、温度、时间、溶液起始浓度和吸附剂用量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H为2和12时吸附效果较好,最大吸附量分别为303.03、384.62 mg... 将稻壳在微波条件下制备成活性炭吸附剂,研究其对活性艳蓝KN-R的吸附特性。通过静态实验,考察了pH值、温度、时间、溶液起始浓度和吸附剂用量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H为2和12时吸附效果较好,最大吸附量分别为303.03、384.62 mg/g;随着温度的升高,达到吸附平衡的时间缩短;等温吸附过程可以用Langmuir方程来描述;动力学实验表明,吸附过程更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热力学数据分析发现,吸附过程是自发进行的吸热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壳活性炭 吸附 活性艳蓝KN-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沸石和蛭石的离子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姚咏歌 李芸 +2 位作者 彭婧 刘毅霖 吴晓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83-87,共5页
以天然沸石和蛭石为吸附剂,采用等温吸附方法,研究其对Cu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天然沸石对Cu2+的去除率略高于蛭石。天然沸石和蛭石的吸附容量p值分别为8.85 mg/g和6.99 mg/g。在实际应用中,天然沸石的单价低,吸附容量大,单位处理成本... 以天然沸石和蛭石为吸附剂,采用等温吸附方法,研究其对Cu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天然沸石对Cu2+的去除率略高于蛭石。天然沸石和蛭石的吸附容量p值分别为8.85 mg/g和6.99 mg/g。在实际应用中,天然沸石的单价低,吸附容量大,单位处理成本低,因此,天然沸石是人工湿地吸附缓冲单元理想的介质填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沸石 蛭石 CU2+ 吸附容量 去除率 处理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钡盐沉积改性硅藻土的制备及其吸附Pb^(2+)的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张烨 王平 +3 位作者 王韬远 罗文连 杨文 赵希锦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49-53,共5页
通过钡盐沉积改性制备改性硅藻土,并将其应用于吸附模拟废水中Pb2+,分析了钡盐浓度、pH、改性硅藻土投加量、水样中Pb2+初始浓度以及振荡时间对改性硅藻土吸附Pb2+的影响,并对硅藻土的沉降性能和改性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选... 通过钡盐沉积改性制备改性硅藻土,并将其应用于吸附模拟废水中Pb2+,分析了钡盐浓度、pH、改性硅藻土投加量、水样中Pb2+初始浓度以及振荡时间对改性硅藻土吸附Pb2+的影响,并对硅藻土的沉降性能和改性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选择0.20mol/L钡盐改性硅藻土,在pH为7.0、投加量为2g、水样中Pb2+初始质量浓度为200mg/L、振荡1h后,模拟废水中Pb2+浓度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第一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标准。沉降性能测定表明,随着钡盐浓度的增加,得到的改性硅藻土沉降性能越好;且与硅藻土相比,模拟废水澄清时间显著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改性 硅藻土 重金属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配改良剂对重金属污染土壤-蔬菜系统的修复效果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邓贵友 吴燕明 +1 位作者 周航 廖柏寒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4-158,164,共6页
采用大田实验研究复合污染土壤中添加组配改良剂FQ12(沸石∶羟基磷灰石=1∶2)对受污染土壤和蔬菜中Pb、Cd、Cu、Zn 4种重金属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添加FQ12后,土壤中重金属交换态含量大幅降低。辣椒可食部位中Pb、Cd、Cu、Zn含量也显著降... 采用大田实验研究复合污染土壤中添加组配改良剂FQ12(沸石∶羟基磷灰石=1∶2)对受污染土壤和蔬菜中Pb、Cd、Cu、Zn 4种重金属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添加FQ12后,土壤中重金属交换态含量大幅降低。辣椒可食部位中Pb、Cd、Cu、Zn含量也显著降低,FQ12添加量8.0g/kg时降低效果最好,Pb、Cd、Cu分别降低91.1%,58.3%,95.3%;Zn则是在4.0g/kg时,最大降幅达到89.4%,其他部位也有不同程度降低。在添加FQ12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空心菜可食部位中Pb、Cd、Cu、Zn含量。在添加量为8.0g/kg时,4种重金属总量均达到最大降幅,最为明显的是Pb和Cu分别降低55.9%和50.7%,根部各重金属含量变化不大。由此可知,FQ12的施用对2种蔬菜吸收土壤重金属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重金属 蔬菜 组配改良剂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藻土深度物理改性及对Fe^(3+)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朱健 王平 +2 位作者 罗文连 曹亚峰 冯源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90-1298,共9页
针对硅藻原土可操作性差这一缺陷,开展了硅藻土深度物理改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最佳物理改性工艺条件为原料中硅藻原土的比重80%,焙烧温度500℃,焙烧时间120min,按照最佳工艺制备得到的改性硅藻土为有一定强度,大小均匀,粒径约为5mm的... 针对硅藻原土可操作性差这一缺陷,开展了硅藻土深度物理改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最佳物理改性工艺条件为原料中硅藻原土的比重80%,焙烧温度500℃,焙烧时间120min,按照最佳工艺制备得到的改性硅藻土为有一定强度,大小均匀,粒径约为5mm的褐色椭圆颗粒。SEM分析结果表明,硅藻土经过深度物理改性后仍保留原土的形貌特征,形成了由板状颗粒和微小颗粒堆积而成的较大空隙。XRD分析结果表明,高温烧结能改变硅藻土物相组成。用深度物理改性硅藻土对Fe3+进行吸附研究,发现在一定范围内,改性硅藻土对Fe3+的去除率随用土量、吸附作用时间、吸附温度、溶液pH值的增加而增加,随吸附液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减小;最佳吸附条件为改性硅藻土用量10g/L,吸附作用时间60min,温度25℃,pH值为4;硅藻土深度物理改性能够显著提高其吸附性能,同时大大提高其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土 深度物理改性 吸附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藻土对Fe^(3+)的吸附性能及热力学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朱健 王平 +1 位作者 罗文连 王绍军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08-115,共8页
通过静态吸附考察了硅藻土用量、作用时间、温度、pH值、Fe3+离子初始浓度对硅藻土吸附Fe3+性能的影响;通过不同温度下的等温吸附实验,初步研究了硅藻土对Fe3+离子的吸附热力学规律;对硅藻土用量、作用时间、温度、pH值四个因素进行正... 通过静态吸附考察了硅藻土用量、作用时间、温度、pH值、Fe3+离子初始浓度对硅藻土吸附Fe3+性能的影响;通过不同温度下的等温吸附实验,初步研究了硅藻土对Fe3+离子的吸附热力学规律;对硅藻土用量、作用时间、温度、pH值四个因素进行正交实验,考察硅藻土原土和酸洗土对Fe3+的最佳吸附条件。研究结论如下:①硅藻土酸洗改性可以提高其对Fe3+离子的吸附效果;②在一定范围内增加用土量、延长吸附作用时间、升高温度、提高pH值均可改善硅藻土对Fe3+的吸附效果,而随着Fe3+初始浓度的增加其吸附效果是下降的;③硅藻土对Fe3+的吸附较好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④硅藻土对Fe3+最佳吸附条件为用土量8g/L、吸附时间60min、温度40℃、pH值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土 改性 吸附 含铁工业废水 絮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粟米糠吸附Pb^(2+)的关键因素交互效应及吸附机理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冀泽华 冯冲凌 李刘刚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3-132,共10页
采用响应面法(Box-Behnken design,BBD)考察粟米糠吸附Pb^(2+)的不同因素(p H值、Pb^(2+)初始浓度、吸附剂浓度和吸附时间)对吸附过程的影响及交互效应,并通过等温吸附和表征分析研究吸附过程的热力学特征及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p H值与... 采用响应面法(Box-Behnken design,BBD)考察粟米糠吸附Pb^(2+)的不同因素(p H值、Pb^(2+)初始浓度、吸附剂浓度和吸附时间)对吸附过程的影响及交互效应,并通过等温吸附和表征分析研究吸附过程的热力学特征及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p H值与Pb^(2+)初始浓度和吸附剂浓度交互效应显著,Pb^(2+)初始浓度与吸附时间的交互效应显著.使用等温吸附模型拟合吸附过程发现,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拟合结果较好,该过程为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共同作用,293、298、303、308 K条件下的粟米糠最大吸附量qm分别为10.33、10.56、11.10、11.22 mg·g-1,其对Pb^(2+)吸附能力随温度上升而提高.对吸附热力学参数ΔG、ΔH与ΔS计算表明该过程为吸热的自发反应,随反应进行体系混乱度增加.SEM和FTIR分析表明,粟米糠吸附Pb^(2+)前后表面形态发生明显改变,羟基、羧基、醇羟基等基团在粟米糠吸附Pb^(2+)中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粟米糠 铅离子 响应面法 交互效应 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灰石和海泡石组配对水稻糙米重金属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41
10
作者 周歆 周航 +4 位作者 曾敏 胡淼 杨文弢 刘丽 廖柏寒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55-563,共9页
为了研究组配改良剂(石灰石+海泡石,Ls)对于重金属Ph、cd、cu和zn复合污染稻田的修复效果,在湘南某矿区附近稻田中进行了组配改良剂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施用0~1.8kgm。的组配改良剂Ls使土壤pH和CEC显著增加,使土壤中Pb、cd... 为了研究组配改良剂(石灰石+海泡石,Ls)对于重金属Ph、cd、cu和zn复合污染稻田的修复效果,在湘南某矿区附近稻田中进行了组配改良剂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施用0~1.8kgm。的组配改良剂Ls使土壤pH和CEC显著增加,使土壤中Pb、cd、cu和zn交换态含量显著降低。土壤Pb、cd、cu和zn交换态含量的降低是pH升高,土壤胶体的CEC增加及土壤吸附能力增强的共同作用。施用组配改良剂Ls显著降低了3个水稻品种(黄华占、丰优9号、Ⅱ优93)糙米中Pb、cd和cu的累积量,最大降幅分别为55.8%、66.9%、37.4%,而对糙米中zn的含量没有明显影响。当Ls施用量为1.8kgm。时,能使丰优9号糙米中cd含量(0.195mgkg-1)达到国家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0.20mgkg。)以下。土壤中交换态Pb、cd和cu含量的降低是糙米中重金属累积量减少的原因。土壤交换态Pb、cd和cu含量的对数值(1nC交换态)与其糙米中含量(1nC#*)的对数值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复 水稻 重金属 组配改良剂 石灰石 海泡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N交叉标记有机与无机肥料氮的转化与残留 被引量:21
11
作者 彭佩钦 仇少君 +2 位作者 侯红波 李恩尧 丘亚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58-865,共8页
有机无机肥配施能够培肥土壤,改善土壤氮素供给,但目前有机无机肥配施主要集中在化肥氮的研究,忽略秸秆氮对化肥氮转化的影响。为了解秸秆还田对不同氮源转化和残留的影响,采用15N对尿素和水稻秸秆进行交叉标记,在两种不同肥力水稻土(... 有机无机肥配施能够培肥土壤,改善土壤氮素供给,但目前有机无机肥配施主要集中在化肥氮的研究,忽略秸秆氮对化肥氮转化的影响。为了解秸秆还田对不同氮源转化和残留的影响,采用15N对尿素和水稻秸秆进行交叉标记,在两种不同肥力水稻土(粘土矿物类型为1∶1型红黄泥和2∶1型紫潮泥)进行水稻盆栽试验。设置对照(CK),单施尿素(15NU)、标记尿素与稻草配施(15NU-S)和标记稻草与尿素配施(15NS-U)4个处理。结果表明,水稻吸收的氮素60%以上来自土壤氮,土壤氮素肥力相对较低的红黄泥较之紫潮泥对肥料氮的依赖更强;水稻生长期间微生物同化的尿素氮占标记底物的百分数红黄泥为1.8%-8.3%,紫潮泥为1.8%—19.2%;微生物同化的秸杆氮占标记底物的百分数红黄泥为1.7%-5.0%,紫潮泥为2.0%-6.2%。而粘土矿物固持的尿素氮占标记底物的百分数,红黄泥为0.3%-2.1%,紫潮泥为3.5%-18.7%;粘土矿物固持的秸杆氮红黄泥为0.2%-0.9%,紫潮泥为1.7%-5.0%。水稻成熟期尿素氮的残留率,红黄泥15NU处理、15NU+S分别为14.5%和17.0%,紫潮泥分别为16.9%和17.1%。秸秆氮的残留率分别为红黄泥38.8%、紫潮泥41.5%;有机无机肥配施提高了微生物同化化肥氮的能力,降低了粘土矿物晶格固持化肥氮的水平。有机无机配施提高了化肥氮利用率同时,提高了有机形态氮残留,降低了无机形态氮(矿质氮+固定态铵)的残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素 水稻秸秆 有机无机肥配施 土壤微生物量氮 固定态铵 15N标记 氮的残留 红黄泥 紫潮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中的植物效应与基质酶活性 被引量:26
12
作者 陈永华 吴晓芙 +4 位作者 何钢 陈明利 蒋丽娟 曾敏 王忠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6051-6058,共8页
为了解植物在湿地污水净化系统中的作用与机理,构建了A-B-C三级串连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并选择水葱(Scirpusvalidus)风车草(Cyperusalternifolius)、美人蕉(Cannaindica)、和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作为测试植物,进行了生活污水处理... 为了解植物在湿地污水净化系统中的作用与机理,构建了A-B-C三级串连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并选择水葱(Scirpusvalidus)风车草(Cyperusalternifolius)、美人蕉(Cannaindica)、和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作为测试植物,进行了生活污水处理试验。结果表明,系统中有植物单元单位面积污染物的去除量均高于无植物对照单元。与对照相比,在A、B、C三级系统中由植物效应产生的CODCr去除增量分别为43.52g/(m.2d),20.38g/(m.2d),30.94g/(m.2d);TN去除增量为13.14g/(m.2d),28.61g/(m.2d),6.97g/(m.2d);TP去除增量为1.2g/(m.2d),0.66g/(m.2d),0.06g/(m.2d)。从A到C级,污水中污质浓度递减,呈现根系活力显著增强,而植物生长量、过氧化物酶含量、生长量与氮磷积累量等显著下降趋势。基质酶活性在对照单元中较低,在有植物单元中,基质酶活性明显增大并与根系活力成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流人工湿地 污水处理 植物效应 氮磷去除量 基质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铅锌矿区重金属复合污染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13
作者 张平 甘国娟 +2 位作者 廖柏寒 曾敏 李科林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47-150,共4页
为探讨用土壤酶表征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可行性,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的方法,对衡阳常宁市水口山铅锌矿区土壤中Cd、Zn、Pb质量比及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脱氢酶和蔗糖酶4种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供试土壤的Cd、Zn、Pb质量比均高于... 为探讨用土壤酶表征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可行性,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的方法,对衡阳常宁市水口山铅锌矿区土壤中Cd、Zn、Pb质量比及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脱氢酶和蔗糖酶4种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供试土壤的Cd、Zn、Pb质量比均高于湖南省土壤背景值,最高值分别为GB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三级标准值的34.48、5.04、2.84倍,综合污染指数最大达26.16。多元回归分析表明,矿区土壤脱氢酶活性与重金属元素质量比之间呈极显著相关(p<0.01),而单一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与重金属元素质量比呈显著相关(p<0.05)。聚类分析表明,以土壤总体酶活性指标对各样本进行的空间分类结果和以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为依据的划分结果一致。可见,用简单的土壤总体酶活性指标来表征矿区重金属综合污染状况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 铅锌矿区土壤 重金属污染 土壤酶活性 总体酶活性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M包覆改性硅藻土吸附模拟废水中的Cd^(2+)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杨文 王平 +2 位作者 王韬远 罗文连 朱健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30-135,共6页
研究用PAM包覆改性硅藻土并应用于处理含Cd2+模拟废水。探究了PAM浓度、pH值以及初始浓度的变化对改性硅藻土吸附Cd2+的影响。结论表明:与原土相比,改性硅藻土对酸性重金属废水的适应性增强,pH值为1.5时,改性硅藻土吸附(C0=200 mg/L)Cd2... 研究用PAM包覆改性硅藻土并应用于处理含Cd2+模拟废水。探究了PAM浓度、pH值以及初始浓度的变化对改性硅藻土吸附Cd2+的影响。结论表明:与原土相比,改性硅藻土对酸性重金属废水的适应性增强,pH值为1.5时,改性硅藻土吸附(C0=200 mg/L)Cd2+的吸附容量是原土的2.75倍;改性硅藻土对高浓度的Cd2+废水去除效果比原土更好;改性后硅藻土的表面结构性能得到增强,有利于吸附带正电Cd2+;SEM结构表征表明,改性硅藻土表面光滑,杂质较少,PAM以分子层形式吸附在硅藻土的表面及其孔隙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M 改性硅藻土 重金属 Cd2+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秸秆生物炭对苯胺的吸附 被引量:14
15
作者 仇银燕 张平 +1 位作者 李科林 阙胜峰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10,共5页
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制备生物炭吸附剂,研究了生物炭对水中苯胺的吸附性能。表征结果显示:制备的生物炭的比表面积为449.7 m2/g,体积平均粒径为103μm,主要以小粒径存在;制备的生物炭表面以碱性含氧官能团为主,含量为1.31 mmol/g。实验结... 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制备生物炭吸附剂,研究了生物炭对水中苯胺的吸附性能。表征结果显示:制备的生物炭的比表面积为449.7 m2/g,体积平均粒径为103μm,主要以小粒径存在;制备的生物炭表面以碱性含氧官能团为主,含量为1.31 mmol/g。实验结果表明:在溶液p H 3、生物炭加入量10 g/L、吸附温度313 K、吸附时间3.0h的最佳反应条件下处理初始苯胺质量浓度为400 mg/L的苯胺溶液,苯胺去除率为94.0%,吸附量为37 mg/g;生物炭对苯胺的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等温线满足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生物炭对苯胺的吸附是自发、吸热的过程;吸附过程中存在着水分子从生物炭表面的解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生物炭 苯胺 吸附动力学 吸附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柴油废水好氧吸附处理技术初探 被引量:6
16
作者 石卉 吴晓芙 +1 位作者 周航 李莲芳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85-88,共4页
用活性炭作为吸附剂设计了A、B、C、D4级串联系统用以处理生物柴油废水,比较了好氧吸附、厌氧吸附与好氧生物膜反应3种工艺处理生物柴油生产废水的效果。结果表明,好氧吸附系统COD和油脂的去除率显著高于厌氧吸附和好氧生物膜处理的值,... 用活性炭作为吸附剂设计了A、B、C、D4级串联系统用以处理生物柴油废水,比较了好氧吸附、厌氧吸附与好氧生物膜反应3种工艺处理生物柴油生产废水的效果。结果表明,好氧吸附系统COD和油脂的去除率显著高于厌氧吸附和好氧生物膜处理的值,在整个试验处理期间,好氧吸附系统的处理效果稳定,其末端D单元COD和油脂的去除率始终分别保持在93%~98%和88%~90%,出水水质优于国家规定的二排放标准。试验证明,对吸附系统进行曝气供氧,可有效提高系统中被吸附有机污质的生物降解速率,从而维持系统的吸附能力和去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柴油废水 好氧吸附 厌氧吸附 好氧生物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柴油废水好氧吸附处理系统的串联效应 被引量:2
17
作者 付新喜 吴晓芙 +1 位作者 石卉 李莲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9-113,共5页
进行了生物柴油废水好氧吸附处理系统的吸附剂浓度和串联效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废水CODCr的去除率随吸附剂浓度增大而增大,而CODCr去除率的增量随吸附剂浓度增大而降低。串联系统CODCr的去除率显著高于并联系统,串联系统CODCr去... 进行了生物柴油废水好氧吸附处理系统的吸附剂浓度和串联效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废水CODCr的去除率随吸附剂浓度增大而增大,而CODCr去除率的增量随吸附剂浓度增大而降低。串联系统CODCr的去除率显著高于并联系统,串联系统CODCr去除率和好氧降解总贡献率均与系统串联级数成正相关。在试验给定的条件下,四级串联可使出水达到国家规定的一级排放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柴油废水 好氧吸附 串联效应 活性炭 COD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固体系NH_4^+和PO_4^(3-)离子吸附反应的Gibbs自由能与化学势变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莲芳 吴晓芙 +1 位作者 黄中子 马群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1-117,共7页
选用天然砩石和红壤作为吸附剂,NH4+和PO43-离子作为测试离子进行了水溶液体系平衡离子吸附试验。试验结果证明建立的Gibbs自由能变与化学势变方程可应用于描述阳离子与阴离子的吸附反应。反应体系Gibbs自由能变在所有检测的点上均为负... 选用天然砩石和红壤作为吸附剂,NH4+和PO43-离子作为测试离子进行了水溶液体系平衡离子吸附试验。试验结果证明建立的Gibbs自由能变与化学势变方程可应用于描述阳离子与阴离子的吸附反应。反应体系Gibbs自由能变在所有检测的点上均为负值,说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测试的吸附反应为自发反应。吸附反应化学势变具有极限的特性为确定吸附容量p值提供了有效的方法,由本试验确定的天然砩石吸附NH4+离子和红壤吸附PO43-离子的p值分别为2.75和2.20 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固吸附体系 Gibbs自由能 化学势 吸附容量 NH4+ PO43- 天然砩石 红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洗和酸洗蛭石体系中Mn^(2+)吸附的差异分析
19
作者 刘毅霖 李芸 +2 位作者 彭婧 姚咏歌 陈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88-91,103,共5页
以水洗和酸洗蛭石为吸附剂,研究了固/液吸附体系中Mn2+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水洗和酸洗蛭石体系Mn2+离子的吸附都存在明显的离子和吸附剂浓度效应,水洗蛭石体系Mn2+离子的去除率显著高于酸洗蛭石体系。在酸洗过程中,蛭石表面部分吸附位... 以水洗和酸洗蛭石为吸附剂,研究了固/液吸附体系中Mn2+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水洗和酸洗蛭石体系Mn2+离子的吸附都存在明显的离子和吸附剂浓度效应,水洗蛭石体系Mn2+离子的去除率显著高于酸洗蛭石体系。在酸洗过程中,蛭石表面部分吸附位被H+离子占据,降低了阳离子的交换能力。酸洗蛭石的吸附容量低,在吸附过程中H+离子的解吸会降低出水溶液的pH值,不宜作为湿地基质填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吸附 蛭石 水洗 酸洗 Mn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配改良剂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理化性质及有效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邱琼瑶 周航 +2 位作者 曾卉 王英杰 廖柏寒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07-912,共6页
采用水稻盆栽实验,对施用组配改良剂(石灰石+海泡石)前后盆栽土壤的酸碱性、有机质含量和营养元素有效态含量,盆栽水稻糙米Pb、Cd含量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显示:施用组配改良剂能够降低水稻糙米Pb、Cd含量,显著提高土壤pH值(从5.57到7.... 采用水稻盆栽实验,对施用组配改良剂(石灰石+海泡石)前后盆栽土壤的酸碱性、有机质含量和营养元素有效态含量,盆栽水稻糙米Pb、Cd含量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显示:施用组配改良剂能够降低水稻糙米Pb、Cd含量,显著提高土壤pH值(从5.57到7.34)和土壤CEC(添加量达到16 g·kg-1时,比对照提高217%);但是施用组配改良剂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未达显著水平,其变化率在-2%到7%之间。另一方面,施用组配改良剂对土壤中营养元素(Ca、Mg)有效态含量有提高作用,最多比对照分别提高293%和22%;组配改良剂添加量与土壤中碱解N、有效P、速效K含量无显著相关性;施用组配改良剂会降低微量营养元素Fe有效态的含量,但添加量与有效态含量并无显著相关性。因此,本研究表明,施用这种组配改良剂到重金属污染土壤,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环境,提高保肥能力,降低糙米Pb和Cd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配改良剂 土壤 有效养分 重金属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