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供需匹配的洞庭湖区生态保护利用空间识别
1
作者 程甜 黄熠和 +2 位作者 胡文敏 韦宝婧 李果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7-171,共15页
【目的】平原河网地区承担着粮食供给、水源涵养、生境质量和固碳服务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而在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背景下其生态系统遭受的损害也最为明显。洞庭湖区作为长江中下游平原河网典型区域,研究其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和生态... 【目的】平原河网地区承担着粮食供给、水源涵养、生境质量和固碳服务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而在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背景下其生态系统遭受的损害也最为明显。洞庭湖区作为长江中下游平原河网典型区域,研究其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和生态保护利用空间识别对洞庭湖区及其他类似区域生态保护、恢复与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洞庭湖区子流域作为基本评价单元,以GIS技术为核心,采用InVEST模型及其他量化方法,统计各子流域的水源涵养、粮食服务、生境质量和固碳服务的供给和需求均值,并计算供需比。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特征和供需比结果,分别划定生态保护分区和功能分区。利用MSPA法,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情况确定并整合生态源地,在此基础上综合识别生态保护与利用空间类型及区域。【结果】1)除粮食服务外,其他功能都没有处于供需平衡的子流域;2)确定了生态维护区、生态保育区、生态提升区和生态修复区4个生态保护分区以及145个主要生态功能区;3)整合生态资源共24个,总面积约8610.96 km^(2),占研究区面积的42.5%,主要分布在中心湖区和东、西、南部边缘的林区以及东、西部的部分农田区;4)识别生态保护与利用空间167个,其中面积最大的区域兼有生态保育水源涵养、碳汇、生物多样性等复合功能。【结论】根据洞庭湖区生态保护和利用空间识别结果提出针对性的保护利用建议,为洞庭湖区及其他类似平原河网地区生态保护、恢复与可持续利用提供指导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供需匹配 生态保护 生态功能 生态源识别 洞庭湖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话语的青秀山风景意象评价 被引量:7
2
作者 王薇薇 沈守云 +2 位作者 廖秋林 陈翠怡 孙瑶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58-165,共8页
【目的】网络时代催生了数据资源的生产与利用,也推动了风景资源评价朝着数据获取方式更加多源、即时、客观、精细、智能的方向前行。利用网络话语进行风景意象评价有助于完善传统评价方法,并为风景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提供指导。... 【目的】网络时代催生了数据资源的生产与利用,也推动了风景资源评价朝着数据获取方式更加多源、即时、客观、精细、智能的方向前行。利用网络话语进行风景意象评价有助于完善传统评价方法,并为风景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提供指导。【方法】以2009-2018年青秀山网络评论、游记为对象开展大众风景意象评价,利用Python语言及相关技术手段,通过词频分析、共现分析的方法进行青秀山风景形态感知、风景形象认知评价,并借助话语云、话语网络将结果可视化。【结果】青秀山风景形态感知评价接近巴莱特定律(Pareto’s principle),即20%~30%的词汇占据了80%的词频,其中植物型要素、植物型景点、文化型景点敏感度较高,热力指数分别为7.188、3.519、3.252;总体风景形象认知中"风景优美""值得""面积很大"形成了普遍共识,热力指数分别为1.964、0.792、0.693;风景形象认知网络呈多组团结构,植物、空气、树木组团占据网络核心位置,其中对"空气-好""空气-清新"的认知最强烈,热力指数分别为0.961、0.479。【结论】研究证明大众风景意象在具备离散性的同时呈现趋同性;青秀山植物型风景获得了大众的普遍认可,人文型风景具有较好的开发潜力,大众倾向从直觉与价值层面理解风景;网络话语具有自由性、丰富性的特点,客观地反映出大众风景意象,话语评价方法及技术灵敏度、准确性、效率较高,客观地总结了评价内容;网络话语风景意象评价为进一步的风景话语情绪评价奠定了基础,为大众参与风景资源建设提供了更广阔的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话语 风景意象 风景评价 南宁青秀山风景名胜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计算机流体力学的城市近郊湖泊“湿岛效应”情景模拟研究:以长沙市同升湖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张伟 陈存友 +4 位作者 胡希军 梁胜 王凯丽 杜心宇 刘路云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70-680,共11页
选择长沙市同升湖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平行定点实测与计算机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情景模拟交互验证的方法,研究夏季城市近郊湖泊“湿岛效应”的变化规律以及建筑因子对湖泊“湿岛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夏季城... 选择长沙市同升湖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平行定点实测与计算机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情景模拟交互验证的方法,研究夏季城市近郊湖泊“湿岛效应”的变化规律以及建筑因子对湖泊“湿岛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夏季城市近郊湖泊对周围环境存在增湿效应,日均增湿强度为0.99百分点,最大增湿强度可达2.02百分点;(2)湖泊水体的增湿作用与距湖岸距离呈显著负相关,在距湖岸0 m处最明显,对下风向区域的增湿效果明显高于上风向区域和垂直向区域;(3)建筑因子(建筑高度、建筑后退距离、建筑间距)是影响湖泊“湿岛效应”发挥的主要因素,对湖泊“湿岛效应”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的影响呈现不同的差异性。建筑后退湖岸100和200 m,湖泊西北部区域相对湿度增加0.27~1.40百分点,增湿范围扩大100~300 m;建筑高度增加10和20 m,湖泊水体上方相对湿度下降0.60~0.87百分点,水体对西北部区域的增湿范围减小50~100 m;建筑间距增大2倍,东南部区域相对湿度下降0.59~0.81百分点,湖泊水体对西北部区域的影响范围为500~60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岛效应 冷岛效应 城市近郊湖泊 CFD情景模拟 同升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HP-TOPSIS组合模型的湖南文庙植物评价 被引量:10
4
作者 郑霞 胡希军 张成林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93-204,共12页
【目的】针对文庙修复过程中对历史植物继承不够、场地限制因素考虑不周、新种类应用依据不充分等现象,全面审视文庙植物的历史与现状,构建文庙植物优选模型,为文庙植物合理选择应用提供参照。【方法】筛选湖南文庙植物样本,采用层次分... 【目的】针对文庙修复过程中对历史植物继承不够、场地限制因素考虑不周、新种类应用依据不充分等现象,全面审视文庙植物的历史与现状,构建文庙植物优选模型,为文庙植物合理选择应用提供参照。【方法】筛选湖南文庙植物样本,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利用逼近理想解法(TOPSIS)进行加权排序,得出乔木、灌木适宜性排序。【结果】1)综合评价模型由文化象征、礼仪要求、审美特性、生长习性和环境适应5个评价准则及相关的17个评价因子构成。从权重值大小表明,文庙植物的礼仪要求最为重要,文化象征与审美特性是彼此关联的因子,具有同等重要性,而礼仪要求中的仪式物品、礼制等级权重最高,其次是生长习性的生长寿命权重也较高,三者对评价结果影响较大。2)对64种乔灌木进行TOPSIS加权排序,得出文庙植物较适宜乔木31种、灌木21种,共52种,尤重长寿命、常绿、通直等植物特质。3)提出了湖南文庙的古树名木、历史植物和乡土树种的利用策略。湖南文庙古树名木记录有香樟、银杏、桂花、紫薇等10种,隶属10科10属,以香樟数量最多,占比50%,银杏树龄最大,约1700年。【结论】运用AHP-TOPSIS组合模型评价法对64种湖南文庙植物进行评价与适宜度排序,为文庙植物景观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庙植物资源 调查与评价 AHP-TOPSIS组合模型 湖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不同类型民居在传统村落中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邱族周 胡希军 +1 位作者 钱惠 刘云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54-59,共6页
研究传统民居与传统村落之间的空间分布特征,是提高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的重要路径。利用类型学原理,对福建传统民居进行分类,并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了福建传统民居8种基本类型分别在福建省494座中国传统村落中的分布特点... 研究传统民居与传统村落之间的空间分布特征,是提高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的重要路径。利用类型学原理,对福建传统民居进行分类,并通过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了福建传统民居8种基本类型分别在福建省494座中国传统村落中的分布特点。研究表明排厝、合院民居在福建传统村落中的分布最为广泛,并且核密度分布与福建省传统村落核密度分布基本重合;从厝、包厝民居主要分布在福建南部的泉州、漳州、三明和龙岩地区;大厝民居在全省均有分布,但在福州、龙岩和三明地区较为密集;土楼民居集中分布在龙岩永定和漳州南靖、平和等县;土堡民居集中分布在三明永安、尤溪和大田等县;庄寨民居主要分布在福州永泰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传统村落 民居类型 核密度 空间分析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LUS模型的流域土地利用变化预测及水文响应评估 被引量:16
6
作者 汤佳 胡希军 +3 位作者 韦宝婧 罗紫薇 赵思文 王烨梓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3-69,共7页
模拟未来不同发展情景下流域土地利用变化,评估其对流域水文的影响,对流域的土地利用优化和水安全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分析2000—2018年汨罗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基于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特点,运用FLUS模型从不划定发展控制区域的... 模拟未来不同发展情景下流域土地利用变化,评估其对流域水文的影响,对流域的土地利用优化和水安全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分析2000—2018年汨罗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基于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特点,运用FLUS模型从不划定发展控制区域的基准情景和划定限制发展区域的限制情景2个方面出发,进行2035年汨罗江流域土地利用预测,并通过SWAT模型评估不同情景土地利用引起的水文响应变化。结果表明:①2000—2018年汨罗江流域6种土地利用类型都发生了变化,其中以林地、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为主要趋势;②限制情景相较基准情景林地、未利用地分别增加0.14 km^(2)和0.04 km^(2),耕地和草地分别减少了0.13 km^(2)和0.06 km^(2),各类土地利用类型总体面积比例无变化;③限制情景下的流域年径流量较基准情景下减少383500 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预测 水文响应 FLUS模型 SWAT模型 汨罗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基质和激素对“赛凡纳”冬青扦插生根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张雨朦 张晶 +2 位作者 胡曼筠 金晓玲 张旻桓 《现代农业科技》 2022年第2期123-126,132,共5页
以“赛凡纳”冬青一年生半木质化嫩枝为试材,采用单因素分析法,研究了不同基质配比、激素种类及其浓度对扦插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基质和激素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赛凡纳”冬青扦插生根效果;适合扦插的较优基质为蛭石+珍珠岩(体积比1... 以“赛凡纳”冬青一年生半木质化嫩枝为试材,采用单因素分析法,研究了不同基质配比、激素种类及其浓度对扦插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基质和激素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赛凡纳”冬青扦插生根效果;适合扦插的较优基质为蛭石+珍珠岩(体积比1∶3),生根率最高,达83%;经不同激素处理后,“赛凡纳”冬青插穗的生根率可能提高或降低;综合考虑应用推广情况,适合“赛凡纳”冬青扦插的较优激素是3000 mg/L吲哚丁酸,生根率达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凡纳”冬青 扦插生根 基质 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草沟典型构建因子对降雨径流调控及其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魏宇聪 邱慧 +2 位作者 何严松 党慧馨 夏梦姿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1-108,118,共9页
【目的】植草沟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被广泛应用,但关于植草沟的设计参数对其滞蓄效果影响的研究却较少,通过研究植草沟的护坡高度、植被覆盖率、坡度和边坡比这4个典型构造因子对地表径流的调控效果及其敏感性,为植草沟的建设和优化提供科... 【目的】植草沟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被广泛应用,但关于植草沟的设计参数对其滞蓄效果影响的研究却较少,通过研究植草沟的护坡高度、植被覆盖率、坡度和边坡比这4个典型构造因子对地表径流的调控效果及其敏感性,为植草沟的建设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SWMM模型模拟两种降雨事件中不同构造参数设置下植草沟所消减的径流和洪峰量,再通过修正了的Morris法检验植草沟各构造参数对于地表径流和洪峰流量变化的敏感程度,并进行排序。【结果】(1)植草沟对降雨径流和洪峰流量具有一定的消减作用,在1 a重现期的降雨事件中具有较好的径流和洪峰消减效果,平均可以达到60%以上,但在2 a期降雨重现期条件下,径流和洪峰消减效果大大降低,只有30%左右。(2)对于径流消减:1 a重现期降雨事件中,护坡高度、植被覆盖率和边坡比为敏感参数,坡度为中敏感参数;而在2 a重现期降雨事件中,护坡高度为敏感参数,植被覆盖率和坡度为中敏感参数,边坡比为不敏感参数。(3)对于洪峰消减:1 a重现期降雨事件中,护坡高度、植被覆盖率和坡度均为敏感参数,边坡比为中敏感参数;而在2 a重现期降雨事件中,覆盖率为敏感参数,护坡高度、坡度和边坡比为不敏感参数。【结论】植草沟设计中不能忽视构造因子对径流调控的影响。(1)低降雨强度时植草沟调控水量功能明显,4个典型构造因子中,护坡高度与植被覆盖率与植草沟径流和洪峰流量消减呈正相关;而坡度和边坡比与之呈负相关。(2)植草沟典型构建因子中植被覆盖率主要影响洪峰延迟,护坡高度、坡度和边坡比主要影响滞蓄效果。因此,在植草沟设计中,不能简单复制方案图集,避免规划设计与实际效果不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草沟 构建因子 径流调控 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怀化城市公园与郊野公园密林质量比较评价 被引量:3
9
作者 杨英书 胡希军 +2 位作者 杨岑 周红灿 粟德琼 《湖北林业科技》 2023年第2期16-26,共11页
通过比较评价怀化城市公园与郊野公园密林的质量,从物种组成、植物多样性、层次结构及三维绿量密度等方面查找城市公园密林植物配置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优化措施,旨在为怀化及周边地区在城市公园绿地新建或改建过程中构建生态型密林提供理... 通过比较评价怀化城市公园与郊野公园密林的质量,从物种组成、植物多样性、层次结构及三维绿量密度等方面查找城市公园密林植物配置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优化措施,旨在为怀化及周边地区在城市公园绿地新建或改建过程中构建生态型密林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选取怀化城市公园和郊野公园40个有代表性的密林为研究对象,以生态功能和视觉效果为准则层建立公园密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采用综合评价指数法计算综合得分和评价等级。结果表明:综合评价为Ⅰ级的密林9个,其中郊野公园7个、城市公园2个。与郊野公园相比较,城市公园密林主要存在植物种类单一、乡土植物比例低、乔木植物数量组成不合理;层次结构简单、郁闭度值小;乔木、灌木株数密度小,总三维绿量密度小等不足。针对城市公园密林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控制部分植物过多种植、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植物、合理引进外来植物、科学合理配置植物等总体优化策略,并对城市各公园的密林提出了具体优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林质量评价 PCA法 植物配置优化 公园绿地 怀化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区史前聚落规模及聚落群时空演变
10
作者 杜心宇 龚维 +3 位作者 胡希军 金晓玲 赵思文 罗紫薇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3-149,共7页
以洞庭湖区史前聚落遗址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空间分析、位序-规模法则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洞庭湖区史前聚落遗址规模及聚落群时空演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各时期以中小型和大型规模聚落为主,不同规模类型聚落随时间推移不断增长,特大... 以洞庭湖区史前聚落遗址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空间分析、位序-规模法则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洞庭湖区史前聚落遗址规模及聚落群时空演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各时期以中小型和大型规模聚落为主,不同规模类型聚落随时间推移不断增长,特大型聚落多具有城址的性质,且逐步演变为区域中心,各规模类型聚落向南迁移趋势明显;(2)随着人口总量不断增加,平均生存面积减少,生存压力增大,新石器中晚期聚落之间分布的均衡性逐渐下降;(3)古人倾向于生活在澧水区域和洞庭湖区域,大型城址主要分布在主体聚落群内,聚落群总体由西向东再向南迁移,演变方向呈倒“L”型,澧水区域的聚落群在各时期得到了继承和演变,而其他区域的聚落群在大溪至石家河文化时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聚落规模 聚落群 聚类分析 时空演变 洞庭湖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