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型工科研究生“三位一体”实践培养体系研究——以林业工程学科家具设计与工程方向为例
1
作者 陈星艳 陶涛 +9 位作者 吴义强 戴向东 李新功 欧阳周洲 朱耀军 曾冬 王丽平 胡孙跃 黄艳丽 邹伟华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9-144,共6页
以应用型工科研究生实践培养满足相关产业高层次人才需求这一重要课题为导向,结合研究生教育特点,提出了理论学习、在校实践和产业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培养体系构想,阐述了这一体系的三项基本要求,并以湖南省国内一流培育学科、国家... 以应用型工科研究生实践培养满足相关产业高层次人才需求这一重要课题为导向,结合研究生教育特点,提出了理论学习、在校实践和产业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培养体系构想,阐述了这一体系的三项基本要求,并以湖南省国内一流培育学科、国家林草局重点学科和湖南省重点学科——林业工程学科家具设计与工程方向为例探索了应用型工科研究生实践培养的具体方法。对于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协同创新,实现应用型工科类学科研究生教育供给侧与相关产业高端人才需求端的精准对接,促进相关产业实现高质量科学发展,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与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型工科 研究生教育 实践培养 林业工程学科 家具设计与工程 校内实践 产业实习 学科交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竹纤维增强发泡水泥材料的制备及尺寸效应 被引量:1
2
作者 汤秦 李嘉宇 +3 位作者 李旭皓 向思宇 郑霞 李新功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1-35,共5页
发泡水泥材料存在易开裂、强度低等问题,限制了其在建筑领域的应用,针对这个问题,提出利用竹纤维作为增强材料,以改善发泡水泥材料的力学性能,并通过研究尺寸效应,合理设计材料尺寸,确保其在工程应用中的安全性。以碱处理竹纤维为增强材... 发泡水泥材料存在易开裂、强度低等问题,限制了其在建筑领域的应用,针对这个问题,提出利用竹纤维作为增强材料,以改善发泡水泥材料的力学性能,并通过研究尺寸效应,合理设计材料尺寸,确保其在工程应用中的安全性。以碱处理竹纤维为增强材料,探究竹纤维质量分数、竹纤维尺寸对发泡水泥材料抗压强度的影响,确定制备工艺后,对不同尺寸的竹纤维发泡水泥材料进行抗压强度测试,分析尺寸效应规律,提出尺寸效应计算系数。竹纤维质量分数为8%,尺寸为70目时,竹纤维发泡水泥材料的抗压强度提高了214.44%,随着材料尺寸的增加,其抗压强度先增大后减小,根据尺寸效应理论,通过线性回归分析能够得到竹纤维发泡水泥材料在不同尺寸下的尺寸效应理论参数,可用于竹纤维发泡水泥材料立方体抗压强度的预测,选择合理的材料尺寸,提升结构的耐久性,可降低生产和施工成本,提升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纤维 水泥 发泡材料 尺寸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竹衍生硬碳材料在钠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3
作者 丁一丁 陈洋羊 卿彦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0期239-248,共10页
木材和竹材作为天然高分子材料,不仅资源丰富、绿色环保且生物可降解,还具有独特的分级多孔结构和丰富的官能团,是制备硬碳材料的理想前驱体。然而,木竹衍生硬碳材料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比容量不足、首圈库仑效率低等挑战。本文首先介绍... 木材和竹材作为天然高分子材料,不仅资源丰富、绿色环保且生物可降解,还具有独特的分级多孔结构和丰富的官能团,是制备硬碳材料的理想前驱体。然而,木竹衍生硬碳材料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比容量不足、首圈库仑效率低等挑战。本文首先介绍了近年来木竹衍生硬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并探讨了木竹前驱体的结构特性与储钠性能间的关联机制,重点分析了缺陷结构、孔结构和比表面积等关键因素对其储钠性能的影响规律。进一步总结了近年来木竹衍生硬碳材料的结构调控策略,包括孔结构调控、异质原子掺杂和硬-软(硬)碳复合结构的构建。针对木竹衍生硬碳闭孔调控策略有限这一关键问题,本文综述了相应的优化方法和最新研究进展。最后,展望了木竹衍生硬碳材料在未来发展中的机遇和挑战,并指出了需要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材 竹材 钠离子电池 硬碳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引领+产教融合”的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探索
4
作者 田翠花 罗莎 +4 位作者 李蕾 张振 陶涛 卿彦 吴义强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1-144,共4页
新工科的发展及“碳达峰、碳中和”(“双碳”)战略的实施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及教学体系中存在的“双碳”教学内容不足、学生创新意识较弱、实践能力不强、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等问题,提出从优化课... 新工科的发展及“碳达峰、碳中和”(“双碳”)战略的实施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及教学体系中存在的“双碳”教学内容不足、学生创新意识较弱、实践能力不强、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等问题,提出从优化课程体系、丰富教学模式、产学研协同育人、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并总结了教学改革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成效,旨在为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提供思路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战略 产教融合 创新人才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S-SEM模型的适老化橱柜设计影响因素分析
5
作者 张玲玲 戴向东 +3 位作者 李佳莹 罗方 吕宙 肖文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1-224,共14页
【目的】精准获取老年人对橱柜使用的需求,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适老化橱柜设计的关键影响因素,为设计适老化橱柜及制定其产品市场营销策略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方法】以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量表法,通过发放457... 【目的】精准获取老年人对橱柜使用的需求,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适老化橱柜设计的关键影响因素,为设计适老化橱柜及制定其产品市场营销策略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方法】以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量表法,通过发放457份有效问卷收集影响适老化橱柜设计的自变量指标数据,并运用李克特五级量表分析,量化各指标对适老化橱柜设计的影响度。从材料、尺寸、布局、功能、色彩和智能6个方面选取36项设计指标,以创新性作为中介变量,消费意愿作为因变量,通过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对影响适老化橱柜设计的关键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1)在量表信效度检验中,布局、材料、尺寸、功能、色彩、智能、创新和消费8个维度的克隆巴赫系数均高于0.86,各测量题项间具有较强的内部关联性和一致性;组成信度均超过0.8,进一步证实量表具备高度的可靠性;平均抽取变异量(AVE)均高于0.7,显示出各变量具备良好的聚合效能,本研究构建的适老化橱柜设计测量模型在信度与效度方面均具有良好表现。2)采用amos软件对量表进行验证,区分效度检验各个维度所对应的AVE平方根都高于它与其他所有变量的相关系数的平方值,证明各变量之间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检验成立。3)在PLS-SEM建模中显示构成各维度的因子荷载系数均较高,但不同指标在其所属维度内的荷载系数存在差异,应优先考虑荷载系数较高的指标,他们对潜在变量的解释能力更强。4)通过假设验证,H1~H6的路径系数均通过显著性检验(P<0.05),H7~H12对不同路径的间接效应通过显著性检验(P<0.05),表明先前假设在一定显著性水平下成立。【结论】研究结果得出一系列对适老化橱柜设计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功能对购买意愿的影响系数最高,智能因素的影响系数相对较低,产品的功能特性是适老化橱柜设计最关键的因素之一,为适老化橱柜设计和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橱柜 适老化 智能化 适配性 PLS-SEM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竹集成材格栅夹芯板轴心受压性能
6
作者 王智丰 汤舒畅 +3 位作者 彭熙之 王达 张仲凤 李贤军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3-183,共11页
【目的】探究竹集成材格栅夹芯板的轴心受压性能,提出其轴心受压承载能力计算公式,为竹集成材格栅夹芯板在工程领域的应用提供技术参考和理论依据。【方法】以竹集成材为原材料,采用隔断法制备了4种不同长宽比的格栅夹芯板。在两端铰接... 【目的】探究竹集成材格栅夹芯板的轴心受压性能,提出其轴心受压承载能力计算公式,为竹集成材格栅夹芯板在工程领域的应用提供技术参考和理论依据。【方法】以竹集成材为原材料,采用隔断法制备了4种不同长宽比的格栅夹芯板。在两端铰接的边界条件下,对试件进行面内轴向压缩试验,研究长宽比对试件承载能力、纵向应变、侧向位移的影响规律,并探讨不同长宽比试件的破坏形态和破坏机理;基于有限元仿真模拟验证试验结果,并通过参数化扩展分析明确理论计算公式的适用性边界。【结果】竹集成材格栅夹芯板的轴压受力过程主要分为:弹性阶段、弹塑性阶段和破坏阶段;长宽比为1、2、3的试件破坏模式为局部屈曲破坏,长宽比为4的试件破坏模式为整体屈曲破坏;相较于长宽比为1的试件,长宽比为2、3、4的试件承载力分别下降了7.92%、12.18%、18.27%;考虑材料各向异性和芯材剪切变形影响得到的夹芯板屈曲承载力计算公式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局部屈曲承载力计算值与试验值偏差在0.86%~2.83%,整体屈曲承载力计算值与试验值误差在8%以内;参数化分析表明,理论计算公式在长宽比1~7范围内具有较高计算精度,公式计算值与试验值、有限元模拟值的相对误差控制在10%以内。【结论】随着长宽比的增加,竹集成材格栅夹芯板的承载力有所降低,破坏模式由局部屈曲破坏转变为整体屈曲破坏;竹集成材格栅夹芯板的受压性能理论计算较为准确,能够为其工程应用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集成材 格栅夹芯板 轴心受压 长宽比 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酸钠浸渍改性对杉木渗透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吴江 徐斌 +3 位作者 刘玉仙 张源 李萍 左迎峰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267-272,共6页
为了提高杉木的渗透性能,以低浓度硅酸钠为渗透改性剂,探究硅酸钠浓度、硅酸钠模数、陈化时间对杉木物理力学性能和渗透性能的影响,并获得最佳的渗透改性工艺。使用单因素试验探究硅酸钠浓度、硅酸钠模数、陈化时间对改性杉木渗透性能... 为了提高杉木的渗透性能,以低浓度硅酸钠为渗透改性剂,探究硅酸钠浓度、硅酸钠模数、陈化时间对杉木物理力学性能和渗透性能的影响,并获得最佳的渗透改性工艺。使用单因素试验探究硅酸钠浓度、硅酸钠模数、陈化时间对改性杉木渗透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镜等现代分析手段对改性杉木的微观形貌、化学结构等进行分析。通过单因素试验结果可知,当硅酸钠浓度为5%、硅酸钠模数为3.3、陈化时间为6 h时,处理得到的改性杉木吸水率相比未改性材提高65.93%。经过低浓度硅酸钠渗透改性后,杉木渗透性能相较于未改性材显著提高,且力学性能良好,因此在后续改性过程中相比未改性木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硅酸钠 浸渍改性 力学性能 渗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优化MaxEnt模型的细叶桢楠潜在适生区预测
8
作者 柴思雨 徐剑莹 +2 位作者 李铁华 姜小龙 张心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4-105,共12页
【目的】细叶桢楠Phoebe hui为我国特有珍贵用材树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物种。模拟全新世中期以来细叶桢楠适生地理区域变化,探讨其对历史气候变化的响应,预测未来地理分布格局,可为细叶桢楠的资源保护与培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细... 【目的】细叶桢楠Phoebe hui为我国特有珍贵用材树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物种。模拟全新世中期以来细叶桢楠适生地理区域变化,探讨其对历史气候变化的响应,预测未来地理分布格局,可为细叶桢楠的资源保护与培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细叶桢楠现存地理分布数据和气候因子,调用R语言Kuenm程序包,调整、优化MaxEnt预测模型的特征组合(FC)与正则化乘数(RM)进行建模;使用气候因子贡献率和刀切法检验评估影响细叶桢楠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模型结果的可靠性及精确性采用模型输出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评估,结合MaxEnt输出结果和ArcGIS软件获取细叶桢楠全新世中期到未来(2050s、2070s、2090s)不同气候情景(SSP2-4.5、SSP5-8.5)下适生区的地理分布,分析其未来分布中心的迁移趋势。【结果】模型优化结果显示,当RM为0.7、FC等于QH时,MaxEnt模型复杂度和过拟合程度低,模型预测准确性高。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AUC为(0.984±0.005),表明预测结果较好。基于气候因子贡献率和刀切法的评估结果,年降水量(贡献率为42.1%)、最冷季度的降水量(贡献率为15.7%)、最热季度的降水量(贡献率为9.9%)、最热季度的平均温度(贡献率为7.9%)、气温季节变动系数(贡献率为7.6%)、最冷月份的最低温度(贡献率为7.3%)和昼夜温差月均值(贡献率为6.1%)为细叶桢楠地理分布的主导限制因子。模型的预测结果显示,全新世中期至今细叶桢楠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及华中、华南少部分地区,整体适生区面积呈现下降的趋势;未来,细叶桢楠适生区面积仍不断缩减,分布中心有逐渐向北迁移的趋势,仅在重庆的武隆区、南川区,以及重庆与湖北西南部、云南与贵州西南部的交界区域有小面积的高适生区存在。【结论】优化后的MaxEnt模型可准确预测细叶桢楠的潜在地理分布区,其主要受降水和温度气候因子制约,降水因子起主导作用。全新世中期以来,细叶桢楠适宜分布区面积不断减少、破碎化,尤其在未来温室气体高排放浓度下更加明显。分布中心有从低纬度到高纬度迁移的趋势,种群灭绝风险较高,研究结果可为探究细叶桢楠响应气候变化机制提供理论参考,并根据其分布变化及迁移趋势探寻未来适宜生长地区,以降低灭绝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叶桢楠 潜在适生区 MaxEnt模型 主导气候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成分脱除对欧洲赤松褐腐初期降解机制的影响
9
作者 李燕 黄晨璞 +2 位作者 毛亚茹 袁丁玲 朱愿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6-165,共10页
【目的】褐腐菌致腐机制的研究集中于其对木材细胞壁组分的降解,但木材的物理、化学特性对其初期降解的影响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通过解析木材结构特征对褐腐初期降解机制的影响,深入理解褐腐菌的致腐机制,为木材防腐和生物质高效利用... 【目的】褐腐菌致腐机制的研究集中于其对木材细胞壁组分的降解,但木材的物理、化学特性对其初期降解的影响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通过解析木材结构特征对褐腐初期降解机制的影响,深入理解褐腐菌的致腐机制,为木材防腐和生物质高效利用提供科学指导。【方法】以欧洲赤松为研究对象,采用乙醇抽提(EE)、乙醇-亚氯酸钠处理(EE-SC)和水热处理(HT),分别制备低抽提物、低木质素和低半纤维素特征的木材试件。选用密黏褶菌开展褐腐测试,结合SEM、FTIR、XRD等表征技术,研究不同腐朽阶段欧洲赤松试件外观形貌、表面菌丝生长情况、质量损失率以及主要组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的变化,深入解析不同特征木材褐腐初期的降解机制。【结果】通过乙醇抽提、乙醇-亚氯酸钠处理和水热处理,分别构建了具有低抽提物、低木质素及低半纤维素特征的木材试件。由质量损失率、宏微观结构、化学组分等结果可知,在褐腐测试过程中,不同处理组木材试件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降解,其中低抽提物木材试件的降解程度与对照组相近,而低木质素和低半纤维素木材试件的菌丝生长量及细胞壁降解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在褐腐15 d时,所有处理组试件中半纤维素相对含量增加,表明此阶段半纤维素的相对保留度高于其他组分,由此推测半纤维素可能并非褐腐菌的最优碳源,其降解作用主要是破坏细胞壁结构完整性。【结论】抽提物的脱除对褐腐初期木材降解速率无显著影响,而木质素或半纤维素的选择性脱除则显著加速了木材褐腐初期降解进程。在褐腐菌降解初期,半纤维素降解破坏细胞壁结构屏障,为纤维素降解提供通道。这揭示了褐腐菌利用木材资源的策略,为理解其降解机制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从木材结构-降解响应关联新视角,深入解析木材腐朽机制,为开发细胞壁靶向调控的绿色防腐技术和生物质高效转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材腐朽 木材防腐 褐腐菌 降解 木材成分脱除 半纤维素 木质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