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香豆素的合成、应用及其理论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孙丽 胡云楚 +1 位作者 唐智勇 苏燕艳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0年第2期264-269,共6页
香豆素的骨架合成除了Perkin法外,还有Reimer-Tiemann法;采用间苯二酚与3-乙氧亚甲基乙酰乙酸乙酯在乙醇钠存在下环合得到3-乙酰基香豆素,再与取代尿素缩合,可以得到一系列3-取代香豆素;Pechmann反应法是制备4-取代香豆素最常用的方法... 香豆素的骨架合成除了Perkin法外,还有Reimer-Tiemann法;采用间苯二酚与3-乙氧亚甲基乙酰乙酸乙酯在乙醇钠存在下环合得到3-乙酰基香豆素,再与取代尿素缩合,可以得到一系列3-取代香豆素;Pechmann反应法是制备4-取代香豆素最常用的方法。离子液体应用于香豆素类化合物合成,产品易于分离;固体超强酸和负载型催化剂,以及微波用于香豆素的合成,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反应效率,而且无需使用溶剂、后处理简单,符合绿色环保要求。密度泛函理论已成功用于预测反应动力学特性和香豆素的电子结构和光谱特性,可以有效地减少香豆素合成和应用中的盲目性和不必要的浪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豆素 合成 应用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叶乙醇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9
2
作者 李姣娟 黄克瀛 +1 位作者 龚建良 马伟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2008年第2期82-86,共5页
用二苯基苦基肼自由基(DPPH.)法测定了油茶叶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并与芦丁、二丁基羟基甲苯(BHT)进行了比较,在波长517nm、反应时间40min的条件下测定了DPPH.的清除率为50%时抗氧化剂的质量浓度(EC50)值。结果表明,油茶叶乙醇提取物... 用二苯基苦基肼自由基(DPPH.)法测定了油茶叶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并与芦丁、二丁基羟基甲苯(BHT)进行了比较,在波长517nm、反应时间40min的条件下测定了DPPH.的清除率为50%时抗氧化剂的质量浓度(EC50)值。结果表明,油茶叶乙醇提取物对DPPH.具有明显的清除作用,且随着油茶叶乙醇提取物纯化程度的提高,其清除能力也相应增强。测得油茶叶粗提物、油茶叶精提物、芦丁和BHT清除DPPH.的EC50值分别为12.19、6.765、9.481和37.53mg/L,清除DPPH.能力的大小顺序依次为油茶叶精提物>芦丁>油茶叶粗提物BH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叶 乙醇提取物 二苯基苦基肼自由基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桂叶总黄酮清除DPPH·自由基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李姣娟 周尽花 +1 位作者 戴瑜 黄克瀛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25-128,132,共5页
用DPPH.自由基检测法测定了川桂叶总黄酮清除自由基的生物活性。在波长为517 nm,反应时间45min的条件下测定了川桂叶总黄酮、芦丁和二丁基羟基甲苯(BHT)清除DPPH自由基的EC50值。结果表明,川桂叶总黄酮对DPPH.自由基具有明显的清除作用... 用DPPH.自由基检测法测定了川桂叶总黄酮清除自由基的生物活性。在波长为517 nm,反应时间45min的条件下测定了川桂叶总黄酮、芦丁和二丁基羟基甲苯(BHT)清除DPPH自由基的EC50值。结果表明,川桂叶总黄酮对DPPH.自由基具有明显的清除作用,川桂叶总黄酮、芦丁和BHT清除DPPH.自由基的EC50值分别为4.145 mg/L、9.650 mg/L、37.91 mg/L,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大小顺序为川桂叶总黄酮>芦丁>BH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化学 川桂 总黄酮 二苯代苦味肼基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酚A及四溴双酚A的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汤林 赵群金 +2 位作者 胡云楚 孙汉洲 王赛 《中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0-63,共4页
采用热分析方法(TG,DTA)、热分解气相色谱和红外光谱等联合手段,对双酚A(4-4'-二羟基二苯基丙烷)和四溴双酚A(2,2-二[3,5-二溴-4-羟基苯基]丙烷)的热稳定性及热分解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发现它们的稳定性和分解机理与取代基性质、... 采用热分析方法(TG,DTA)、热分解气相色谱和红外光谱等联合手段,对双酚A(4-4'-二羟基二苯基丙烷)和四溴双酚A(2,2-二[3,5-二溴-4-羟基苯基]丙烷)的热稳定性及热分解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发现它们的稳定性和分解机理与取代基性质、分子结构的对称性有明显关系,并对其稳定性、热解机理从电荷分布出发进行了理论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双酚A 四溴双酚A 热分解 TG DTA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个新型偶氮染料的合成、表征及其染色性能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余泽华 刘伟 +3 位作者 汤静芳 万晓巧 赵芳 赵莹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3-47,共5页
以4-硝基苯胺、2,4-二硝基-6-溴苯胺和2-氨基-3,5-二硝基噻吩为重氮组份,以2-N,N-二(乙酸甲酯基)氨基-4-乙酰氨基苯甲醚为偶合组份,经重氮化-偶合反应合成了3个新型偶氮染料,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等对其进行... 以4-硝基苯胺、2,4-二硝基-6-溴苯胺和2-氨基-3,5-二硝基噻吩为重氮组份,以2-N,N-二(乙酸甲酯基)氨基-4-乙酰氨基苯甲醚为偶合组份,经重氮化-偶合反应合成了3个新型偶氮染料,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等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并研究了它们在涤纶织物、乙基化改性木粉和苄基化改性木粉上的染色性能.结果表明:3个偶氮染料均为目标产物,最大可见吸收波长分别为520、570和609 nm(DMF),摩尔吸光系数均大于104;它们在涤纶织物上染色的色光分别为红色,蓝色和绿色,在乙基化改性木粉和苄基化改性木粉上染色的色光与染色涤纶织物的色光近似,染色样品均具有高水洗牢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氮化-偶合反应 分散染料 染色 木材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桂叶总黄酮对油脂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李姣娟 戴瑜 +1 位作者 周尽花 黄克瀛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34-137,共4页
以过氧化值为指标,采用烘箱法研究了川桂叶总黄酮对猪油的抗氧化活性,并对加热回流法和微波法两种不同方法提取的川桂叶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川桂叶总黄酮对猪油的氧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随着其添加量的增大,... 以过氧化值为指标,采用烘箱法研究了川桂叶总黄酮对猪油的抗氧化活性,并对加热回流法和微波法两种不同方法提取的川桂叶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川桂叶总黄酮对猪油的氧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随着其添加量的增大,抗氧化效果明显增强。加热回流法提取得到的川桂叶黄酮样品I、微波法提取得到的川桂叶黄酮样品II、芦丁和BHT对猪油的抗氧化能力大小顺序为:BHT>黄酮样品I>黄酮样品II>芦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桂叶 总黄酮 猪油 油脂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氰乙基系列分散染料的合成及染色性能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刘伟 赵莹 +2 位作者 赵芳 余泽华 万晓巧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6-51,共6页
以8个芳香胺为重氮组分,N,N-二氰乙基间氯苯胺为偶合组分,经重氮化、偶合反应合成了8个双氰乙基系列偶氮分散染料,用UV-Vis、IR、1HNMR、MS和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探索了它们在涤纶织物和乙酰化杉木粉上的染色性能.结果表明:4个... 以8个芳香胺为重氮组分,N,N-二氰乙基间氯苯胺为偶合组分,经重氮化、偶合反应合成了8个双氰乙基系列偶氮分散染料,用UV-Vis、IR、1HNMR、MS和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探索了它们在涤纶织物和乙酰化杉木粉上的染色性能.结果表明:4个杂环偶氮分散染料最大可见吸收波长在416~578 nm,体现出较宽的色谱范围,染色涤纶织物色光分别为黄色、艳红色、紫红色和蓝色,且具有高皂洗(粘)色牢度和高日晒牢度;而4个非杂环偶氮分散染料最大可见吸收波长在449~510 nm,体现出较窄的色谱范围,染色涤纶织物色光为桔黄色或红色,同样具有高水洗牢度和高日晒牢度.同时,用合成的8个偶氮分散染料对乙酰化杉木粉进行染色,染色乙酰化杉木粉的色光与对应染料染色涤纶织物的色光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 N-二氰乙基间氯苯胺 偶氮分散染料 染色 最大可见吸收波长 染色牢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NE法研究聚磷酸铵和硼酸对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阻燃作用 被引量:8
8
作者 王梅 胡云楚 袁利萍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8-91,95,共5页
采用锥形量热法研究了聚磷酸铵(APP)、硼酸及由这两者组成的复配阻燃剂对环氧树脂(EP)复合材料燃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PP可使EP复合材料燃烧时的热释放量和烟释放量大大降低,到495 s时累积热释放量为27.3 MJ/m2,烟产生速率为2 243 m... 采用锥形量热法研究了聚磷酸铵(APP)、硼酸及由这两者组成的复配阻燃剂对环氧树脂(EP)复合材料燃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PP可使EP复合材料燃烧时的热释放量和烟释放量大大降低,到495 s时累积热释放量为27.3 MJ/m2,烟产生速率为2 243 m2/m2,与未阻燃EP复合材料相比分别下降了37%和49%,阻燃抑烟效果显著;硼酸推迟EP复合材料热解时间,延缓了烟尘和有毒气体的释放;APP与硼酸之间存在着协同阻燃作用,APP在燃烧前期催化EP成炭,硼酸降低燃烧后期的累积热释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量热法 阻燃 环氧树脂 聚磷酸铵 硼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桐油制备生物柴油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孙汉洲 杜勋军 +1 位作者 谭晓风 章怀云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34-137,共4页
油桐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分别采用单因素法和正交试验法研究了桐油合成生物柴油的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桐油制备生物柴油的适宜工艺条件为醇油摩尔比8∶1,反应时间80 min,反应温度40℃,催化剂NaOH用量为油重的0.7%。按此工艺... 油桐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分别采用单因素法和正交试验法研究了桐油合成生物柴油的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桐油制备生物柴油的适宜工艺条件为醇油摩尔比8∶1,反应时间80 min,反应温度40℃,催化剂NaOH用量为油重的0.7%。按此工艺生物柴油的收率可达9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油 生物柴油 酯交换 甲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方法提取川桂叶挥发油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姣娟 黄克瀛 +1 位作者 龚建良 文瑞芝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4-108,共5页
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SFE-CO2)和水蒸气蒸馏法(SD)从川桂叶中提取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所得挥发油存在较大差别,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得到挥发油的产率为1.6%,主... 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SFE-CO2)和水蒸气蒸馏法(SD)从川桂叶中提取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所得挥发油存在较大差别,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得到挥发油的产率为1.6%,主要成分是香豆素(32.5%),芳樟醇(19.9%),棕榈酸(10.4%),而水蒸气蒸馏法得到挥发油的产率为0.9%,主要成分是芳樟醇(69.0%)、丁香烯(4.6%)、氧化丁香烯(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桂叶 挥发油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 水蒸气蒸馏 气相色谱-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法提取油茶叶总黄酮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龚建良 李姣娟 陈丛瑾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5期11372-11374,共3页
[目的]为油茶资源的高效开发和综合利用提供一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微波法提取油茶叶中的总黄酮,探讨了乙醇浓度、固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等因素对总黄酮得率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 [目的]为油茶资源的高效开发和综合利用提供一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微波法提取油茶叶中的总黄酮,探讨了乙醇浓度、固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等因素对总黄酮得率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在单因素试验中,油茶叶总黄酮得率随微波作用时间的增加先升后降,随着乙醇浓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但过高温度会使得率降低。正交试验、方差分析及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4个因素对总黄酮得率的影响大小依次为:乙醇浓度>提取温度>固液比>提取时间。微波法提取油茶叶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用50%乙醇,固液比1∶20,在80℃条件下提取8min,连续提取2次,总黄酮得率为48.53mg/g。[结论]微波提取法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叶 总黄酮 微波提取 最佳提取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硒豆腐生产过程中硒分布特性及废水综合利用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叶翠层 赵良忠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68-173,共6页
目的:确定以不同含硒量的大豆为原料生产豆腐过程中硒分布特性;研究利用黄浆水乳酸发酵法生产富硒豆清蛋白酸菌乳饮料的可行性。方法:硒分析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富硒豆清蛋白饮料生产采用乳酸菌发酵法。结果:以硒含量分别为0... 目的:确定以不同含硒量的大豆为原料生产豆腐过程中硒分布特性;研究利用黄浆水乳酸发酵法生产富硒豆清蛋白酸菌乳饮料的可行性。方法:硒分析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富硒豆清蛋白饮料生产采用乳酸菌发酵法。结果:以硒含量分别为0.697、2.561、2.801mg/kg的大豆为原料生产得到的豆腐、黄浆水、豆渣的硒含量分别为:0.082、0.205、0.138mg/kg;0.462、0.760、0.507mg/kg和0.532、0.764、0.542mg/kg。豆腐生产过程中,以低硒大豆为原料生产豆腐,硒总回收率为75.59%,采用富硒大豆为原料生产,硒的回收率分别达到87.37%、87.20%,生产过程中豆腐、黄浆水和豆渣中硒含量占总回收硒的比率分别为39.1%~49.7%、23.92%~29.89%、26.1%~30.92%。利用富硒大豆为原料生产豆腐过程中产生的黄浆水可生产出富硒乳酸豆清蛋白饮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豆腐 分布特性 富硒乳酸豆清蛋饮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桂叶和川桂枝中挥发油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姣娟 黄克瀛 +1 位作者 龚建良 文瑞芝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8期5412-5413,5416,共3页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川桂叶和嫩枝中提取挥发油,出油率分别为1.1%和0.7%(V/W)。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川桂叶和川桂嫩枝挥发油的成分基本相同,但含量不同,川桂嫩枝挥发油的主要成分...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川桂叶和嫩枝中提取挥发油,出油率分别为1.1%和0.7%(V/W)。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川桂叶和川桂嫩枝挥发油的成分基本相同,但含量不同,川桂嫩枝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芳樟醇(48.76%)、石竹烯(6.885%)、氧化石竹烯(6.141%)、醋酸龙脑酯(4.867%),而川桂叶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芳樟醇(69.018%)、石竹烯(4.578%),氧化石竹烯(2.717%)和醋酸龙脑酯(1.9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桂 挥发油 气相色谱-质谱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栀子黄色素提取与纯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辛莎 杜勋军 +1 位作者 郭亚平 孙汉洲 《经济林研究》 2010年第4期125-128,共4页
栀子黄色素具有清热祛火、凉血利胆、降低胆固醇和抗癌保健等功效,是一种品质优良的天然色素,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为给栀子资源的充分利用与栀子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就栀子黄色素的提取与精制纯化的研究情况与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栀子黄色素具有清热祛火、凉血利胆、降低胆固醇和抗癌保健等功效,是一种品质优良的天然色素,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为给栀子资源的充分利用与栀子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就栀子黄色素的提取与精制纯化的研究情况与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栀子黄色素生产工艺的研究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栀子黄色素 提取 纯化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铱配合物有机电致磷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自知 胡云楚 李水芳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2-35,共4页
铱配合物是最重要的有机电致磷光材料之一,不同结构的铱配合物可以发出绿色、红色和蓝色等颜色的磷光,甚至颜色可调,从而实现全彩色电致发光。量子化学计算对于开发高效电致磷光材料具有重要的作用。分子设计、配体修饰等将是提高电致... 铱配合物是最重要的有机电致磷光材料之一,不同结构的铱配合物可以发出绿色、红色和蓝色等颜色的磷光,甚至颜色可调,从而实现全彩色电致发光。量子化学计算对于开发高效电致磷光材料具有重要的作用。分子设计、配体修饰等将是提高电致磷光材料发光效率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致磷光材料 铱配合物 量子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油精炼副产物皂脚制备生物柴油的研究
16
作者 杜勋军 辛莎 +3 位作者 王烨 吴宇雄 孙汉洲 钟海雁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0年第11期1617-1619,共3页
以茶油精炼副产物皂脚和甲醇为原料,NaOH为催化剂,经酯交换合成生物柴油,研究了工艺条件对皂脚合成生物柴油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工艺条件为:醇油摩尔比为5∶1,反应时间为30 min,反应温度为30℃,催化剂NaOH用量为油重的0.7%,反... 以茶油精炼副产物皂脚和甲醇为原料,NaOH为催化剂,经酯交换合成生物柴油,研究了工艺条件对皂脚合成生物柴油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工艺条件为:醇油摩尔比为5∶1,反应时间为30 min,反应温度为30℃,催化剂NaOH用量为油重的0.7%,反应收率为9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柴油 茶油 皂脚 酯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超临界流体-夹带剂法从南方红豆杉中萃取10-脱乙酰巴卡丁Ⅲ的工艺条件研究
17
作者 叶翠层 赵良忠 夏湘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342-345,共4页
目的:研究用乙醇作夹带剂,采用CO2超临界法从南方红豆杉中萃取10-脱乙酰巴卡丁Ⅲ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探讨萃取时间、压力、温度、夹带剂用量对从南方红豆杉中萃取10-脱乙酰巴卡丁Ⅲ的影响;结果:CO2超临界流体-夹带剂法... 目的:研究用乙醇作夹带剂,采用CO2超临界法从南方红豆杉中萃取10-脱乙酰巴卡丁Ⅲ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探讨萃取时间、压力、温度、夹带剂用量对从南方红豆杉中萃取10-脱乙酰巴卡丁Ⅲ的影响;结果:CO2超临界流体-夹带剂法从南方红豆杉中提取的10-脱乙酰巴卡丁Ⅲ的最佳工艺条件是萃取压力20MPa、萃取温度50℃、萃取时间150min、夹带剂用量为20ml/200g原料。此条件下萃取率最高可达到443.342μ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红豆杉 10-脱乙酰巴卡丁Ⅲ CO2超临界流体 夹带剂 工艺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C催化合成对氨基苯甲醚 被引量:6
18
作者 叶翠层 殷作虎 +2 位作者 高海丽 孟维 孙汉洲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60-162,共3页
对氨基苯甲醚是一种医药和染料的重要中间体.研究以Pd/C催化剂催化水合肼还原对硝基苯甲醚合成对氨基苯甲醚的工艺.结果表明:对0.05 mol的对硝基苯甲醚,反应介质为异丙醇,反应温度为70℃,物料比为n(对硝基苯甲醚)∶n(水合肼)=1∶4,反应... 对氨基苯甲醚是一种医药和染料的重要中间体.研究以Pd/C催化剂催化水合肼还原对硝基苯甲醚合成对氨基苯甲醚的工艺.结果表明:对0.05 mol的对硝基苯甲醚,反应介质为异丙醇,反应温度为70℃,物料比为n(对硝基苯甲醚)∶n(水合肼)=1∶4,反应时间为130 min,产率为88.45%.产物经熔点测定、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确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工业 对氨基苯甲醚 对硝基苯甲醚 水合肼 还原 PD/C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环-双氰乙基系列分散染料的合成、表征及染色性能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伟 赵莹 +2 位作者 余泽华 李文兰 万晓巧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90-595,共6页
以4个杂环芳香胺为重氮组分,3个N,N-二氰乙基芳香胺为偶合组分,经重氮化、偶合反应合成了12个杂环-双氰乙基系列偶氮物;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氢谱等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还考察了它们在涤纶织物、乙酰化杉改性木粉... 以4个杂环芳香胺为重氮组分,3个N,N-二氰乙基芳香胺为偶合组分,经重氮化、偶合反应合成了12个杂环-双氰乙基系列偶氮物;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氢谱等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还考察了它们在涤纶织物、乙酰化杉改性木粉和氰乙基化改性木粉上的染色性能.结果表明,12个偶氮物为目标产物,在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中的最大可见吸收波长为417~621 nm,摩尔吸光系数均大于104.这些化合物染色涤纶织物的色光分属黄色、红色、紫红色和蓝色系列,并具有高水洗牢度和高日晒牢度;染色乙酰化木粉和氰乙基木粉的色光和水洗牢度与染色涤纶织物相近.这12个分散染料具有色谱范围广、色泽鲜艳、高发色强度和高牢度等特点,可用于多种纤维的染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散染料 染色 氰乙基 杂环芳香胺 改性木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中痕量苯酚的微波萃取气相色谱分析 被引量:14
20
作者 谭晓燕 黎国兰 +1 位作者 李松 赵莹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067-1069,共3页
A method of microwave-assisted extrac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 for determination of trace phenol in water was established.The conditions of microwave extraction and derivation were optimized.Acetone-cyclohexane(1∶1... A method of microwave-assisted extrac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 for determination of trace phenol in water was established.The conditions of microwave extraction and derivation were optimized.Acetone-cyclohexane(1∶1) mixture was used as extracting agent for water sample containing phenol and acetic anhydride was employed for the direct acetylation of phenol.Petroleum ether was used as the extracting agent to extract the derivative of phenol.Detection was carried out in GC-FID equipped with DB-17(30 m×0.53 mm×1.0 μm) capillary column.The detection limit of the proposed method was found to be 0.01μg.L-1.Recoveries were in the range of 86.8%~99.2% with RSD of 4.2%.This method has proved to be high sensitive,efficient and accur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法 微波萃取 苯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