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1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碳纳米管的纯化──电化学氧化法 被引量:20
1
作者 杨占红 吴浩青 +1 位作者 李晶 李新海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46-449,共4页
用电化学氧化法对碳纳米管进行纯化 ,从稳态极化曲线出发 ,对反应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考察了支持电解质、电流密度、时间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 ,确定了最佳实验条件 ,同时对纯化机理进行了解释 .
关键词 碳纳米管 纯化 电化学氧化法 纯化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粉末上化学镀镍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尹周澜 郭淑玲 周建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1998年第4期46-49,共4页
对石墨粉末进行了表面化学镀镍研究,经表面处理后,再在碱性溶液中进行化学镀镍处理。
关键词 石墨粉末 化学镀 复合材料 镀镍 电镀 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酸盐型三价铬电镀液电化学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王先友 蒋汉瀛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1995年第4期17-20,共4页
研究了甲酸盐型三价铬镀液的电化学特性,通过循环伏安、动电位扫描、恒电位电镀、恒电流电镀证实了Cr^(3+)在电位负于—1.3V后开始还原为Cr,在-0.9V~-1.3V之间还原为Cr^(2+),Cr^(2+)是暂时的,在溶液中极不稳定.但能加速配体交换反应。... 研究了甲酸盐型三价铬镀液的电化学特性,通过循环伏安、动电位扫描、恒电位电镀、恒电流电镀证实了Cr^(3+)在电位负于—1.3V后开始还原为Cr,在-0.9V~-1.3V之间还原为Cr^(2+),Cr^(2+)是暂时的,在溶液中极不稳定.但能加速配体交换反应。讨论了Cr^(3+)电沉积的电极过程和镀层不能加厚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酸盐型镀液 镀铬 电化学 电镀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铁矿的电化学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杨松青 蒋汉瀛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735-739,共5页
黄铁矿的化学式为FeS_2,Fe^(2+)-S_2^(2-)以离子键为主,也有一定的金属键成份,具有良好的导电性。黄铁矿的结构不算复杂,但它的电极反应很复杂,文献中有不同的看法。如认为阳极反应生成Fe^(3+)和SO_4^(2-),没有Fe^(2+)和S°,也有的... 黄铁矿的化学式为FeS_2,Fe^(2+)-S_2^(2-)以离子键为主,也有一定的金属键成份,具有良好的导电性。黄铁矿的结构不算复杂,但它的电极反应很复杂,文献中有不同的看法。如认为阳极反应生成Fe^(3+)和SO_4^(2-),没有Fe^(2+)和S°,也有的认为阳极氧化产物是Fe^(2+)、S°及少量HSO_4^-,HSO_4^-是通过硫的纯化学氧化所得。至于反应机理就更难以取得一致的意见。本文在总结阳极与阴极过程实验事实的基础上,报告黄铁矿第一步阳极反应与阴极反应的动力学参数并探讨电极反应的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铁矿 电化学 阳极过程 阴极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活性高聚物材料聚苯胺及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黄可龙 陈振华 黄培云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9-42,共4页
对具有电化学活性的高聚物聚苯胺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了概述,着重介绍了聚苯胺的合成方法,结构特征与导电机制,电化学特性及潜在的应用前景。参考文献59篇。
关键词 导电高聚物 聚苯胺 结构特征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变观念,促进基础化学实验课的改革 被引量:1
6
作者 关鲁雄 邓珍灵 +1 位作者 李元高 赖德勇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1998年第2期51-52,55,共3页
关键词 课程改革 实验教学 基础化学实验课 化学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炼铜炉渣的物理化学性质 被引量:1
7
作者 孙铭良 罗远辉 《有色金属》 CSCD 1993年第3期53-58,共6页
本文研究了工业闪速炉渣和贫化电炉渣的物理化学性质。采用目测变温法测定了二者的熔点;采用气泡最大压力法(BMP法)联合测定了二者的密度和表面张力;采用内圆柱体转动法测定了贫化电炉渣的粘度系数,并计算出了其在低温及高温区间的粘滞... 本文研究了工业闪速炉渣和贫化电炉渣的物理化学性质。采用目测变温法测定了二者的熔点;采用气泡最大压力法(BMP法)联合测定了二者的密度和表面张力;采用内圆柱体转动法测定了贫化电炉渣的粘度系数,并计算出了其在低温及高温区间的粘滞活化能。 基于有关理论和文献,本文对炼铜炉渣的化学组成与其物理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作出了合理解释,获得了有工业应用价值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炉渣 闪速熔炼 贫化电炉 熔点 密度 表面张力 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氟高温超导体的化学问题
8
作者 高孝恢 肖慎修 陈天朗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1996年第1期24-30,共7页
在综述掺氟高温超导体的主要类型与性质的基础上,分析了其中存在的无机结构及固态合成的化学动力学问题,探讨制备新型掺氟及全氟化物的高温超导体的可能性。
关键词 高温超导体 掺氟 结构化学 相形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_2S阳极溶解热电化学研究
9
作者 张平民 胡国强 +1 位作者 方正 张衡中 《中南矿冶学院学报》 CSCD 1994年第1期126-131,共6页
用循环伏安测温(CVT)热电化学方法首次研究了Cu_2S阳极溶解过程;实测得Cu_2S阳极过程的熵变△rS_m与根据热力学数据计算所得到的电极反应Cu_2S=CuS+Cu ̄(2+)+2e的熵变值相符;实验的塔费尔(T... 用循环伏安测温(CVT)热电化学方法首次研究了Cu_2S阳极溶解过程;实测得Cu_2S阳极过程的熵变△rS_m与根据热力学数据计算所得到的电极反应Cu_2S=CuS+Cu ̄(2+)+2e的熵变值相符;实验的塔费尔(Tafel)斜率b与按迟缓放电机理所导出的Tafel斜率b的理论计算值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化学 电化学 硫化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_yO_x-SiO_2型硅酸盐熔体聚合平衡常数K_(11)的量子化学估算
10
作者 尹周澜 高孝恢 刘洪霖 《中南矿冶学院学报》 CSCD 1993年第6期831-836,共6页
在我们对硅酸盐中Si-O^(br)键、Si-O^(ter)键强度及金属离子对Si—O键影响的量子化学研究基础上,提出一个分段估算M_yO_x-SiO_2型二元硅酸盐熔体聚合平衡常数K_(11)的新方法,不仅可以较准确地计算出任意体系的K_(11),而且物理意义较明确... 在我们对硅酸盐中Si-O^(br)键、Si-O^(ter)键强度及金属离子对Si—O键影响的量子化学研究基础上,提出一个分段估算M_yO_x-SiO_2型二元硅酸盐熔体聚合平衡常数K_(11)的新方法,不仅可以较准确地计算出任意体系的K_(11),而且物理意义较明确,结果将对硅酸盐材料、地球化学、火法冶金等领域的研究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化学 硅酸盐熔体 聚合平衡常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EDTA-Cu^(2+)体系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习纯 《湿法冶金》 1995年第2期56-59,共4页
本文采用Pt/I_2/I ̄-电极电滴定法,系统地研究了,I ̄-EDTA-Cu ̄2+体系在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平衡,提出了用Cu ̄2+盐返滴法和Na_2S_2O_3滴定法测定Ni ̄2+Sn ̄4+等金属离子的新方法,为多元素... 本文采用Pt/I_2/I ̄-电极电滴定法,系统地研究了,I ̄-EDTA-Cu ̄2+体系在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平衡,提出了用Cu ̄2+盐返滴法和Na_2S_2O_3滴定法测定Ni ̄2+Sn ̄4+等金属离子的新方法,为多元素(如Cu-Sn、Cu-Ni、Cu-Ni-Fe等)连续测定提供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平衡 电位滴定 分析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电化学方法研究Ni_3S_2阳极溶解机理 被引量:3
12
作者 黄胜堂 方正 +1 位作者 张平民 张衡中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1994年第4期30-33,共4页
以热敏电阻作测温元件,采用差示-伏安-测温技术(DVT),研究了Ni3S2在硫酸盐溶液中阳极溶解过程机理。结果表明:Ni3S2阳极溶解是分不同电位区、不同反应完成的连串反应电极过程,具有不可逆电极过程特征。
关键词 电极过程 电化学 阳极溶解 硫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相五钼酸铵的制备及其化学性质 被引量:1
13
作者 岳伟 尹周澜 +1 位作者 陈启元 张衡中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98-200,共3页
介绍了以多相仲钼酸铵为原料,利用其热分解性质制备单相五钼酸铵的新方法.用X射线衍射分析、差热分析、热重分析、光谱分析及化学定量分析,研究了单相五钼酸铵的化学性质.结果表明,所制备的五钼酸铵在加热过程中发生热分解反应。
关键词 钼酸铵 单相五钼酸铵 制备 化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CN)_6^(3-)/Fe(CN)_6~)4-)与Ag/AgNO_3体系的热电化学研究
14
作者 王少芬 方正 杨春明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62-165,共4页
用差示测温技术测定了Fe(CN)3-6/Fe(CN)4-6体系及Ag/AgNO3体系阳极过程的热效应,实验中采用热敏电阻测定电极表面的温度变化,利用电流、电极电位、温差和极化时间等数据,运用热电化学基本方程得出电极反... 用差示测温技术测定了Fe(CN)3-6/Fe(CN)4-6体系及Ag/AgNO3体系阳极过程的热效应,实验中采用热敏电阻测定电极表面的温度变化,利用电流、电极电位、温差和极化时间等数据,运用热电化学基本方程得出电极反应的焓变值.实验结果表明,由热电化学方法决定的焓变与由相对应的离子的热力学数据计算得来的焓变的差值为一恒定值,进一步得出298.15K下标准氢电极反应的绝对熵值为88.4J·K-1·mo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电化学 电极过程热 电极 Ag/AgNO3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_2(SO_4)_3·xH_2O催化制备尼泊金酯 被引量:52
15
作者 刘勇 成本诚 易伦 《精细化工》 CAS CSCD 1994年第1期7-10,共4页
研究了以Fe_2(SO_4·xH_2O为固体催化剂,由对羟基苯甲酸和丁醇制备对羟基苯甲酸丁酯,讨论了催化酯化的各种影响因素。与硫酸催化相比,Fe_2(SO_4)_3·xH_2O用量少、反应时间短,产率较高而废... 研究了以Fe_2(SO_4·xH_2O为固体催化剂,由对羟基苯甲酸和丁醇制备对羟基苯甲酸丁酯,讨论了催化酯化的各种影响因素。与硫酸催化相比,Fe_2(SO_4)_3·xH_2O用量少、反应时间短,产率较高而废水减少。此法同样可制备对羟基苯甲酸丙酯,但对于用沸点低的甲醇和乙醇制备相应的酯则产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羟基 苯甲酸酯 催化剂 催化 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锰锌铁氧体纳米晶的水热法制备及热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0
16
作者 桑商斌 古映莹 黄可龙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7-29,共3页
通过加入添加剂经水热合成法制备了单相无硬团聚的 10~ 2 0nm锰锌铁氧体纳米晶 ,运用TEM ,XRD等进行了表征。引用热力学方法原理及相变理论分析了水热合成机理。以简化的数学模型讨论了晶体生长过程 ,晶体生长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分... 通过加入添加剂经水热合成法制备了单相无硬团聚的 10~ 2 0nm锰锌铁氧体纳米晶 ,运用TEM ,XRD等进行了表征。引用热力学方法原理及相变理论分析了水热合成机理。以简化的数学模型讨论了晶体生长过程 ,晶体生长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分别满足以下动力学方程 :D =1.2 9× 10 -9exp(-Q1/RT)t+ 8.0 4× 10 -9 t<t0D =5 .86× 10 -9exp(-Q2 /RT)t+ 10 .93× 10 -9 t>t0分别求出了晶体生长不同阶段的激活能 ,Q1=3 6.17kJ·mol-1,Q2 =5 0 .3 0kJ·mol-1。t0 与晶化温度有关 ,t0 =2 .89/[1.2 9exp(-Q1/RT) -5 .86exp(-Q2 /RT)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法 添加剂 锰锌铁氧体纳米晶 热动力学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热法制备PZT压电陶瓷粉体 被引量:16
17
作者 古映莹 戴恩斌 黄可龙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665-668,共4页
本文报道了水热法制备 P Z T 压电陶瓷粉体的研究结果, 给出了 P Z T 粉体的结晶性与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氢氧化钾添加量之间的关系, 用 X R D、 S E M 等测试手段分析了实验结果, 表明所得到的 P Z T粉体为四方晶... 本文报道了水热法制备 P Z T 压电陶瓷粉体的研究结果, 给出了 P Z T 粉体的结晶性与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氢氧化钾添加量之间的关系, 用 X R D、 S E M 等测试手段分析了实验结果, 表明所得到的 P Z T粉体为四方晶相钙钛矿结构, 粒子粒径为06 ~21μm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合成 PZT粉体 压电陶瓷 锆钛酸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固体酸催化合成柠檬酸三丁酯 被引量:36
18
作者 彭晟 冯才旺 +1 位作者 舒万艮 余溥澜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2期30-31,共2页
介绍固体酸ZrO_2-TiO_2/SO的制备及其对柠檬酸三丁酯合成的催化效果、确定了反应的工艺条件。
关键词 柠檬酸三丁酯 固体酸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溶性抗磨添加剂的研究 被引量:18
19
作者 易伦 成本诚 周春山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6-10,34,共6页
本文叙述了水溶性抗磨添加剂的发展和现状,总结了作者近年来的研究水溶性抗磨添加剂的工作,详细探讨了复配型体系,改性的二烷基二硫代磷酸盐体系,以及合成的α—硫代磷酸基羧酸体系在水溶液中的抗磨性能并进行了比较。作者认为用分子设... 本文叙述了水溶性抗磨添加剂的发展和现状,总结了作者近年来的研究水溶性抗磨添加剂的工作,详细探讨了复配型体系,改性的二烷基二硫代磷酸盐体系,以及合成的α—硫代磷酸基羧酸体系在水溶液中的抗磨性能并进行了比较。作者认为用分子设计方法去合成新的水溶性抗磨添加剂是发展和完善水基润滑液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 抗磨添加剂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十二烷基硫醇)锑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瞿龙 舒万艮 黄可龙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1993年第4期42-44,共3页
首次以三氧化二锑与自制的十二烷基硫醇反应,研究了三(十二烷基硫醇)锑的合成方法,同时将所合成的产品添加到聚氯乙烯(PVC)树脂中,采用DSC技术对制品的热稳定性能及其机理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十二烷基硫醇 锑有机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