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6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公共文化空间赋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论析
1
作者 曹清燕 王璞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9-14,共6页
公共文化空间赋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既是国家政策所促,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创新所需,更源于公共文化空间所具有的以公开性拓展教育空间场域、以共享性重塑集体交往形态、以共同性深化民族身份认同、以文化性夯实文明价值基底、以真实性驳... 公共文化空间赋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既是国家政策所促,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创新所需,更源于公共文化空间所具有的以公开性拓展教育空间场域、以共享性重塑集体交往形态、以共同性深化民族身份认同、以文化性夯实文明价值基底、以真实性驳斥历史虚无主义的独特优势。目前,公共文化空间赋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打卡”引流下教育意涵的流失、“单向”状态下教育互动的缺位、技术分化下沉浸体验的不足、机制不畅下合作力度的薄弱等问题。更好地推动公共文化空间赋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深度强化公共文化空间的爱国主义教育意涵,充分激活依托公共文化空间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自觉,持续优化依托公共文化空间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文化空间 赋能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式现代化对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的创新发展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方平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马克思现代化思想建立在批判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为无产阶级解放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提供重要理论依据。但受制于时代局限以及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实践走向破产,马克思现代化思想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与彰显。中国共产... 马克思现代化思想建立在批判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为无产阶级解放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提供重要理论依据。但受制于时代局限以及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实践走向破产,马克思现代化思想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与彰显。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现代化思想,成功开辟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对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的创造性发展主要表现在:在现代化的本质上,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实现对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的守正创新;在现代化的特征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共性”与“特性”的辩证统一,丰富了马克思关于东方国家现代化问题的相关思考;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上,突出中国共产党是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发展了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的理论宝库;在中国式现代化总体布局上,“五位一体”与“五大文明”统筹推进,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模式上,突破了“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的制度模式,改变了对市场经济的传统认知;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路径上,走和平与发展的新路,开辟了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的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 创造性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本主义治理逻辑的历史性考察——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 被引量:1
3
作者 王鸿宇 蓝江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8-167,共10页
政治经济学不仅是研究国民财富性质和原因的学问,也是以经济逻辑为基础的政治治理理论。对现代资产阶级社会进行最初理论研究的重商主义从流通领域的交换关系出发把金银货币看作财富的唯一形式,为了国民财富的增长和国家实力的增强,主... 政治经济学不仅是研究国民财富性质和原因的学问,也是以经济逻辑为基础的政治治理理论。对现代资产阶级社会进行最初理论研究的重商主义从流通领域的交换关系出发把金银货币看作财富的唯一形式,为了国民财富的增长和国家实力的增强,主张国家政治治理干预和控制社会经济生活,试图建构社会存在之“人为秩序”。当政治经济学从重农主义发展到亚当·斯密,生产领域中劳动的财富价值逐渐得到指认,自由的生产要求自由的交换与流通,反映在政治层面为“治理的自然主义”。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经济学催生了风险社会,并不断危及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考察资本主义治理谱系,不仅为厘清资本主义治理逻辑的历史嬗变提供了独特的审视路径,还有助于揭示政治经济学的隐秘治理效应,进而可以形成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总体性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主义治理 重商主义 重农主义 自由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竞争社会”中的“齿轮人”:马克思机器技术批判的历史隐喻
4
作者 代砚春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25,共11页
从马克思技术批判的视角来看,机器大工业生产建立了客观化的生产塑形和技术构序模式。“齿轮”不仅表现为机器技术体系具象化的功能性部件,还表征现代人在资本主义“竞争社会”中物性生存的历史性定在,即“齿轮人”在资本逻辑的“自由... 从马克思技术批判的视角来看,机器大工业生产建立了客观化的生产塑形和技术构序模式。“齿轮”不仅表现为机器技术体系具象化的功能性部件,还表征现代人在资本主义“竞争社会”中物性生存的历史性定在,即“齿轮人”在资本逻辑的“自由”驱动中展开在世竞争。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机制使“齿轮人”生成了三种面相:一是将“齿轮人”抛入随时被现代生产所舍弃的恐惧中,使其变成“经济上有用而政治上无害”的柔顺个体。二是用资本自由的幽灵性在场掩盖人的自由的空场,使“齿轮人”围绕资本制造的虚假自由空转。三是用现代性的“金钱–自由”幻象将“齿轮人”困在一种悖论式的“有意识的–无意识状态”中,使得竞争者“齿轮人”并未获得真正的自由。在消解“齿轮人”存在样态的方案中,“冷却说”拒绝技术演化,“加速说”赞同资本化的技术加速,二者都不能克服资本主义的“技术范式”。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技术应用的实践范本,它在制度保障的前提下追求技术发展和成果共享,从而演示了消解“齿轮人”生存、驯服资本的具体可能性,将现代化运动引向共产主义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竞争 “齿轮人” 资本权力 技术批判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的几个问题
5
作者 张卫良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6期178-181,共4页
马克思主义学院是为传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存在的,是为学生教育教学而建立的,其开展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等一切活动都必须依靠广大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必须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基础,坚持以学生为本,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系... 马克思主义学院是为传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存在的,是为学生教育教学而建立的,其开展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等一切活动都必须依靠广大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必须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基础,坚持以学生为本,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工程,全面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队伍的"榜样"、"能力"和"爱心"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教育 马克思主义研究 思政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弘扬“红船精神”,积极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被引量:8
6
作者 刘玖玲 彭升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73-176,共4页
弘扬"红船精神"与培育我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之间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红船精神"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提供精神资源;另一方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推动"红船精神"的继承与传播。新时期,加强青年马克思... 弘扬"红船精神"与培育我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之间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红船精神"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提供精神资源;另一方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推动"红船精神"的继承与传播。新时期,加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育,用"红船精神"引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信仰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船精神”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培养工程 培育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梦”: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的考察 被引量:6
7
作者 曾长秋 杨尚昆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共5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论述,是新世纪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其理论发轫:为了人民,其实现主体是广大人民,其价值取向是造福人民。中国梦的圆满成真,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力量,人民群众是根本保障,依法治国是制...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论述,是新世纪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其理论发轫:为了人民,其实现主体是广大人民,其价值取向是造福人民。中国梦的圆满成真,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力量,人民群众是根本保障,依法治国是制度堡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梦 马克思主义人学 哲学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转变:“加工”与“普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新解 被引量:4
8
作者 彭升 蒋建国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23,共10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总体过程包含了两个转变:第一个转变是"加工",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转变为具体,由深奥转变为通俗;第二个转变是"普及",即用具体化、通俗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人民,使其由被少数人...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总体过程包含了两个转变:第一个转变是"加工",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转变为具体,由深奥转变为通俗;第二个转变是"普及",即用具体化、通俗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人民,使其由被少数人掌握转变为被多数人掌握。这两个转变过程的主体和客体并不完全一致,两个转变也应该采用不同的形式,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完整的统一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加工 普及 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文化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 被引量:6
9
作者 胡凯 王灵芝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31,共5页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学理论的一次革命。文章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对网络文化进行了解读,梳理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网络文化的内在逻辑关系。认为网络文化是人之现实生成和存在的一种方式;网络文化...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学理论的一次革命。文章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对网络文化进行了解读,梳理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网络文化的内在逻辑关系。认为网络文化是人之现实生成和存在的一种方式;网络文化是人之实践方式转变的方法和途径;网络文化以人之全面自由发展为旨归,进而培育引向人之全面发展的网络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化 马克思主义人学 全面自由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政党外围组织:概念界定与辨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徐艳红 肖铁肩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16,共5页
马克思主义政党外围组织是一个颇具争议又富有深意的概念,在革命时期与和平时期有不同的含义。马克思主义政党外围组织具有角色和功能的双层性质,政治性、群众性及依附性是其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政党外围组织与社会团体、人民团体、群... 马克思主义政党外围组织是一个颇具争议又富有深意的概念,在革命时期与和平时期有不同的含义。马克思主义政党外围组织具有角色和功能的双层性质,政治性、群众性及依附性是其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政党外围组织与社会团体、人民团体、群众团体等是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一组概念,但现实的研究和使用过程中人们并没有对它们进行严格地区分。新时期我们不宜再用外围组织指称各类群团组织,但用学理的观点审视,党的群团组织仍属党的外围组织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政党 外围组织 概念界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幸福中国建设 被引量:2
11
作者 曾长秋 邱荷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4-9,127,共6页
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幸福感整体上得到提升。但是,由于极端个人主义幸福观抬头、贫富悬殊差距不断扩大、社会正义遭受拷问、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 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幸福感整体上得到提升。但是,由于极端个人主义幸福观抬头、贫富悬殊差距不断扩大、社会正义遭受拷问、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的影响,民众幸福感的提升并没有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具有科学性、人本性和生态性,揭示了幸福的内涵、本质和实现途径。建设"幸福中国"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幸福观体系;以人为本,关注和改善民生;建设生态文明,创建美丽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幸福中国 马克思主义 幸福观 以人为本 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赵必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 被引量:10
12
作者 曾长秋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7-102,共6页
介绍了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背景情况,湖南常德的赵必振在五四前期翻译了大量作品,积极传播社会主义,1902-1903年,赵必振在上海翻译出版了《近世社会主义》(上下册)、《二十世纪之怪物——帝国主义》、《广长舌... 介绍了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背景情况,湖南常德的赵必振在五四前期翻译了大量作品,积极传播社会主义,1902-1903年,赵必振在上海翻译出版了《近世社会主义》(上下册)、《二十世纪之怪物——帝国主义》、《广长舌》等二十余本日文著作,还翻译了具有爱国救亡作用的其他著作,把马克思主义学说和社会主义思想最早传播到中国来。赵必振一生,可以说他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早传播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必振 翻译《近世社会主义》 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述评 被引量:4
13
作者 胡凯 徐良春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5-47,51,共4页
建国60年来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分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初步建设阶段、"文化大革命期间"、改革开放30年三个阶段,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起点、内涵界定、途径方法及历... 建国60年来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分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初步建设阶段、"文化大革命期间"、改革开放30年三个阶段,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起点、内涵界定、途径方法及历史经验等领域并取得成果。但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和方法层面上依然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十月革命前的个人主体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肖铁肩 余国华 张相国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7-140,157,共5页
在中共建党以前,许多个人都不同程度地触摸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皮毛,甚至在一定意义上说做过某种贡献。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考察十月革命前这些个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联,分析他们自身的特征,理性地分析和扬弃他们的思想观点... 在中共建党以前,许多个人都不同程度地触摸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皮毛,甚至在一定意义上说做过某种贡献。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考察十月革命前这些个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联,分析他们自身的特征,理性地分析和扬弃他们的思想观点,正确认识个人主体成长的条件及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十月革命前 个人主体 特征 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五四时期个人主体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肖铁肩 李真真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1-125,共5页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考察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个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联,分析其自身特征、思想观点,认识其成长条件及作用。个人主体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需要克服其局限性,坚持正确的方向。
关键词 五四时期 个人主体 特征 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本主义社会的“形式上平等、实质上不平等”问题论析——兼比较马克思和罗尔斯的平等观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一壮 谢新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7-42,共6页
资本主义社会的"形式上的平等、实质上的不平等"意味着人们在权利上的平等、在后果上的不平等,在政治上的平等、在经济上的不平等。马克思和罗尔斯都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学说。马克思认为形式上的平等具有虚伪性,而强调实现... 资本主义社会的"形式上的平等、实质上的不平等"意味着人们在权利上的平等、在后果上的不平等,在政治上的平等、在经济上的不平等。马克思和罗尔斯都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学说。马克思认为形式上的平等具有虚伪性,而强调实现实质上的平等,即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为此,他提出了以改变生产方式来改变分配方式的社会革命的道路。罗尔斯提出,首先保障形式上的平等即所有个人在基本自由和权利上的平等,然后在社会经济领域内采取照顾社会弱势群体的特殊政策,因而主张通过收入再分配来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的改良主义道路。在理论实质上,马克思注重社会集体利益的价值取向与罗尔斯注重个人自由权利的价值取向可以互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罗尔斯 平等 个人自由 社会利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研究综述 被引量:1
17
作者 曾长秋 周霞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0-64,共5页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大众化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提升。这十余年来,我国学术界在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背景、主要内容、基本措施、历史贡献等方面展开了归纳、...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大众化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提升。这十余年来,我国学术界在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背景、主要内容、基本措施、历史贡献等方面展开了归纳、梳理和分析,以期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一些经验和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研究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模式中的地位 被引量:6
18
作者 欧永宁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3-16,共4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模式的生成发展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从历史维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模式的建构之"本",它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模式"因何建构"的问题;从现实维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模式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模式的生成发展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从历史维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模式的建构之"本",它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模式"因何建构"的问题;从现实维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模式的成功之"道",它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模式"为何成功"的问题;从未来维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模式的发展之"脉",它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模式未来"如何发展"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模式 中国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学说发展史的历史贡献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浩斌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5期112-116,共5页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学说发展史的历史贡献有三:一是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学说包括其哲学基础、理论来源及其内容构成、精神实质的整体性把握;二是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发展史的概念命题,明确了其发展史的研究目的,凸现其发展史的基本线...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学说发展史的历史贡献有三:一是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学说包括其哲学基础、理论来源及其内容构成、精神实质的整体性把握;二是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发展史的概念命题,明确了其发展史的研究目的,凸现其发展史的基本线索,初步划分其发展史的历史阶段;三是系统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发展史的主要特点。指出在理论品格上,"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教条,不是什么一成不变的学说,而是活的行动指南";在运作机制上,随着具体的社会政治形势改变,"马克思主义这一活的学说的各个不同方面也就不能不分别提到首要地位";在策略原则上,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学说所涵括的社会主义意识"灌输"到广大无产阶级中去才能真正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历史发展。这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将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发展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列宁主义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宁 马克思主义学说 发展史 历史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本逻辑批判——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元问题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霞飞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8-32,共5页
资本逻辑批判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生成和推进的根源,它衍生了马克思理论的总体构架,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全过程。正是基于以上的观察和认识,资本逻辑批判成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元问题。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 资本逻辑批判 元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