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类型的CO_3^(2-)替换羟基磷灰石固溶体晶体化学FT-IR研究 被引量:30
1
作者 黄志良 王大伟 +2 位作者 刘羽 张昱 胥焕岩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69-474,共6页
利用FT-IR结合XRD对不同类型的CO32-替换磷灰石固溶体进行了晶体化学研究,结果表明:B型替换碳羟磷灰石(CHAP)的替换方式是犤CO3·OH犦四面体替换犤PO4犦四面体;A型替换CHAP的替换方式是犤CO3犦三角形配位体替换通道位置的OH-;AB混... 利用FT-IR结合XRD对不同类型的CO32-替换磷灰石固溶体进行了晶体化学研究,结果表明:B型替换碳羟磷灰石(CHAP)的替换方式是犤CO3·OH犦四面体替换犤PO4犦四面体;A型替换CHAP的替换方式是犤CO3犦三角形配位体替换通道位置的OH-;AB混合型替换CHAP的FT-IR谱中非对称伸缩振动ν3分裂为ν3-1、ν3F、ν3-4,高斯函数法拟合表明ν3F峰是A型替换的ν3-2与B型替换的ν3-3的叠合。当WCO2-33.34%时,随CO32-含量增加,A型替换量增大,替换指数(SI)增大,且当WCO2-3=3.34%时,SI达最大值,当3.34%<WCO2-37.52%时,随CO32-含量增加,SI减小,B型替换量增大,且当WCO2-3=7.52%时总固溶量饱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羟磷灰石 离子替换 固溶体 晶体化学 FT-IR 碳酸根 生物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张八岭构造带小庙山金矿容矿断裂构造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黄德志 戴塔根 +2 位作者 孔华 邱瑞龙 徐祥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9-74,共6页
张八岭构造带金矿包括蚀变构造岩型和石英脉型两类。两种类型金矿均完全受断裂控制。张八岭构造带内小庙山金矿断裂构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蚀变构造岩型金矿容矿断裂构造分带良好,成矿元素组合为Fe、Cu、Pb、Zn、Au、Ag、Mn、Th、V等,为... 张八岭构造带金矿包括蚀变构造岩型和石英脉型两类。两种类型金矿均完全受断裂控制。张八岭构造带内小庙山金矿断裂构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蚀变构造岩型金矿容矿断裂构造分带良好,成矿元素组合为Fe、Cu、Pb、Zn、Au、Ag、Mn、Th、V等,为带入组份。相斥组份有Na2O、CaO、SiO2、Ba和Sr,以及K,构造强度与SiO2、K2O、Na2O、CaO呈明显负相关。为蚀变反应的生成物组份,从构造带中迁出,其中K部分为斜长石蚀变矿物绢云母接纳。构造活动越强,成矿元素越富,相斥元素迁出量越多。反映了构造活动—蚀变作用—成矿作用三位一体的特征。石英脉型金矿容矿断裂缺乏构造分带,成矿元素组合为K、As、Rb、Au等,无明显组份带出。两种类型金矿断裂构造地球化学的差异是它们成矿机理不同的结果,蚀变构造岩型金矿成矿作用与蚀变反应有关,成矿流体化学环境的变化是导致Au的沉淀主要因素;石英脉型金矿Au的沉淀主要原因是成矿流体物理环境的显著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 构造地球化学 金矿床 容矿断裂 张八岭构造带 成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川口三角潭黑钨矿床控矿构造特征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被引量:13
3
作者 宋宏邦 黄满湘 +1 位作者 樊钟衡 孙振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1-54,共4页
本文从矿床特征入手,在对控矿构造进行具体分析的同时,论证了构造与成矿的时空关系,认为控矿断裂是由内接触带隆起部位的节理发展而成的;矿液致裂使含矿断裂规模进一步加大,矿液自接触带向下倒灌,因而矿化具逆向分带现象,矿体呈大脉状产... 本文从矿床特征入手,在对控矿构造进行具体分析的同时,论证了构造与成矿的时空关系,认为控矿断裂是由内接触带隆起部位的节理发展而成的;矿液致裂使含矿断裂规模进一步加大,矿液自接触带向下倒灌,因而矿化具逆向分带现象,矿体呈大脉状产出,矿床不具“五层楼”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 黑钨矿床 矿床特征 控矿构造 Q节理 矿液致裂 成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断裂带新生代构造演化 被引量:50
4
作者 施炜 刘源 +5 位作者 刘洋 陈鹏 陈龙 岑敏 黄兴富 李恒强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7,共17页
海原断裂带作为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变形最显著断裂带之一,记录了青藏高原向北东扩展的构造信息。在详细的构造测量基础上,初步提出海原断裂带新生代以来的古构造应力场序列,反演了其新生代构造演化历史。详细构造解析表明,海原断裂带新... 海原断裂带作为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变形最显著断裂带之一,记录了青藏高原向北东扩展的构造信息。在详细的构造测量基础上,初步提出海原断裂带新生代以来的古构造应力场序列,反演了其新生代构造演化历史。详细构造解析表明,海原断裂带新生代以来主要经历了5个构造演化历史阶段,即始新世—中新世NW SE向构造伸展与沉积盆地发育、中新世晚期—上新世NNE SSW向构造挤压与海原断裂带右行走滑活动、上新世末—早更新世NE SW向构造挤压与强烈褶皱逆冲活动、晚更新世晚期以来ENE WSW向构造伸展与断陷盆地发育、全新世以来NE SW向构造挤压作用与断裂带强烈左行走滑活动。变形分析表明海原断裂带现今地貌格局主要缘于上新世末—早更新世NE SW向强烈逆冲活动,后期ENE WSW向构造挤压作用导致断裂走滑活动,并改造了局部地貌,主要表现为沿断裂带发育一系列第四纪小型拉分盆地。该带新生代构造演化研究,为探讨青藏高原东北缘新构造演化提供了具体构造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海原断裂带 构造应力场 新生代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道离子替换磷灰石固溶体比较晶体化学XRD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黄志良 刘羽 +2 位作者 王大伟 张昱 胥焕岩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976-980,共5页
采用单相共沉淀法和隋性气体保护下的固相反应法制备了不同通道离子替换固溶体磷灰石犤X1-X2AP犦。利用XRD对通道离子替换磷灰石固溶体进行了比较晶体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晶胞参数随通道离子半径的增大,a0增大,c0反而减小,且OH-ClAP和F-O... 采用单相共沉淀法和隋性气体保护下的固相反应法制备了不同通道离子替换固溶体磷灰石犤X1-X2AP犦。利用XRD对通道离子替换磷灰石固溶体进行了比较晶体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晶胞参数随通道离子半径的增大,a0增大,c0反而减小,且OH-ClAP和F-OHAP变化呈线性关系,符合Vegard定律,而F-ClAP在富F-端的变化不呈线性关系;由于犤PO4犦四面体沿犤101犦方向的滑移,c0随a0的变化而变化,且c0-2与a0-2呈线性关系犤c0-2=-a0-2+3.2348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RD 医用生物材料 磷灰石 通道离子替换 固溶体 结构 比较晶体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磷灰石的去氟机理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黄志良 刘羽 +2 位作者 王大伟 张术根 陈露军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68-572,共5页
用固相反应法和sol- gel法合成了不同类型的磷灰石 (AP) ,并采用TEM、XRD、IR、BET比表面积法及静、动态吸附等方法研究了不同AP的比表面积、结晶度、晶胞参数、结晶尺寸、晶格缺陷度、Ca/P摩尔比和煅烧温度等与吸氟能力的关系。结果表... 用固相反应法和sol- gel法合成了不同类型的磷灰石 (AP) ,并采用TEM、XRD、IR、BET比表面积法及静、动态吸附等方法研究了不同AP的比表面积、结晶度、晶胞参数、结晶尺寸、晶格缺陷度、Ca/P摩尔比和煅烧温度等与吸氟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 :结晶度高、晶粒大的AP有较小的吸氟量 ,属表面单分子层化学络合吸附机理 ;酸活化的AP有较大的吸氟量 ,属溶解 -沉淀与沉淀物表面纳米尺寸效应吸附的复合去氟机理 ;具纳米尺寸的HAP在常温、常压、无二次污染、小于 11mg/L的低含氟浓度废水中且不酸化情况下有较大吸氟量 ,属纳米尺寸效应吸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 磷灰石 纳米 去氟机理 固相反应法 晶胞参数 比表面积 结晶度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方法制备的CO^(2-)_3替换磷灰石固溶体晶体化学的FTIR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黄志良 王大伟 +2 位作者 刘羽 张昱 胥焕岩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949-953,共5页
采用不同方法制备了CO2 -3替换的磷灰石固溶体 ,利用FTIR结合XRD对其进行了晶体化学研究 ,结果表明 :均相沉淀法制备的碳羟磷灰石 (CHAP)属B型替换且替换方式是 [CO3·OH]四面体替换 [PO4 ]四面体 ;固相离子交换法制备的CHAP属A型... 采用不同方法制备了CO2 -3替换的磷灰石固溶体 ,利用FTIR结合XRD对其进行了晶体化学研究 ,结果表明 :均相沉淀法制备的碳羟磷灰石 (CHAP)属B型替换且替换方式是 [CO3·OH]四面体替换 [PO4 ]四面体 ;固相离子交换法制备的CHAP属A型替换且替换方式是 [CO3]三角形配位体替换通道位置的OH- ;固相反应法制备的碳氟磷灰石 (CFAP)属B型替换 ,其替换方式是 [CO3·F]四面体替换 [PO4 ]四面体 ;sol gel法制备的CHAP属AB混合型替换 ,其Ψ3分裂为Ψ3 1 ,Ψ3F,Ψ3 4 。高斯函数法拟合表明Ψ3F 峰是A型替换的Ψ3 2 与B型替换的Ψ3 3的叠合。当WCO2 -3<3 34%时 ,随CO2 -3含量增加 ,A型替换量增大 ,且当WCO2 -3=3 34%时达最大值 ,当 3 34% <WCO2 -3<7 5 2 %时 ,随CO2 -3含量增加 ,B型替换量增大 ,且当WCO2 -3=7 5 2 %时亦到饱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 离子替换 固溶体 晶体化学 FTIR 碳酸根 人工骨材料 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原蛋白模板诱导片状纳米羟基磷灰石(HAP)的仿生合成 被引量:13
8
作者 黄志良 刘羽 +2 位作者 王大伟 张昱 胥焕岩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2002年第10期69-71,共3页
依据生物矿化作用原理,在动态条件下,通过仿生合成的方法,合成了具片状结晶的纳米羟基磷灰石(HAP);采用TEM,XRD,FTIR等手段对合成样品进行了形貌与结构表征;基于胶原蛋白的三级结构、动态合成条件、HAP结晶习性和表面活性剂功能对模板... 依据生物矿化作用原理,在动态条件下,通过仿生合成的方法,合成了具片状结晶的纳米羟基磷灰石(HAP);采用TEM,XRD,FTIR等手段对合成样品进行了形貌与结构表征;基于胶原蛋白的三级结构、动态合成条件、HAP结晶习性和表面活性剂功能对模板诱导仿生合成机理进行了分析;这一结果为具有生物相容性的优异力学性能的HAP生物功能材料的合成开创了一条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蛋白 羟基磷灰石 仿生合成 片状纳米晶 生物陶瓷 模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澜沧老厂红土型银锰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8
9
作者 陈百友 王增润 +2 位作者 彭省临 张映旭 陈伟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6-91,共6页
:本文概述了老厂红土型银锰矿床成矿地质背景、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提出本矿床总体属初生红土型银锰矿床,成矿作用主要与红土化作用有关,银锰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C2+3—P1碳酸盐岩,并将银锰次生富集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关键词 云南 红土型银锰矿床 地质特征 成矿规律 矿床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CHAP的替换结构及其相变、吸F^-行为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黄志良 刘羽 +4 位作者 张昱 魏军 何亚林 黄志良 王大伟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959-966,共8页
用sol-gel法制备了不同CO32-掺量的碳羟磷灰石(CHAP);采用FTIR、DTA、TG、XRD、TEM、晶粒密度测定、静态吸附等方法研究了CHAP的替换结构及其相变和吸F-行为.结果表明;CHAP属AB混合型替换结构;当WCO32-<3.34%时,随CO32-含量增加,R... 用sol-gel法制备了不同CO32-掺量的碳羟磷灰石(CHAP);采用FTIR、DTA、TG、XRD、TEM、晶粒密度测定、静态吸附等方法研究了CHAP的替换结构及其相变和吸F-行为.结果表明;CHAP属AB混合型替换结构;当WCO32-<3.34%时,随CO32-含量增加,RI增大,吸氟量减小,吸氟过程中有较强的优先吸附CO32-进入其晶格的能力,150~776℃脱CO32-相变为钙亏HAP,776℃时脱羟相变为TCP相;当WCO32-=3.34%时,RI达最大值,脱CO32-相变为正常配比HAP,在776℃时不发生脱羟相变;当3.34%<WCO32-≤7.52%时,随CO32-含量增加,RI减小,吸氟量增大,吸氟过程中有较强的优先吸附F-进入其晶格的能力而CO32-被交换出来,脱CO32-相变为钙盈HAP,在776℃时不发生脱羟相变;CHAP纳米晶有沿柱长方向的溶解行为,比纯HAP的吸氟量大2~3倍,表现出纳米尺度下的溶解-沉淀吸附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CHAP 替换结构 相变 纳米吸附 碳羟磷灰石 氟离子 人工骨 生物陶瓷 生物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评价 被引量:6
11
作者 杨明 潘长良 程赐胜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04-108,112,共6页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结合矿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建立了一套在"发展程度"、"发展效率"、"发展潜力"和"发展协调度"这4个准则下设涵盖经济、技术、资源与环境4大系统的34个具体指标组成的综合...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结合矿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建立了一套在"发展程度"、"发展效率"、"发展潜力"和"发展协调度"这4个准则下设涵盖经济、技术、资源与环境4大系统的34个具体指标组成的综合反映矿业发展态势的矿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并相应建立了评价指标、准则和目标的模糊三级递阶综合评价模型.运用本模型对我国有色金属矿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评价进行了实证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业 可持续发展 评价 模糊递阶评价模型 有色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东嵩溪银矿形成的区域地质背景、成矿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2
12
作者 郭锐 彭恩生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67-572,共6页
嵩溪银矿位于粤东晚古生代梅县-惠阳坳陷带的北段,晚侏罗世陆相火山岩盆地的边缘。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研究表明,晚侏罗世是粤东构造岩浆活动最强烈时期,火山岩的原始成岩物质来源于下地壳。地质勘探表明矿体在空间上呈脉状分布于早、中侏... 嵩溪银矿位于粤东晚古生代梅县-惠阳坳陷带的北段,晚侏罗世陆相火山岩盆地的边缘。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研究表明,晚侏罗世是粤东构造岩浆活动最强烈时期,火山岩的原始成岩物质来源于下地壳。地质勘探表明矿体在空间上呈脉状分布于早、中侏罗世的地层中,受断裂构造控制,矿石的结构构造和蚀变的分带性说明矿床具典型的热液矿床特征。矿石的铅同位素组成具壳幔混合铅特征,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岩浆;矿石硫同位素组成和与成矿有关的石英脉的氢氧同位素、方解石脉的碳同位素组成特征,说明成矿热液以岩浆热液为主。根据矿床的矿化蚀变特征和成矿物质、成矿热液来源,结合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矿区周边岩浆岩分布特征和岩浆岩成份及其来源的综合分析,认为嵩溪大型银矿床的形成与晚侏罗世陆相火山作用有关,矿床成因类型为陆相火山岩浆期后热液脉状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特征 火山作用 银矿 嵩溪 粤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