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9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被引量:20
1
作者 饶政华 廖胜明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4-46,共3页
为了满足国家对新能源领域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适应新设立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需求,须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本文以"厚基础、创新型、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为主旨,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 为了满足国家对新能源领域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适应新设立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需求,须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本文以"厚基础、创新型、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为主旨,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 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化科学素质教育 重构大学物理教学新体系 被引量:1
2
作者 杨兵初 周一平 +2 位作者 罗益民 聂跃庄 刘永安 《有色金属高教研究》 2001年第2期95-98,共4页
近几年来,我们以国家工科物理教学基地建设为契机,深入开展教学研究,锐意进行教学改革.熏组经典,加强近代,拓宽应用,加强大学物理和物理实验课程的整合,强化科学素质教育,突出创新能力培养,重构了工科物理教学体系.教学实践证明,该体系... 近几年来,我们以国家工科物理教学基地建设为契机,深入开展教学研究,锐意进行教学改革.熏组经典,加强近代,拓宽应用,加强大学物理和物理实验课程的整合,强化科学素质教育,突出创新能力培养,重构了工科物理教学体系.教学实践证明,该体系符合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物理 科学素质教育 教学内容 物理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冷数据中心余热驱动的“热泵-跨临界CO_(2)发电”卡诺电池热力性能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谭鋆 丁若晨 +4 位作者 周晓宇 蔺新星 苏文 徐波 吴宏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71-1480,共10页
为回收液冷数据中心余热并促进可再生能源下的绿色数据中心发展,本工作提出了一种液冷数据中心余热驱动的“热泵-跨临界CO_(2)发电”卡诺电池热力系统,并建立了相应的热力学模型,以评估不同工况下系统的热力性能。结果表明,在设计工况下... 为回收液冷数据中心余热并促进可再生能源下的绿色数据中心发展,本工作提出了一种液冷数据中心余热驱动的“热泵-跨临界CO_(2)发电”卡诺电池热力系统,并建立了相应的热力学模型,以评估不同工况下系统的热力性能。结果表明,在设计工况下,当储能容量为100 kW×5 h,热泵工质采用R245fa时,热泵COP可达5.23,基于热泵供热的发电效率达13.28%,卡诺电池的往返效率为67.64%。进一步,本工作研究了关键运行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发现系统的往返效率随热泵蒸发器过热度的增加而提升,随高低温水箱温度、发电循环泵出口压力和冷凝温度的增加而下降。其中,当发电循环的冷凝温度低于18℃时,系统的往返效率可超过100%。此外,本工作还对系统运行参数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发电循环冷凝温度对系统往返效率的影响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诺电池 热泵 跨临界CO_(2)发电 液冷数据中心 余热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固对流换热系数计算模型的铁矿烧结传热传质过程模拟
4
作者 赵改革 吴迪 +4 位作者 杨淞云 刘柳 喻维纲 汤乐云 伍东玲 《烧结球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44,共7页
针对现有铁矿石烧结数值计算中气固换热系数计算模型较多,而相对计算精度不明导致的模型选择困难的问题。本文采用数值模拟与烧结杯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3种常用的气固换热系数计算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流换热系数增... 针对现有铁矿石烧结数值计算中气固换热系数计算模型较多,而相对计算精度不明导致的模型选择困难的问题。本文采用数值模拟与烧结杯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3种常用的气固换热系数计算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流换热系数增大能够有效提高点火期间固相的温度,降低后续烧结速率以及料层蓄热能力,导致出口烟气成分中O_(2)质量分数更大而CO_(2)质量分数更低。三个模型中,具有最大对流换热系数的计算模型得到的O_(2)质量分数与烧结杯试验更接近,而处于中间的对流换热系数计算模型得到的CO_(2)质量分数和烧结速率与试验更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计算 气固换热系数 烧结杯试验 烟气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PM-VOF耦合的高铅渣底吹还原炉内多相流动数值模拟
5
作者 闫红杰 黄正宗 +2 位作者 郝澳 夏韬 刘柳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07-620,共14页
高铅渣底吹还原炉内天然气-熔体或载气-熔体-煤粉构成的多相体系复杂行为与熔炼效率和系统产能紧密相关。本文基于DPM-VOF耦合模型,研究了工业尺度的高铅渣底吹还原炉内分别以天然气和煤粉为还原剂的气-液两相流和气-液-固多相流复杂行... 高铅渣底吹还原炉内天然气-熔体或载气-熔体-煤粉构成的多相体系复杂行为与熔炼效率和系统产能紧密相关。本文基于DPM-VOF耦合模型,研究了工业尺度的高铅渣底吹还原炉内分别以天然气和煤粉为还原剂的气-液两相流和气-液-固多相流复杂行为。结果表明:天然气作还原剂时,炉膛两端熔体流速平缓,喷枪区域流速剧烈,呈“脉冲状”分布;喷枪附近压力呈两侧大、中间小的“V”字形分布;喷枪区域压力波动剧烈,虽可强化气液搅拌过程但易造成喷枪损坏和熔体喷溅。采用煤粉作还原剂时,煤粉从喷枪喷出后最初分布在气团内部和气液交界面处,随后扩散至熔池中上部和烟气区域;熔池内煤粉分布在0.25~0.85 m深度范围;喷枪附近煤粉浓度相近,均未出现沉积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吹还原炉 多相流 DPM-VOF模型 数值模拟 直接炼铅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缠绕复合材料结构冲击损伤分析及剩余压缩强度评估
6
作者 王中钢 徐晨晨 +5 位作者 陈卓 于洋洋 李克雷 何佳捷 邓俊杰 袁可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009-3019,共11页
为探究局部冲击载荷下复合材料缠绕圆管结构冲击损伤与剩余压缩强度关联性,采用空气炮试验系统对复合材料圆管结构开展0~79.7 m/s冲击速度下的冲击试验和冲击后准静态轴向压缩试验,确定圆管结构冲击响应和剩余压缩强度。运用有限元方法... 为探究局部冲击载荷下复合材料缠绕圆管结构冲击损伤与剩余压缩强度关联性,采用空气炮试验系统对复合材料圆管结构开展0~79.7 m/s冲击速度下的冲击试验和冲击后准静态轴向压缩试验,确定圆管结构冲击响应和剩余压缩强度。运用有限元方法对复合材料缠绕构型圆管的局部冲击及冲击后压缩进行参数化数值仿真计算,得到不同结构参数下局部损伤和压缩失效行为的关系,揭示不同冲击速度和缠绕形式对圆管动态变形和冲击后剩余强度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冲击载荷下,复合材料圆管结构最大变形量及内部纤维损伤面积与冲击速度呈正相关,冲击引发的大变形和压剪作用产生的圆管内部损伤削弱了压缩强度,并改变了结构压缩破坏模式;在15.0 m/s冲击速度下,缠绕方式为[89/±20]_(2)的圆管的冲击损伤最小;在47.4 m/s冲击速度下,缠绕方式为[89/±55]_(2)的圆管更有利于抵抗冲击变形;当圆管环向缠绕层占比减小时,其抗冲击和压缩性能均有所提升,但无环向缠绕层时圆管因膨胀失稳抗压缩能力大幅减弱,受速度为47.4 m/s的小球冲击后,相较于缠绕方式为[89/±38]_(2)的圆管,缠绕方式为[±38]_(3)的圆管的剩余压缩强度降低7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缠绕结构 冲击损伤 冲击后压缩 剩余强度 有限元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缩CO_(2)储能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1
7
作者 关苏敏 钟声远 +5 位作者 李翰宸 丁若晨 苏文 蔺新星 汤正阳 杜娟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0-254,共15页
作为一种新型的压缩储能技术,压缩CO_(2)储能近年来受到学术界及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可满足我国大规模长时储能的需求,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对此,本文从压缩CO_(2)储能系统、CO_(2)存储装置两方面梳理了该技术的研究现状。结果表明,现有压... 作为一种新型的压缩储能技术,压缩CO_(2)储能近年来受到学术界及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可满足我国大规模长时储能的需求,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对此,本文从压缩CO_(2)储能系统、CO_(2)存储装置两方面梳理了该技术的研究现状。结果表明,现有压缩CO_(2)储能系统主要分为5类,即低压罐超临界/高压罐超临界储能、低压罐液态/高压罐超临界储能、低压罐气态/高压罐超临界储能、低压罐液态/高压罐液态储能、低压罐气态/高压罐液态储能。理论研究主要在于系统性能的稳态分析,鲜有系统全工况的动态特性分析,而示范项目则多采用高压液态-低压常压柔性存储的储能方案。对于CO_(2)存储装置,主要有地下咸水层、地下盐穴、柔性储气棚、吸附储气床、储气罐及储液罐,其中柔性储气棚、储气/液罐已有工程应用,但储气棚体积巨大,而储罐内CO_(2)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热力特性仍需进一步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介绍了压缩CO_(2)储能系统未来发展的趋势。一方面,压缩CO_(2)储能涉及多种能源形式,可与外界冷热源及其他热力系统耦合,以满足负荷侧冷热电储的需求,提高系统整体能效水平。另一方面,可引入有机工质与CO_(2)混合,解决低压CO_(2)液态存储的易结干冰、系统压比较低的问题,从而实现高低压液态存储,以极大提高压缩储能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CO_(2)储能 CO_(2)存储装置 多能系统 CO_(2)混合工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循环系统辅助低压缩比柴油发动机压燃工作的可行性研究
8
作者 张君 段雄波 +3 位作者 段浩 尹晓军 胡二江 曾科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80-2088,共9页
采用压缩比为9.5的单缸四冲程柴油发动机模拟转子发动机,提出一种基于复合循环的进气加热系统,开展该系统对低压缩比柴油发动机冷起动及稳定运行影响的试验研究,验证通过提高进气温度实现柴油转子发动机以压燃方式工作的可行性,探索复... 采用压缩比为9.5的单缸四冲程柴油发动机模拟转子发动机,提出一种基于复合循环的进气加热系统,开展该系统对低压缩比柴油发动机冷起动及稳定运行影响的试验研究,验证通过提高进气温度实现柴油转子发动机以压燃方式工作的可行性,探索复合循环系统的最佳运行策略,并确定发动机稳定运行的最佳进气温度。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复合循环系统加热进气可以实现低压缩比柴油发动机的稳定冷起动,冷起动所需最低进气温度为373 K;当发动机转速为2 000 r/min时,在不同负荷下均存在一个最佳进气温度,使发动机输出扭矩最大,高负荷下的最佳进气温度为363 K;暖机阶段的总能耗与暖机的耗时随电加热停止时进气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综合考虑能耗、暖机耗时与实用性,电加热停止的最佳进气温度为393 K;暖机成功后,可以仅通过尾气加热进气使进气温度维持在较高水平,保证发动机稳定压燃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起动 低压缩比 复合循环系统 进气预热 尾气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锌精馏炉双级式列管换热器的设计与数值模拟优化
9
作者 李泽方 闫红杰 +4 位作者 黄正宗 陈录 曾平生 周萍 刘柳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42-2054,共13页
为解决锌精馏炉砖砌室换热器漏风、串气引起的燃烧效率低、换热室余热利用率低等问题,通过重构换热器内流体相对位置和空间布置,设计一种高换热效率、易清灰的新型双级式列管换热器,并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对换热器烟道结构进行优化研究,利... 为解决锌精馏炉砖砌室换热器漏风、串气引起的燃烧效率低、换热室余热利用率低等问题,通过重构换热器内流体相对位置和空间布置,设计一种高换热效率、易清灰的新型双级式列管换热器,并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对换热器烟道结构进行优化研究,利用综合性能指标等获得烟道优化结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新型双级式列管换热器可有效提升换热室密封性,从而提升换热效率,预热空气温度可提高37.6℃;缩短换热管与换热器北墙距离或在换热器顶部增加导流板,换热器综合性能均有所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法炼锌 塔式锌精馏炉 余热回收 换热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问题引导法视域下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以能源动力类《流体力学》课程为例 被引量:20
10
作者 陈卓 周乃君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4-107,共4页
问题引导法,又称发现法。它强调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下按自己观察事物的特殊方式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问题引导法的内涵与专业基础课在课程本质、课程实施模式等方面具有内在的统一和切合。课程目标取向上都强调追求智力的卓越发展、内... 问题引导法,又称发现法。它强调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下按自己观察事物的特殊方式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问题引导法的内涵与专业基础课在课程本质、课程实施模式等方面具有内在的统一和切合。课程目标取向上都强调追求智力的卓越发展、内容选择上注重学习结构性的知识、课程实施模式上提倡自学求得。《流体力学》是能源动力类的专业基础课。研究问题引导法中蕴含的教学理念可以为《流体力学》课程改革提供更为宽阔的选择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引导法 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课程实施的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锌渣富氧侧吹熔池熔炼过程数值模拟与操做优化
11
作者 陈海大 陈千桥 +4 位作者 汪九初 张良标 江少杰 陈卓 宋彦坡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6-143,共8页
为提高人们对锌渣富氧侧吹熔池熔炼过程的认识与操作水平,以国内某企业的实际熔炼炉为具体研究对象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运用VOF等方法构建了炉内气液两相流动过程的数值模型,对不同喷嘴浸没深度的双侧吹熔池内的气液两相流动过程进行... 为提高人们对锌渣富氧侧吹熔池熔炼过程的认识与操作水平,以国内某企业的实际熔炼炉为具体研究对象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运用VOF等方法构建了炉内气液两相流动过程的数值模型,对不同喷嘴浸没深度的双侧吹熔池内的气液两相流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与关键特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适度增大浸没深度能够强化气液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提升熔炼效率,但过大的浸没深度也会加重熔体喷溅等问题;就本研究对象而言,浸没深度及送风流量均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渣 熔池熔炼 浸没深度 数值模拟 双侧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铅底吹熔炼炉内多相流动数值模拟及分析
12
作者 刘方侃 刘科成 刘柳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4-241,共8页
底吹炼铅熔池熔炼工艺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炼铅工艺。该工艺的关键设备铅底吹熔炼炉炉内熔体与富氧空气间的多相流动行为对于底吹炼铅熔池熔炼过程至关重要。因此,以铅底吹熔炼炉为原型,建立熔炼炉物理模型与炉内气-液两相流动的... 底吹炼铅熔池熔炼工艺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炼铅工艺。该工艺的关键设备铅底吹熔炼炉炉内熔体与富氧空气间的多相流动行为对于底吹炼铅熔池熔炼过程至关重要。因此,以铅底吹熔炼炉为原型,建立熔炼炉物理模型与炉内气-液两相流动的数学模型,进行铅底吹熔炼炉内基准工况的数值模拟与分析,得到炉内关键参数及其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富氧空气在熔池中的平均停留时间为0.35 s;熔池内流体平均运动速度为0.18 m/s,平均湍动能为0.092 m2/s2,气相平均上升速度约为4 m/s;熔炼炉的活性反应区主要分布在氧枪附近、靠近熔池液面的区域,稳定后该区域的气含率为5.02%;氧枪区域上方炉顶的熔体喷溅现象较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底吹熔炼炉 熔池熔炼 数值模拟 多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轧钢油泥与典型危废配伍焚烧特性研究
13
作者 杨浩冉 艾泽健 +3 位作者 谢斌 李谦 周文浩 李海龙 《燃烧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5,共8页
针对多源危险废物在协同焚烧过程中存在复杂的燃烧特性和交互反应,通过原料配伍和热重实验研究了轧钢油泥、油漆渣和树脂共混物的燃烧特性、动力学参数及相互作用,并通过建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ANN)预测协同作用效果.研究表明:油泥Ⅰ、... 针对多源危险废物在协同焚烧过程中存在复杂的燃烧特性和交互反应,通过原料配伍和热重实验研究了轧钢油泥、油漆渣和树脂共混物的燃烧特性、动力学参数及相互作用,并通过建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ANN)预测协同作用效果.研究表明:油泥Ⅰ、油泥Ⅱ、油漆渣、废树脂质量分数分别为20%、25%、40%和15%时共混物综合燃烧性能最佳,其最大失重速率为9.77%/min,并且提高加热速率有利于提升共混物燃烧性能.由动力学分析得到配伍3共混物活化能的变化趋势,在转化率为0.5时达到最大,随后急剧减小.此外,ANN 9-10模型的训练和测试R 2高达0.99,通过与实验结果对比验证,基本满足对相互作用效果的预测,该模型可以逆向指导和优化实验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轧钢油泥 配伍 燃烧特性 人工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教室颗粒物PM_(10)化学组分特性及源解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邓启红 时冰冰 +1 位作者 李剑东 路婵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22-328,共7页
对位于长沙市中南大学教室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进行3个月(2007年9~12月)的实时浓度监测与样本采集。颗粒物样本中的化学组分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进行分析,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教室颗粒物进行源解析研究。研究结果表... 对位于长沙市中南大学教室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进行3个月(2007年9~12月)的实时浓度监测与样本采集。颗粒物样本中的化学组分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进行分析,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教室颗粒物进行源解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学教室空气中颗粒物污染十分严重,平均质量浓度高达(176.56±57.63)μg/m3,明显高于我国环境空气中颗粒物质量浓度标准;教室颗粒物中的主要化学组分含量均比室外的高,尤其是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的过渡金属元素更为显著;教室颗粒物的主要来源按贡献量由大至小排列依次为土壤扬尘、煤燃烧、垃圾焚烧、工业排放、交通尾气。源解析结果为控制与降低教室颗粒物污染提供了科学依据与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质量 颗粒物 化学组分 源解析 主成分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钢能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全 凌振华 +2 位作者 谢铠 陈云祥 朱银鉴 《冶金能源》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5,29,共4页
能源管理信息系统是利用计算机的软硬件资源的现代化能源管理手段。结合湘钢产品结构、耗能工序及能源种类等特点 ,应用VisualBasic 6 0和Access 2 0 0 2开发了湘钢能源管理信息系统。该软件系统在Windows操作系统上运行 ,具有密码管... 能源管理信息系统是利用计算机的软硬件资源的现代化能源管理手段。结合湘钢产品结构、耗能工序及能源种类等特点 ,应用VisualBasic 6 0和Access 2 0 0 2开发了湘钢能源管理信息系统。该软件系统在Windows操作系统上运行 ,具有密码管理、数据库备份、数据管理、汇总统计、打印、帮助等功能 ,界面友好 ,操作方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钢 汇总统计 公司 产品结构 资源 密码管理 效率 WINDOWS操作系统 S200 打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渣衍生改性燃料:热化学转化规律与机制
16
作者 梁学斌 卫怡琳 +4 位作者 周哲宁 詹昊 曾志勇 冷立健 彭好义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7-489,共13页
当前,我国制药产业蓬勃发展且增速迅猛,其工艺过程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药渣,主要分为中药渣和抗生素菌渣两类,具有资源和废物双重属性。实现药渣的清洁高效资源化,在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层面,对于国家、行业和企业均具有积极意义,能源... 当前,我国制药产业蓬勃发展且增速迅猛,其工艺过程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药渣,主要分为中药渣和抗生素菌渣两类,具有资源和废物双重属性。实现药渣的清洁高效资源化,在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层面,对于国家、行业和企业均具有积极意义,能源化利用是目前技术水平下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本文围绕热化学转化策略,以固、气、液燃料为目标产物,综述了目前两类药渣的热化学转化特点与影响因素、过程组分演化机制、产物特性规律等相关研究进展。现有研究结果表明,药渣的高水、富氮和丰氧等缺陷属性,是制约其清洁高效能源化的主要障碍。脱水、烘焙等预处理手段,通过基于水、碳、氮组分迁移演化调控的提质降氮机制,可强化药渣衍生固体燃料性能,但效果有限,同时会带来二次副产物的处置问题;热解、气化或水热液化等手段,可将药渣转化为具有更高能量密度的气液燃料,但反应中如氮、氧、灰等有害/无用组分在各相的演化和赋存机制,会不同程度地降低相应衍生燃料的品质或产率。因此,未来的研究应从探索更经济环保的热化学策略角度来解决上述缺陷属性,以实现药渣到衍生高值燃料的清洁高效转化。此外,通过现有结论的对比,提出了水热与后续热化学手段的耦合联用,可作为药渣全质清洁资源化的潜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渣 热化学转化 生物燃料 缺陷属性 水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余热利用的ISP干燥回转窑高湿物料的预处理技术
17
作者 虞宏洋 曾平生 +2 位作者 江旭 孙子金 伍东玲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1-185,共5页
针对某企业ISP生产工艺中回转窑干燥能力不足的问题,对回转窑的能质流进行了详细分析,发现搭配处理高湿物料、使入窑物料的含水率显著增加是造成回转窑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分析了ISP工艺流程余热资源的品位与特点,提出了利用热风炉烟... 针对某企业ISP生产工艺中回转窑干燥能力不足的问题,对回转窑的能质流进行了详细分析,发现搭配处理高湿物料、使入窑物料的含水率显著增加是造成回转窑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分析了ISP工艺流程余热资源的品位与特点,提出了利用热风炉烟气余热预干燥高湿物料的思路;并给出了基于热风炉烟气预干燥高湿物料的工艺流程以及多通道交叉逆流式干燥设备结构的初步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闭鼓风炉 余热回收 兰粉 干燥 回转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蛇形流道的直冷冷板结构优化研究
18
作者 艾鹏程 刘益才 +5 位作者 洪雪康 伍伟杰 吴先应 王控瑶 孙云勤 李兆熙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53-1162,共10页
基于蛇形流道结构,设计嵌套、并排不同结构形式的双蛇形流道冷板结构,研究电池组2C放电倍率下直冷冷板的冷却效果。通过正交试验对X向异侧进出双蛇形流道的结构参数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单蛇形流道结构,嵌套双蛇形流道结构的... 基于蛇形流道结构,设计嵌套、并排不同结构形式的双蛇形流道冷板结构,研究电池组2C放电倍率下直冷冷板的冷却效果。通过正交试验对X向异侧进出双蛇形流道的结构参数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单蛇形流道结构,嵌套双蛇形流道结构的直冷冷板散热能力与均温性显著提升,但细长的嵌套流道增加了流阻;X向并排双蛇形流道结构具有较好的均温性和较低的流阻,且异侧进出方式的冷却和均温性比同侧进出方式的优;优化后的电池组最高温度、最大温差及冷板流道流阻分别为28.948℃、4.422℃和1.4Pa,与优化前的结构相比,分别降低了0.28%、3.49%、53.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池热管理 直冷冷板 流道结构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同能源管理在钛白粉生产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时章明 姜信杰 +2 位作者 沈浩 陈通 余煌 《冶金能源》 2011年第6期3-5,共3页
分析了目前国内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重要性。针对具体的钛白粉生产线,分析其节能量与经济效益,提出几项有利于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更好实行的措施。
关键词 合同能源管理 钛白粉生产 节能量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_(2)混合工质的压缩储能系统性能
20
作者 王斌 谭鋆 +4 位作者 李凤合 蔺新星 关苏敏 丁若晨 苏文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91-2404,共14页
为了提高压缩储能系统的储能密度,同时解决CO_(2)难以冷凝的问题,本工作提出了一种基于CO_(2)混合工质的压缩储能系统,在高低压侧CO_(2)混合工质均以液相的形式存储。构建了系统在稳态工况下的热经济模型,探讨7种CO_(2)混合工质(CO_(2)/... 为了提高压缩储能系统的储能密度,同时解决CO_(2)难以冷凝的问题,本工作提出了一种基于CO_(2)混合工质的压缩储能系统,在高低压侧CO_(2)混合工质均以液相的形式存储。构建了系统在稳态工况下的热经济模型,探讨7种CO_(2)混合工质(CO_(2)/R32、CO_(2)/R41、CO_(2)/R22、CO_(2)/R125、CO_(2)/R143a、CO_(2)/R601和CO_(2)/R601a)的系统适应性,并优选出最佳的CO_(2)混合工质和组分配比,揭示关键运行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O_(2)质量分数的增加,系统的储能效率和?效率均有所提升,其中CO_(2)/R41、CO_(2)/R32和CO_(2)/R22的表现较优,且对CO_(2)质量分数的敏感性较低。在7种混合工质中,CO_(2)/R41(0.65/0.35)在设计工况下展现出最佳的热经济性,计算得到系统的储能效率和?效率分别为59.12%和53.11%;系统所需高低压储罐体积分别为5217.65m^(3)和2787.39 m^(3),得到储能密度为9.36 kWh/m^(3);系统投资成本为134.06×10^(6)元,投资回收期为6.59 a。此外,对于压缩CO_(2)/R41(0.65/0.35)储能系统,随着高压储罐温度的增加,储能效率和?效率线性提升,投资成本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而低压储罐温度的升高导致储能效率和?效率下降,投资成本和投资回收期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混合工质 压缩储能 性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