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lbedo-NDVI特征空间及沙漠化遥感监测指数研究 被引量:107
1
作者 曾永年 向南平 +1 位作者 冯兆东 徐豁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5-81,共7页
利用遥感数据和野外调查数据分析了沙漠化与地表定量参数之间的关系,提出了A lbedo-NDVI特征空间的概念以及基于A lbedo-NDVI特征空间的沙漠化遥感监测模型,即沙漠化遥感监测差值指数模型(DD I)。这个模型充分利用了多维遥感信息,指标... 利用遥感数据和野外调查数据分析了沙漠化与地表定量参数之间的关系,提出了A lbedo-NDVI特征空间的概念以及基于A lbedo-NDVI特征空间的沙漠化遥感监测模型,即沙漠化遥感监测差值指数模型(DD I)。这个模型充分利用了多维遥感信息,指标反映了沙漠化土地地表覆盖、水热组合及其变化,具有明确的生物物理意义。而且指标简单、易于获取,有利于沙漠化的定量分析与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bedo-NDVI特征空间 沙漠化指数 遥感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城镇景观空间扩张过程定量分析 被引量:28
2
作者 曾永年 何丽丽 +3 位作者 靳文凭 吴孔江 徐艳艳 于菲菲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44-549,共6页
城镇扩张是城镇化过程最直接的表现,定量研究与揭示城镇空间扩张模式,对理解区域城镇化过程及城镇空间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景观扩张指数定量研究了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1993-2006年城镇景观空间演化过程,揭示其城镇景观空间扩张规律... 城镇扩张是城镇化过程最直接的表现,定量研究与揭示城镇空间扩张模式,对理解区域城镇化过程及城镇空间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景观扩张指数定量研究了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1993-2006年城镇景观空间演化过程,揭示其城镇景观空间扩张规律。结果表明:①研究时段内,城镇用地发展经过了凌乱分散的初级发展阶段后正趋向局部紧凑和区域布局合理;②1993-2006年间,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城镇景观扩张主要是以边缘式增长为主,但是不同的时期,景观扩张表现出相异的空间扩张模式:1993-1996年间,景观扩张方式主要是以边缘式和飞地式为主,这一阶段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处于快速城镇化过程的初级阶段;1996-1998年城镇化过程加快,这一阶段的城镇发展显得凌乱而分散,飞地式扩张明显;1998-2001年处于快速城镇化发展的扩散阶段,以边缘式扩张为主;2001-2006年间,处于快速城镇化的聚合阶段,城镇发展主要以边缘式和填充式为主;③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在1993-2006年间,其平均斑块扩张指数和面积加权平均斑块扩张指数都呈上升趋势,表明城镇景观扩张更趋于紧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景观 空间扩张模式 演化过程 长株潭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目标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模型及其应用 被引量:19
3
作者 张鸿辉 曾永年 刘慧敏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56-1065,共10页
为探索一种客观、量化且能解决多目标决策问题的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方法,在"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目标约束下,设计应用于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的多智能体遗传进化算法,构建多目标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MOSOLUA(Mu... 为探索一种客观、量化且能解决多目标决策问题的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方法,在"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目标约束下,设计应用于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的多智能体遗传进化算法,构建多目标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MOSOLUA(Multi objective spatial optimization model for land use allocation)模型;以国家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区域为例,进行多目标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应用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基于MOSOLUA模型得到的优化后的土地利用格局的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程度较优化前有明显提高;MOSOLUA模型的收敛速度较普通遗传算法模型的快,实证应用所花时间由8.57 h减少到3.31 h,运行效率提高61.38%;模型的总体适应度与采用普通遗传算法的优化配置模型相比提高了12.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配置 多目标空间优化 多智能体系统 遗传算法 资源节约 环境友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空间格局特征 被引量:6
4
作者 夏栗 张慧 李科 《湖南林业科技》 2017年第3期1-7,共7页
根据湖南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运用生物量清单法和平均生物量法,对湖南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分乔木林碳库、竹林碳库、经济林碳库和灌木林碳库4大碳库分别进行估算并分析其空间格局的差异与特征。结果表明:湖南省2016年森林植被碳储量为2... 根据湖南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运用生物量清单法和平均生物量法,对湖南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分乔木林碳库、竹林碳库、经济林碳库和灌木林碳库4大碳库分别进行估算并分析其空间格局的差异与特征。结果表明:湖南省2016年森林植被碳储量为253.359 TgC,平均碳密度为24.266 t/hm^2。全省14个市州中,怀化市的森林植被碳储量最大,为36.863 TgC,其次是邵阳市、永州市和郴州市,常德市的森林植被碳密度最高,为40.584 t/hm^2;不同森林植被类型中,阔叶树碳储量最大,三杉碳密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森林植被 空间格局 湖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1999-2013年森林植被碳储量变化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夏栗 王福生 刘大逵 《湖南林业科技》 2017年第6期64-69,共6页
为研究湖南省1999-2013年间森林植被碳储量的动态变化,本文以湖南省1999-2003年、2004-2008年和2009-2013年3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数据为基础,采用森林植被生物因子计算法,对湖南省近年来森林植被的碳储量和碳密度进行了估算和分析。... 为研究湖南省1999-2013年间森林植被碳储量的动态变化,本文以湖南省1999-2003年、2004-2008年和2009-2013年3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数据为基础,采用森林植被生物因子计算法,对湖南省近年来森林植被的碳储量和碳密度进行了估算和分析。结果表明:2013年,湖南省森林植被碳储量为30 070.1万t,其中天然林植被主要以中龄林、幼龄林和近熟林存在,其碳储量有进一步增加的空间和潜力;湖南省森林植被碳密度随着树种的不同而变化,较大的有阔叶树、竹林、针叶树、针阔混和栎类;湖南省天然林中碳储量较大的树种为阔叶树、竹林、针叶树和针阔混,表明这些树种对湖南森林植被碳汇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植被 生物量 碳储量 碳密度 林龄 湖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J卫星数据与面向对象分类的土地利用/覆盖信息提取 被引量:33
6
作者 朱永森 曾永年 张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258-265,共8页
土地利用/覆盖信息是区域气候与环境研究的基础,是土地资源规划与管理、合理开发与保护的信息保障。为此,该文选取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为试验区,以时间序列HJ卫星影像为数据源,首先构建了时间序列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 土地利用/覆盖信息是区域气候与环境研究的基础,是土地资源规划与管理、合理开发与保护的信息保障。为此,该文选取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为试验区,以时间序列HJ卫星影像为数据源,首先构建了时间序列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时间序列光谱第一主成分(first principal component,PC1)数据集,通过J-M(Jeffries-Matusita)距离变量可分离性分析结合地表覆盖的物候特征,确定最佳时序HJ组合数据;其次,采用面向对象的随机森林算法对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信息进行分类,并对分类结果进行精度评价与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时间序列HJ组合数据与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提取城市土地利用/覆盖信息的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达到91.55%和0.90,其中水田、水浇地、旱地、林地、建设用地的生产者精度均达到90%及以上;相对于时间序列基于像元分类、单时相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该文提出的土地利用/覆盖信息提取方法的总体分类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提高了2.26%、0.02和6.82%、0.08,有效提高了区域土地利用/覆盖信息提取的精度,为大范围土地利用/覆盖精细化分类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遥感 分类 时间序列 面向对象 土地利用/覆盖分类 城市区域 HJ卫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高原东部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与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43
7
作者 曾永年 靳文凭 +1 位作者 王慧敏 张鸿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85-194,共10页
为了研究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对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的影响,将Gray-Markov模型和CLUE-S模型相结合,模拟自然情景、耕地保护情景和土地规划情景下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2020年土地利用覆盖状况,并分析3种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为了研究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对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的影响,将Gray-Markov模型和CLUE-S模型相结合,模拟自然情景、耕地保护情景和土地规划情景下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2020年土地利用覆盖状况,并分析3种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特征,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和景观生态风险指数比较3种情景模拟结果。自然情景延续1999-2009年的发展模式,至2020年退耕还林/草633.98 km2,其他未利用地造林/草117.66 km2;耕地保护情景严格保护耕地,至2020年退耕还林/草142.00 km2,未利用地造林/草130.71km2;土地规划情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退耕还林/草444.18 km2,未利用地造林/草333.75 km2。景观格局指数和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均表明土地规划情景下的模拟结果布局较合理。研究表明,新增建设用地扩张的同时加强生态保护,仍可以保证区域景观生态安全。该研究可为中国西部的土地利用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 风险评价 情景模拟 景观 青海高原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质量预警系统设计与实证 被引量:38
8
作者 张鸿辉 刘友兆 +2 位作者 曾永年 金晓斌 邹滨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74-79,共6页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实现既要能保证耕地数量水平的动态平衡,还要能保证耕地质量水平的动态平衡,而实时监测耕地质量变化情况、建立耕地质量预警系统则是保障区域耕地质量动态平衡所必需的。该文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在耕地质量评价及其变...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实现既要能保证耕地数量水平的动态平衡,还要能保证耕地质量水平的动态平衡,而实时监测耕地质量变化情况、建立耕地质量预警系统则是保障区域耕地质量动态平衡所必需的。该文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在耕地质量评价及其变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基于GIS技术和数学方法,设计了耕地质量预警系统的功能、数据库内容、指标体系、警度判定模型及预警结果外推方法,并以江苏省金坛市为例,进行了耕地质量预警系统的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耕地质量预警系统具有动态、实时的监测及预警功能,是阻止区域耕地质量下降、维持区域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有效工具,预警系统判定的警度指示着系统发展过程中各系统要素偏离正常状态的程度,为区域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调控提供了控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质量 预警 GIS 金坛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耕地流失及其评价 被引量:14
9
作者 曾永年 靳文凭 +1 位作者 王慧敏 谭柳霞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214-222,共9页
为探究中国西部耕地流失规律,该文利用1999年、2009年遥感数据提取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耕地变化信息,分析耕地流失量和空间分布,并结合地形数据、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数据等用Logistic方法定量分析耕地流失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9年... 为探究中国西部耕地流失规律,该文利用1999年、2009年遥感数据提取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耕地变化信息,分析耕地流失量和空间分布,并结合地形数据、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数据等用Logistic方法定量分析耕地流失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9年至2009年间,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耕地面积净减少1 393.25 km2,耕地流失1 811.78 km2,其中转化为建设用地157.05 km2,退耕还林/草1 654.73 km2。坡度>25°的耕地中78.82%已进行了退耕还林/草,说明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退耕还林/草成效显著。耕地流失去向评价结果表明,海拔对建设用地扩张的贡献率为-66.46%,坡度对退耕还林/草的贡献率高达91.25%,说明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建设占用和生态退耕的合理性。该研究为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遥感 建设用地 扩张 耕地流失 退耕还林 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6年青海高原植被NPP时空格局变化及气候与人为因素的影响 被引量:44
10
作者 刘凤 曾永年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528-1540,共13页
采用2000—2015年MOD13Q1—16天合成的250 m分辨率NDVI时序数据,基于CASA改进模型估算了青海高原植被NPP,分析了近16年来植被NPP时空变化的特征与规律及其对气候因素变化的响应,并探讨不同区域生态保护工程建设的成效。研究结果表明:①... 采用2000—2015年MOD13Q1—16天合成的250 m分辨率NDVI时序数据,基于CASA改进模型估算了青海高原植被NPP,分析了近16年来植被NPP时空变化的特征与规律及其对气候因素变化的响应,并探讨不同区域生态保护工程建设的成效。研究结果表明:①青海高原植被NPP多年平均值242.50 gC m^(-2) a^(-1),空间上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递增分布趋势;②2000—2015年,研究区年NPP分布在53.24—96.56 TgC,呈平稳增加,年增长率1.32 TgC/a;③气候的暖湿化是植被NPP增加的主要因素,降水、气温的耦合作用是青海高原植被NPP年际波动的重要因素,不同区域植被NPP受控因子存在差异;④不同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对区域NPP时空格局及变化趋势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三江源地区年NPP上升趋势最为明显,环青海湖地区、东部地区次之,柴达木地区是最缓慢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高原 植被NPP 时空变化 气候影响 生态成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0a青海高原东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碳效应 被引量:13
11
作者 曾永年 陈晓玲 靳文凭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275-282,F0004,共9页
近年来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青海高原东部土地覆盖变化显著,为揭示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以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为研究区,采用多时相Landsat TM卫星遥感数据,分析该区域1999-2009年的土地利用格局转... 近年来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青海高原东部土地覆盖变化显著,为揭示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以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为研究区,采用多时相Landsat TM卫星遥感数据,分析该区域1999-2009年的土地利用格局转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碳效应变化,以期为青海高原东部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配置的低碳优化、科学管理与规划提供参考。首先,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强度指数分析了青海高原海东市近10 a来的土地利用类型间的变化强度及方向;其次,对研究区主要的8种土地利用转移类型引起的碳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10 a来,退耕还林/草等生态工程与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使区域土地利用呈现"3增2减"的整体变化,即林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呈上升趋势,分别增加约67%、56%和1.14%,耕地、草地面积减少,分别减少30%和12%;由于建设用地的扩张,耕地非农化导致的碳排放量增加373.60万t,生态的正向演变(退耕还林/草;草地转林地)和建设用地的复垦退出引起的总碳汇量增加156.04万t,生态的逆向演变(林地/草地转变成耕地;林地转变成草地)引起的碳汇量损失22.85万t。近10 a来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导致的碳排放增量高出碳汇增量240.41万t,说明自然和人文因素共同驱动的土地利用变化对青海高原东部的碳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产生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遥感 青海高原东部 海东市 覆被变化 碳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株潭城市群湿地景观时空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40
12
作者 张猛 曾永年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41-249,共9页
针对长株潭城市群的湿地景观面积迅速减少、破碎化程度增加等情况,该文基于时间序列Landsat数据及物候特征参数,采用面向对象方法的随机森林算法获得了长株潭城市群2000-2015年湿地时空格局及变化数据,利用景观格局指数、质心迁移等方... 针对长株潭城市群的湿地景观面积迅速减少、破碎化程度增加等情况,该文基于时间序列Landsat数据及物候特征参数,采用面向对象方法的随机森林算法获得了长株潭城市群2000-2015年湿地时空格局及变化数据,利用景观格局指数、质心迁移等方法分析了近16 a来长株潭城市群湿地时空格局及变化特征,并通过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了城市群湿地演化的驱动力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湿地类型主要为人工湿地水田,其次为河流湿地与库塘湿地,湖泊湿地与苔草沼泽分布面积相对较小;2)2000-2015年研究区湿地总面积呈减少趋势,减少231.12 km^2,减少6.64%,同时湿地的空间转移也十分剧烈。3)研究期间,长株潭城市群湿地景观破碎度在呈增强趋势,且景观形状也趋于复杂。同时,研究区景观连通性在不断降低,而景观丰富度在不断增加。4)研究期间,长株潭城市群5种湿地类型的质心在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的迁移,其中河流、库塘和水田的质心迁移相对较大,湖泊的质心位置相对稳定。5)长株潭城市群地区降水量的减少及气温的升高,加之高强度人类干扰是近年来湿地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中人类活动加剧了湿地变化的复杂性和差异性。该研究可为长株潭城市群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湿地 提取 长株潭城市群 景观 气候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15年青海高原植被碳源/汇时空格局及变化 被引量:56
13
作者 刘凤 曾永年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5792-5803,共12页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能够综合反映全球气候变化及区域响应,是全球及区域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研究的重要内容。青海高原作为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及区域气候与环境变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青海高原植被碳源/汇时...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能够综合反映全球气候变化及区域响应,是全球及区域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研究的重要内容。青海高原作为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及区域气候与环境变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青海高原植被碳源/汇时空变化及气候因子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土壤呼吸模型和改进的CASA模型,结合MODIS、气象数据估算了青海高原2000-2015年植被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分析了植被NEP、碳汇的年际时空分布、年际动态变化、多年累积空间分布与植被NEP变异系数,定量分析了降水量、气温对植被NEP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5年,青海高原植被年NEP空间分布特点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由西北向东南逐步增加趋势,年NEP多年平均值为128.40 gC m^(-2)a^(-1);2)青海高原不同生态区植被NEP与碳汇量空间分异显著,碳汇区约占植被分布区面积的73.11%,其中,祁连山生态区和三江源生态区为主要的碳汇区;3)2000-2015年,青海高原植被碳汇功能逐步增强,年固碳量为-3.2-64.42 TgC,年际变化呈平稳上升;4)受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协同影响,青海高原年NEP呈现逐步好转的趋势,平均趋势系数为1.52,NEP增加的区域占植被总面积的25.72%;5)青海高原植被NEP变异系数空间分布以较低、中等波动为主,稳定性颇高;6)降水量对植被NEP以促进作用为主,气温以抑制作用为主,气温对青海高原植被NEP的影响占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碳汇 生态区 时空变化 气象因素影响 青海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时相Landsat数据融合的洞庭湖区水稻面积提取 被引量:39
14
作者 张猛 曾永年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178-185,共8页
洞庭湖区作为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水稻种植面积的变化对国家粮食安全有重要的影响,准确获取水稻面积及其变化显得十分重要。为解决数据缺失问题,该文利用STARFM(spatial and temporal adaptive reflectance fusion model)模型融合高... 洞庭湖区作为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水稻种植面积的变化对国家粮食安全有重要的影响,准确获取水稻面积及其变化显得十分重要。为解决数据缺失问题,该文利用STARFM(spatial and temporal adaptive reflectance fusion model)模型融合高时间分辨率的MODIS数据与中等空间分辨率的Landsat数据,得到时序Landsat NDVI数据,并利用时序Landsat NDVI数据对水稻种植面积进行提取。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提取水稻种植面积,总体分类精度94.52%,Kappa系数为0.9128。水稻分布几乎覆盖整个研究区,水稻种植总面积达7.88×105hm2。双季稻种植面积为7.75×105hm2,主要集中于湖区北部及西北部,且分布较连续。一季稻种植面积为1.3×104hm2,分布相对零散,有小范围集中于湖区中部及西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作物 数据融合 洞庭湖区 水稻 MODIS LANDSA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碳效应分析——以青海省海东市为例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晓玲 曾永年 王慧敏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31-34,共4页
土地利用变化直接或间接地改变着陆地生态系统碳源、碳汇的分布和大小,进而影响其碳循环过程。因此,进行区域土地利用及其碳效应定量研究和评价,对区域土地资源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青海高原东部的海东市为研究区,... 土地利用变化直接或间接地改变着陆地生态系统碳源、碳汇的分布和大小,进而影响其碳循环过程。因此,进行区域土地利用及其碳效应定量研究和评价,对区域土地资源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青海高原东部的海东市为研究区,在确定土地利用类型碳循环参数的基础上,对规划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碳平衡进行分析测算。研究结果表明,在规划情景下,到2020年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对区域碳平衡有较大的影响。相对于2009年,规划目标年土地利用变化导致区域碳储量增加628.79万t,并以农用地的碳储量为主;规划情景下,区域碳排放量呈增长趋势,碳排放量增加191.91万t。虽然规划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导致区域碳排放的增加,但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调整却有利于区域碳储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高原东部 海东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碳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16的洞庭湖流域2000-2014年地表蒸散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18
16
作者 张猛 曾永年 齐玥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160-168,共9页
地表蒸散是决定土壤-植被-大气之间水循环与能量转换的关键因素,研究流域蒸散量的时空变化对水文、气象和农业等领域的治理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时间序列MOD16数据集,分析了2000-2014年洞庭湖流域地表蒸散量时空变化,并利用多... 地表蒸散是决定土壤-植被-大气之间水循环与能量转换的关键因素,研究流域蒸散量的时空变化对水文、气象和农业等领域的治理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时间序列MOD16数据集,分析了2000-2014年洞庭湖流域地表蒸散量时空变化,并利用多年降水量及气温数据,采用回归模型探讨了蒸散量与气候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洞庭湖流域热量平衡和气候干湿状况评价提供数据支持。结果表明:1)MOD16地表蒸散量产品数据的精度满足洞庭湖流域蒸散量时空分布研究的需求;2)洞庭湖流域年蒸散量值具有较高的空间分异性,呈现出东北部低、西部和南部高的趋势。洞庭湖流域各年蒸散量多年年平均蒸散量值为636.83mm/a,多年年均蒸散量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3)蒸散量的季节性变化明显,一年中夏季地表蒸散量平均值最高4)洞庭湖流域地表蒸散量年内分布显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单峰型分布趋势,蒸散量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5-9月,最高值出现在7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5)地表蒸散量值与降水量和气温的平均相关系数分别是0.67和0.41,表明地表蒸散量与降水量的相关性较高。基于已有的研究表明,总体而言,MOD16产品为全球变化研究提供了较为可靠的、长时间序列蒸散发产品,并可以用于全球范围地表蒸散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 气温 降水 时空变化 MOD16 洞庭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表定量参数的沙漠化遥感监测方法 被引量:10
17
作者 曾永年 冯兆东 向南平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2005年第2期40-44,共5页
利用野外沙漠化调查的定位数据和ETM+遥感数据,在实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沙漠化程度与地表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即沙漠化与植被指数(NDVI)、地表辐射温度(LST)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综合反映沙漠化土地生物物理特征的遥感监测指数———沙... 利用野外沙漠化调查的定位数据和ETM+遥感数据,在实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沙漠化程度与地表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即沙漠化与植被指数(NDVI)、地表辐射温度(LST)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综合反映沙漠化土地生物物理特征的遥感监测指数———沙漠化遥感监测差值指数(DDI),为沙漠化遥感监测提供有效的定量化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LST 监测指数 遥感 沙漠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严重农业旱情时空变化遥感监测与影响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冰冰 曾永年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2-79,共8页
针对2013年湖南省夏季旱灾,基于MODIS时序数据,采用温度植被旱情指数监测分析了2013年6-10月间湖南省旱情发展的时空格局与过程,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2013年6-10月湖南省发生了大面积的农业干旱灾害,其中,6-8月旱情持续加... 针对2013年湖南省夏季旱灾,基于MODIS时序数据,采用温度植被旱情指数监测分析了2013年6-10月间湖南省旱情发展的时空格局与过程,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2013年6-10月湖南省发生了大面积的农业干旱灾害,其中,6-8月旱情持续加重;9-10月旱情得到缓解;(2)2013年6月重旱区呈带状分布于湘西北、湘中地区,7月向东发展,8月又大幅转移至西部,9-10月逐步向东南方撤退至衡阳及其以南区域;(3)6-10月是湖南省早、中、晚稻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2013年的严重干旱导致该时段的水稻减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省 严重农业旱情 遥感监测 MODIS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源区土地沙漠化成因机制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曾永年 冯兆东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5-52,共8页
土地沙漠化成因机制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根据黄河源区的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在GIS的支持下对沙漠化发生发展的物质条件、气候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等影响因子的空间格局特征、规律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定量分析。... 土地沙漠化成因机制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根据黄河源区的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在GIS的支持下对沙漠化发生发展的物质条件、气候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等影响因子的空间格局特征、规律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沙漠化遥感监测的时空数据,就黄河源区沙漠化成因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黄河源区高寒干旱的气候条件,决定了该区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沙漠化内在危险性高。同时气候作为本区最为活跃的生态环境因素,20世纪80年代以来气候干暖化加剧了风沙活动,使自然沙漠化过程得以增强。黄河源区以超载过牧为主的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以及由此造成的鼠害泛滥,人为造成了广大范围草地退化、风沙活动强度的增强,从而导致人为沙漠化过程的发生与发展。黄河源区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互相激发,最终导致沙漠化的不断扩展及其程度的日益加重。在本区沙漠化的治理、生态环境恢复中,既要认识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更要重视人为因素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土地沙漠化 成因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ndsat8数据的城市群热岛效应分析——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冰冰 曾永年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91-597,共7页
本文利用Landsat8数据,采用普适性单通道法反演了长株潭城市群2013?2014年多季节的地表温度,运用多端元混合像元分解技术提取地表组分丰度信息,定量分析了土地覆盖类型对于城市群热岛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从初夏到夏末热岛效应先增强... 本文利用Landsat8数据,采用普适性单通道法反演了长株潭城市群2013?2014年多季节的地表温度,运用多端元混合像元分解技术提取地表组分丰度信息,定量分析了土地覆盖类型对于城市群热岛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从初夏到夏末热岛效应先增强后减弱,在盛夏极高温区面积比率达到最高的3.0%,热岛效应程度最强且范围最广,而冬季热岛效应相对而言最不显著;在相同的气候条件下,植被的丰度与地表温度呈负相关,具有降温效应,不透水表面的丰度与地表温度呈正相关,导致城市增温;在不同季节,不透水表面丰度对地表温度贡献均为正,二者相关系数在0.87以上,这种贡献作用在盛夏季节最为强烈。城市化进程中不透水表面的面积与密度增长,是热岛效应产生的关键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at8 城市热岛效应 地表温度反演 混合像元分解 长株潭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