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当代社会学理论的社会空间转向
被引量:115
- 1
-
-
作者
潘泽泉
-
机构
中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
出处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7-33,共7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外社会建设理论的比较研究”(项目编号:05&ZD037)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空间的社会学研究成为社会学领域近几年一个热门话题,空间转向,实际上表达了对传统社会学知识范式的某种修正,社会空间涵括了丰盈的话语场域、经验性事实或想象力限度,通过对西方社会学知识史的回顾和总结以及有关空间的经验社会学研究的思考,空间是一个重要的知识或分类概念且为整个知识的一个重要基础,空间的逻辑和运作机制能帮助我们重新推演发展出理解社会的一个不同的新的知识系统,将空间概念发展成一种重要的、旨在解释人类行动的系统理论,赋予空间研究在理论上的意义,使之具有社会科学理论上的意义,将是一件重要的具有开创性的研究。
-
关键词
社会空间
知识史
解释维度
基本命题
-
分类号
C91-06
[经济管理]
-
-
题名失地农民社会分层机制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5
- 2
-
-
作者
章辉美
何芳芳
-
机构
中南大学社会学系
-
出处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38-142,共5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湖南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研究”(05JA840017)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土地被征用之后,失地农民在向城市居民转变的过程中发生了分化,处于不同的社会层次。这一分层结果是由外在条件(国家政策、地理位置)和内在条件(家庭背景、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权力市场化)共同作用而导致的。历史的局限和制度障碍使得相当一部分失地农民不可避免地处于社会底层,成为城市化进程中一个迫切需要关注和面对的社会问题。
-
关键词
失地农民
社会地位
社会分层机制
-
分类号
C91
[经济管理]
-
-
题名传媒与社会变迁
被引量:6
- 3
-
-
作者
章辉美
-
机构
中南大学社会学系
-
出处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23-125,共3页
-
文摘
随着社会变迁,传媒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在人类社会早期,传媒表现为人类社会日常生产生活的协作方式、话语方式,人们平等地传递信息;人类文字的出现,传媒演变成为文化人的独特活动,与此同时,文字传媒已成为统治者发号施令影响受众的一种工具;在当代,传媒已从过去对“权力”、“政治”的依附,转化为社会公众生活的独立部分,并独立地广泛地介入社会政治生活,渗透到政治生活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可以改变政治结构、公民的政治行为和社会政治心理。当代传媒的多重性、多元性构成了传媒的现代性本质。传媒的社会功能也日益凸现,特别是网络时代,可以说由政府、法制和秩序构成的现实社会与匿名、无序和跨国界网上虚拟社会的结合构成了我们今天新的社会形态。但传播者和受众对传媒的价值选择却是传媒的社会地位的决定力量。这将是对传媒进行社会控制的焦点。
-
关键词
传媒
社会功能
社会变迁
价值选择
-
分类号
C912.63
[经济管理]
-
-
题名农民工、身体与社会:理论争辩与经验研究
被引量:9
- 4
-
-
作者
潘泽泉
-
机构
中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社会学博士
-
出处
《学习与实践》
2008年第4期140-146,共7页
-
基金
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调整农民工政策的社会影响评估研究”(项目编号:07CSH019)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身体可以说是整个社会知识生成系统的基础,也是社会知识系统生成的一个重要构件,身体是社会秩序运行的一个重要元素。对身体的运作逻辑和演绎逻辑的研究能帮助我们重新推演和发展出理解社会的一个新的知识系统,重新发现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被有意或无意"遮蔽"的社会事实。身体构成了"自我"环境,身体是一个展现在空间中的客体,是一个对生活世界之空间安排所有经验的基本要件,是一种空间位置系统中的实践图式。身体是呈现在别人肉身或物质世界之前的每日日常生活场域中的"社会实在",它也是一个行动系统、一种实践模式或实践信念。
-
关键词
身体
农民工
理解社会
知识系统
-
分类号
C912
[经济管理]
-
-
题名正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差异与困境
被引量:2
- 5
-
-
作者
李斌
魏兰菊
-
机构
中南大学社会学系
-
出处
《学习与实践》
2007年第8期134-140,共7页
-
基金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基金"支持
基金批准号:NCET-06-0693。
-
文摘
新农村建设被认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之一,因而对新农村发展基础以及农民的期盼的研究有助于新农村建设的健康推进。本研究以对湖南丘陵地区农村的调研数据为分析基础发现,不同地区农村在新农村建设既有的经济基础上存在两大差异:一是基础性差异,这一差异构成了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失衡的原因和结果;二是农民之间的个体性差异,这一差异表现在农民从业工种、收入数量、收入来源、支出结构、对市场的应对方式、对富裕与否的认知与归因等方面。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缩小第一类差异,正视第二类差异,考虑农民的现实困境和期盼,才能公正地建构新农村发展的基础平台,实现对传统农业的基本改造。
-
关键词
新农村
失衡
个体差异
农民期盼
公正
-
分类号
C912
[经济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