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方田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13
1
作者 成钢 盖楠 +1 位作者 熊德慧 胡维新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10年第3期254-257,I0008,共5页
目的对影响东方田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fEF)分离和培养的因素进行探索,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取室内繁殖饲养不同胎龄的东方田鼠胚胎分离成纤维细胞,通过原代和继代培养,分析比较不同胎龄、不同血清浓度、不同胰蛋白酶浓度等因素对MfE... 目的对影响东方田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fEF)分离和培养的因素进行探索,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取室内繁殖饲养不同胎龄的东方田鼠胚胎分离成纤维细胞,通过原代和继代培养,分析比较不同胎龄、不同血清浓度、不同胰蛋白酶浓度等因素对MfEF分离及培养的影响,观察MfEF的生长形态及其生物学特性。结果 MfEF为贴壁型生长,细胞形态多样,呈梭形、不规则多边形;采用0.125%的胰蛋白酶室温消化12~13 d胚胎组织5 min,以DMEM培养基添加15%小牛血清分离培养MfEF的效果最佳;MfEF2~7代增殖最旺盛。结论获得了实验室分离、培养MfEF的有效方法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机制以及开展不同动物成纤维细胞间比较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田鼠 胚胎成纤维细胞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参根中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及其抗氧化性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张儒 张变玲 +3 位作者 赵勇 谢涛 李谷才 罗志勇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896-1900,共5页
目的提取人参根总黄酮并研究其体内外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乙醇回流和聚酰胺富集法提取人参根总黄酮;通过DPPH法、Fenton法和大鼠饲喂实验研究人参根总黄酮的抗氧化能力。结果当人参根总黄酮质量浓度为0.5 mg/mL以上时,对DPPH自由基的... 目的提取人参根总黄酮并研究其体内外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乙醇回流和聚酰胺富集法提取人参根总黄酮;通过DPPH法、Fenton法和大鼠饲喂实验研究人参根总黄酮的抗氧化能力。结果当人参根总黄酮质量浓度为0.5 mg/mL以上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超过80%;0.6 mg/mL时,对羟自由基清除率可达70.8%;80~120mg/(kg.d)持续饲喂5周能使大鼠脑SOD活性提高17.97%以上。结论人参根总黄酮在体外对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具有较强清除作用,体内对SD大鼠脑组织中SOD活性亦有增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根总黄酮 提取 抗氧化 大鼠 SOD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水相体系萃取人参根中人参皂苷的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张儒 张变玲 +3 位作者 谢涛 李谷才 田竟 罗志勇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610-1613,共4页
建立稳定的聚乙二醇(PEG)与(NH4)2SO4双水相体系以分离人参根中人参皂苷。通过上下相体积比(R)、分配系数(K)和回收率(Y)分析双水相体系对人参皂苷的萃取效果,研究了PEG分子量、PEG/(NH4)2SO4质量分数、pH值和温度等因素对双水相成相及... 建立稳定的聚乙二醇(PEG)与(NH4)2SO4双水相体系以分离人参根中人参皂苷。通过上下相体积比(R)、分配系数(K)和回收率(Y)分析双水相体系对人参皂苷的萃取效果,研究了PEG分子量、PEG/(NH4)2SO4质量分数、pH值和温度等因素对双水相成相及人参皂苷萃取的影响。结果表明:PEG分子量为3350、PEG3350的质量分数为12%、(NH4)2SO4质量分数为16%、溶液pH为7.0、温度为60℃时,双水相体系对人参皂苷有较高的萃取率,回收率可到达88.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 人参皂苷 双水相体系 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F、DRB、DQB、TAP1和IFN-γ基因作为猪抗病育种分子标记的可行性初步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陈慧勇 吴珍芳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3-106,共4页
疾病的抗性具有一定的遗传差异背景,而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相关学科技术的发展及社会对猪肉产品质量和动物福利等问题的日益关注,赋予了开展猪抗病育种尤其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研究的必要性。选择了补体B因子基因(BF)、2个MHCⅡ类基因(... 疾病的抗性具有一定的遗传差异背景,而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相关学科技术的发展及社会对猪肉产品质量和动物福利等问题的日益关注,赋予了开展猪抗病育种尤其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研究的必要性。选择了补体B因子基因(BF)、2个MHCⅡ类基因(DRB和DQB)、1个抗原加工递呈相关基因(TAP1)和1个Ⅱ型干扰素基因(IFN-γ)等5个具有重要免疫功能的基因作为候选基因,对华农温氏Ⅰ号这一商品化配套系的基础群进行基因型分布检测,及基因型与0~100kg日增重或100kg背膘厚间的关联分析,以探讨开发相关分子标记的可行性。参与基因型检测的样本包括杜洛克、长白、皮特兰和大白4个品种。结果表明TAP1和IFN-γ的基因型在参与生产性能高度选择的各品种内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P>0.05),BF在除了大白品种外的其它3品种中均平衡(P>0.05),DRB和DQB为高度不平衡(P<0.0001)。基因型与表型的关联分析显示大白品种中IFN-γ的基因型对0~100kg日增重有影响(P<0.01),长白品种中DRB的基因型与100kg背膘厚有关(P<0.05),其它品种或其它基因没有检测到与之相关的显著性差异(P>0.05)。这5个基因在4个品种中至少TAP1基因表现出与相关生产性状无关,因此对它抗病性能的选择利用将不会造成其它性能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疾病抗性 标记辅助选择 候选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t-On在乳腺癌自杀基因治疗中诱导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曾赵军 胡维新 +1 位作者 李子博 罗赛群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2期1303-1306,共4页
目的:构建Tet调节的自杀基因HSVtk重组逆转录病毒,探讨其治疗乳腺癌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重组逆转录病毒RevTRE/HSVtk与RevTet-On感染乳腺癌细胞株MCF-7,Southern杂交检测细胞中HSVtk基因的整合。应用倒置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术、TUNE... 目的:构建Tet调节的自杀基因HSVtk重组逆转录病毒,探讨其治疗乳腺癌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重组逆转录病毒RevTRE/HSVtk与RevTet-On感染乳腺癌细胞株MCF-7,Southern杂交检测细胞中HSVtk基因的整合。应用倒置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术、TUNEL、苔盼蓝排斥试验观察分析在Tet调控下,重组病毒对感染的乳腺癌细胞杀伤作用机制。以MCF-7细胞构建裸鼠乳腺癌模型,观察Tet调控下病毒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并对瘤体进行病理分析。结果:重组病毒感染乳腺癌细胞株MCF-7后,乳腺癌细胞随着DOX浓度的增高和GCV作用后,细胞死亡增加并呈现细胞凋亡等特征。乳腺癌裸鼠在DOX诱导7天GCV治疗30天后与对照组比较,在Tet调控下乳腺癌裸鼠肿瘤体积减小并可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结论:重组逆转录病毒在DOX诱导GCV作用下对病毒感染的MCF-7细胞具有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能有效地杀伤肿瘤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基因治疗 Tet—On 凋亡 逆转录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血吸虫基因表达谱研究进展
6
作者 龚强 秦志强 胡维新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78-280,共3页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基因组 虫卵 不同发育阶段 毛蚴 染色体组 基因表达谱 雌雄合抱 序列 特异性基因 裂体吸虫病 地方病 血吸虫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R2E1促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分裂增殖的效应研究
7
作者 朱海霞 马楠 +2 位作者 焦春红 薛蔚雯 曾赵军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49-554,共6页
目的:探讨核蛋白样转录因子核受体亚家族2组E成员1(nuclear receptor subfamily 2 group E member 1,NR2E1)对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株IMR-32生长、分裂、增殖的影响。方法:应用LipofectamineTM2000将构建的针对核蛋白样转录因子NR2E1的s... 目的:探讨核蛋白样转录因子核受体亚家族2组E成员1(nuclear receptor subfamily 2 group E member 1,NR2E1)对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株IMR-32生长、分裂、增殖的影响。方法:应用LipofectamineTM2000将构建的针对核蛋白样转录因子NR2E1的shiRNA质粒载体转染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株IMR32,并通过细胞计数法观察细胞生长抑制效应,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株IMR32细胞分裂蛋白的表达。结果:核蛋白样转录因子NR2E1的shiRNA质粒转染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株IMR32 48 h后,该细胞株生长缓慢;相关细胞核分裂蛋白表达受到明显的抑制。结论:核蛋白样转录因子NR2E1的shiRNA干扰质粒转染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株IMR32后,抑制了神经母细胞瘤细胞IMR32的分裂和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母细胞瘤 核蛋白样转录因子NR2E1 细胞分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鸟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巨噬细胞后的外泌体刺激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及其蛋白质表达改变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建军 陈偲 +3 位作者 谢萍芳 潘艺 谭云洪 汤立军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3-126,131,共5页
目的探讨鸟结核分枝杆菌(M.avium)感染巨噬细胞后分泌的外泌体[(+)外泌体]刺激巨噬细胞后产生的分子免疫机制及其差异蛋白质成分研究。方法冷冻高速离心法收集经鸟分枝结核杆菌感染及未感染的巨噬细胞上清中的外泌体,然后利用外泌体刺... 目的探讨鸟结核分枝杆菌(M.avium)感染巨噬细胞后分泌的外泌体[(+)外泌体]刺激巨噬细胞后产生的分子免疫机制及其差异蛋白质成分研究。方法冷冻高速离心法收集经鸟分枝结核杆菌感染及未感染的巨噬细胞上清中的外泌体,然后利用外泌体刺激巨噬细胞;ELISA方法检测经外泌体刺激巨噬细胞后细胞上清中IFN-γ、TNF-α的含量;流式细胞术从蛋白水平检测巨噬细胞受外泌体刺激后CD80、CD86蛋白表达情况;2-DE MALDI-TOF/TOF MS技术分析鉴定巨噬细胞受M.avium感染后分泌的外泌体中的差异蛋白。结果 IFN-γ、TNF-α在(+)外泌体刺激巨噬细胞后培养上清中含量增加;CD80、CD86蛋白在巨噬细胞受(+)外泌体刺激后表达上调。外泌体经2-DE MALDI TOF/TOF MS分析获得18个差异蛋白,且质谱成功鉴定12个。结论 (+)外泌体促进巨噬细胞TNF-α、IFN-γ的分泌从而增强巨噬细胞的炎症反应,并且可促进巨噬细胞CD80、CD86蛋白表达增强;筛选出差异蛋白的功能与细胞骨架结构、蛋白质合成与加工,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 外泌体 M AVIUM 2-DE MALDI-TOF TOF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方田鼠胚胎成纤维细胞永生化细胞系的建立 被引量:9
9
作者 成钢 罗赛群 +3 位作者 盖楠 熊德慧 李荣 胡维新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10年第4期292-295,I0003,共5页
目的建立东方田鼠胚胎成纤维永生化细胞系,为全面研究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机制以及开展不同动物成纤维细胞间比较研究奠定基础和提供细胞实验材料。方法运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法将pSV3neo质粒导入第3代东方田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经G41... 目的建立东方田鼠胚胎成纤维永生化细胞系,为全面研究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机制以及开展不同动物成纤维细胞间比较研究奠定基础和提供细胞实验材料。方法运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法将pSV3neo质粒导入第3代东方田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经G418筛选抗性克隆并扩大培养,建立永生化细胞系;用PCR检测细胞株中SV40T基因的整合,RT-PCR鉴定SV40T基因在转染细胞中的表达;绘制东方田鼠胚胎成纤维永生化细胞生长曲线。结果阳性细胞克隆已扩大培养并稳定传代50代,经鉴定SV40T抗原已整合到东方田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中且稳定表达。结论成功建立东方田鼠胚胎成纤维永生化细胞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田鼠 胚胎成纤维细胞 永生化 SV40T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原位杂交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BCR/ABL融合基因检测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济 李君君 +2 位作者 颜家运 邹礼衡 刘静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25-827,共3页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骨髓和外周血细胞的BCR/ABL融合基因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FISH对正常对照组及CML患者骨髓和外周血细胞BCR/ABL融合基因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慢性期CML患者骨髓和外周血细胞...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骨髓和外周血细胞的BCR/ABL融合基因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FISH对正常对照组及CML患者骨髓和外周血细胞BCR/ABL融合基因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慢性期CML患者骨髓和外周血细胞该融合基因阳性细胞率分别为(61.9±22.3)%和(68.4±19.8)%,加速期为(77.2±16.7)%和(86.8±12.1)%,急变期为(80.6±17.5)%和(81.4±18.0)%,两者细胞中BCR/ABL基因的阳性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且骨髓和外周血细胞之间融合基因阳性细胞比率呈直线正相关。同时发现在完全临床缓解患者中,经伊马替尼治疗的CML患者(71.4%)较经干扰素和羟基脲联合治疗者(10.0%)有更高的分子生物学缓解(P<0.05)。结论:通过FISH对CML患者骨髓和(或)外周血细胞融合基因进行监测,有助于CML的诊断、治疗及微小残留白血病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系 慢性 BCR-ABL阳性 荧光原位杂交 BCR/ABL 融合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形细胞肿瘤中RCAS1的mRNA及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1
作者 沈沉浮 袁贤瑞 秦志强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36-839,共4页
目的:探讨RCAS1在人星形细胞肿瘤中的基因及蛋白表达,及其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RT-PCR法检测59例新鲜星形细胞肿瘤组织及6例正常脑组织中RCAS1的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1例星形细胞肿瘤及6例正常脑组织病理切片中RCAS1... 目的:探讨RCAS1在人星形细胞肿瘤中的基因及蛋白表达,及其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RT-PCR法检测59例新鲜星形细胞肿瘤组织及6例正常脑组织中RCAS1的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1例星形细胞肿瘤及6例正常脑组织病理切片中RCAS1的蛋白表达。结果:弥漫型星形细胞瘤(Grade II)和间变型星形细胞瘤之间(Grade III)、间变型星形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Grade IV)之间RCAS1mRNA的表达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RCAS1蛋白表达仅在间变型星形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RCAS1蛋白表达与肿瘤级别呈正相关(r=0.573,P<0.001)。在正常脑组织中未检测到RCAS1蛋白。结论:RCAS1的表达与星形细胞肿瘤的病理分级有关。星形细胞肿瘤中RCAS1的表达在转录和转录后水平受到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细胞肿瘤 RCASl 信使RNA 蛋白 病理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关节炎关节软骨中软骨细胞线粒体DNA缺失突变的分析(英文) 被引量:1
12
作者 吕红斌 周赟 +3 位作者 胡建中 雷光华 朱敏 李康华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40-644,共5页
目的:分析骨关节炎病人关节软骨组织中软骨细胞线粒体DNA序列变化,探讨骨关节炎发病的潜在病理机制。方法:应用gap—PCR扩增方法检测10例骨关节炎病人和3例正常关节软骨中软骨细胞线粒体DNA的4977bp缺失突变。采用2轮PCR扩增,第1轮... 目的:分析骨关节炎病人关节软骨组织中软骨细胞线粒体DNA序列变化,探讨骨关节炎发病的潜在病理机制。方法:应用gap—PCR扩增方法检测10例骨关节炎病人和3例正常关节软骨中软骨细胞线粒体DNA的4977bp缺失突变。采用2轮PCR扩增,第1轮PCR反应以骨关节炎病人的关节软骨中软骨细胞线粒体DNA为模板;第2轮PCR扩增反应以第1轮PCR扩增反应的产物为模板,再次进行扩增。结果:第1轮PCR反应结果显示,mtDNA524bp扩增产物呈阴性,而533bp扩增产物均呈阳性;第2轮PCR扩增反应结果显示,10例骨关节炎病人病例标本中有2例出现524bp区带,而533bp扩增产物均呈阳性。两次扩增,正常关节软骨中软骨细胞和外周血对照524bp扩增产物全部为阴性。结论:骨关节炎病人关节软骨组织中软骨细胞线粒体DNA有8470~13447nt之间4977bp大片段缺失,提示骨关节炎的发病与关节软骨中软骨细胞线粒体DNA的突变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关节软骨细胞 线粒体DNA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HIV感染者VPR序列变异对细胞周期和致凋亡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郑力文 胡维新 +2 位作者 樊星 张硕 刘纯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2009年第5期306-310,314,共6页
目的研究带有不同变异位点的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vpr基因对感染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以及其致细胞周期变化和致细胞凋亡的机制间的可能关系。方法以14个带有HIV-1 vpr基因片段的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构建重组质粒,将其转染Hel... 目的研究带有不同变异位点的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vpr基因对感染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以及其致细胞周期变化和致细胞凋亡的机制间的可能关系。方法以14个带有HIV-1 vpr基因片段的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构建重组质粒,将其转染Hela细胞,并设立保守株vpr基因转染细胞、突变株vpr-FS基因转染细胞、空载体转染细胞和未转染细胞作为对照,经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目的基因转染成功后,Pi染色,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被转染细胞的细胞周期分布和细胞凋亡率。结果 14个带有不同变异位点HIV-1vpr基因片段的Hela细胞经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出不同的致细胞周期阻滞和致细胞凋亡的能力。发现转染保守片段HIV-1 vpr的Hela细胞,其细胞周期出现G2期阻滞和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但转染vpr C末端截断的vpr-FS片段的细胞、空载体pcDNA3.1(+)转染细胞和未转染的Hela细胞无此现象。转染了HIV-1 vpr基因序列相对应的Vpr蛋白中含有70V、85P、86G、94G突变的片段,较vpr保守片段致感染细胞G2期阻滞和凋亡的能力明显下降。初步发现vpr诱导G2期阻滞百分率越高,其所致凋亡率亦越高。结论 HIV-1vpr基因有明显的致感染细胞G2周期阻滞和致细胞凋亡的作用,但vpr C末端截断的vpr-FS片段无此功能。说明中国感染者HIV-1vpr基因表达蛋白的70V、85P、86G、94G位点突变能使其致感染细胞G2期阻滞和凋亡的能力下降。vpr诱导G2期阻滞的程度与其致凋亡水平可能相关,提示两者的发生机制可能有一定的关联。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HIV-1致病机制和探索可能的基因干预措施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免疫缺陷病毒 艾滋病 HIV1 基因 VPR 细胞周期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YETS1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其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中的缺失分析
14
作者 王建军 洪丽萍 +3 位作者 潘艺 刘水平 吴坤陆 汤立军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7-31,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MYETS1基因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ARH-77及KM3中表达下调机制及进行MYETS1基因原核表达分析。方法:运用FISH技术检测两株ARH-77和KM3细胞系染色体13q14.3区域缺失情况;RT-PCR扩增MYETS1基因,并构建pGEX-4T-MYETS1重组载体... 目的:初步探讨MYETS1基因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ARH-77及KM3中表达下调机制及进行MYETS1基因原核表达分析。方法:运用FISH技术检测两株ARH-77和KM3细胞系染色体13q14.3区域缺失情况;RT-PCR扩增MYETS1基因,并构建pGEX-4T-MYETS1重组载体。结果:ARH-77和KM3细胞系中MYETS1基因所在染色体13q14.3区域获得未缺失阳性信号;生物信息学分析MYETS1基因与LECT1基因序列同源,但通过RT-PCR实验证实MYETS1基因开放阅读框与LECT1基因开放阅读框不一致;成功获得MYETS1基因原核表达蛋白产物。结论:ARH-77和KM3两株骨髓瘤细胞系中MYETS1基因所在染色体13q14.3区域未发生缺失,其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中表达下调可能存在其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13q14.3缺失 MYETS1基因 重组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t-On调控自杀基因治疗系统对乳腺癌细胞的DNA损伤效应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弘德 向生光 +2 位作者 马楠 胡维新 曾赵军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36-843,共8页
目的:研究重组腺相关性病毒(rAAV)介导的含有Tet-On调控元件的HSV-TK/GCV自杀基因调控治疗系统对人类乳腺癌细胞株MCF-7 DNA损伤的影响及损伤应答的分子机制。方法:彗星实验检测HSV-TK/GCV自杀基因治疗系统对MCF-7 DNA损伤的影响,并对... 目的:研究重组腺相关性病毒(rAAV)介导的含有Tet-On调控元件的HSV-TK/GCV自杀基因调控治疗系统对人类乳腺癌细胞株MCF-7 DNA损伤的影响及损伤应答的分子机制。方法:彗星实验检测HSV-TK/GCV自杀基因治疗系统对MCF-7 DNA损伤的影响,并对主要的DNA损伤应答的相关活性基因和表达蛋白进行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分析其表达变化情况。结果:与各对照组相比,实验组MCF-7细胞的彗星实验结果有明显的彗星拖尾现象,DNA损伤应答的相关活性基因和活性蛋白(如ATM,p53和p27)的表达水平产生了明显的差异,而CyclinE和CDK2的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变化。结论:HSV-TK/GCV自杀基因治疗系统可以导致MCF-7的DNA损伤反应,这种损伤反应可能是通过一种p53依赖的信号通路引起细胞阻滞导致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自杀基因治疗 彗星实验 HSV-TK/GCV DNA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