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致弱尾蚴免疫血清与日本血吸虫不同发育阶段抗原免疫反应性的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吕志跃 汪世平 +9 位作者 彭先楚 刘立鹏 李文凯 徐绍锐 周松华 余俊龙 戴橄 姜孝新 肖小芹 曾少华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97-201,共5页
目的 通过比较分析日本血吸虫不同发育阶段抗原的异同 ,并以致弱尾蚴免疫血清识别不同发育阶段抗原 ,筛选具有保护性免疫作用的抗原分子。方法 分离制备日本血吸虫未成熟虫卵、成熟虫卵、尾蚴、雄性成虫、雌性成虫等不同发育阶段的抗... 目的 通过比较分析日本血吸虫不同发育阶段抗原的异同 ,并以致弱尾蚴免疫血清识别不同发育阶段抗原 ,筛选具有保护性免疫作用的抗原分子。方法 分离制备日本血吸虫未成熟虫卵、成熟虫卵、尾蚴、雄性成虫、雌性成虫等不同发育阶段的抗原 ;采用ELISA分别测定正常尾蚴感染兔血清、紫外线照射致弱尾蚴免疫兔血清抗原的抗体水平 ;通过SDS PAGE电泳和免疫印迹技术 ,分析正常尾蚴感染血清与紫外线照射致弱尾蚴免疫兔血清对不同发育阶段的免疫反应性。结果与结论 SDS-PAGE结果显示未成熟虫卵抗原、成熟虫卵抗原、尾蚴抗原、雄性成虫抗原、雌性成虫抗原蛋白之间互有异同。间接ELISA试验显示致弱尾蚴免疫血清同样能诱导宿主产生高滴度的抗体水平。致弱尾蚴免疫血清共筛选出 2 3种具免疫学活性的抗原分子 ,分子量分别为 :2 4 .5kDa、2 8kDa、36kDa、4 3kDa、4 4kDa、4 8kDa、5 4kDa、5 8.5kDa、6 0kDa、6 2kDa、6 6kDa、6 8kDa、70kDa、75kDa、79kDa、85kDa、87kDa、91kDa、95kDa、97kDa、10 5kDa、10 8kDa、110kDa。其中未成熟虫卵和成熟虫卵抗原各占 11种 ,尾蚴抗原分子 4种 ,雄性成虫抗原分子 3种 ,雌性成虫抗原分子 6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致弱尾蚴 期抗原 免疫反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胸大蠊不同发育阶段可溶性抗原特征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徐绍锐 汪世平 +4 位作者 吴仕筠 吕志跃 李文凯 彭先楚 何卓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91-294,共4页
为了对黑胸大蠊的不同发育阶段蛋白质抗原进行免疫生化特性分析 ,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 -PAGE)对黑胸大蠊不同发育阶段可溶性蛋白质组分进行分离鉴定通过酶联免疫印迹 (ELIB)技术分析不同发育阶段抗原的免疫学特性... 为了对黑胸大蠊的不同发育阶段蛋白质抗原进行免疫生化特性分析 ,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 -PAGE)对黑胸大蠊不同发育阶段可溶性蛋白质组分进行分离鉴定通过酶联免疫印迹 (ELIB)技术分析不同发育阶段抗原的免疫学特性。四种抗原蛋白经SDS -PAGE后银染色 ,均得到清晰的蛋白显色带。卵抗原、若虫抗原、雄成虫抗原、雌成虫抗原分别可见 13、2 8、2 6和 4 1条蛋白区带 ,其中主带分别为 2、10、10、13条 ,分子量大多位于 10kDa - 97kDa范围。具有免疫原性的蛋白质大多分布在 4 3kDa以上分子量范围 ,四种抗原组分相互之间有交叉抗原的存在。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黑胸大蠊的蛋白质组分从卵 -若虫 -成虫出现次第增多现象并趋于复杂化 ,这对研究黑胸大蠊的发育生物学特征具有一定的潜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胸大蠊 可溶性抗原 特征 酶联免疫印迹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血吸虫真核表达质粒pcDNA3/HGPRT的构建及序列测定 被引量:2
3
作者 何卓 汪世平 +11 位作者 吕志跃 余俊龙 彭先楚 周松华 李文凯 徐绍锐 吴仕筠 曾少华 肖小芹 戴橄 车宏丽 姜孝新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833-835,共3页
目的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对日本血吸虫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ypoxanthine-guaninephosphoribosyltransferase,HGPRT)进行亚克隆,试图构建真核重组DNA质粒pcDNA3-HGPRT。方法通过筛选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文库,克隆HGPRT基因片段,... 目的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对日本血吸虫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ypoxanthine-guaninephosphoribosyltransferase,HGPRT)进行亚克隆,试图构建真核重组DNA质粒pcDNA3-HGPRT。方法通过筛选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文库,克隆HGPRT基因片段,然后将目的片段亚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结果成功构建了真核重组DNA质粒pcDNA3-HGPRT,为进一步研究HGPRT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SIEA HGPRT 亚克隆 PCDNA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血吸虫成虫38kDa天然分子抗原的分离纯化与免疫保护性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姜孝新 汪世平 +7 位作者 肖小芹 曾少华 周松华 刘雪琴 吕志跃 徐绍锐 彭先楚 何卓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039-1041,1046,共4页
目的研究日本血吸虫成虫可溶性抗原38kDa(SjAWA38kDa)的动物保护作用,并对SjAWA38kDa作为抗日本血吸虫病分子疫苗的可行性进行评估。方法用SDS-PAGE电泳、切胶、电洗脱、超滤等方法分离纯化SjAWA38kDa,继而用SjAWA38kDa免疫昆明小鼠,然... 目的研究日本血吸虫成虫可溶性抗原38kDa(SjAWA38kDa)的动物保护作用,并对SjAWA38kDa作为抗日本血吸虫病分子疫苗的可行性进行评估。方法用SDS-PAGE电泳、切胶、电洗脱、超滤等方法分离纯化SjAWA38kDa,继而用SjAWA38kDa免疫昆明小鼠,然后进行尾蚴攻击感染(40尾/只),进行减虫率和减卵率研究。结果SjAWA 38kDa天然蛋白质分子能刺激机体产生抗日本血吸虫的作用,其减虫率为33.8%,减卵率为51.7%,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jAWA 38kDa分子抗原具有刺激机体产生抗日本血吸虫病的免疫保护作用,可以作为抗日本血吸虫病分子疫苗研究的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SjAWA38kDa 抗原 纯化 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弓形虫P24基因敲除转染质粒pGB/P5-P3的构建 被引量:1
5
作者 舒衡平 蒋立平 +1 位作者 吴翔 罗树红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926-929,共4页
目的构建弓形虫P24(TgP24)基因敲除转染质粒pGB/P5P3(GRA2/BleP245’UTRP243,UTR),为TgP24基因敲除奠定基础。方法根据TgP24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两对特异引物(P1toP4),采用PCR技术特异扩增TgP24基因的5,端非翻译区2.5kb片段(P245’UTR)... 目的构建弓形虫P24(TgP24)基因敲除转染质粒pGB/P5P3(GRA2/BleP245’UTRP243,UTR),为TgP24基因敲除奠定基础。方法根据TgP24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两对特异引物(P1toP4),采用PCR技术特异扩增TgP24基因的5,端非翻译区2.5kb片段(P245’UTR)和3’端非翻译区2.89kb片段(P243’UTR),将其分别亚克隆入pCR2.1TOPOTA载体,构建质粒P245’UTR/TA和P243’UTR/TA;重组质粒P245’UTR/TA经KpnⅠ和BglⅡ双酶切后,再将纯化的P245’UTR片段亚克隆入转染质粒GRA2/Ble的KpnⅠ和BglⅡ位点,构建重组质粒pGBP5(GRA2/BleP245’UTR);重组质粒P243’UTR/TA经BamHⅠ和NotⅠ双酶切后,纯化P243’UTR片段,再将其定向克隆到重组质粒pGBP5的BamHⅠ和NotⅠ位点,从而构建弓形虫TgP24基因敲除转染质粒pGB/P5P3。重组质粒经DNA序列测定证实目的片段插入正确。结果经过PCR筛选、限制性酶切及DNA测序鉴定,证实P245’UTR和P243’UTR两片段正确插入质粒GRA2/Ble的KpnⅠ和BglⅡ及BamHⅠ和NotⅠ位点,位于药物选择ble基因的上,下游。结论成功构建弓形虫P24基因敲除转染质粒pGB/P5P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形虫 P24 基因敲除 转染质粒 pGB/P5-P3 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