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手术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被引量:1
1
作者 唐举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81-585,共5页
股前外侧皮瓣自1984年应用于临床以来,已发展成为头颈、颌面、躯干与四肢重建的主力皮瓣[1~5],特别是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及其衍生术式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该皮瓣的临床疗效,减少了供区并发症的发生[6~9]。虽然该皮瓣临床应用较为成熟,成... 股前外侧皮瓣自1984年应用于临床以来,已发展成为头颈、颌面、躯干与四肢重建的主力皮瓣[1~5],特别是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及其衍生术式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该皮瓣的临床疗效,减少了供区并发症的发生[6~9]。虽然该皮瓣临床应用较为成熟,成功率高,但在移植过程中仍然会发生一些并发症[10~13],一旦发生并发症,轻者可能影响创面愈合、供受区外观与功能、延长疗程、增加病人痛苦及医疗费用,重则可能导致皮瓣坏死、截肢,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及时正确处理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对于进一步提高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成功率与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皮瓣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临床疗效 皮瓣坏死 手术并发症 受区 移植过程 医疗费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个性化精准设计:十年1079例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唐举玉 孙念哲 +9 位作者 吴攀峰 俞芳 曾磊 卿黎明 肖勇兵 潘丁 刘睿 符劲飞 贺继强 李诚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0-516,共7页
目的探讨个性化精准设计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重建各种复杂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13年1月-2023年1月采用个性化精准设计的各种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的1079例患者的临床疗效。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血管蒂切取1013例(其中... 目的探讨个性化精准设计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重建各种复杂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13年1月-2023年1月采用个性化精准设计的各种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的1079例患者的临床疗效。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血管蒂切取1013例(其中小儿65例)、横支为血管蒂切取40例、斜支为血管蒂切取26例(小儿1例),以旋股内侧动脉或股动脉来源穿支为蒂切取9例。其中传统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441例、带蒂转移27例、特殊形式穿支皮瓣基本术式511例、衍生术式100例。修复下肢787例,上肢264例,躯干部17例,头颈部4例,上述多部位7例。并对各种个性化精准设计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术后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比较。结果本组1079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中,术后顺利成活1063例,其中发生血管危象行探查术成活14例,总成功率为98.52%。比较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带蒂转移、特殊形式穿支皮瓣基本术式和衍生术式各组成功率,结果显示各组间成功率无明显差异(P>0.05)。本组1079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主要并发症发生情况:静脉危象35例(3.24%),动脉危象22例(2.04%),感染19例(1.76%),切口延迟愈合6例(0.56%),完全坏死16例(1.48%),部分坏死35例(3.24%)。统计学分析显示静脉危象方面特殊形式穿支皮瓣基本类型组发生率低于衍生术式组(P<0.001),切口感染方面带蒂转移组发生率高于特殊形式穿支皮瓣组(P=0.007),切口延迟愈合方面传统游离移植组发生率高于特殊形式穿支皮瓣组(P=0.04),皮瓣部分坏死方面带蒂转移组发生率高于特殊形式穿支皮瓣组(P=0.008)。结论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个性化精准设计,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 穿支皮瓣 个性化 精准重建 皮肤软组织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股外侧动脉及其分支类型的数字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兴 吴攀峰 +2 位作者 李诚 周小兵 唐举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5-542,共8页
目的为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设计与切取提供血管解剖学依据。方法新鲜成人尸体34具行全身血管造影灌注、CT扫描、三维重建、标本解剖与统筹分析,观测旋股外侧动脉的分支、行程与分布区域;然后按照皮瓣的设计、切取步骤,结合三维重建的影... 目的为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设计与切取提供血管解剖学依据。方法新鲜成人尸体34具行全身血管造影灌注、CT扫描、三维重建、标本解剖与统筹分析,观测旋股外侧动脉的分支、行程与分布区域;然后按照皮瓣的设计、切取步骤,结合三维重建的影像进行解剖验证。结果在65侧有效标本中共观察到大腿前外侧皮肤穿支408支(平均每侧6.3支),其中来源于旋股外侧动脉系统391支,占95.8%(391/408),来源于旋股外侧动脉各分支的占比分别为:升支9.1%(37/408)、横支16.4%(67/408)、降支60.8%(248/408)、斜支9.6%(39/408),其穿支起始部外径分别为(0.7±0.3)、(0.9±0.4)、(1.1±0.5)、(0.8±0.3)mm;来源于股深动脉、旋股内侧动脉、股动脉、旋髂浅动脉17支,占比4.2%,穿支起始部外径为(0.7±0.3)mm。结论(1)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仍然是股前外侧皮瓣穿支的主要源血管;(2)高位皮肤穿支主要来源于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与升支;(3)斜支多起源于升支与横支的共干部,具备一定的外径与蒂长,可以斜支为蒂切取皮瓣;(4)旋股外侧动脉来源穿支纤细或缺如时,可以旋股内侧动脉、股动脉等源血管来源的高位皮肤穿支切取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皮瓣 旋股外侧动脉 三维重建 数字解剖学 穿支皮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