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风湿免疫病患者活动性结核病患病情况多中心横断面研究:亚组分析
1
作者 张丽帆 陈艳 +20 位作者 张月秋 张奉春 曾小峰 赵岩 刘升云 左晓霞 张志毅 吴华香 陈盛 李鸿斌 朱平 武丽君 齐文成 刘毅 张缪佳 刘花香 周宝桐 侍效春 阮桂仁 刘晓清 中国风湿免疫病人群活动性结核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治疗效果及预后研究课题组 《中国防痨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28,共7页
目的:了解中国风湿免疫病(rheumatic diseases,RD)患者活动性结核病(active tuberculosis,ATB)的患病情况。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纳入2014年9月至2016年3月期间,来自全国东、中、西部13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进行ATB筛查的R... 目的:了解中国风湿免疫病(rheumatic diseases,RD)患者活动性结核病(active tuberculosis,ATB)的患病情况。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纳入2014年9月至2016年3月期间,来自全国东、中、西部13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进行ATB筛查的RD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共计13550例。估算RD患者的ATB患病率,并按照RD病种、患者年龄和性别进行亚组分析。结果:13550例调查对象中,105例合并ATB,其中,48例(45.7%)无咳嗽、咳痰、发热、盗汗、体质量减轻表现;在病原学和(或)组织病理学确诊的ATB患者中,无症状者占35.3%(12/34);在菌阳肺结核患者中,无症状者占30.8%(8/26)。累及肺外部位的结核病有41例(39.0%),其中单纯肺外结核28例(68.3%),肺结核合并肺外结核13例(31.7%)。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系统性血管炎综合征患者ATB患病率最高,为1915/10万(13/679,95%CI:881/10万~2948/10万),其次为弥漫性结缔组织病患者(1002/10万,58/5789,95%CI:745/10万~1259/10万)。RD患者中16~34岁组ATB患病率最高,为1162/10万(43/3700,95%CI:817/10万~1508/10万),男性ATB患病率为919/10万(30/3264,95%CI:592/10万~1247/10万),明显高于女性(729/10万,75/10286,95%CI:565/10万~894/10万)。结论:中国RD患者中亚临床结核病、肺外结核及结核病播散负担较高,ATB患病率在不同RD患者病种、年龄、性别间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风湿性疾病 共病现象 患病率 横断面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湿免疫病患者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率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多中心横断面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张丽帆 马亚楠 +19 位作者 邹小青 张月秋 张奉春 曾小峰 赵岩 刘升云 左晓霞 吴华香 武丽君 李鸿斌 张志毅 陈盛 朱平 张缪佳 齐文成 刘毅 刘花香 侍效春 刘晓清 中国风湿免疫病人群活动性结核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治疗效果及预后研究课题组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9,共11页
目的:以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检测作为筛查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的工具,调查我国风湿免疫病患者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率,并分析影响T-SPOT.TB检测结果的相关因素。方法:纳入自2014年9... 目的:以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检测作为筛查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的工具,调查我国风湿免疫病患者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率,并分析影响T-SPOT.TB检测结果的相关因素。方法:纳入自2014年9月至2016年3月我国东、中、西部13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接诊的风湿免疫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3715例。应用T-SPOT.TB对研究对象进行LTBI筛查。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地区、体质量指数、病程、吸烟史、基础疾病、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史、结核病既往史,以及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生物制剂的使用情况,实验室化验结果,风湿免疫病诊断结果等。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T-SPOT.TB检测结果的因素。结果:3715例研究对象T-SPOT.TB检测阳性者有672例(18.1%,95%CI:16.9%~19.3%)。不同风湿免疫病病种患者T-SPOT.TB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003,P<0.001),白塞综合征患者检测阳性率最高(44.4%,32/72),混合性结缔组织病患者检测阳性率最低(8.9%,4/45)。男性风湿免疫病患者T-SPOT.TB检测阳性率为23.6%(168/711),明显高于女性(16.8%,504/3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213,P<0.001)。不同年龄组风湿免疫病患者T-SPOT.TB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189,P<0.001),51~60岁组检测阳性率最高(24.8%,143/577),16~20岁组检测阳性率最低(8.1%,13/16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1岁(aOR=1.81,95%CI:1.48~2.23),吸烟≥21支/d(aOR=1.66,95%CI:1.15~2.40),有结核病既往史(aOR=3.88,95%CI:2.71~5.57),患白塞综合征(aOR=3.00,95%CI:1.70~5.28)是T-SPOT.TB检测阳性结果的独立相关因素;使用大剂量激素(aOR=0.67,95%CI:0.47~0.96)或生物制剂(aOR=0.55,95%CI:0.36~0.84),淋巴细胞计数偏低(aOR=0.39,95%CI:0.25~0.62),低蛋白血症(aOR=0.72,95%CI:0.52~0.99),以及患多发性肌炎/皮肌炎(aOR=0.54,95%CI:0.29~0.99)、系统性红斑狼疮(aOR=0.75,95%CI:0.57~0.99)是T-SPOT.TB检测阴性结果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风湿免疫病患者总体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率为18.1%,各病种T-SPOT.TB检测阳性率差异明显。当患者有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的使用,淋巴细胞计数偏低,低蛋白血症,以及罹患系统性红斑狼疮时警惕假阴性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湿性疾病 分枝杆菌 结核 感染 免疫学技术 横断面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南地区结缔组织病住院患者10年死亡趋势:2005—2014(英文) 被引量:6
3
作者 李丽雅 左晓霞 +14 位作者 罗卉 李懿莎 游运辉 段力平 张卫茹 赵洪军 李通 宁旺斌 谢艳莉 刘思佳 谢晓韵 蒋莹 巫世瑶 朱红林 周亚欧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27-933,共7页
目的:分析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s,CTDs)住院患者在10年期间死亡原因等的变化趋势。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风湿免疫科在2005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期间,确诊的CTDs住院患者中所有死亡病例... 目的:分析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s,CTDs)住院患者在10年期间死亡原因等的变化趋势。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风湿免疫科在2005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期间,确诊的CTDs住院患者中所有死亡病例的所有临床资料。结果:10年期间CTDs住院患者的总体住院病死率为15.68‰。在CTDs患者的3大类死亡原因中,疾病本身占44.71%,感染占42.94%,合并症占12.35%。其中,疾病本身的死因构成比和住院病死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感染和合并症的死因构成比呈逐年上升趋势。2013—2014年,感染成为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其死因构成比为51.06%。合并肺间质病变的CTDs患者与没有合并肺间质病变的CTDs患者相比,前者的生存时间明显缩短,其死亡风险是后者的1.722倍。在各种CTDs中,特发性炎性肌病患者的总住院病死率最高(45.98‰),系统性硬化症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因疾病本身死亡比例最高,特发性炎性肌病患者的因感染死亡比例最高,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因合并症死亡比例最高。结论:在CTDs住院患者中,因疾病本身导致死亡的死因构成比和住院病死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因感染和合并症导致死亡的死因构成比呈逐年上升趋势,且感染成为第一位死因。CTDs合并肺间质病变患者生存时间缩短,死亡风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缔组织病 住院病死率 死因 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皮肤损伤护理中敷料的选择 被引量:5
4
作者 陈江艳 钱颖 陈文娣 《护理学杂志》 2012年第5期65-66,共2页
目的观察软聚硅酮敷料与水胶体敷料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皮肤损伤护理中的效果,以寻求最佳护理方法。方法将26例患者(38处皮肤损伤)配对分为观察组(13例19处)与对照组(13例19处),观察组使用软聚硅酮敷料,对照组使用水胶体敷料换药。结... 目的观察软聚硅酮敷料与水胶体敷料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皮肤损伤护理中的效果,以寻求最佳护理方法。方法将26例患者(38处皮肤损伤)配对分为观察组(13例19处)与对照组(13例19处),观察组使用软聚硅酮敷料,对照组使用水胶体敷料换药。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的换药次数显著减少(P<0.01)。结论在积极治疗原发病、有效处理皮肤损伤的基础上,软聚硅酮敷料更有助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皮肤损伤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疾病 皮肤损伤 伤口换药 软聚硅酮敷料 水胶体敷料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代谢与系统性红斑狼疮 被引量:9
5
作者 肖榆冰 郭慕瑶 左晓霞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20-1124,共5页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以大量病理性自身抗体产生为特征并累及多器官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2]。基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可诱使SLE患者的免疫系统处于反复、慢性活化状态,并产生大量自身抗体、...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以大量病理性自身抗体产生为特征并累及多器官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2]。基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可诱使SLE患者的免疫系统处于反复、慢性活化状态,并产生大量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以及其他免疫活性物质,进而导致炎症反应以及组织损伤。SLE发病机制中免疫耐受的破坏以及免疫稳态的失衡一直是研究者广泛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多项研究提示免疫细胞的能量代谢异常可导致机体的免疫稳态失衡,并参与SLE的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免疫代谢 CD4^+T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社会支持水平及其慢性病管理策略 被引量:26
6
作者 徐倩云 刘頔 +3 位作者 曾芙蓉 罗卉 左晓霞 李懿莎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7-73,共7页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的社会支持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制订相应慢性病管理策略。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抑郁症筛查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的社会支持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制订相应慢性病管理策略。方法: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抑郁症筛查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PHQ-9)、广泛性焦虑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7)、SF-36健康调查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疲劳视觉模拟评分法对SLE患者进行调查,收集人口学和临床资料,以SLE疾病活动性评分(SLE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评估疾病活动度,SLE疾病损伤指数(SLEDamageIndex,SDI)评估疾病损伤程度,分析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246例SLE患者,SSRS总分为40.76±7.93,与国内常模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18岁、无配偶、无职业和存在疾病损伤的SLE患者的社会支持水平较低(P<0.05)。与高社会支持组(以均数为界)相比,低社会支持组患者抑郁、焦虑的程度更高,患者在SF-36中的心理健康领域(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及精神健康)和生理职能得分更低(P<0.05)。结论:SLE患者社会支持水平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受到年龄、婚姻状况、职业情况、疾病损伤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在慢性病管理中,应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提高社会支持水平,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社会支持 慢性病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及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游运辉 范学工 +3 位作者 刘萍 刘洪波 田雪飞 颜雪梅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84-390,共7页
目的:建立胃炎与胃癌相关幽门螺杆菌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识别鉴定其差异表达的蛋白质,探讨细菌本身因素在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分离胃炎与胃癌相关幽门螺杆菌菌株的总蛋白质,凝胶经蓝银显色后,采用PDQues... 目的:建立胃炎与胃癌相关幽门螺杆菌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识别鉴定其差异表达的蛋白质,探讨细菌本身因素在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分离胃炎与胃癌相关幽门螺杆菌菌株的总蛋白质,凝胶经蓝银显色后,采用PDQuest图像分析软件比较、分析、识别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得到相应的肽质指纹图谱,然后搜索数据库鉴定部分差异蛋白质点。结果:获得分辨率较高、重复性较好的胃炎与胃癌相关幽门螺杆菌双向凝胶电泳图谱,鉴定出14个差异蛋白质,包括抗氧化作用、分子伴侣、解毒和DNA修复相关蛋白质、三大代谢相关酶类、细胞结构相关蛋白质以及信号传导相关蛋白质。结论:建立了分辨率高且重复性较好的胃炎与胃癌相关幽门螺杆菌双向凝胶电泳图谱,并识别鉴定出了两种不同疾病来源幽门螺杆菌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其蛋白质表达的差异可能在胃癌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蛋白质组 胃癌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继发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邓红香 游运辉 +4 位作者 刘萍 赵洪军 周亚欧 谢艳莉 左晓霞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2-185,共4页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继发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对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近年收治的48例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SLE患者及41例未合并感染的SLE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研究。结果:SLE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继发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对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近年收治的48例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SLE患者及41例未合并感染的SLE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研究。结果:SLE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部位以肺部、神经系统、泌尿系统为主,致病真菌以白色念珠菌、曲霉菌为主。随着病程、免疫抑制药及抗生素使用时间的延长,低蛋白血症、白细胞减少等合并症的出现,SLE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增加,SLE继发深部真菌感染的患者C反应蛋白(CRP)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明显增高。结论:发生深部真菌感染的SLE患者主要的临床特点是病程长,免疫抑制药或抗生素使用时间长,合并有低蛋白血症及白细胞减少等。CRP及TNF-α这两项指标在真菌感染中可能有重要作用,可作为诊断真菌感染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深部真菌感染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尿酸血症是狼疮性肾炎患者肾病理损伤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英文) 被引量:10
9
作者 谢婷婷 陈梦颖 +6 位作者 唐湘玲 尹红玲 王萱 李国立 李佳容 左晓霞 张卫茹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052-1057,共6页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患者高尿酸血症与肾损伤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肾病理活检证实的177例LN患者,比较正常尿酸组和高尿酸血症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和肾病理的差别,分析血清尿酸水平与肾损伤相关指标...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患者高尿酸血症与肾损伤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肾病理活检证实的177例LN患者,比较正常尿酸组和高尿酸血症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和肾病理的差别,分析血清尿酸水平与肾损伤相关指标的关系。结果:LN合并高尿酸血症组的高血压发生率、血清尿素氮及血清肌酐水平较正常尿酸组显著升高(P<0.01),而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 GFR)、抗U1RNP抗体阳性率较正常尿酸组显著降低(P<0.01);高尿酸血症组患者的肾病理损伤评分(活动性指数、慢性化指数、肾小管间质损伤指数)均明显高于正常尿酸组(P<0.05);LN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血清肌酐、肾病理分型和肾病理损伤评分均呈正相关,与e GFR呈负相关(P<0.01)。结论:合并高尿酸血症的LN患者肾损伤较重,高尿酸血症是狼疮性肾炎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尿酸 狼疮性肾炎 肾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缔组织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思佳 胡淑琳 +2 位作者 蒋莹 左晓霞 周亚欧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05-910,共6页
目的:分析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CTD)合并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风湿免疫科诊断的18例CTD合并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CTD合并隐球菌脑膜炎... 目的:分析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CTD)合并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风湿免疫科诊断的18例CTD合并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CTD合并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常见症状为头痛、发热、恶心、呕吐,出现抽搐、意识障碍等严重临床表现的患者均死亡。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出现意识障碍、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下降是造成CTD合并隐脑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P<0.05)。CTD合并隐球菌脑膜炎的病死率为61.11%,治疗有效率为38.89%。结论:CTD合并隐球菌脑膜炎患者死亡风险高。出现意识障碍、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降低与疾病预后不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缔组织病 隐球菌脑膜炎 意识障碍 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误诊的原发性气管支气管淀粉样变(英文)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丽静 何碧秀 +1 位作者 陈琼 赵洪军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93-696,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气管支气管淀粉样变的临床症状和诊断方法。方法:分析1例被误诊多年的原发性气管支气管淀粉样变病例的临床表现和诊断经过。结果:本例患者为68岁男性,30多年前开始出现反复咳嗽、咳痰以及渐进性的呼吸困难,曾多次在外院... 目的:探讨原发性气管支气管淀粉样变的临床症状和诊断方法。方法:分析1例被误诊多年的原发性气管支气管淀粉样变病例的临床表现和诊断经过。结果:本例患者为68岁男性,30多年前开始出现反复咳嗽、咳痰以及渐进性的呼吸困难,曾多次在外院就诊,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以及支气管结核,反复给与抗生素治疗,并曾行抗结核治疗3个月,但治疗效果差,患者症状逐渐加重。患者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就诊后,经完善支气管镜检查后病理确诊为原发性气管支气管淀粉样变。结论:气管支气管淀粉样变是一种气管和支气管黏膜下异常的淀粉样物质沉积所导致的罕见病,临床症状多样,常被误诊为其他肺部疾病。支气管镜检查是诊断气管支气管淀粉样变的重要方法,病理学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对于不明原因慢性咳嗽患者,建议及早行支气管镜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气管支气管淀粉样变 误诊 支气管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狼疮性膀胱炎2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懿莎 罗卉 +1 位作者 谢艳莉 左晓霞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13-816,共4页
目的:提高对狼疮性膀胱炎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狼疮性膀胱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检查结果,并复习国内报道的6例病例。结果:2例患者均为女性,尿路症状在肠道症状之后出现,均有输尿管扩张和肾积水,1例合并假性肠梗阻... 目的:提高对狼疮性膀胱炎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狼疮性膀胱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检查结果,并复习国内报道的6例病例。结果:2例患者均为女性,尿路症状在肠道症状之后出现,均有输尿管扩张和肾积水,1例合并假性肠梗阻,糖皮质激素与环磷酰胺治疗效果好。复习文献中的6例患者均有输尿管扩张和肾积水,4例合并假性肠梗阻。结论:当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出现尿路症状或肠道症状时,应考虑狼疮性膀胱炎的可能性,积极完善相关检查,予以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膀胱炎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蜂毒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罗卉 左晓霞 +1 位作者 李通 张晶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48-951,共4页
目的:复制大鼠佐剂性关节炎动物模型,并探讨蜂毒注射液在佐剂性关节炎中的疗效以及作用机制。方法:32只雄性SD大鼠,6只为正常对照组,26只大鼠用于佐剂性关节炎的模型制作,模型复制成功20只。将20只佐剂性关节炎大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对照... 目的:复制大鼠佐剂性关节炎动物模型,并探讨蜂毒注射液在佐剂性关节炎中的疗效以及作用机制。方法:32只雄性SD大鼠,6只为正常对照组,26只大鼠用于佐剂性关节炎的模型制作,模型复制成功20只。将20只佐剂性关节炎大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对照组6只、生理盐水治疗组6只、蜂毒治疗组8只。其中,模型对照组6只大鼠在治疗前进行处死,作为治疗前的水平。蜂毒治疗组大鼠每日皮下注射蜂毒注射液,连续14d。生理盐水治疗组大鼠注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治疗前后记录关节周径、关节总体评分,治疗前后行X线检查,治疗结束时取血行TNF-α,IL-1β的检测及滑膜组织普通光镜检查。结果:与生理盐水治疗组的大鼠相比,蜂毒治疗组大鼠关节肿胀明显减轻,关节周径减少以及关节总体评分下降(P<0.05)。生理盐水治疗组大鼠X线检查骨质破坏,滑膜炎性细胞浸润比蜂毒治疗组大鼠明显。蜂毒治疗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的浓度比生理盐水治疗组的低(P<0.05;P<0.01)。结论:蜂毒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有效,能减少滑膜中炎性细胞浸润,减少血管翳生成,降低血清中TNF-α及IL-1β水平,减轻骨质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佐剂性关节炎 蜂毒 TNF—α IL-1Β 骨质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硬化症血清细胞因子表达谱变化及调控机制 被引量:3
14
作者 朱红林 杜倩 +3 位作者 谌威霖 左晓霞 李全贞 刘思佳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16-722,共7页
目的:分析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血清细胞因子表达谱,探讨其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收集30例SSc 患者及8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DNA,按照SSc有无合并肺间质病变(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ILD)分为SSc合并... 目的:分析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血清细胞因子表达谱,探讨其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收集30例SSc 患者及8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DNA,按照SSc有无合并肺间质病变(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ILD)分为SSc合并ILD组及SSc不合并ILD组,根据皮肤受累程度,分为弥漫性系统性硬化症(diffuse cutaneous scleroderma,dcSSc)组和局限性系统性硬化症(limited cutaneous scleroderma,lcSSc)组,根据SSc患者血清中是否存在抗拓扑异构酶-1抗体(即抗Scl-70抗体),分为SSc Scl-70(+)组及SSc Scl-70(-)组。使用Luminex MAGPIX检测系统和Bio-Plex Pro Human Cytokine 27-plex Assay试剂盒检测血清中的27种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1β)、IL-1受体拮抗剂(interleukin-1 receptor antagonist,IL-1ra)、IL-2、IL-4、IL-5、IL-6、IL-7、IL-8、IL-9、IL-10、IL-12P70、IL-13、IL-15、IL-17、碱性纤维生长因子(basic fiber growth factor,BASIC FGF)、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人干扰素诱导蛋白10(interferon-gamma induced protein 10,IP-10)、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 1, MCP-1)、人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1α,MIP-1α)、人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β(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 1β,MIP-1β)、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BB,PDGF-BB)、调节激活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细胞因子(regulated on activation in normal T-cell expressed and secreted,RANTES)、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利用Illumina 450K甲基化芯片检测单个核细胞DNA全基因组甲基化位点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12种细胞因子(BASIC FGF、eotaxin、G-CSF、GM-CSF、IFN-γ、IL-1β、IL-1RA、IL-6、IP-10、MCP-1、TNF-α和RANTES)在SSc中表达明显升高( P <0.05), IL-5在SSc中表达降低( P <0.05),其余细胞因子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lcSSc组比较, 9种细胞因子(eotaxin、IL-5、MCP-1、IL-2、RANTES、IL17A、IL-8、MIP-1β和PDGF-BB)在dcSSc组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SSc不合并ILD组相比较,IL-15 在SSc合并ILD组增高[18.2(172.97) ng/L vs . 2.03(0.05) ng/L, P <0.05];与SSc Scl-70(-)组相比较,IP-10在SSc Scl-70(+)组表达降低[1 030(2 196.6) ng/L vs . 1 878(2 964) ng/L, P < 0.05 ]。分析血清细胞因子与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的相关性发现,IL-6与ESR正相关( r = 0.04, P = 0.017);MCP-1( r =0.49, P =0.043)和MIP-1β( r = 0.41 , P =0.007)与CRP正相关。分析细胞因子甲基化位点变化,发现IL-10 TSS1500区的cg17744604、IL-12P70TSS200区的cg06111286、IL-1β TSS200区的cg07935264、IL-1 ra TSS1500区的cg01467417、IL-1 ra 5′非翻译区的cg03989987和VEGF TSS200区的cg21099624 均呈低甲基化。结论: SSc患者血清存在多种细胞因子变化,且细胞因子变化与皮肤受损程度、肺纤维化有关,多种细胞因子表达受甲基化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硬化症 细胞因子 全基因组甲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甲基化CG的寡脱氧核苷酸链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1
15
作者 游运辉 范学工 +1 位作者 黄振宇 李宁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61-467,共7页
目的:探讨非甲基化CG的寡脱核苷酸链(CPGODN)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树突状细胞(DCs)功能的影响。方法:对1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例HBV携带者及1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来源DCs进行体外培养。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DCs的表面分子HLA-DR,C... 目的:探讨非甲基化CG的寡脱核苷酸链(CPGODN)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树突状细胞(DCs)功能的影响。方法:对1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例HBV携带者及1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来源DCs进行体外培养。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DCs的表面分子HLA-DR,CD80和CD86的表达,ELISA检测DCs培养上清中IL-12水平,并在电镜下观察DCs的改变。结果:体外培养第6天的DCs,加入CpGODN继续培养24h后,透射电镜下观察,与完全培养基对照组DCs相比,其表面的空起丰富、增粗,粗面内质网增多,空泡减少甚至消失。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CpGODN刺激组CD80,CD86及HLA-DR在CHB患者、HBV携带者及正常人DCs上的表达阳性率均较完全培养基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CHB患者、HBV携带者及正常人DCs均用完全培养基培养时,CHB患者及HBV携带者DCs上的HLA-DR,CD86和CD80的表达阳性率较正常人明显下降(P<0.05),但CHB患者和HBV携带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B患者、HBV携带者及正常人DCs均用CpGODN刺激时,CHB患者DCs上的HLA-DR和CD86表达阳性率较HBV携带者及正常人明显下降(P<0.05),但HBV携带者和正常人之间比较却无统计学差异(P>0.05);CHB患者和HBV携带者DCs的CD80表达阳性率较正常人明显下降(P<0.05),但CHB患者和HBV携带者之间比较却无统计学差异(P>0.05)。ELISA检测发现CpGODN刺激组DCs分泌IL-12的水平无论在CHB患者、HBV携带者及正常人均较完全培养基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无论是完全培养基培养还是CpGODN刺激,CHB患者及HBV携带者DCs分泌IL-12较正常人明显下降(P<0.05),但CHB患者和HBV携带者之间比较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pGODN能够明显促进CHB患者外周血DCs成熟,为CpGODN治疗CHB提供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慢性乙型肝炎 非甲基化CpG基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升高预示中国终末期肾病患者罹患MPO-ANCA相关性血管炎风险降低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立 沈婵娟 +13 位作者 钟永 Joshua D.Ooi Peter J.Eggenhuizen 周亚欧 陈金彪 伍婷 孟婷 肖舟 蔺薇 唐荣 敖翔 肖湘成 周巧玲 肖平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1-218,共8页
目的: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作为一种新型炎症指标,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和IgA血管炎等炎症疾病中得到了研究。PLR是否可作为评估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相关性... 目的: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作为一种新型炎症指标,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和IgA血管炎等炎症疾病中得到了研究。PLR是否可作为评估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相关性血管炎患者疾病活动的生物标志物目前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髓过氧化物酶-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myeloperoxidase-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MPO-ANCA)相关性血管炎患者诊断时的PLR与炎症反应及疾病活动度的关系,评估PLR是否能预测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of renal disease,ESRD)的进展和全因死亡率。方法:收集MPO-ANCA相关性血管炎患者的临床、实验室、病理特征及预后资料。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检验两个连续变量之间的关联。采用Cox回归分析PLR与ESRD或全因死亡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连续纳入190名MPO-ANCA相关性血管炎患者。基线PLR与CRP(r=0.333,P<0.001)和ESR(r=0.218,P=0.003)呈正相关。PLR与伯明翰血管炎活动度评分(Birmingham Vasculitis Activity Score,BVAS)无明显相关性。PLR≥330的患者比PLR<330的患者表现出更好的累积肾脏生存率(P=0.017)。然而,PLR≥330的患者和PLR<330的患者在诊断时的累积患者生存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LR与ESRD风险降低相关(HR=0.518,95%CI:0.278~0.963,P=0.038),没有发现PLR与全因死亡率之间有相关性(HR=1.081,95%CI:0.591~1.976,P=0.801)。结论:PLR与CRP和ESR呈正相关。PLR可以独立预测ESRD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 髓过氧化物酶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 死亡率 终末期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硬化症合并肺间质病变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和转录组表达谱
17
作者 谢艳莉 赵洪军 +3 位作者 罗卉 左晓霞 李全贞 刘思佳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29-836,共8页
目的:分析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合并肺间质病变(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和转录组表达谱,并进一步探讨DNA甲基化对Wnt/β-cat... 目的:分析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合并肺间质病变(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和转录组表达谱,并进一步探讨DNA甲基化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和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收集19例SSc患者(SSc组)及18例健康人(对照组)外周血PBMCs。SSc患者中有10例合并ILD(SSc合并ILD亚组)、9例未合并ILD(SSc未合并ILD亚组)。采用Illumina 450K甲基化芯片和Illumina HT-12 v4.0基因表达谱芯片分析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和基因表达水平,研究DNA甲基化对Wnt/β-catenin和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分析发现:与SSc未合并ILD亚组比较,SSc合并ILD亚组存在71个高甲基化位点,98个低甲基化位点。转录组分析发现:与SSc未合并ILD亚组相比,SSc合并ILD亚组有164个基因表达上调,191个基因表达下调。SSc组患者PBMCs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有35个低甲基化基因,其中卷曲同源物1(frizzled-1,FZD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9(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9,MAPK9)、母亲DPP同源物2(mothers against DPP homolog 2,SMAD2)、转录因子7类似物2(transcription factor 7-like 2,TCF7L2)和无翅型MMTV整合位点家族成员5B(wingless-type MMTV integration site family,member 5B,WNT5B)mRNA在SSc组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SSc未合并ILD亚组比较,SSc合并ILD亚组中Dickkopf相关蛋白2(dickkopf homolog 2,DKK2)、FZD1、MAPK9等多个基因的mRNA表达虽上调,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趋化因子信号通路中有38个低甲基化基因,其中β-抑制蛋白1(β-arrestin 1,ARRB1)、C-X-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10(C-X-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10,CXCL10)、C-X-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16(C-X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16,CXCL16)、FGR、中性粒细胞胞浆因子1C(neutrophil cytosolic factor 1C,NCF1C)mRNA在SSc组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SSc未合并ILD亚组比较,SSc合并ILD亚组中ARRB1、CXCL10、CXCL16等多个基因的mRNA表达上调,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Sc合并ILD与SSc无ILD患者存在DNA甲基化和转录组表达谱的差异,且SSc患者PBMCs中存在Wnt/β-catenin和趋化因子信号通路多个基因表达上调,这可能与SSc的发病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硬化症 肺间质病变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全基因组DNA甲基化 转录组表达谱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趋化因子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住院患者合并严重感染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11
18
作者 王秀娇 左晓霞 +15 位作者 谢晓韵 罗卉 张卫茹 段力平 赵洪军 李懿莎 周亚欧 李通 谢艳莉 刘思佳 蒋莹 巫世瑶 黄婧 朱红林 吴俊娇 宁旺斌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04-710,共7页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住院患者合并严重感染的危险因素,为SLE患者感染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SLE患者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合并严重...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住院患者合并严重感染的危险因素,为SLE患者感染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SLE患者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合并严重感染分为严重感染组与非严重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的差异,并选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463例SLE患者,其中严重感染组144例,非严重感染组319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4.50岁(OR=4.958,P<0.001)、心血管系统受累(OR=6.287,P<0.001)、血液系统受累(OR=2.643,P=0.003)、血清白蛋白<20 g/L(OR=2.340,P=0.036)、C反应蛋白与红细胞沉降率的比值≥0.12(OR=2.430,P=0.002)、糖皮质激素剂量≥8.75 mg/d(OR=2.465,P=0.002)、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OR=2.847,P=0.037)是SLE患者合并严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心血管系统受累、血液系统受累、低血清白蛋白的SLE患者发生严重感染的风险较高。C反应蛋白与红细胞沉降率的比值增大提示患者可能合并严重感染。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以及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会增加严重感染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严重感染 免疫抑制剂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69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被引量:10
19
作者 伍婷 钟永 +8 位作者 周亚欧 陈金彪 杨映强 唐荣 孟婷 肖舟 肖湘成 周巧玲 肖平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16-922,共7页
目的:了解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imc antibody,ANCA)相关性血管炎(ANCAassociated vasculitis,AAV)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新诊断为AAV的269... 目的:了解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imc antibody,ANCA)相关性血管炎(ANCAassociated vasculitis,AAV)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新诊断为AAV的269例住院患者的基本资料、临床病理数据,定期随访肾存活及患者存活情况,并对其临床病理及预后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及预后因素分析。结果:在269例AAV患者中,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icroscopic polyangiitis,MPA)225例,占83.64%;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GPA)33例,占12.27%;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osinophilic 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EGPA)11例,占4.09%。在MPA患者中,男女比例约为1:1,而GPA和EGPA患者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从发病到确诊的中位时间为64.0 d,30 d内确诊65例,占24.16%。94.67%的MPA患者肾受累,显著高于GPA患者(63.63%),GPA累及耳鼻喉系统更常见(42.42%)。肾1年生存率在GPA和MPA患者中分别为75%和59.3%,1年病死率分别为16.7%和16.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血小板、低球蛋白血症、低免疫球蛋白G及血清肌酐升高是AAV患者1年肾生存率的危险因素,而血清肌酐升高是AAV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AV患者以MPA为主,患者进展为终末期肾病比例和病死率仍较高。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改善AAV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炎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临床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约翰霍普金斯循证护理在降低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率的应用 被引量:21
20
作者 唐俊雅 廖竹君 +6 位作者 黄君 岳丽青 赖娟 张京慧 张桂香 莫莹屏 曾育峰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7年第23期45-48,共4页
目的降低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改善留置胃管患者舒适度,提高安全度。方法将144例留置胃管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71例,观察组7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约翰霍普金斯循证实践模式,将证据转化为护理方案,实施并评价护... 目的降低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改善留置胃管患者舒适度,提高安全度。方法将144例留置胃管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71例,观察组7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约翰霍普金斯循证实践模式,将证据转化为护理方案,实施并评价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非计划性拔管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舒适度评分显著升高,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下降(P<0.05,P<0.01)。结论采用约翰霍普金斯循证实践模式开发的循证实践方案可显著降低住院患者胃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提高患者置管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管 非计划性拔管 约翰霍普金斯循证护理实践 循证护理 舒适度 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