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运用单细胞三重PCR对杜氏肌营养不良进行植入前遗传学诊断 被引量:3
1
作者 吴玥丽 邬玲仟 +11 位作者 李艳萍 刘冬娥 曾桥 朱海燕 潘乾 梁德生 胡浩 龙志高 李娟 戴和平 夏昆 夏家辉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46-251,共6页
目的:采用三重PCR技术检测缺失型杜氏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基因部分外显子和性别鉴定位点amelogenin基因,探讨该技术对DMD家系中致病基因携带者进行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PGD)的... 目的:采用三重PCR技术检测缺失型杜氏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基因部分外显子和性别鉴定位点amelogenin基因,探讨该技术对DMD家系中致病基因携带者进行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PGD)的可行性。方法:显微操作取正常男性、正常女性和DMD基因8号、47号外显子缺失型DMD患者单个淋巴细胞及无DMD家族史夫妻行体外授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pre-embryo transfer,IVF-ET)术后废弃的单个卵裂球细胞,采用三重PCR技术扩增DMD基因8号、47号外显子和amelogenin基因。结果:64枚正常人单个淋巴细胞的DMD基因8号、47号外显子和amelogenin基因扩增阳性率分别为93.8%,93.8%和95.3%,假阳性率为2.8%;48枚8号外显子缺失型患者单个淋巴细胞的DMD基因47号外显子和amelogenin基因扩增阳性率均为95.8%,假阳性率为3.3%;48枚47号外显子缺失型患者单个淋巴细胞的DMD基因8号外显子和amelogenin基因扩增阳性率均为95.8%,假阳性率为0;40枚单卵裂球细胞DMD基因8号、47号外显子和amelogenin基因扩增阳性率分别为82.5%,80.0%和77.5%,假阳性率为0。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单细胞三重PCR技术具有较高的扩增阳性率和特异性,有望在缺失型DMD家系中进行PGD的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细胞PCR 杜氏肌营养不良 植入前遗传学诊断 DMD基因 amelogenin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寻常型鱼鳞病家系致病基因的定位
2
作者 胡正茂 谢志国 +7 位作者 邬玲仟 梁德生 朱海燕 潘乾 龙志高 戴和平 夏家辉 夏昆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02-306,I0001,共6页
目的研究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寻常型鱼鳞病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采用基因组扫描方法,利用1号染色体上的微卫星标记对该家系进行连锁分析,然后对候选基因FLG的部分编码区及外显子与内含子交界处进行突变检测。结果在D1S2696得到最大两点连... 目的研究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寻常型鱼鳞病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采用基因组扫描方法,利用1号染色体上的微卫星标记对该家系进行连锁分析,然后对候选基因FLG的部分编码区及外显子与内含子交界处进行突变检测。结果在D1S2696得到最大两点连锁LOD值3.46(θ=0),单体型分析将疾病基因定位在D1S2726-D1S305之间约15cM范围内;在FLG基因的外显子非重复序列及部分重复序列未发现与疾病相关的突变。结论该寻常型鱼鳞病家系的致病基因位于D1S2696附近,其致病基因可能是除FLG以外的其他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常型鱼鳞病 微卫星标记 连锁分析 突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汉族人群腓骨肌萎缩症Cx32基因突变分析(英文) 被引量:5
3
作者 张如旭 罗巍 +8 位作者 资晓宏 夏昆 蔡芳 萧剑峰 赵国华 张付峰 沈潞 江泓 唐北沙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8-71,共4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x32 mutation features and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Chinese patients with 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CMT). Methods: Twenty-four of 65 unrelated CMT patients were selected for Cx32 ...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x32 mutation features and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Chinese patients with 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CMT). Methods: Twenty-four of 65 unrelated CMT patients were selected for Cx32 mutation screening after the exclusion of the CMT1A 1.5 Mb duplication and male-to-male transmission. The motor and 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studies were performed in all probands and most of their affected family members to establish the clinical CMT1 ,CMT2 or CMT intermediate diagnosis. The presence of mutations in the coding region of Cx32 was detected by 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analysis combined with direct sequencing. Results: We found 7 different point mutations in the coding region of Cx32 in a total of 7 families. All the patients were mildly to moderately affected with a clinical CMT1 or CMT intermediate diagnosis. The mutation Arg15Gln was inherited with X-linked recessive trait in family 1 involved in our study. The Arg75Trp mutation was detected in a family with X-linked dominant CMT and autosomal recessive nonsydromic hearing loss. The clinical phenotype of the Thr188Ala mutation was firstly reported. Conclusion: Seven different Cx32 point mutations were detected and the percentage of Chinese CMT families with Cx32 mutation is about 10% in our study. The inheritance model of CMT secondary to Cx32 mutation could be X-linked dominant, X-linked recessive or sporadic. Male patients are usually more severely affected than females with slowe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ies. Cx32 mutation screening should be firstly performed in those CMT families without male-to-male transmission and CMT1A dupli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骨肌萎缩症 X染色体 连接蛋白类 遗传性疾病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源载体pHrnF9介导的凝血因子Ⅸ基因在肠上皮sw480细胞中的表达 被引量:2
4
作者 杜建伟 陈方平 +2 位作者 夏昆 文路 宋永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4期878-882,共5页
本研究探索肠上皮细胞和人源载体pHrnFⅨ用于血友病B基因治疗的可能性。用含人凝血因子Ⅸ(human coagulation factorⅨ,hFⅨ)基因的人源载体质粒pHrnF9转染肠上皮细胞sw480,用RT-PCR检测mRNA的转录,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效率,ELISA和一期... 本研究探索肠上皮细胞和人源载体pHrnFⅨ用于血友病B基因治疗的可能性。用含人凝血因子Ⅸ(human coagulation factorⅨ,hFⅨ)基因的人源载体质粒pHrnF9转染肠上皮细胞sw480,用RT-PCR检测mRNA的转录,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效率,ELISA和一期法检测蛋白表达及凝血活性。结果表明:转染后的细胞中有hFⅨmRNA的转录;荧光显微镜观察到48小时转染效率最高;ELISA法测得转染后24小时细胞上清中的hFⅨ蛋白量为(11.34±0.23)ng/(106cells.24h),第48小时hFⅨ蛋白量最高,达(29.34±1.00)ng/(106cells.24h),转染后72小时降为(12.45±0.15)ng)/(106cells.24h)。一期法结果显示转染pHrnF9的sw480细胞分泌的FⅨ有凝血活性,48小时达峰值(6.07±0.17)%/106cells,第72小时降至(1.81±0.06)%/106cells。结论:肠上皮细胞sw480转染pHrnF9质粒后可表达有凝血活性的hFⅨ,肠上皮细胞有望成为血友病B基因治疗的靶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上皮细胞sw480 人源载体pHrnF9 凝血因子Ⅸ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型与L10P突变型DJ-1蛋白稳定表达单克隆细胞株的基因表达谱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振华 唐北沙 +1 位作者 严新翔 郭纪锋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7期587-595,共9页
研究背景 DJ-1基因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早发性帕金森综合征(AREP)的致病基因之一,其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既往研究提示,DJ-1蛋白可以通过其转录调控活性调控某些基因的表达,从而在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本研究小组发现一种... 研究背景 DJ-1基因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早发性帕金森综合征(AREP)的致病基因之一,其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既往研究提示,DJ-1蛋白可以通过其转录调控活性调控某些基因的表达,从而在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本研究小组发现一种新的DJ1基因突变位点——L10P,即DJ-1基因编码框第29位碱基胸腺嘧啶(T)→胞嘧啶(C),从而使DJ-1蛋白第10位上的亮氨酸被脯氨酸替代。探讨DJ-1基因L10P突变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可以明确其通过转录调控活性调控相关基因表达的具体方式,继而参与帕金森病之发病机制。方法筛选稳定表达pCMV-Tag2A-Flag、pCMV-Tag2A-Flag-DJ-1和pCMV-Tag2A-Flag-DJ-1-L10P的人胚肾细胞293(HEK293)单克隆细胞株,通过DNA、RNA和蛋白质水平鉴定,以证实获得的HEK293单克隆细胞株是否能够稳定表达空载体、野生型DJ1蛋白和L10P突变型DJ1蛋白,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对各组HEK293单克隆细胞株进行差异基因筛选。结果基因芯片技术检测显示,与空载体组相比,野生型组共有14个基因表达上调、28个基因表达下调,L10P突变型组有14个基因表达上调、9个基因表达下调;与野生型组相比,L10P突变型组共有59个基因表达上调、27个基因表达下调。这些差异基因分别参与信号转导、基因转录调控、细胞周期调节、细胞凋亡、氧化应激等生物学过程。结论 L10P突变型DJ1蛋白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对差异基因进行表达调控,从而影响这些信号转导通路的正常功能,进而参与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基因表达谱 突变 转染 免疫印迹法 DNA探针 细胞 培养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脐血来源内皮祖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与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1
6
作者 马志成 梁德生 +7 位作者 薛志刚 曾桥 龙志高 邬玲仟 潘乾 戴和平 夏昆 夏家辉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66-472,共7页
目的:探讨脐血来源的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的生物学特性,评价其长期体外培养后的安全性。方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s,MNCs),采用MCDB131培养基联合VEGF等生长因子进行培养。观察培养细胞的形... 目的:探讨脐血来源的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的生物学特性,评价其长期体外培养后的安全性。方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s,MNCs),采用MCDB131培养基联合VEGF等生长因子进行培养。观察培养细胞的形态,测定其生长动力学,采用流式细胞仪及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其表型,应用细胞荧光化学法分析EPCs对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acetylat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ac-LDL)的摄取功能,Matrigel上培养并检测其形成血管能力,染色体核型分析其遗传稳定性,裸鼠实验、软琼脂实验观察致瘤性。结果:脐血来源的内皮祖细胞体外进行长期传代培养,群体倍增水平可达42代,有内皮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具有内吞ac-LDL的功能和结合UEA-1的特性及体外形成血管的能力,分离培养的EPCs不同代次的内皮细胞均具有正常核型,并未见致瘤性。结论:脐血来源的内皮祖细胞具有较高的增值潜能,在体外传代可以大量扩增,长期传代时核型稳定,无致瘤性,是作为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的理想种子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祖细胞 脐血 体外培养 安全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位于5q31-5q32的DFNA52的20个候选基因的突变筛查 被引量:1
7
作者 卜枫啸 彭聿 +10 位作者 王树辉 潘琼 胡正茂 龚惠勇 张静 邬玲仟 梁德生 潘乾 冯永 夏昆 夏家辉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3-49,共7页
为了克隆定位于5号染色体微卫星标记D5S2056和D5S638之间约8.8 cM的区间内的非综合征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耳聋DFNA52(OMIM:607683)的致病基因,文章根据基因在耳蜗组织的表达情况,筛选出20个候选基因,设计合成了扩增20个基因外显子及外... 为了克隆定位于5号染色体微卫星标记D5S2056和D5S638之间约8.8 cM的区间内的非综合征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耳聋DFNA52(OMIM:607683)的致病基因,文章根据基因在耳蜗组织的表达情况,筛选出20个候选基因,设计合成了扩增20个基因外显子及外显子与内含子交界的引物,用DNA直接测序法进行序列变异分析。结果显示,在基因外显子及侧翼区共发现了45个单核苷酸多态,其中42个变异在多态数据库已报道,其余3个为新发现的单核苷酸多态,序列变异与疾病表型无共分离现象,排除了这些基因外显子突变导致遗传性耳聋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综合症遗传性耳聋 听力下降 DFNA52 候选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