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优化T-SPOT.TB在区分脊柱结核与其他脊柱感染中的诊断效能 被引量:3
1
作者 周莹 胡小江 +5 位作者 江仲景 陈俊宝 张广 张宏其 李艳冰 高琪乐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8-154,共7页
目的 探讨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在脊柱结核(STB)鉴别诊断中的效能,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最佳截断值优化诊断效能。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9年5月某院脊柱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前T-SPOT.TB检测结果、白细胞... 目的 探讨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在脊柱结核(STB)鉴别诊断中的效能,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最佳截断值优化诊断效能。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9年5月某院脊柱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前T-SPOT.TB检测结果、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沉、降钙素原和结核抗体等相关数据,根据诊断标准进行临床诊断,分析T-SPOT.TB在术前诊断STB与其他脊柱感染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评价优化后的T-SPOT.TB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 共纳入132例患者,其中78例(59.09%)为STB,54例(40.91%)为非结核脊柱感染。T-SPOT.TB在鉴别诊断STB方面的灵敏度为67.68%,特异度为66.67%。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非结核脊柱感染比较,T-SPOT.TB检测诊断STB的OR值为4.188(95%CI:1.847~9.974,P<0.001)。优化T-SPOT.TB评价指标,通过绘制ROC曲线,确定ESAT-6、CFP-10、CFP-10+ESAT-6在STB和非结核脊柱感染鉴别诊断中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2.5、19.5、36,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0.765 6、0.741 5、0.778 6,均具有较好的诊断性能,其中以CFP-10+ESAT-6的AUC最高。CFP-10+ESAT-6特异性斑点数在脊柱结核诊断中性能更佳,其诊断准确度为75.56%,较优化前T-SPOT.TB的67.42%高。结论 T-SPOT.TB检测在区分STB与非结核脊柱感染方面显示出较高的诊断效能,T-SPOT.TB检测呈阳性,尤其是当CFP-10+ESAT-6的斑点数超过36时,提示脊柱结核的可能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脊柱感染 化脓性脊柱炎 T-SPOT.TB 结核感染T细胞 干扰素γ释放试验 诊断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肿瘤标志物在脊柱肿瘤与脊柱感染早期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唐博 胡小江 +7 位作者 徐东宬 张广 张宏其 郭超峰 刘少华 高琪乐 李艳冰 唐明星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21-1430,共10页
目的:脊柱肿瘤与脊柱感染的早期影像学检查表现相近,因缺乏早期特异性的鉴别指标而易导致漏诊和误诊。近年来血清肿瘤标志物广泛应用于肿瘤的早期筛查,但脊柱肿瘤多为转移瘤,缺乏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且部分脊柱肿瘤患者甚至可出现肿瘤... 目的:脊柱肿瘤与脊柱感染的早期影像学检查表现相近,因缺乏早期特异性的鉴别指标而易导致漏诊和误诊。近年来血清肿瘤标志物广泛应用于肿瘤的早期筛查,但脊柱肿瘤多为转移瘤,缺乏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且部分脊柱肿瘤患者甚至可出现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阴性的情况,故肿瘤标志物在脊柱肿瘤早期鉴别诊断中的作用尚不明确。本研究探讨肿瘤标志物在脊柱肿瘤与脊柱感染早期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22年10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221例脊柱骨质破坏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后检测患者外周血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tokeratin 19 fragment antigen 21-1,cyfra21-1)、糖类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糖类抗原72-4(carbohydrate antigen 72-4,CA72-4)、胃蛋白酶原I(pepsinogen I,PGI)、胃蛋白酶原II(pepsinogen II,PGII)及PGI与PGII的比值(PGI to PGII ratio,PGR)共10种肿瘤标志物水平。采用单因素Logistic分析筛选出相关变量,并分析各项肿瘤标志物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根据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和约登指数计算出最佳临界值,在标准临界值和最佳临界值下根据筛选出的指标构建脊柱肿瘤与脊柱感染早期鉴别诊断模型,并评估其诊断效能。结果: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将221例患者分为脊柱肿瘤组(n=91)和脊柱感染组(n=130)。脊柱肿瘤组患者的CEA、AFP、NSE、cyfra21-1、CA199、CA72-4水平均高于脊柱感染组,PGR水平低于脊柱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10种肿瘤标志物进行单因素Logistic分析,初筛得到CEA、AFP、NSE、cyfra21-1、CA199、CA125、CA72-4、PGR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项肿瘤标志物间相关性分析提示,CEA与cyfra21-1、CA199、CA125存在强正相关性,PGII与PGI、PGR存在强负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分析筛选出AFP和cyfra21-1为危险因素(P<0.01),PGR为保护因素(P<0.05)。当取标准临界值(AFP<20 ng/mL、cyfra21-1<3.3 ng/mL和PGR>3)时,AFP灵敏度为3.3%,准确度为60.2%;cyfra21-1灵敏度为20.9%,准确度为66.1%;PGR灵敏度为2.2%,准确度为59.3%;构建脊柱肿瘤早期鉴别诊断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623。当取ROC曲线上最佳临界值(AFP<1.625 ng/mL,cyfra21-1<1.175 ng/mL,PGR>11.05)时,AFP灵敏度为69.2%,准确度为64.7%;cyfra21-1灵敏度为68.1%,准确度为70.1%;PGR灵敏度为62.6%,准确度为57.5%;诊断模型的AUC为0.772。结论:对10种血清肿瘤标志物进行对比分析发现,AFP、cyfra21-1和PGR与脊柱肿瘤显著相关,基于3项指标构建的脊柱肿瘤早期诊断模型的预测效能尚可,有助于临床医师早期鉴别诊断脊柱肿瘤与脊柱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肿瘤 脊柱感染 血清肿瘤标志物 早期鉴别诊断 最佳临界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早期椎体骨小梁微结构及骨密度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陈俊宝 罗翼 +4 位作者 熊南均 胡小江 郭超峰 高琪乐 李艳冰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01-1006,共6页
目的观察比较脊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早期椎体骨密度的变化。方法连续收集2023年1月1日—12月31日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脊柱外科的脊柱结核手术患者(脊柱结核组),依据性别匹配椎管狭窄就诊的非脊柱结核手术患者为对照组。对入组患者进... 目的观察比较脊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早期椎体骨密度的变化。方法连续收集2023年1月1日—12月31日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脊柱外科的脊柱结核手术患者(脊柱结核组),依据性别匹配椎管狭窄就诊的非脊柱结核手术患者为对照组。对入组患者进行双能X线扫描,比较两组患者椎体骨密度的差异。构建脊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动物模型(简称动物模型),比较动物模型脊柱结核组与对照组的骨小梁微结构差异,选择骨组织/体积骨量(BV/TV)、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数量(Tb.N)和骨小梁分离度(Tb.Sp)作为评价指标,进一步分析病椎与邻椎的骨质差异。结果脊柱结核组和对照组分别纳入69例患者,脊柱结核组患者骨密度[0.793(0.712,0.869)g/cm 2]低于对照组[0.907(0.800,1.020)g/cm 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物模型脊柱结核组小鼠的骨小梁微结构BV/TV[(18.4±5.4)%]、Tb.Th[(0.124±0.010)mm]较对照组BV/TV[(22.6±3.2)%]、Tb.Th[(0.160±0.017)mm]发生明显改变(均P<0.05)。动物模型脊柱结核组中,小鼠病椎骨小梁微结构BV/TV[(25.5±6.7)%]、Tb.N[(1.871±0.443)/mm]低于邻椎的BV/TV[(26.6±6.8)%]、Tb.N[(1.969±0.454)/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椎体早期可引起骨小梁微结构发生改变,进而导致骨密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结核分枝杆菌 骨密度 骨小梁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纯经后路内固定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治疗上胸段脊柱结核 被引量:30
4
作者 张宏其 唐明星 +5 位作者 郭超峰 刘少华 王昱翔 邓盎 刘金洋 吴建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17-621,共5页
目的:探讨单纯经后路内固定、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治疗上胸段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2006年5月~2011年4月治疗14例上胸段脊柱结核患者,男6例,女8例;年龄18~67岁,平均37岁,ASIA分级:A级1例,B级2例,C级5例,D级3例,E级3例。病变节段后凸... 目的:探讨单纯经后路内固定、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治疗上胸段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2006年5月~2011年4月治疗14例上胸段脊柱结核患者,男6例,女8例;年龄18~67岁,平均37岁,ASIA分级:A级1例,B级2例,C级5例,D级3例,E级3例。病变节段后凸角度26°~55°,平均37°。结核病灶累及范围:T1~T2 1例,T2~T3 4例,T3~T4 5例,T4 2例,T4~T5 2例,受累椎体均在2个或2个以下,且病灶相对局限,无大的流注脓肿。均采用单纯单纯经后路内固定、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术式治疗。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140~270min,平均195min,术中失血量300~2500ml,平均850ml。术后随访6~48个月,平均18个月。2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1例患者并发硬膜外血肿,1例患者伤口延迟愈合。无窦道形成,无感染性脑脊髓膜炎发生。植骨融合时间为3~8个月,平均5个月。所有患者内固定位置良好,无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11例有脊髓神经功能损伤者ASIA分级改善1~2级。术后后凸角度6°~18°,平均10°,平均矫正27°,后凸角度矫正率为73.0%,末次随访矫正角度丢失平均2°,无结核复发。结论:对于病灶较局限的上胸段脊柱结核,采用单纯经后路内固定、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的手术方式可以达到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胸椎 脊柱结核 病灶清除 椎体间植骨 内固定 后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并发症原因分析及防治 被引量:26
5
作者 王锡阳 周炳炎 +2 位作者 李伟伟 庞晓阳 罗承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993-997,共5页
目的:总结分析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并发症种类、原因、临床治疗方案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2009年12月采用手术治疗306例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3例,女133例,年龄17~68岁,平均34.5岁。颈椎结核16例,颈胸椎结... 目的:总结分析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并发症种类、原因、临床治疗方案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2009年12月采用手术治疗306例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3例,女133例,年龄17~68岁,平均34.5岁。颈椎结核16例,颈胸椎结核5例,胸椎结核77例,胸腰椎结核104例,腰椎结核76例,腰骶椎结核28例。分别采用前路和/或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或加行内固定术。记录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处理对策及预防措施。结果:完整随访296例,随访时间为6~36个月,平均18个月。47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15.4%,其中5例胸腹膜损伤、4例髂外静脉损伤、3例神经功能障碍、8例术后感染、4例手术应激反应及3例下肢深静脉栓塞患者经相应的保守治疗后好转;4例喉头水肿引起呼吸困难者,均行气管切开,2例死亡;5例脑脊液漏者,3例行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术,2例保守治疗后好转;2例早期植骨排异反应,行植骨清除术;2例内固定松动、断裂者,行内固定取出术;7例愈合后复发者,2例行前路病灶清除术、1例行前路病灶清除前路内固定术、2例行前路病灶清除椎弓根内固定,2例行保守治疗;手术处理患者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无复发。结论:脊柱结核术后并发症不可忽视,在规则药物治疗基础上,严格把握手术指征、采取正确的手术方式、注意辨认术中复杂的解剖结构、提高手术技巧及有效的围手术期处理是防治并发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结核 并发症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一期手术治疗脊柱结核并截瘫患者疗效的相关因素 被引量:37
6
作者 张宏其 龙文荣 +7 位作者 邓展生 郭超峰 胡建中 林涨源 何洪波 吴建煌 李康华 廖前德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2期720-723,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一期手术治疗脊柱结核并截瘫患者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1999年12月至2004年6月,采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共治疗81例脊柱结核并截瘫患者,对其术前、术后X线片、MRI、ESR资料及术后伤口引流情况与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 目的:探讨影响一期手术治疗脊柱结核并截瘫患者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1999年12月至2004年6月,采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共治疗81例脊柱结核并截瘫患者,对其术前、术后X线片、MRI、ESR资料及术后伤口引流情况与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3例术前MRI检查显示的病椎数比X线片显示的病椎数平均每例患者多2个椎体(P<0.05).72例患者获26.4个月(3~58个月)随诊,Frankel分级平均改善1.22级,后凸畸形明显改善.术后X线片及MRI显示有4例16枚钉置入病椎,术后3个月时螺钉松动率为87.5%(14/16);47例188枚钉置入正常椎体,术后3个月时螺钉松动率为2.13%(4/188).术后伤口未引流组和引流组窦道形成率分别为8.10%和0.69例ESR在术后3个月内降至正常.结论:脊柱结核并截瘫患者一期手术术前应重视MRI检查并积极采纳其提供的信息;术后引流对取得理想的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极为重要;对截瘫进行性加重的患者,ESR未降至正常或化疗未满2周时进行手术亦相对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手术治疗 MRI 引流 ES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矫形治疗伴后凸畸形的儿童颈胸段脊柱结核 被引量:12
7
作者 张宏其 赵迪 +5 位作者 陈凌强 刘少华 王永福 陈静 唐明星 郭超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0期1951-1954,共4页
目的探讨经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矫形治疗伴后凸畸形的儿童颈胸段脊柱结核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05年5月至2008年3月,我院收治的8例颈胸段脊柱结核患儿,均伴有后凸畸形。其中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3~10岁。临床表现为胸背... 目的探讨经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矫形治疗伴后凸畸形的儿童颈胸段脊柱结核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05年5月至2008年3月,我院收治的8例颈胸段脊柱结核患儿,均伴有后凸畸形。其中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3~10岁。临床表现为胸背痛,低热,盗汗及后凸畸形。术前脊柱后凸角为30~75°,平均52.1°。ASIA分级:B级1例,C级5例,D级2例。采用经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加钉、钩、棒系统矫形固定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3年,平均2.5年。切口均一期愈合,无1例结核复发。ASIA分级:3例恢复2级,5例恢复1级。术后后凸角为10~26°,较术前明显改善,最后随访时后凸角为10~31°,较术后无明显丢失。术后3月血沉均恢复正常;植骨融合时间为4~8个月,平均6个月。结论经后路一期病灶清除、后方植骨内固定矫形一期手术治疗伴后凸畸形的儿童颈胸段脊柱结核是矫正后凸畸形和预防晚期后凸畸形发生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颈胸段 脊柱结核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内固定融合治疗青少年完全分节型半椎体脊柱畸形 被引量:21
8
作者 张宏其 刘少华 +5 位作者 郭超峰 陈凌强 付美奇 陈小明 王永福 陈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7期517-521,共5页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内固定融合治疗青少年完全分节型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3月~2005年12月,对19例完全分节型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患者行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内固定融...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内固定融合治疗青少年完全分节型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3月~2005年12月,对19例完全分节型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患者行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内固定融合术,年龄9岁8个月~19岁4个月,平均13岁9个月,术后随访1年7个月~5年4个月,平均3年2个月。通过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站立位脊柱正位和侧位X线片测量,评价冠状面及矢状面的矫形效果。结果:术中发生螺钉切割椎弓根1例,延长1个节段行内固定。所有患者躯干平衡良好,均无感染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节段侧凸角术前平均37.7°,术后2周时平均8.2°,矫正率78.2%,总侧凸角术前平均40.7°,术后2周时平均10.3°,矫正率为74.7%,后凸角术前平均25.2°,术后2周时平均6.5°,矫正率为74.2%,末次随访时侧凸及后凸矫形均无明显丢失。结论:采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内固定融合治疗完全分节型半椎体所致的先天性脊柱侧凸融合节段少,可获得良好的矫形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侧后凸 半椎体 短节段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泛后路松解三维矫形治疗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 被引量:17
9
作者 张宏其 鲁世金 +3 位作者 陈静 郭超峰 陈凌强 刘少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4期274-279,共6页
目的:探讨广泛后路松解三维矫形对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效果。方法:2002年3月至2005年9月我院收治的有完整资料的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42例,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前路松解后路矫形)20例,男3例,女17例;年龄12~20岁... 目的:探讨广泛后路松解三维矫形对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效果。方法:2002年3月至2005年9月我院收治的有完整资料的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42例,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前路松解后路矫形)20例,男3例,女17例;年龄12~20岁,平均15.5岁;Lenke1型12例,2型2例,3型3例,5型3例。B组(后路脊柱松解三维矫形)22例,男3例,女19例;年龄12~26岁,平均15岁;Lenke1型13例,2型2例,3型4例,5型3例。比较两组间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和SRS-22评分的差异。结果:A组主弯Cobb角由83.6°±7.6°矫正到21.4°±5.4°,矫正率为72.4%±5.1%;B组由85.4°±11.5°矫正到22.0°±5.4°,矫正率为74.1%±5.2%,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及SRS-22评分分别为303.9±28.9min、1379.5±236.8ml、92246.5±9784.9$及17.4±0.24分;B组分别为241.0±20.8min、965.5±193.1ml、77725.1±8917.8$及19.65±0.20分,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均无曲轴现象、假关节形成及失代偿发生。结论:广泛后路脊柱松解三维矫形对重度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矫正效果满意,具有手术风险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住院费用相对低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后路松解 矫形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纯一期后路手术联合多枚分网异形钛网技术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 被引量:11
10
作者 阿不都乃比·艾力 张宏其 +4 位作者 唐明星 郭超峰 王昱翔 吴建煌 刘金洋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313-1319,共7页
目的:探讨椎体间多枚分网的异形钛网植骨技术应用于单纯一期后路手术治疗腰骶段(腰5/骶1)脊柱结核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7月至2012年6月,采用多枚分网异形钛网植骨技术一期后路手术治疗的腰骶段结核患者共25例。比较25例患... 目的:探讨椎体间多枚分网的异形钛网植骨技术应用于单纯一期后路手术治疗腰骶段(腰5/骶1)脊柱结核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7月至2012年6月,采用多枚分网异形钛网植骨技术一期后路手术治疗的腰骶段结核患者共25例。比较25例患者术前术后ASIA分级、腰骶角度、椎间隙高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红细胞沉降率,并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为90~180(128±24)min,术中失血量100~800(310±125)m L。术后随访24~59(43±7)个月。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25例患者术后6个月红细胞沉降率均恢复正常;终末随访时腰骶角和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明显增加(P<0.001)。术后2周患者VAS较术前降低;植骨融合时间为4~8(平均6)个月。术后1例患者伤口延迟愈合。无窦道形成和结核复发,亦无感染性脑脊髓膜炎和钛网沉降发生。结论:对于腰骶段结核患者,单纯一期后路病灶清除联合多枚分网异形钛网植骨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且更好地重建脊柱前柱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段脊柱结核 单纯后路 钛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分枝杆菌诱导单核-巨噬细胞初级纤毛降解促进破骨细胞分化的机制研究
11
作者 张呈冉 刘黔飞 +4 位作者 熊南均 陈俊宝 高琪乐 唐明星 刘少华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08-1214,共7页
目的 探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对单核-巨噬细胞初级纤毛的影响及其促进破骨细胞分化的可能机制。方法 通过提取对照组(Control组)和脊柱结核组(TB组)患者骨髓来源单核细胞(BMMCs)进行体外培养,并与结核分枝杆菌共同培养,构建感染模型(Rv组... 目的 探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对单核-巨噬细胞初级纤毛的影响及其促进破骨细胞分化的可能机制。方法 通过提取对照组(Control组)和脊柱结核组(TB组)患者骨髓来源单核细胞(BMMCs)进行体外培养,并与结核分枝杆菌共同培养,构建感染模型(Rv组)。利用荧光染色和扫描电镜技术观察纤毛的变化,并通过建立小鼠脊柱结核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与Control组相比,TB组患者病灶骨组织中初级纤毛标志物表达显著降低;与结核分枝杆菌共培养后,Rv组单核-巨噬细胞的初级纤毛比率(48.56%±7.77%VS 9.58%±5.59%)和长度[4.050(3.289,4.666)μm VS 0(0,0.676)μm]均显著减少;脊柱结核小鼠的骨髓腔中破骨细胞浸润明显,初级纤毛比例和长度显著下降。结论 结核分枝杆菌的胞内感染可诱导单核-巨噬细胞初级纤毛降解,促进破骨细胞分化,从而加剧椎体骨质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结核分枝杆菌 初级纤毛 破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内镜椎板间入路治疗高髂嵴L5/S1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12
12
作者 刘少华 张宏其 +1 位作者 段春岳 高琪乐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48-953,共6页
目的:探讨脊柱内镜椎板间入路治疗高髂嵴L5/S1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31例采用脊柱内镜椎板间入路治疗高髂嵴L5/S1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通过术前、术后及... 目的:探讨脊柱内镜椎板间入路治疗高髂嵴L5/S1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31例采用脊柱内镜椎板间入路治疗高髂嵴L5/S1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通过术前、术后及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的疼痛程度和腰部功能,按Macnab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31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12~48(29.68±9.64)个月。手术时间(79.16±22.43)min,透视次数2.71±0.78。患者术前VAS为7.09±0.94,术后3个月为1.45±1.23,末次随访为1.27±0.92,术后及末次随访VAS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前ODI为56.03±6.64,术后3个月为16.45±6.83,末次随访为13.03±4.96,术后及末次随访ODI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的临床疗效:优26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为93.5%。术后2例出现部分髓核残留,1例术后内镜翻修,1例保守治疗。1例术后即刻出现神经根刺激痛,经保守治疗后好转。结论:采用脊柱内镜椎板间入路治疗高髂嵴L5/S1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入路相对简单,透视次数少,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内镜 高髂嵴腰5/骶1 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CP-1-2518位点基因多态性对脊柱结核易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高琪乐 张宏其 +7 位作者 郭超峰 唐明星 刘少华 邓盎 王昱翔 鲁世金 李劲松 林旻中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54-658,共5页
目的:分析趋化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启动子区2518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湖南省汉族人群脊柱结核易感性的关系。方法:连续收录2004年12月~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湖南汉族新发脊柱结核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应用聚合酶链... 目的:分析趋化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启动子区2518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湖南省汉族人群脊柱结核易感性的关系。方法:连续收录2004年12月~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湖南汉族新发脊柱结核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DNA直接测序法检测两组患者MCP-1-2518位点的多态性,运用R×C卡方检验比较两组基因型分布频率的差异,计算各比值比(OR)及95%可信区间(CI)。结果:共纳入符合条件的脊柱结核患者334例,健康志愿者336例。MCP-1-2518GG、AG、AA三种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37.1%、50.3%、12.6%和25.6%、54.2%、20.2%,两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MCP-1-2518GG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在脊柱结核人群中显著增高。MCP-1基因-2518 G/A多态位点G、A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为62.3%和37.7%,在对照组为52.7%和47.3%,两组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518G等位基因与脊柱结核发病相关,其OR值为1.483,95%CI为1.193~1.844。结论:在湖南汉族人群中,MCP-1-2518位点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均可能与脊柱结核的易感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基因多态性 脊柱结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对脊柱结核易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宏其 郭超峰 +4 位作者 陈静 吴建煌 林涨源 胡建中 王锡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2期920-923,共4页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itaminDreceptor,VDR)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湖南省汉族人群脊柱结核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04年10月至2006年2月我院收治的湖南省汉族新发脊柱结核患者42例(病例组)及志愿者64例(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itaminDreceptor,VDR)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湖南省汉族人群脊柱结核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04年10月至2006年2月我院收治的湖南省汉族新发脊柱结核患者42例(病例组)及志愿者64例(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检测两组对象VDR基因FokI酶切位点多态性,并进行VDR基因分型。结果:VDR-FF、VDR-Ff与VDR-ff三种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14.29%、35.71%、50%和23.45%、54.69%、21.86%;两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VDR-ff基因型在病例组中的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值比(oddsratio,OR)为3.571(P<0.05),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为1.561~8.167。结论:VDR基因FokI酶切位点多态性与湖南省汉族人群脊柱结核的易感性相关,VDR-ff基因型可能是其易感基因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受体 基因多态性 脊柱结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对脊柱感染的诊断效率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郭超峰 张广 +7 位作者 胡小江 徐东宬 唐博 张宏其 唐明星 刘少华 李艳冰 高琪乐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65-871,共7页
目的:脊柱感染是一种比较少见且治疗棘手的感染性疾病。由于经验性使用抗生素使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增加,同时检测技术进步导致检出率增加,因此脊柱感染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传统检测方法诊断脊柱感染存在敏感性低和耗时长等局限性。... 目的:脊柱感染是一种比较少见且治疗棘手的感染性疾病。由于经验性使用抗生素使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增加,同时检测技术进步导致检出率增加,因此脊柱感染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传统检测方法诊断脊柱感染存在敏感性低和耗时长等局限性。在脊柱感染的临床诊疗中,判断病原体的类型从而有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一直是重点和难点。许多患者在脊柱感染早期因传统检测方法的局限性不能得到快速精准的诊断,造成诊断延迟,错过最佳治疗时间,给患者带来灾难性后果。临床上急需一种高特异度、高灵敏度、耗时少的检测脊柱感染病原体的技术。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 NGS)是近几年新兴的前沿技术,其可以检测样本中已知的所有病原体,已应用于诊断临床上非典型的、罕见的感染性疾病。本研究旨在分析mNGS技术在脊柱感染术后诊断病原体中的敏感度,以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82例脊柱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检测其外周血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在术中取得患者病灶组织标本,并进行微生物培养、组织病理学检查和mNGS检测。根据mNGS检测结果,将82例患者分为针对用药组(n=71)和经验用药组(n=11)。术后定期随访,根据病理学及病原学检查结果,评价m NGS检测脊柱感染病原体的敏感度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mNGS检测脊柱感染病原体的阳性率(86.59%,71/82)显著高于微生物培养(18.99%,15/79)和PCT检测(30.23%,13/43)。针对用药组与经验用药组的术前体温、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值和入院视觉模拟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是否使用抗生素对mNGS检测结果和微生物培养结果阳性率无明显影响(P=0.681)。针对用药组患者的术后CRP、ESR呈下降趋势;术后30 d,针对用药组的ESR较经验用药组明显下降(P=0.044)。结论:相比于微生物培养和PCT检测,mNGS检测脊柱感染病原体的敏感度更高;与经验用药相比,根据mNGS检测结果针对性使用抗生素的患者预后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 脊柱感染 诊断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结核患者骨密度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徙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郭超峰 胡小江 +5 位作者 李韬 张宏其 高琪乐 唐明星 刘少华 李艳冰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62-767,共6页
目的探究脊柱结核患者骨密度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迁徙能力的变化及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6月1日—2021年12月1日某院住院的脊柱结核行脊柱内固定患者(结核组,72例)和胸腰椎骨折或椎管狭窄行脊柱内固定的患者(对照组,76例),测定... 目的探究脊柱结核患者骨密度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迁徙能力的变化及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6月1日—2021年12月1日某院住院的脊柱结核行脊柱内固定患者(结核组,72例)和胸腰椎骨折或椎管狭窄行脊柱内固定的患者(对照组,76例),测定患者骨密度,结核组和对照组各采集6例患者手术时取的钉道血提取BMSCs,将提取的BMSCs进行单纯培养和卡介苗(BCG)共培养(即在BMSCs中加入BCG进行共培养),采用划痕试验测定各组第8小时、第16小时、第24小时BMSCs迁徙率,比较各组BMSCs迁徙能力的差异,并对BMSCs标本来源患者骨密度和BMSCs迁徙率作相关性分析。结果结核组患者的骨密度[(0.84±0.19)g/cm^(2)]低于对照组[(0.95±0.16)g/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组患者BMSCs迁徙率低于对照组(P<0.05);加入BCG共培养后,结核组患者BMSCs迁徙能力依旧明显降低(P<0.05)。在第8小时和第16小时BMSCs迁徙率与其标本来源患者的椎体骨密度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80、0.67。结论较胸腰椎骨折或椎管狭窄者患者,脊柱结核患者骨密度明显降低,脊柱结核患者BMSCs迁徙能力减弱;BCG对BMSCs的迁徙能力无明显影响,骨密度与BMSCs迁徙率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卡介苗 细胞迁徙 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结核病灶应清除到何种程度?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宏其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798-799,共2页
清除病灶是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使结核治愈、减少结核病灶复发的重要手段,也是使用内固定的安全保证。对有手术指征的脊柱结核要进行病灶清除术,而且病灶清除应彻底,否则是脊柱结核术后不愈或复发的常见原因。然而由... 清除病灶是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使结核治愈、减少结核病灶复发的重要手段,也是使用内固定的安全保证。对有手术指征的脊柱结核要进行病灶清除术,而且病灶清除应彻底,否则是脊柱结核术后不愈或复发的常见原因。然而由于脊柱结核是全身结核病的局部体现,彻底病灶清除只是为了促进结核病灶的静止和愈合,无法达到病灶局部的绝对无菌,因此彻底病灶清除是相对的,有效抗结核药物治疗和改善患者的全身状况是治疗脊柱结核的另一重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病灶 脊柱结核 病灶清除术 手术治疗 清除病灶 手术指征 术后不愈 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手术后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王丽倩 贺爱兰 +4 位作者 唐红英 王玲 刘少华 田凌云 李映兰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53-56,共4页
目的分析脊柱手术后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为预防术后VTE提供依据。方法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将长沙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脊柱外科术后并发VTE的31例患者为病例组,随机... 目的分析脊柱手术后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为预防术后VTE提供依据。方法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将长沙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脊柱外科术后并发VTE的31例患者为病例组,随机选取同期行脊柱手术的93例非VTE患者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合并疾病、手术资料、实验室指标和VTE发生情况。结果31例VTE患者均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embolism,DVT),且以无症状性DVT为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高血压史、术后第1天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FDP)增高是脊柱手术后VTE的危险因素。结论术后1周为脊柱手术患者DVT高发时期,且大多起病隐匿;对于高龄、女性、高血压患者应重点关注,严密监测术后FDP动态变化,以早期识别VTE高危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手术 静脉血栓栓塞症 临床特点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营养评价方法对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曾藜 王惠惠 +2 位作者 王晓宇 龚渭轶 胡纯秋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49-1355,共7页
背景腰椎退行性疾病(LDD)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营养不良密切相关,而目前缺乏能有效、客观、全面评估LDD患者营养状态并预测术后并发症发生的营养评价方法。目的比较术前预后营养指数(PNI)、营养控制状态评分(CONUT)、那不勒斯预后评分(NPS... 背景腰椎退行性疾病(LDD)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营养不良密切相关,而目前缺乏能有效、客观、全面评估LDD患者营养状态并预测术后并发症发生的营养评价方法。目的比较术前预后营养指数(PNI)、营养控制状态评分(CONUT)、那不勒斯预后评分(NPS)和高敏改良格拉斯哥预后评分(HS-mGPS)四种营养评价方法对LDD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预测价值,以便制定精准营养干预方案,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7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脊柱外科确诊为LDD且接受开放手术的患者201例为研究对象,分别应用PNI、CONUT、NPS及HS-mGPS四种营养评价方法对患者进行术前营养状况评估,观察患者术后至出院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根据术后有无并发症发生分为并发症组和非并发症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资料是否存在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不同营养评价方法的最佳截断值,比较不同评价方法的预测效能,运用MedCalc软件进行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营养评价方法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性。结果术后发生并发症患者有60例,发生率为29.8%。临床特征资料比较发现,并发症组与非并发症组年龄、性别、术中出血量、手术节段、PNI、CONUT及NP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计算PNI、CONUT、NPS、HS-mGPS预测LDD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47.5、2分、1分、1分,依据截断值将不同营养评价方法进行组内比较,结果显示,低PNI、高CONUT评分和高NPS评分与术后并发症相关(P<0.01),而高HS-mGPS评分与术后并发症无关(P=0.815)。AUC结果显示CONUT与HS-mGPS(Z=4.961,P<0.0001)、CONUT与NPS(Z=2.534,P=0.0113)、CONUT与PNI(Z=3.455,P=0.0006)、HS-mGPS与NPS(Z=3.349,P=0.0008)、NPS与PNI(Z=2.025,P=0.0429)AUC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S-mGPS与PNI(Z=1.594,P=0.1109)AUC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ONUT(OR=2.431,95%CI=1.376~4.295,P=0.002)、手术节段(OR=11.924,95%CI=5.491~25.893,P<0.001)是LDD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用于预测LDD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四种营养评价方法中,CONUT效能最高,可作为LDD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营养评价方法 预后营养指数 营养控制状态评分 那不勒斯预后评分 高敏改良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ognositic value of anoikis and tumor immune microenvironment-related gene in the treatment of osteosarcoma 被引量:1
20
作者 WANG Dong DENG Qing +7 位作者 PENG Yi TONG Zhaochen LI Zixin HUANG Liping ZENG Jin LI Jinsong MIAO Jinglei CHEN Shijie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8-774,共17页
Objective:Osteosarcoma is a highly aggressive primary malignant bone tumor commonly see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with a poor prognosis.Anchorage-dependent cell death(anoikis)has been proven to be indispensable in ... Objective:Osteosarcoma is a highly aggressive primary malignant bone tumor commonly see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with a poor prognosis.Anchorage-dependent cell death(anoikis)has been proven to be indispensable in tumor metastasis,regulating the migration and adhesion of tumor cells at the primary site.However,as a type of programmed cell death,anoikis is rarely studied in osteosarcoma,especially in the tumor immune microenvironment.This study aims to clarify prognostic value of anoikis and tumor immune microenvironment-related gene in the treatment of osteosarcoma.Methods:Anoikis-related genes(ANRGs)were obtained from GeneCards.Clinical information and ANRGs expression profiles of osteosarcoma patients were sourced from the therapeutically applicable research to generate effective therapies and 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databases.ANRGs highly associated with tumor immune microenvironment were identified by the estimate package and the 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algorithm.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s were performed to construct long-term survival predictive strategy,each sample was divided into high-risk and low-risk subgroups,which was further verified in the GEO cohort.Finally,based on single-cell RNA-seq from the GEO database,analysis was done on the function of signature genes in the osteosarcoma tumor microenvironment.Results:A total of 51 hub ANRG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 were identified,from which 3 genes(MERTK,BNIP3,S100A8)were selected to construct the prognostic model.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immune cell activation and immune-related signaling pathways were observed between the high-risk and low-risk groups based on tumor microenvironment analysis(all P<0.05).Additionally,characteristic genes within the osteosarcoma microenvironment were identified in regulation of intercellular crosstalk through the GAS6-MERTK signaling pathway.Conclusion:The prognostic model based on ANRGs and tumor microenvironment demonstrate good predictive power and provide more personalized treatment options for patients with osteosarco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OIKIS tumor immune microenvironment BIOINFORMATICS PROGNOSIS OSTEOSARCOM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