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纳米技术的药物递送系统在肝细胞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杨森林 向杨 杨毅军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4-392,共9页
原发性肝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肝细胞癌(HCC)占90%以上。早期HCC以手术切除为主,且预后较好,然而因HCC起病隐匿,绝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进展至中晚期,手术治疗效果较差,而非手术治疗方式因为普遍存在不良反应大,肿瘤选... 原发性肝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肝细胞癌(HCC)占90%以上。早期HCC以手术切除为主,且预后较好,然而因HCC起病隐匿,绝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进展至中晚期,手术治疗效果较差,而非手术治疗方式因为普遍存在不良反应大,肿瘤选择性低等问题,疗效也不理想,所以目前中晚期HCC治疗仍是临床工作的难点。纳米粒(NP)尺寸小、比表面积大,具有多种独特的理化性质,成为输送药物、基因及细胞活性因子等治疗剂的潜在载体。纳米递送系统以NP为载体,通过功能化修饰,从时间、空间及剂量上调控药物、基因及细胞活性因子等在体内的代谢及转化,在HCC治疗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本文主要介绍了几种常见纳米递送系统,包括有机纳米载体、无机纳米载体、外泌体等在HCC治疗中的现状和优势,总结了基于NP的纳米载体治疗HCC的机制,为新型纳米递送系统的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纳米技术 药物/基因递送系统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结扎断离胆囊动脉主干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被引量:3
2
作者 符国珍 谢权 +4 位作者 宋文渊 吕明 蔡立军 王绥能 冯远德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7年第5期494-495,共2页
本文报道对42例具有主干型胆囊动脉中的35例采用不结扎断离胆囊动脉主干的方法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成功经验。35例均无胆囊动脉主干破裂出血和术后腹腔出血等并发症。本法简化手术操作,可避免或减少按传统操作方法分离结扎胆囊动... 本文报道对42例具有主干型胆囊动脉中的35例采用不结扎断离胆囊动脉主干的方法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成功经验。35例均无胆囊动脉主干破裂出血和术后腹腔出血等并发症。本法简化手术操作,可避免或减少按传统操作方法分离结扎胆囊动脉主干时可发生的并发症,也节省钛夹(或可吸收夹)、套结线等消耗品,适用于胆囊三角及颈部组织层次尚清楚和胆囊管长度基本正常的病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动脉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YCR1基因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4
3
作者 程秋华 周帅 +2 位作者 向杨 杨树龙 符国珍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3-237,共5页
目的探讨PYCR1基因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对80例HCC与癌旁组织的PYCR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检测。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影响HCC患... 目的探讨PYCR1基因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对80例HCC与癌旁组织的PYCR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检测。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影响HCC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和Log⁃rank法进行预后分析。结果HCC组中PYCR1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癌旁对照组(均P<0.05)。HCC组织中PYCR1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卫星灶、血管侵犯、TNM分期有关(均P<0.05)。PYCR1表达水平是影响HCC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的独立因素(均P<0.05)。HCC组织中PYCR1低表达组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均明显高于PYCR1高表达组(均P<0.05)。结论PYCR1在HCC组织中高表达,与肿瘤大小、卫星灶、血管侵犯、TNM分期有关。组织中PYCR1表达水平与HCC患者预后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PYCR1 预后 生存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术与胆总管探查并一期缝合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8
4
作者 李菠 吕明 苏节邓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79-782,共4页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术与胆总管探查并一期缝合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对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在我院行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的7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38例患者接受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术与胆总管探查并一期缝合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对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在我院行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的7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38例患者接受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术治疗纳入观察组,40例患者接受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并一期缝合术治疗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指标,记录两组手术前后免疫功能变化情况,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中失血量及术后引流量较少,手术时间、带管时间及住院时间较短(P <0.05);观察组术后3 d的T细胞亚群水平与对照组比较(P <0.05);观察组术后3 d的IgA、IgG与IgM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更利于术后免疫功能的保护及患者病情的康复,且临床较为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术 胆总管探查并一期缝合术 胆总管结石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道类器官的构建及应用进展
5
作者 雷忠文 向杨 杨毅军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25年第4期611-620,共10页
胆道损伤、先天性胆道闭锁、胆道肿瘤、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是临床上消化系统常见的难治性疾病,现有的外科手术与内科药物治疗效果并不明显。为更深入地了解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发展过程,寻求更为有效的治疗途径,近年新兴的类器官技... 胆道损伤、先天性胆道闭锁、胆道肿瘤、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是临床上消化系统常见的难治性疾病,现有的外科手术与内科药物治疗效果并不明显。为更深入地了解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发展过程,寻求更为有效的治疗途径,近年新兴的类器官技术备受瞩目。类器官是一种衍生于干细胞/祖细胞的三维复合体,可以在体外模拟组织/器官的复杂结构和生理功能,不仅为胆道疾病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平台,同时为胆道损伤修复及再生治疗带来新的希望。构建胆道类器官的种子细胞主要是胆道上皮细胞、多能干细胞等;构建技术主要包括传统的包埋技术、旋转培养技术、悬滴培养技术及器官芯片技术、3D打印技术与4D打印技术等新型培养技术。本文主要综述胆道类器官的主要构建方法,胆道类器官在疾病模型、疾病机制研究、药物筛选及组织/器官修复中的应用,提出胆道类器官现存在的问题及以后的研究方向,为临床常见消化系统难治性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器官 胆道疾病 药物筛选 再生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