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QPCR验证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癌变分子标记物的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王媛 翦新春 刘德裕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027-1030,共4页
目的:探求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ral submucous fibrosis,OSF)癌变的特异性分子标记物,为阐明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癌变关键机制及早期诊断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基于前期基因芯片的分析数据,筛选出10个候选基因CXCL8、CXCL1、PTPRZ1、WDR66... 目的:探求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ral submucous fibrosis,OSF)癌变的特异性分子标记物,为阐明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癌变关键机制及早期诊断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基于前期基因芯片的分析数据,筛选出10个候选基因CXCL8、CXCL1、PTPRZ1、WDR66、DKK1、COX6A2、ATP1A2、TPM1、ABCA8、MIB1。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系统(QPCR)检测在OSF癌变组织12例、非OSF癌变组织10例和正常组织8例中候选基因mRNA的表达。用2^(-ΔΔCT)法分析比较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CXCL1、PTPRZ1在OSF癌变的颊粘膜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非OSF癌变鳞癌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TMP1在OSF癌变的颊粘膜组织中表达明显低于非OSF癌变鳞癌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CXCL1、PTPRZ1、TPM1基因对OSF癌变的早期诊断有意义,可望成为OSF癌变的早期诊断的分子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 口腔鳞癌 Q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D-3和NF-κB p65在口腔潜在恶性病变和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5
2
作者 杜永秀 杨琴 +1 位作者 杨晨希 徐普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1年第17期25-28,35,共5页
目的检测β-防御素-3(hBD-3)和核因子-κB(NF-κB)p65在正常口腔黏膜、口腔潜在恶性病变(OPMD)及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的表达并探讨相关性。方法收集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病理科2015年1月—2018年12月60例OPMD患者、40例OSC... 目的检测β-防御素-3(hBD-3)和核因子-κB(NF-κB)p65在正常口腔黏膜、口腔潜在恶性病变(OPMD)及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的表达并探讨相关性。方法收集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病理科2015年1月—2018年12月60例OPMD患者、40例OSCC患者及15例口腔黏膜正常者的临床资料及组织学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病理组织中hBD-3与NF-κB p65的表达,分析在不同类型组织标本中的差异,以及两种蛋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OSCC中hBD-3、NF-κB p65的表达强度高于正常组及OPMD组(P<0.05),OPMD组高于正常组(P<0.05)。hBD-3与NF-κB p65的表达呈正相关(r=0.355,P<0.05)。hBD-3、NF-κB p65与OPMD上皮异常增生相关(P<0.05)。结论hBD-3和NF-κB p65蛋白在口腔黏膜早期癌变过程中表达增高,并有明显协同作用,两者可能参与了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防御素-3 核因子-κB p65 口腔潜在恶性病变 口腔鳞状细胞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手操作技术提高根管充填工作效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王彬娉 陆丽英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8年第5期543-544,共2页
目的:比较在根管数目相同的条件下,四手操作与传统口腔护理配合中医生根管充填时的工作效率。方法:将205例病人随机分为四手操作组和传统配合组,分别统计两组根管充填时医生的椅旁操作时间。结果:单根管充填时两组医生的椅旁操作时间无... 目的:比较在根管数目相同的条件下,四手操作与传统口腔护理配合中医生根管充填时的工作效率。方法:将205例病人随机分为四手操作组和传统配合组,分别统计两组根管充填时医生的椅旁操作时间。结果:单根管充填时两组医生的椅旁操作时间无明显差异,双根管、三根管及四根管充填时医生的椅旁操作时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四手操作技术明显提高临床医生多根管充填时的工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手操作 椅旁操作时间 根管充填 工作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和酸碱处理对钛生物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小红 许楚峰 +2 位作者 贺嘉诚 毛小泉 曹阳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129-1135,共7页
利用碱处理和酸碱处理钛表面,获得不同形貌和不同晶型的Ti O2薄膜。利用SEM对材料的表面形貌进行了分析,利用XRD测试了材料的晶型。将样品浸泡于模拟人体体液(SBF)中,观察材料表面羟基磷灰石(HA)的沉积情况,并进行体外细胞毒性实验,探... 利用碱处理和酸碱处理钛表面,获得不同形貌和不同晶型的Ti O2薄膜。利用SEM对材料的表面形貌进行了分析,利用XRD测试了材料的晶型。将样品浸泡于模拟人体体液(SBF)中,观察材料表面羟基磷灰石(HA)的沉积情况,并进行体外细胞毒性实验,探讨其生物活性。结果表明:相同的热处理温度下,碱处理和酸碱处理的钛表面具有相同的晶型,但是表面形貌不同的Ti O2薄膜。对比了其生物活性的差异发现:450℃的酸碱处理钛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归于其表面有尺寸较小的花蕊状纳米丝形貌,700℃的碱处理钛具有优异的生物活性,归因于其表面具有较小微观尺寸的纳米颗粒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处理 酸碱处理 羟基磷灰石 细胞毒性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后肌筋膜骨膜瓣设计和血管网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5
作者 潘小萌 黄谢山 +6 位作者 余海 翦新春 石小田 刘德裕 陈尧卉 白真玉 韩静欣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168-1170,共3页
目的:测量耳后肌筋膜骨膜瓣内耳后动脉的走行长度、分布宽度及范围,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3例尸体头颅标本行血管铸型,其中1例行聚乙烯醇-氧化铋灌注后X线摄影,分别测量耳后动脉走行的长度、分布的宽度及范围。结果:耳后... 目的:测量耳后肌筋膜骨膜瓣内耳后动脉的走行长度、分布宽度及范围,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3例尸体头颅标本行血管铸型,其中1例行聚乙烯醇-氧化铋灌注后X线摄影,分别测量耳后动脉走行的长度、分布的宽度及范围。结果:耳后动脉走行平均最大长度12.54(11.54-13.70)cm;平均最大宽度分布6.74(5.54-7.93)cm;聚乙烯醇-氧化铋灌注造影测得耳后动脉走行平均最大长度为7.84(7.72-7.95)cm;平均最大分布宽度为4.57(4.28-4.85)cm。结论:在临床上,制取耳后动脉为蒂的耳后肌筋膜骨膜瓣平均最大切取面积为12.54cm×6.74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后肌筋膜骨膜瓣 血管铸型 应用解剖学 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