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乳腺钼靶X线及MRI表现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袁园 李香营 +3 位作者 陈建强 李海珍 梁其洲 符水喜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24期1877-1881,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钼靶X线及MRI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IDPC)中的诊断价值表现并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3月~2019年6月接受钼靶X线和MRI检查且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IDPC患者,分析其影像表现,并比较两种方法对IDPC诊断准确... 目的:探讨乳腺钼靶X线及MRI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IDPC)中的诊断价值表现并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3月~2019年6月接受钼靶X线和MRI检查且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IDPC患者,分析其影像表现,并比较两种方法对IDPC诊断准确率。结果:乳腺钼靶X线摄影:24例病灶呈肿块状,3例病灶呈不对称致密影伴钙化,1例病灶呈乳晕区大导管扩张,其中6例肿块的边缘可以看到短的毛刺。MRI扫描:28例病灶实性部分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19例病灶呈囊实性肿块,囊壁见小结节,25例出现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灶。MRI的诊断准确率为89.3%(25/28),钼靶X线检查准确率75.0%(21/28),两种方法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两种检查方法联合使用,诊断准确率为96.4%,联合两种方法较单纯依靠钼靶X线诊断价值高(P=0.03)。结论:IDPC以小叶状或圆形肿块为特征,大囊肿合并小结节的管壁可能是这种癌症的一种特殊的MRI表现,联合乳腺钼靶X线及MRI可进一步提高IDPC的诊断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导管内乳头状癌 乳腺钼靶X光检查 核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应用尼莫地平治疗的生物利用度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杨光 李香营 +1 位作者 王雄 陈晶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11期826-828,833,共4页
目的:观察皮下注射尼莫地平和口服尼莫地平在健康兔和蛛网膜下腔充血(SAH)兔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并探讨皮下给药是否优于口服给药并达到目标血清浓度。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成年雄性NZW兔36只分为6组(n=6):口服尼莫地平组(5、15mg/kg... 目的:观察皮下注射尼莫地平和口服尼莫地平在健康兔和蛛网膜下腔充血(SAH)兔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并探讨皮下给药是否优于口服给药并达到目标血清浓度。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成年雄性NZW兔36只分为6组(n=6):口服尼莫地平组(5、15mg/kg组),皮下注射尼莫地平组(2.5、5、15mg/kg组),SAH+皮下注射尼莫地平组(2.5mg/kg),测量各组尼莫地平的血浆浓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口服15mg/kg的尼莫地平会产生更高的峰值血浆浓度(Tmax),并且增加峰值血浆浓度(Cmax),曲线下面积(AUC)亦大于5mg/kg。对于皮下给药后观察到达到Tmax的时间具有相反的趋势,其中15mg/kg导致较低的Tmax,并且具有比5mg/kg更低的AUC倾向。(2)相比口服给药,皮下注射组的平均尼莫地平浓度显著大于7ng/mL(P<0.01),且尼莫地平血浆浓度保持在7ng/ml以上的时间明显大于口服给药(P<0.01)。(3)健康NZW兔中2.5mg/kg皮下尼莫地平产生的Cmax、Tmax和AUC值,与5和15mg/kg皮下注射后测量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24h测量的平均尼莫地平浓度高于7ng/mL的目标治疗水平条件下,健康NZW兔(12.9±10.0)ng/mL和SAH(11.8±4.6)ng/mL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皮下施用尼莫地平优于口服尼莫地平,并可以将24h后尼莫地平血浆水平维持在7ng/mL以上,有助于研究尼莫地平治疗SAH后延迟血管痉挛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莫地平 皮下注射 口服 蛛网膜下腔出血 生物利用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于脑胶质瘤浸润MRI研究的动物模型构建 被引量:2
3
作者 魏晓 李香营 +4 位作者 袁园 陈晶 黄邓高 谈顺 韩向君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90-392,共3页
目的:建立适用于MRI瘤周浸润研究的鼠脑胶质瘤模型。方法:通过立体定向技术,将c6细胞接种至A、B两组大鼠右侧尾状核,对照组在相同部位注射全培养基。A、B两组荷瘤大鼠分别于接种后1~2和3~4周利用3.0T磁共振扫描仪行常规MRI、T1w... 目的:建立适用于MRI瘤周浸润研究的鼠脑胶质瘤模型。方法:通过立体定向技术,将c6细胞接种至A、B两组大鼠右侧尾状核,对照组在相同部位注射全培养基。A、B两组荷瘤大鼠分别于接种后1~2和3~4周利用3.0T磁共振扫描仪行常规MRI、T1wI增强扫描。病理观察肿瘤级别及肿瘤浸润程度,分析A、B两组肿瘤细胞浸润程度差别。结果:49只存活的细胞接种大鼠,在随后的MRI或病理检查中证实有肿瘤形成,对照组大鼠0=5)未见肿瘤形成。磁共振成像显示B组瘤体较A组体积大,信号欠均匀,增强后呈明显均匀强化或环状强化。A、B组荷瘤大鼠瘤周浸润程度分别平均为(0.083士0.005)和(0.315±0.012),两组结果经两样本,检验显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11.8,P〈0.05)。结论:肿瘤细胞接种后3~4周是肿瘤细胞浸润最明显的阶段,可作为MRI脑胶质瘤浸润研究的理想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动物模型 磁共振成像 瘤周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