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HIV感染者VPR序列变异对细胞周期和致凋亡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郑力文 胡维新 +2 位作者 樊星 张硕 刘纯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2009年第5期306-310,314,共6页
目的研究带有不同变异位点的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vpr基因对感染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以及其致细胞周期变化和致细胞凋亡的机制间的可能关系。方法以14个带有HIV-1 vpr基因片段的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构建重组质粒,将其转染Hel... 目的研究带有不同变异位点的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vpr基因对感染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以及其致细胞周期变化和致细胞凋亡的机制间的可能关系。方法以14个带有HIV-1 vpr基因片段的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构建重组质粒,将其转染Hela细胞,并设立保守株vpr基因转染细胞、突变株vpr-FS基因转染细胞、空载体转染细胞和未转染细胞作为对照,经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目的基因转染成功后,Pi染色,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被转染细胞的细胞周期分布和细胞凋亡率。结果 14个带有不同变异位点HIV-1vpr基因片段的Hela细胞经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出不同的致细胞周期阻滞和致细胞凋亡的能力。发现转染保守片段HIV-1 vpr的Hela细胞,其细胞周期出现G2期阻滞和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但转染vpr C末端截断的vpr-FS片段的细胞、空载体pcDNA3.1(+)转染细胞和未转染的Hela细胞无此现象。转染了HIV-1 vpr基因序列相对应的Vpr蛋白中含有70V、85P、86G、94G突变的片段,较vpr保守片段致感染细胞G2期阻滞和凋亡的能力明显下降。初步发现vpr诱导G2期阻滞百分率越高,其所致凋亡率亦越高。结论 HIV-1vpr基因有明显的致感染细胞G2周期阻滞和致细胞凋亡的作用,但vpr C末端截断的vpr-FS片段无此功能。说明中国感染者HIV-1vpr基因表达蛋白的70V、85P、86G、94G位点突变能使其致感染细胞G2期阻滞和凋亡的能力下降。vpr诱导G2期阻滞的程度与其致凋亡水平可能相关,提示两者的发生机制可能有一定的关联。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HIV-1致病机制和探索可能的基因干预措施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免疫缺陷病毒 艾滋病 HIV1 基因 VPR 细胞周期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HIV感染者合并HCV或TB感染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尹伟 郑煜煌 +7 位作者 何艳 王敏 朱章萍 符政远 申红连 刘凤秀 王为德 郑力文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2009年第6期384-388,共5页
目的对湖南省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合并丙型肝炎病毒(HCV)、结核(TB)感染的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评估合并感染的患病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该省各医院2006—2008年收治的门诊和住院HIV感染病例,以统一的流行病学调查表... 目的对湖南省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合并丙型肝炎病毒(HCV)、结核(TB)感染的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评估合并感染的患病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该省各医院2006—2008年收治的门诊和住院HIV感染病例,以统一的流行病学调查表进行登记;对各地区的现患HIV感染病例进行HCV抗体和TB抗体检测;用SPSS软件对不同因素下HIV合并HCV或TB感染的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调查978例病例,HIV合并HCV的感染率为33.95%(332例)。其中通过静脉吸毒感染HIV的患者合并HCV感染率为81.06%(321/396);30~44岁年龄组HIV合并HCV的感染率为42.60%(262/615);无业人员HIV合并HCV感染率为61.89%(302/488),上述3组HIV合并HCV感染率均明显高于其相关的其他各组(分别P<0.0125,P<0.0125,P<0.0045)。HIV合并TB的感染率为26.99%(264/978),其中静脉吸毒感染HIV者并发TB率35.86%明显高于性传播感染者的19.65%(P<0.0071);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组HIV患者合并TB率为41.59%,明显高于其他组(均P<0.(0125)。结论首次报告湖南省HIV合并HCV、TB的感染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静脉吸毒是HIV合并HCV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30~44岁年龄组和无业人群合并感染率较高。HIV合并TB的感染率在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的HIV感染者中患病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人免疫缺陷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结核 合并感染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COⅠ短序列片段鉴定常见嗜尸性麻蝇 被引量:5
3
作者 汤振楚 郭亚东 +1 位作者 蔡继峰 李菁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183-1188,共6页
目的:利用线粒体DNA(mtDNA)中278bp的细胞色素氧化酶辅酶I(cytochrome oxidaseI,COI)序列鉴定我国常见嗜尸性麻蝇,寻求快速、准确的嗜尸性麻蝇种类鉴定方法。方法:从12个省16个地区户外草地家兔尸体上采集麻蝇科3属4种共计19个... 目的:利用线粒体DNA(mtDNA)中278bp的细胞色素氧化酶辅酶I(cytochrome oxidaseI,COI)序列鉴定我国常见嗜尸性麻蝇,寻求快速、准确的嗜尸性麻蝇种类鉴定方法。方法:从12个省16个地区户外草地家兔尸体上采集麻蝇科3属4种共计19个样本。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蛋白酶K法提取蝇类胸肌mtDNA;EppendOrf5331型扩增仪对278bp的COI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检测扩增产物,PCR胶回收纯化,测序并上传GenBank;利用MEGA4.0软件按邻近法构建无根系统发育树,通过序列分析建立种内及种间进化分歧表。结果:邻近法构建的发育树中4种麻蝇各自聚群,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上述麻蝇按照不同属、种分别聚类,其种内分歧整体均数均小于或等于3%,种间进化分歧均数在8%~12%之间。结论:COI中278bp基因序列能有效地鉴定常见嗜尸性麻蝇种类,进一步完善我国嗜尸性麻蝇基因库,为今后在实际案例中应用分子标记鉴定嗜尸性麻蝇进而推断死亡时间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昆虫学 嗜尸性麻蝇 分子鉴定 细胞色素氧化酶辅酶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体螺旋型结构的心肌带标本的制作 被引量:1
4
作者 马丽平 卢敏 +3 位作者 饶利兵 周庆 潘爱华 王淼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60-361,共2页
传统解剖教学认为心室肌分为浅、中、深3层,起于纤维环和左右纤维三角。而近年来,医学界出现了一个新的学说,即心肌带(venlricular myocardial band、VMB)理论,这个理论是由Torrent-Guasp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心脏是一条由心肌纤... 传统解剖教学认为心室肌分为浅、中、深3层,起于纤维环和左右纤维三角。而近年来,医学界出现了一个新的学说,即心肌带(venlricular myocardial band、VMB)理论,这个理论是由Torrent-Guasp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心脏是一条由心肌纤维按螺旋缠绕形成的肌肉带所构成,这条心肌带起自肺动脉止于主动脉,分为2个环,4个段,其中心尖环分为降段和升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带 螺旋型 制作 标本 结构 立体 右纤维三角 解剖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