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奎硫平、利培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及P300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王长虹 李晏 +3 位作者 刘旭 王来海 潘苗 穆俊林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33-336,共4页
目的:比较利培酮和奎硫平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连续观察12周,利培酮组32例,剂量范围为1~7mg/d,奎硫平组35例,剂量范围25~750mg/d。进行PANSS、韦氏记忆量表(WMS)和事件相关电位P_(300)检查。结... 目的:比较利培酮和奎硫平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连续观察12周,利培酮组32例,剂量范围为1~7mg/d,奎硫平组35例,剂量范围25~750mg/d。进行PANSS、韦氏记忆量表(WMS)和事件相关电位P_(300)检查。结果: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长时记忆、短时记忆、瞬时记忆及记忆商数(MQ)受损较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_(300)电位成分中P_2、N_2及P_3潜伏期明显延长,P_2及P_3波幅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经过12周治疗,奎硫平和利培酮组PANSS 总分、阳性症状分、阴性症状分及一般精神病理症状分均降低,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两药的疗效相当。服用奎硫平及利培酮治疗的患者WMS 的再认、联想、理解及记忆商(MQ)均明显高于治疗前,治疗后两组患者WMS 各项目之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两组在治疗前后P_(300)各指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着认知功能障碍,奎硫平与利培酮对改善首发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的作用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 奎硫平 利培酮 PANSS 随机对照研究 P300检查 事件相关电位 韦氏记忆量表 P300电位 认知功能障碍 剂量范围 显著性 P3潜伏期 连续观察 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 记忆商数 瞬时记忆 P3波幅 阳性症状 病理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孤独症高危因素和早期特征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26
2
作者 李思特 李雪荣 +4 位作者 张献共 罗学荣 苏林雁 陈劲梅 颜家睦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552-554,共3页
目的 :探讨儿童孤独症在母孕期、围产期、婴幼儿期的高危因素及该症的早期表现。方法 :对符合DSM -IV孤独症诊断标准的儿童孤独症 4 9人和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儿童 32人进行回顾性研究 ,以了解孤独症的高危因素及其早期表现。结果 :孤... 目的 :探讨儿童孤独症在母孕期、围产期、婴幼儿期的高危因素及该症的早期表现。方法 :对符合DSM -IV孤独症诊断标准的儿童孤独症 4 9人和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儿童 32人进行回顾性研究 ,以了解孤独症的高危因素及其早期表现。结果 :孤独症儿童较正常儿童的高危因素增多 ,孤独症早期表现明显 ,大多数孤独症儿童父母在两岁之前就觉得自己的孩子存在异常之处。结论 :对高危因素在孤独症的致病作用方面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孤独症 高危因素 早期诊断 早期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孤独症血浆5-羟色胺的测定 被引量:11
3
作者 李思特 李雪荣 +5 位作者 张献共 朱荣华 罗学荣 苏林雁 陈劲梅 颜家睦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79-281,共3页
目的 比较孤独症儿童和正常儿童血浆5-羟色胺(5-HT)的浓度,探索5-HT浓度增高和5-HT浓度正常的孤独症儿童各自的临床特点。方法 采用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儿童期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和适应行为评定量表对33例孤独症儿童进行评定,... 目的 比较孤独症儿童和正常儿童血浆5-羟色胺(5-HT)的浓度,探索5-HT浓度增高和5-HT浓度正常的孤独症儿童各自的临床特点。方法 采用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儿童期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和适应行为评定量表对33例孤独症儿童进行评定,并进行了血浆5-HT检测,以高出正常儿童平均5-HT浓度1.67个标准差的孤独症儿童为5-HT增高组,其他孤独症儿童为5-HT正常组,比较两组孤独症儿童的临床特征。结果 孤独症儿童的ABC得分为72.30±29.91、CARS的得分为41.83±4.05、适应行为评定量表的得分为66.55±12.52。孤独症儿童5-HT浓度为0.77±0.33μmol/L;正常儿童5-HT浓度为0.62±0.18μmol/L,两组经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t=2.23;P=0.03)。5-HT增高的孤独症儿童有9例,5-HT正常的孤独症儿童有24例,两组临床特征比较未发现明显差异。结论 27.3%的孤独症儿童5-HI浓度增高,5-HT增高与5-HT正常的儿童孤独症临床特征相同。孤独症的病因可能是异质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 儿童 血浆 5-羟色胺 测定 临床特点 评定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虑抑郁中学生的家庭环境和认知倾向 被引量:13
4
作者 李恒芬 曹素霞 张勇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582-585,共4页
目的:探讨中学生抑郁和焦虑患者家庭环境、认知倾向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量表(FES)、认知倾向问卷(CAOT)对205名中学生抑郁、焦虑患者(研究组)及115名健康对照进行测查,比较两组差异,并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1)家庭环境... 目的:探讨中学生抑郁和焦虑患者家庭环境、认知倾向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量表(FES)、认知倾向问卷(CAOT)对205名中学生抑郁、焦虑患者(研究组)及115名健康对照进行测查,比较两组差异,并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1)家庭环境量表中研究组在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观、组织性、控制性等八个因子方面得分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t=2.34~7.26,P<0.05或0.01),其中差距最大的是亲密度因子(5.7±2.6/7.5±1.8),差距最小的是控制性因子(3.0±1.8/3.4±1.9);而研究组矛盾性得分(4.4±2.5)则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3.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88,P<0.05)。(2)认知倾向量表中乐观因子(8.2±3.2)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2.2±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63,P<0.01)。悲观因子分男性(7.2±2.2)高于女性(6.5±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6,P<0.01)。(3)抑郁、焦虑与乐观因子、家庭亲密度等因子呈负相关(r=-0.37~-0.59,P<0.01)。(4)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乐观因子、亲密度、情感表达等与抑郁、焦虑的关系更为密切。结论:家庭环境、认知倾向与中学生焦虑抑郁情绪的产生有密切关系,其中认知倾向可能有更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生 焦虑 抑郁 横断面调查 家庭环境 认知倾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洛因渴求问卷的初步编制 被引量:30
5
作者 刘克菊 郝伟 张瑞岭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3-27,共5页
目的:编制海洛因渴求问卷。方法:参考国内外文献,结合研究小组在戒毒临床所见,拟出38个条目作为海洛因渴求问卷的初稿。选择符合入组标准的海洛因依赖患者140人作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初步信效度检验。结果:海洛因渴求问卷经过因素分析,共... 目的:编制海洛因渴求问卷。方法:参考国内外文献,结合研究小组在戒毒临床所见,拟出38个条目作为海洛因渴求问卷的初稿。选择符合入组标准的海洛因依赖患者140人作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初步信效度检验。结果:海洛因渴求问卷经过因素分析,共抽取四个因素,分别命名为用药意向、用药渴望、效果期待、自我控制因子,涵盖25个条目,可解释59·23%的变异;量表的Crobachα系数为0·93,四个因子的α系数0·75-0·89;稽延性戒断期的重测信度相关系数为0·57-0·79,总量表的相关小数为0·75(P<0·01);成瘾不同时期渴求水平不同。结论:所编海洛因渴求问卷具有良好信度及结构效度,可作为临床应用并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洛因渴求 信度 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HD儿童行为与教育子女方式问题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魏宝玉 金正勇 苏林雁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699-701,共3页
目的 :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ADHD)儿童的父母教育子女方式的特点及其与ADHD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方法 :选用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 (PLOC)、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 (PSQ)分别对 3 0例ADHD及正常儿童进行评定。结果 :ADHD儿童的父母在P... 目的 :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ADHD)儿童的父母教育子女方式的特点及其与ADHD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方法 :选用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 (PLOC)、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 (PSQ)分别对 3 0例ADHD及正常儿童进行评定。结果 :ADHD儿童的父母在PLOC量表中教育成效、父母的责任、父母对命运 机遇的信念、父母对子女行为控制的评分高于对照组 (P <0 0 5 )。PLOC的某些因素与ADHD儿童行为问题存在相关关系。结论 :ADHD儿童有较多的行为问题 ,可能与父母教育方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HD 儿童行为问题 量表 对照组 父母教育方式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问卷 子女教育 教育成效 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立违抗性障碍的行为特征及相关因素 被引量:8
7
作者 孙凌 苏林雁 刘永忠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7-129,共3页
目的 :了解对立违抗性障碍 (OppositionalDefiantDisorder ,ODD)的行为特征及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 47例ODD患者的自尊调查量表 (SEI)、Piers -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 (CSCS)、Conners父母问卷调查表 (PSQ)及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 目的 :了解对立违抗性障碍 (OppositionalDefiantDisorder ,ODD)的行为特征及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 47例ODD患者的自尊调查量表 (SEI)、Piers -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 (CSCS)、Conners父母问卷调查表 (PSQ)及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 (PLOC)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儿童自我评价与父母对儿童的评价基本一致。Conners父母问卷、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分别与自尊调查量表和子女控制源量表存在不同程度相关性。结论 :ODD儿童对立违抗情绪和行为的产生 ,孤僻、不合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立违抗性障碍 行为特征 相关因素 教育方式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立违抗性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冲动行为及社会心理因素 被引量:5
8
作者 王长虹 苏林雁 +4 位作者 李晏 耿耀国 徐该玲 从恩朝 聂慧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24-428,共5页
目的:探讨对立违抗性障碍(OD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及二者共病儿童的冲动行为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方法:以152例正常儿童为对照组,以157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 目的:探讨对立违抗性障碍(OD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及二者共病儿童的冲动行为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方法:以152例正常儿童为对照组,以157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ourth Edition(DSM-IV)的ODD、ADHD、ODD合并ADHD,且Barratt冲动量表平均量表分≥正常组均值1.5个标准差的儿童为病例组,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家庭功能评定(FAD)、3~7岁儿童气质问卷(BSQ)、8~12岁儿童气质问卷(MCTQ)、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自尊调查量表(SEI)及Conners教师问卷(TRS)进行测查。结果:病例组EMBU父母情感温暖及理解得分低于对照组,惩罚及严厉、拒绝及否认得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病例组FAD的情感介入、行为控制和总功能分值高于对照组(均P<0.05)。病例组气质问卷的活动水平、节律性、反应强度、心境特征、持久性、注意分散维度分值高于对照组,病例组气质类型为麻烦型及中间近麻烦型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均P<0.05)。病例组SEI总分低于对照组,Conners教师问卷的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集中-被动及多动指数高于对照组(均P<0.05)。回归分析显示,夫妻关系差(OR=4.69)、父亲对儿童缺乏情感温暖及理解的养育方式(OR=1.06)、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差(OR=2.60)、对新刺激的反应阈值低(OR=2.75)及注意不集中(OR=3.60)可能是儿童发生冲动行为的危险因素;母亲的否认及拒绝少(OR=0.90)、运动冲动性弱(OR=0.83)、活动水平低(OR=0.19)、反应强度弱(OR=0.38)、多动指数低(OR=0.15)、问题解决好(OR=0.38)和情感介入少(OR=0.20)可能是儿童冲动行为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研究提示有冲动行为的ODD、ADHD儿童可能存在自尊程度较低、父母养育方式不良及家庭功能紊乱等社会心理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冲动行为 心理社会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酞普兰治疗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对照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李丽华 张敏 王小平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8-20,共3页
目的:观察西酞普兰治疗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的疗效。方法:将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门诊患者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分别给予西酞普兰(31人)和阿米替林(33人)治疗,总疗程6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6周评定疗效,阿... 目的:观察西酞普兰治疗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的疗效。方法:将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门诊患者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分别给予西酞普兰(31人)和阿米替林(33人)治疗,总疗程6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6周评定疗效,阿米替林组有2例脱漏,最后完成疗程每组各31人。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完全缓解分别为9例和8例,明显缓解分别为10例和8例,轻度缓解分别为7例和9例,无效分别为5例和6例;有效率分别为83.87%,80.65%;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治疗组口干、便秘、视物模糊、心动过速、嗜睡等不良反应明显比对照组少(P<0.01)。结论:西酞普兰对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与阿米替林疗效相当,但不良反应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酞普兰 阿米替林 躯体形式疼痛障碍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