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的构建:基于^(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CT影像组学技术
1
作者 袁晓瑞 谭延林 符淳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465-1472,共8页
背景术前准确评估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对于制订治疗方案、评估预后等具有重要意义,影像组学技术已被作为多种癌症术前预测淋巴结转移情况的无创手段,但关于其在妇科癌症领域应用效果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采用基于^(18)F-氟... 背景术前准确评估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对于制订治疗方案、评估预后等具有重要意义,影像组学技术已被作为多种癌症术前预测淋巴结转移情况的无创手段,但关于其在妇科癌症领域应用效果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采用基于^(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CT(^(18)F-FDG PET/CT)的影像组学技术构建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2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妇科住院的上皮性卵巢癌患者98例,根据其淋巴结转移情况分为淋巴结转移组65例与非淋巴结转移组33例,同时按照7∶3比例进行随机抽样后分为训练集68例与验证集30例。分析所有患者临床特征,以淋巴结转移情况作为结果标签进行模型构建。结果本研究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为66.3%(65/98)。淋巴结转移组与非淋巴结转移组患者人附睾蛋白4(HE4)水平、原发灶位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E4水平、原发灶位置、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是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素(P<0.05)。以HE4水平、原发灶位置构建临床预测模型,以HE4水平、原发灶位置、Radscore构建联合预测模型。Delong's检验结果显示,联合预测模型预测训练集中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0(95%CI=0.70~0.90),高于临床预测模型的0.73(95%CI=0.61~0.85,P=0.042);校准曲线显示,联合预测模型通过校准度检验(P=0.990),具有良好的区分能力;决策曲线(DCA)分析结果显示,临床预测模型、联合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良好,但联合预测模型的净效益较高。结论采用基于^(18)F-FDG PET/CT的影像组学技术成功构建了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联合预测模型,且模型稳健性较高、区分能力良好、净效益较高,可为临床医生制订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评估患者预后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卵巢上皮癌 上皮性卵巢癌 淋巴结 氟脱氧葡萄糖F18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影像基因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ET-CT表现1例 被引量:3
2
作者 胡娜 肖立志 +2 位作者 吴永港 郝铸 王云华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97-701,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p HPT)18-氟-2-脱氧葡萄糖[2-(fluorine-18)-fluoro-2-deoxy-D-glucose,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p HPT)18-氟-2-脱氧葡萄糖[2-(fluorine-18)-fluoro-2-deoxy-D-glucose,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的表现及PET-CT在p HPT中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1例经病理确诊为甲状旁腺双腺瘤继发p HPT患者的PET-CT表现,并复习有关文献,对原发甲旁亢的PET-CT表现进行总结。结果:PET-CT发现甲状腺右叶下极后方两枚较肌肉密度稍低结节影,边界清楚,密度均匀,糖代谢轻度增高,全身多发骨质破坏伴糖代谢增高,骨质破坏边界清楚,18F-FDG最大标准摄取值达10。结论:PET-CT对p HPT的诊断有重要作用,可以准确发现全身各部位的骨质破坏及其程度,同时可以在术前进行甲状旁腺病变的定位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好依据。甲状旁腺瘤切除后,也可用PET/CT扫描来观察患者治疗后棕色瘤中成骨细胞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旁腺腺瘤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睾丸嗜铬细胞瘤并多发淋巴结及肺转移^18F-FDGPET/CT特征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3
作者 吕鑫 王云华 +3 位作者 许珮珮 董楚宁 肖哲 姜阳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64-1168,共5页
目的:探讨睾丸异位嗜铬细胞瘤的18F-氟-2-脱氧葡萄糖(18F-fluroro-2-deoxyglucose,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and computed tomography,PET/CT)特点,以提高对其诊断水平。方法:报告1例... 目的:探讨睾丸异位嗜铬细胞瘤的18F-氟-2-脱氧葡萄糖(18F-fluroro-2-deoxyglucose,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and computed tomography,PET/CT)特点,以提高对其诊断水平。方法:报告1例病理确诊为异位嗜铬细胞瘤并多发淋巴结及肺转移的患者资料。结果:患者有典型的血压升高症状,血儿茶酚胺及尿香草扁桃酸值显著升高。PET/CT检查发现患者右侧睾丸糖代谢增高的软组织结节,邻近伴1个子灶,右侧精索可见糖代谢增高的肿块,双侧腹股沟区及腹膜后多发糖代谢增高的淋巴结,右肺下叶后基底段糖代谢增高的结节,全身多处可见糖代谢弥漫性增高的棕色脂肪影;右侧睾丸异位嗜铬细胞瘤原发灶与转移灶切除后PET/CT检查则可见棕色脂肪组织糖代谢增高表现消失。结论:PET/CT检查对异位嗜铬细胞瘤原发灶的定位诊断、临床分期与疗效评估有着较好的价值,而棕色脂肪组织的18F-FDG摄取增高对异位嗜铬细胞瘤的定性诊断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睾丸异位嗜铬细胞瘤 PET/CT 标准摄取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1例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5
4
作者 肖哲 王云华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51-956,共6页
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benign metastasizing leiomyoma,BML)常发生于育龄期有子宫平滑肌瘤手术史的女性患者。同时出现多个部位转移病灶的BML病例极为罕见,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脊柱外科于2017年9月收治1例子宫平滑肌瘤术后两肺与腰椎BML... 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benign metastasizing leiomyoma,BML)常发生于育龄期有子宫平滑肌瘤手术史的女性患者。同时出现多个部位转移病灶的BML病例极为罕见,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脊柱外科于2017年9月收治1例子宫平滑肌瘤术后两肺与腰椎BML多发转移患者。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摄影(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能进行全身检查,且可发现BML患者肺、腹腔、盆腔、脊椎等多部位出现的转移灶,有利于做出全面诊断。现结合该病例的特点及相关文献报道探讨BML的影像学及临床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摄影 子宫平滑肌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2例 被引量:1
5
作者 肖哲 王云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766-1767,共2页
病例1,患者男,53岁,因“外伤后体检发现右肺肿块19天”入院,查体及实验室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增强CT:右下肺门区见约4.8 cm×4.1 cm肿块,密度较均匀,边缘浅分叶,部分包绕右下肺静脉分支(图1A)。 18 F-FDG PET-CT:右肺下叶见糖代谢... 病例1,患者男,53岁,因“外伤后体检发现右肺肿块19天”入院,查体及实验室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增强CT:右下肺门区见约4.8 cm×4.1 cm肿块,密度较均匀,边缘浅分叶,部分包绕右下肺静脉分支(图1A)。 18 F-FDG PET-CT:右肺下叶见糖代谢异常增高肿块影,SUV max 值10.6(图1B),左侧锁骨区、胃大弯下方横结肠系膜、左侧膈脚肌淋巴结、直肠后方及胸骨剑突骨质均可见多发糖代谢增高灶。影像学综合诊断:肺癌并全身多处转移。行CT引导下经皮肺肿块穿刺活检术,病理示少量肿瘤组织分化差,围血管生长,灶性坏死(图1C)。免疫组织化学:HMB45(+),S100(+)。病理诊断:右肺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malignant 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 PECo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单光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