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1M3S的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血液科输血护理质量改进中的应用 被引量:41
1
作者 黄金凤 欧尽南 +1 位作者 李乐之 蒋开明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29-933,共5页
目的:分析基于1M3S结构化模式的PDCA质量管理模式在输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历史对照的方法,将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接受输血治疗的414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接受输血治疗的396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接受传... 目的:分析基于1M3S结构化模式的PDCA质量管理模式在输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历史对照的方法,将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接受输血治疗的414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接受输血治疗的396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接受传统的输血流程及质量管理模式,观察组接受基于1M3S模式的PDCA循环管理模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标本不合格率、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血液返库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基于1M3S的PDCA结构化质量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输血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M3S 输血护理 PDCA 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腔内电图特异性Q波在上臂输液港导管尖端定位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
作者 蒋开明 江玉莹 +3 位作者 张玉芳 罗利 郭亮 周雯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8,共4页
目的探讨在上臂输液港植入过程中,心腔内电图特异性Q波对导管尖端定位的指导作用。方法将应用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辅助上臂输液港植入的患者124例,根据心腔内电图P波形态的不同分为观察组(非单纯高尖P波)63例和对照组(单纯高尖P波)61例... 目的探讨在上臂输液港植入过程中,心腔内电图特异性Q波对导管尖端定位的指导作用。方法将应用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辅助上臂输液港植入的患者124例,根据心腔内电图P波形态的不同分为观察组(非单纯高尖P波)63例和对照组(单纯高尖P波)61例。观察组应用特异性Q波定位法确定导管置入长度,对照组按中华护理学会发布的团体标准《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确定导管置入长度。通过X线检查,比较两组导管尖端定位精准率,同时比较观察组自身分别应用体表测量法、P/R波振幅50%定位法、双峰P波定位法所对应的导管长度与实际置入长度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交界处及上腔静脉下1/3段的定位精准率分别为98.41%、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体表测量法、P/R波振幅50%定位法所对应的导管长度显著小于实际置入长度(均P<0.05),双峰P波定位法对应的导管长度与实际置入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心腔内电图表现为非单纯高尖P波形态的患者,特异性Q波定位法具有较好的精准度和适用性,可作为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臂输液港 心腔内电图 单纯高尖P波 特异性Q波 定位 导管置入长度 导管尖端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合淫羊藿素对THP-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旷文勇 郑敏翠 +1 位作者 张广森 李睿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4-98,共5页
目的:探讨水合淫羊藿素(icaritin)对THP-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用MTS法、流式细胞术和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检测icaritin对TP-1细胞的增殖抑制及促凋亡作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BCL-2、BAX和Caspase-3蛋白... 目的:探讨水合淫羊藿素(icaritin)对THP-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用MTS法、流式细胞术和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检测icaritin对TP-1细胞的增殖抑制及促凋亡作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BCL-2、BAX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4-32μmol/L icaritin作用24-72 h对THP-1细胞有增殖抑制作用(P<0.05),且呈时间-剂量依赖关系(r=0.946);4-32μmol/L icaritin作用24和48 h,对THP-1细胞有凋亡诱导作用(P<0.05),也显示时间-剂量依赖关系(r=0.924)。icaritin作用THP-1细胞48 h后,THP-1细胞BCL-2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而BAX和Caspase-3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Icari血对THP-1细胞有增殖抑制及促凋亡作用,icaritin可能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THP-1细胞的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合淫羊藿素 白血病 THP-1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调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骨髓单个核细胞CRLF2高表达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旷文勇 李婉丽 +6 位作者 郑敏翠 杨海霞 张本山 吴攀 何珊 宋娜 李睿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58-1063,共6页
目的:检测初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儿童的骨髓单个核细胞CRLF2表达水平,并探讨其在儿童ALL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第一疗程化疗获得完全缓解且有完整随访信息的218例初诊ALL儿童,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CRLF2表... 目的:检测初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儿童的骨髓单个核细胞CRLF2表达水平,并探讨其在儿童ALL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第一疗程化疗获得完全缓解且有完整随访信息的218例初诊ALL儿童,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CRLF2表达水平;分析CRLF2表达水平在ALL儿童临床预后中的意义。结果:有完整资料的218例儿童ALL中有28例CRLF2高表达。CRLF2高表达组累计复发率明显高于低表达组(53.6%vs12.6%)(P<0.01),CRLF2高表达组预计5年无复发生存率明显高于低表达组(P<0.01)。标危组中的CRLF2高表达和低表达患儿预计5年无复发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危组和高危组中CRLF2低表达的患儿预计5年无复发生存率均高于高表达组的儿童(P<0.05)。Cox法分析显示,CRLF2高表达是影响ALL儿童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RLF2高表达的ALL儿童复发率高,CRLF2高表达是中高危ALL儿童复发高风险的重要预后因素。有必要将CRLF2表达水平作为ALL儿童的危险分层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骨髓单个核细胞 细胞因子受体样因子2 复发率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A-DR15与T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4
5
作者 崔江霞 裴敏飞 +1 位作者 张广森 徐敏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1期111-115,共5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AA)、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HLA-DR15表达频率及与疾病的相关性,并分析HLA-DR15与免疫球蛋白、T细胞亚群的关系。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技术检测HLA-DR15的表达,免疫散色比浊... 本研究旨在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AA)、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HLA-DR15表达频率及与疾病的相关性,并分析HLA-DR15与免疫球蛋白、T细胞亚群的关系。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技术检测HLA-DR15的表达,免疫散色比浊法测定免疫球蛋白,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结果显示:AA组、MDS组和正常对照组HLA-DR15表达频率分别为78.6%、63.2%和24.6%,AA组、MDS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表达水平有显著性差别(p<0.01),AA组和MDS组的OR值分别为11.262、4.710;正常对照组和血液恶性肿瘤组HLA-DR15表达频率比较无统计学显著差异;AA组、MDS组免疫球蛋白水平和T细胞亚群比例异常在HLA-DR15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A、MDS患者HLA-DR15表达频率显著高于正常人及血液恶性肿瘤患者,AA、MDS组OR值均>1,说明疾病与HLA-DR15呈正相关,HLA-DR15可能是AA、MDS的易感基因;AA和MDS常见免疫球蛋白水平和T细胞亚群比例异常,但与HLA-DR15的表达无明显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人类白细胞抗原 免疫球蛋白 T细胞亚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6例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临床及基因诊断 被引量:3
6
作者 白丽红 郑丽萍 +3 位作者 李彬媛 黄惠 施小六 易彦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65-574,共10页
目的: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ereditary spherocytosis,HS)是最常见的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病,主要表现为贫血、黄疸、脾大。由于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家族史阴性,加上传统的实验室检查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低,常导致漏诊、误诊。目... 目的: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ereditary spherocytosis,HS)是最常见的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病,主要表现为贫血、黄疸、脾大。由于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家族史阴性,加上传统的实验室检查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低,常导致漏诊、误诊。目前已明确ANK1、SPTB、SPTA1、SLC4A1和EPB42基因突变可引起其对应的编码蛋白质缺失,进而导致红细胞膜缺陷。本研究旨在分析HS基因诊断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9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26例中国湖南HS患者的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应用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结合Sanger测序,检测HS致病基因突变和胆红素代谢调控关键酶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家族多肽A1(uridine diphosphate-glucuronosyl transferase 1 family polypeptide A1,UGT1A1)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Medical Genetics and Genomics,ACMG)发布的《序列变异解释的标准和指南》进行致病基因变异判读。分析不同基因变异类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对其临床诊断和基因诊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26例HS患者中,贫血23例、黄疸25例、脾大24例、胆石症14例;16例有家族史,10例无家族史;25例HS致病基因突变检测结果为阳性,1例阴性。19个家系共检出18个HS致病基因杂合变异,其中14个为致病性变异,1个可能致病性变异,3个意义未明变异。SPTB突变(12个)和ANK1突变(4个)最多。变异类型以无义突变为主(9个)。SPTB突变组与ANK1突变组相比,外周血红细胞参数及溶血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NK1突变组切脾率高于SPTB突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70,P=0.014)。不同突变类型(无义突变、移码突变、剪接位点突变及错义突变)组间外周血红细胞参数及溶血指标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临床确诊的18例患者中,17例与基因诊断一致;临床疑诊患者8例,均经HS致病基因突变检测确诊。24例HS患者行UGT1A1变异检测,5例患者携带UGT1A1变异导致酶活性降低,19例酶活性正常。酶活性降低组较酶活性正常组的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水平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22,P=0.038)。结论:大多数HS患者有贫血、黄疸和脾大,常合并胆石症。中国湖南HS致病基因突变以SPTB和ANK1突变最常见,基因型与临床表型无明显相关性。基因诊断与临床诊断高度一致。UGT1A1酶活性降低可导致HS患者黄疸程度加重。临床联合基因诊断有利于HS的快速、精准诊断;而UGT1A1酶活性相关基因变异检测对HS黄疸评估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临床表型 二代测序 基因型 基因诊断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家族多肽A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家系的临床和基因诊断 被引量:1
7
作者 易彦 刘小凤 +3 位作者 吴博达 刘军 葛圣雷 施小六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017-1022,共6页
目的:探讨一个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HHT)家系的临床特征及基因诊断的可行性。方法:收集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病史资料并进行临床诊断。同时,对先证者进行致病基因突变检测;鉴定出可能致病... 目的:探讨一个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HHT)家系的临床特征及基因诊断的可行性。方法:收集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病史资料并进行临床诊断。同时,对先证者进行致病基因突变检测;鉴定出可能致病性变异后,对家系成员进行特定致病基因突变检测及基因诊断。结果:该家系中4代有5例个体以鼻衄为突出临床表现。先证者临床诊断为HHT;2例在世家系成员为临床疑诊个体。ENG(endoglin)基因5'非编码区c.1-127C>T突变见于先证者和2例临床疑诊个体,未见于其他家系成员;综合临床与基因突变分析2例临床疑诊个体确诊为HHT。结论:HHT临床表现个体差异大,ENG基因c.1-127C>T突变是此HHT家系的可能致病性变异。临床与基因诊断相结合可提高HHT的诊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临床诊断 基因诊断 ENDOGLIN 致病性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TET2基因SNP rs3733609 C/T与JAK2V617F突变负荷关系的研究
8
作者 肖湘 刘小柳 +3 位作者 申晓辉 邓明扬 刘素芳 张广森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574-1579,共6页
目的:探讨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MPN)患者中TET2基因SNP rs3733609 C/T多态性与JAK2V617F基因突变负荷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法扩增TET2基因9号外显子,基因测序法分析SNP rs3733609位点碱基序列;应用MGB Taqma... 目的:探讨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MPN)患者中TET2基因SNP rs3733609 C/T多态性与JAK2V617F基因突变负荷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法扩增TET2基因9号外显子,基因测序法分析SNP rs3733609位点碱基序列;应用MGB Taqman探针PCR法定量检测JAK2V617F突变负荷,分析TET2基因SNP rs3733609 C/T与JAK2V617F突变负荷及临床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85例JAK2V617F+MPN患者中19例(22.4%)检出TET2基因rs3733609 C/T杂合多态性(正常为T/T),106例健康志愿者中仅有9例检测出,发生率仅为8.5%(9/106)。与阴性组(TET2 rs3733609 T/T)相比,TET2基因SNP rs3733609(CT/TC)+患者在中位年龄、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无显著差异,而外周血白细胞数、JAK2V617F突变负荷显著增高。JAK2V617F高突变负荷组TET2基因SNP rs3733609(CT/TC)+7例(36.8%,7/19),其比例高于低突变负荷组(18.2%,12/66)。结论:TET2 SNP rs3733609 C/T可能是一个新的MPN易感等位基因,影响MPN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克隆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殖性肿瘤 TET2基因 基因多态性 JAK2V617F突变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类白血病反应为突出表现的多发性骨髓瘤一例报道
9
作者 谭芬 周锐 +1 位作者 徐运孝 王凯歌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2976-2978,共3页
多发性骨髓瘤(MM)是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骨髓中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生,并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M蛋白),导致相关器官或组织损伤。MM作为一种恶性肿瘤,可通过刺激骨髓引发类白血病反应,类白血病反应本身不需要治疗,其临床意义... 多发性骨髓瘤(MM)是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骨髓中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生,并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M蛋白),导致相关器官或组织损伤。MM作为一种恶性肿瘤,可通过刺激骨髓引发类白血病反应,类白血病反应本身不需要治疗,其临床意义在于不要误诊,在临床上需与白血病加以鉴别。本文报道了1例以类白血病反应为突出表现的MM患者的诊治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类白血病反应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实验室诊断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郑丽萍 白丽红 +1 位作者 黄惠 易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04-707,共4页
近年来,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ereditary spherocytosis,HS)的诊断方法得到了快速发展,主要包括EMA结合试验、流式细胞渗透脆性试验、激光衍射法及二代测序技术。EMA结合试验、流式细胞渗透脆性试验由于其敏感性较高且容易操作,被推... 近年来,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ereditary spherocytosis,HS)的诊断方法得到了快速发展,主要包括EMA结合试验、流式细胞渗透脆性试验、激光衍射法及二代测序技术。EMA结合试验、流式细胞渗透脆性试验由于其敏感性较高且容易操作,被推荐为HS的筛查试验。激光衍射法由于敏感性及特异性均高,可以区分HS和其他遗传性红细胞膜疾病,但不能区分HS和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且操作较复杂,被认为是筛查试验和诊断试验的中间步骤。二代测序可以检出患者的分子缺陷,明确编码缺陷蛋白的基因,实现精准诊断,被认为是HS的诊断试验,其快速发展已成为诊断HS的重要工具。实验室诊断技术的发展使得HS患者误诊和漏诊数量减少,显著提高了HS的诊断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球形红细胞 筛查试验 诊断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GDF15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娜 杨俊杰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70-275,共6页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15,GDF15)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相应临床指标的关系,初步探讨GDF15在MM发生发展及预后评估方面的潜在作用。方法:MM患者24例,同期20例体...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15,GDF15)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相应临床指标的关系,初步探讨GDF15在MM发生发展及预后评估方面的潜在作用。方法:MM患者24例,同期20例体检正常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MM组和对照组血清GDF15水平,收集患者临床资料。结果:MM组血清GDF15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37±0.64)ng/mL vs(0.14±0.06)ng/mL,P<0.01]。国际分期系统(international staging system,ISS)III期患者血清GDF15水平明显高于ISS(I+II)期[(1.57±0.48)ng/mL vs(0.77±0.34)ng/mL,P<0.05]。MM患者血清GDF15水平与血清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onoclonal proteins,M蛋白)水平、β2微球蛋白和血肌酐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与外周血血红蛋白含量以及血小板计数均呈负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血清白蛋白、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钙水平、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无明显相关(P>0.05)。4例MM患者经3个疗程化疗后M蛋白水平明显下降者,其相应的血清GDF15水平下降程度也明显;而M蛋白水平下降程度不明显者,其相应的血清GDF15水平升高。结论:GDF15在初治MM患者血清中明显增高,与ISS分期有关,并与血清M蛋白水平、β2微球蛋白水平和血肌酐水平呈正相关,与外周血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提示其在反映MM患者体内的肿瘤负荷方面具有一定意义。GDF15水平变化和M蛋白变化可能具有一定的联系,提示其可能用于评估治疗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血清 生长分化因子15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