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脉阻塞性疾病患者血浆骨形态发生蛋白-4的表达变化及其与炎症和血管损伤的相关性
1
作者 张文娟 胡敏 +3 位作者 杨林 周志芳 陈若虹 刘朝阳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9-285,共7页
目的:骨形态发生蛋白-4(bone morphogenentic protein-4,BMP4)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调节作用,但相关的临床研究较少。本研究拟观察以AS为主要病理特点的动脉阻塞性疾病(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A... 目的:骨形态发生蛋白-4(bone morphogenentic protein-4,BMP4)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调节作用,但相关的临床研究较少。本研究拟观察以AS为主要病理特点的动脉阻塞性疾病(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ACD)患者血浆BMP4的表达情况,并分析血浆中BMP4与炎症因子和血管损伤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共招募38名诊断为ACD的患者(ACD组)和38名体检志愿者(对照组),抽取ACD组患者术前和对照组体检时的静脉血,比较2组血常规指标的差异。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浆中BMP4、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10及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ascular endothelial cadherin,VE-cadherin)的表达变化,并进一步分析BMP4与以上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CD组患者血常规结果表现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1.63(1.26,1.91)vs 3.43(2.16,6.61)]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6.37(5.26,7.74)vs 15.79(7.97,20.53)]升高、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 to monocyte ratio,LMR;5.67(4.41,7.14)vs3.43(2.07,3.74)]下降(均P<0.05);ACD组患者血浆BMP4[581.26(389.85,735.64)pg/mL vs 653.97(510.95,890.43)pg/mL]、TNF-α[254.16(182.96,340.70)pg/mLvs293.29(238.90,383.44)pg/mL]及内皮标志物VE-cadherin[1.54(1.08,2.13)ng/mL vs 1.85(1.30,2.54)ng/mL]的水平均显著升高,而抗炎因子IL-10的水平显著下降[175.89(118.39,219.25)pg/mLvs135.92(95.80,178.04)pg/mL](均P<0.05)。2组间促炎因子IL-1β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0.39(205.39,403.56)pg/mL vs 378.46(243.20,448.69)pg/mL;P=0.09]。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血浆BMP4水平与促炎因子IL-1β(r=0.35)、TNF-α(r=0.31)以及内皮标志物VE-cadherin(r=0.47)呈正相关,与抗炎因子IL-10呈负相关(r=-0.37;均P<0.01)。结论:ACD患者血浆BMP4的水平升高,且与患者的炎症水平和血管损伤程度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阻塞性疾病 骨形态发生蛋白-4 炎症 血管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上皮内瘤变3级患者凋亡相关长链非编码RNA表达谱的鉴定
2
作者 刘朝阳 罗伶俐 +3 位作者 吴欣仪 王冰琦 王敏 李先平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95-1108,共14页
目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s)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宫颈上皮内瘤变3级(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grade 3,CIN3)是宫颈癌中最严重的癌前病变。然而,lncRNAs在CIN3中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 目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s)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宫颈上皮内瘤变3级(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grade 3,CIN3)是宫颈癌中最严重的癌前病变。然而,lncRNAs在CIN3中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本研究旨在总结CIN3中的lncRNAs表达谱特征,并筛选出凋亡相关lncRNAs。方法:收集CIN3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通过RNA测序(RNA sequencing,RNA-Seq)鉴定CIN3的lncRNAs差异表达谱,并采用实时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eal-time RT-PCR)进行验证。利用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对差异表达分子进行功能富集。通过对lncRNAs的顺式和反式调控分析获得潜在的靶基因。此外,本研究通过CuffLinks分析预测了新的转录本和lncRNAs以期发现新的肿瘤调节分子。结果:在CIN3中共发现1555个差异表达基因、1562个差异表达mRNAs、241个差异表达ncRNAs和6616个新预测的差异表达lncRNAs,其中上调和下调最显著的lncRNAs分别是NR_145433.1和ENST00000513672.1。KEGG分析显示lncRNAs潜在靶基因与细胞凋亡通路、代谢通路、p53等肿瘤相关通路密切相关。5个凋亡相关lncRNAs(NR_145433.1、ENST00000510610.2、UC001Kfo、ENST00000602964.1和NR_123733.1)的real-time RT-PCR验证结果与测序结果相符合。结论:提供了全面的CIN3患者lncRNAs表达谱,特别是凋亡相关的lncRNAs表达谱,为宫颈癌的促癌分子机制研究和治疗靶点寻找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非编码RNA RNA测序 宫颈上皮内瘤变3级 宫颈癌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康妊娠妇女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及其参考区间的建立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婷婷 胡芸 项忠元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3-59,共7页
目的:妊娠妇女处于一个特殊的生理时期,机体内的各项血液指标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本研究旨在探讨健康妊娠妇女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并建立其参考区间。方法:选择2019年8月至2019年10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产科进行孕期检查的... 目的:妊娠妇女处于一个特殊的生理时期,机体内的各项血液指标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本研究旨在探讨健康妊娠妇女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并建立其参考区间。方法:选择2019年8月至2019年10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产科进行孕期检查的369例健康妊娠妇女,按照孕周将其分为早孕组、中孕组和晚孕组,并选取123例健康非孕期妇女作为对照组。利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的含量,利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的水平。比较妊娠妇女和非孕期妇女以及各孕期之间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差异,并建立相应的参考区间。结果:相比健康非孕期妇女,健康妊娠妇女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均有明显的降低(均P<0.01),IgG、IgM、IgA及IgE分别下降51.81%、43.84%、55.80%及49.80%。比较早孕、中孕、晚孕各组之间血清IgG、IgM、IgA和IgE水平的变化,除IgG在晚孕和早孕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类免疫球蛋白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妊娠早期、中期及晚期血清IgG的参考区间分别为6.02~7.70 g/L、5.18~6.85 g/L及4.58~5.72 g/L,而在孕期血清IgM、IgA及IgE的参考区间分别为0.71~0.93 g/L、0.90~1.09 g/L及68.30~107.69 ng/mL。结论:妊娠妇女的免疫球蛋白水平显著降低,本研究建立了健康妊娠妇女血清IgG、IgM、IgA及IgE水平95%的参考区间,可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妇女 免疫球蛋白G 免疫球蛋白M 免疫球蛋白A 免疫球蛋白E 参考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三代测序技术在病原微生物耐药性分析中的应用
4
作者 刘佩婷 张嘉梁 +1 位作者 李子阳 胡敏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25年第9期1324-1332,共9页
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对人类健康产生了严重威胁,是导致感染相关病死率升高的主要原因。合理、及时地使用抗微生物药物对改善感染患者预后至关重要,但过度或不规范用药会加速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获得,促进新型耐药机制的产生,最终导致“超... 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对人类健康产生了严重威胁,是导致感染相关病死率升高的主要原因。合理、及时地使用抗微生物药物对改善感染患者预后至关重要,但过度或不规范用药会加速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获得,促进新型耐药机制的产生,最终导致“超级耐药菌”的出现。因此,耐药性的早期识别对感染性疾病的快速诊断和精准治疗至关重要。随着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第三代测序技术(TGS)因其长读长、操作简便和检测快速等优势,为微生物耐药性检测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显著促进了耐药性的早期诊断和实时监测。本文系统综述了TGS在微生物耐药性检测中的研究进展,分析其在病毒、细菌和真菌耐药性快速检测中的应用优势与不足,为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早期诊治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代测序 抗微生物耐药性 纳米孔测序 病原体 感染 SMRT测序 TG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