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学生社交焦虑团体治疗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6
1
作者 彭纯子 燕良轼 +1 位作者 马晓虹 吴文丽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29-231,234,共4页
目的 :对社交焦虑的大学生进行认知与行为疗法的团体治疗 ,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方法 :选取社交焦虑的大学生 2 2人随机分成两组 ,分别进行约 1 6小时团体的认知与行为疗法的治疗 ,用 SAD、 IAS、EPQ、ATQ、SCL- 90五个量表 ,结合临床... 目的 :对社交焦虑的大学生进行认知与行为疗法的团体治疗 ,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方法 :选取社交焦虑的大学生 2 2人随机分成两组 ,分别进行约 1 6小时团体的认知与行为疗法的治疗 ,用 SAD、 IAS、EPQ、ATQ、SCL- 90五个量表 ,结合临床评估与自我报告等对干预疗效全面评估。结果 :两组被试干预后在社交焦虑的主观感受、回避行为、自评症状、认知以及人格的 N与 E维度都有明显的改善。认知疗法对于改善被试的消极自动思维稍优于行为疗法 ,但未达到显著性水平。两组效果改善在所有指标上都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认知疗法与行为疗法都能有效地改善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 ,由于两组都采用团体治疗的方式、治疗师相同以及共存认知与行为因素 ,故两种方法疗效差异不显著。采用团体的方式干预社交焦虑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交焦虑 团体治疗 比较研究 干预研究 认知疗法 行为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140例一、二年级大学生B群人格障碍患病率调查 被引量:27
2
作者 傅文青 姚树桥 +6 位作者 于宏华 阙墨春 赵幸福 张艳卿 孔明 王杏云 郭玲玲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7-90,共4页
目的:调查我国大学生B群人格障碍患病现状。方法:用PDQ+4问卷从3140名一、二年级大学生中筛选出DSM-IV的B群人格障碍划界分阳性者,再以PDI-Ⅳ定式晤谈法进一步确定大学生群体的患病率。结果:3140名大学生样本中有38例符合B群人格障碍PDI... 目的:调查我国大学生B群人格障碍患病现状。方法:用PDQ+4问卷从3140名一、二年级大学生中筛选出DSM-IV的B群人格障碍划界分阳性者,再以PDI-Ⅳ定式晤谈法进一步确定大学生群体的患病率。结果:3140名大学生样本中有38例符合B群人格障碍PDI-IV半定式晤谈的评定标准,总患病率为1.21%,符合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评定标准的大学生1例;边缘型21例,患病率0.67%;自恋型20例,患病率0.64%;表演型8例,患病率0.25%。其中10例符合一种以上的诊断标准,共病率为26.3%。结论:B群大学生B群人格障碍患病率低于国外报道的普通人群患病率,但略高于国内以往的调查结果,B群人格障碍各型之间有较高的共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人格障碍 PDQ^+4 患病率 横断面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交性应激反应问卷中文版在大学生中应用的信效度初步评价 被引量:5
3
作者 肖晶 朱熊兆 +3 位作者 姚树桥 凌宇 Abela JRZ Auerbach RP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775-778,780,共5页
目的:建立社交性应激反应问卷(RSQ-SSV)中文版,并分析其信、效度。方法:按量表翻译程序将RSQ—SSV翻译成中文,整群分层选取409名大学生进行RSQ—SSV中文版的测量。随机抽取90名学生于初评后一个月进行重测,并与美国样本进行比较... 目的:建立社交性应激反应问卷(RSQ-SSV)中文版,并分析其信、效度。方法:按量表翻译程序将RSQ—SSV翻译成中文,整群分层选取409名大学生进行RSQ—SSV中文版的测量。随机抽取90名学生于初评后一个月进行重测,并与美国样本进行比较。结果:RSQ-SSV中文版整个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8,各因子仅系数在0.73~0.81之间;重测信度为0.70;全量表的条目间平均相关系数为0.11,5因子的条目间平均相关系数在0.19~0.29之间,因子间相关系数在0.12~0.76之间;条目对因子负荷系数在0.38—0.86之间,复相关系数在0.14—0.74之间;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指标:IFI为0.93,CFI为0.93,TLI为0.92,RMSEA为0.06。中国大学生样本的不随意的逃避反应因子得分高于美国大学生样本[(0.97±0.41)vs.(0.91±0.48),P=0.002],而初级亲近控制应对反应、次级亲近控制应对反应、不随意的亲近反应得分均低于美国大学生样本[(1.75±0.49)vs.(2.12±0.50)、(1.51±0.43)vs.(1.80±0.48)、(1.17±0.44)vs.(1.36±0.56),均P〈0.001]。结论:RSQ-SSV中文版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试用于我国大学生社交性应激反应的测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对 不随意反应 大学生 信度 效度 心理测量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独症和正常儿童心理理论能力比较 被引量:17
4
作者 杨娟 周世杰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66-369,共4页
目的:考察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的特点,探讨孤独症心理理论缺失假说。方法:18名3—15岁的孤独症儿童为实验组,30名3—16岁的正常儿童为对照组,接受了龚氏非文字智力测验以及“外表-真实任务”、“意外位置任务”和“意外内容任务”... 目的:考察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的特点,探讨孤独症心理理论缺失假说。方法:18名3—15岁的孤独症儿童为实验组,30名3—16岁的正常儿童为对照组,接受了龚氏非文字智力测验以及“外表-真实任务”、“意外位置任务”和“意外内容任务”三个心理理论测验任务。结果:(1)在龚氏非文字智力测验中,孤独症组IQ低于正常组(98.8±25.2/117.2±14.3,t=-2.760,P〈0.05)。(2)所有被试在各项心理理论任务上的得分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r=0.612~1.000,P〈0.01)。(3)孤独症组的外表-真实任务(247/927,U=-5.007,P〈0.001)、位置错误信念问题(173/862,U=-5.661,P〈0.001)、内容自我错误信念问题(178/725,U=-4.277,P〈0.001)及内容他人错误信念问题(163.5/739.5,U=-4.639,P〈0.001)得分均低于正常组。结论: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水平远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存在严重的心理理论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 心理理论 对照研究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应激水平与抑郁症状:“最弱连接”因素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3
5
作者 肖晶 王晓宇 +3 位作者 白羽 崔丽霞 罗英姿 姚树桥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791-795,共5页
目的:探讨抑郁的最弱连接因素在大学生应激水平与抑郁症状变化中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长沙市2所高校大学生520人,进行包括首次取样在内总共6次追踪研究。首次测试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认知方式问卷(CSQ)、学生日常生活和学... 目的:探讨抑郁的最弱连接因素在大学生应激水平与抑郁症状变化中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长沙市2所高校大学生520人,进行包括首次取样在内总共6次追踪研究。首次测试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认知方式问卷(CSQ)、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业应激量表(SHS)。追踪测查采用CES-D和SHS。根据最弱连接假说,借助CSQ来确定个体认知易感性的"最弱连接水平"。结果:按照Abela等的最弱连接筛选标准,共检出最弱连接抑郁认知易感者60人(男性24人,女性36人),检出率11.1%。在对高校大学生抑郁症状的预测中,首次测查CES-D得分(β=3.72,P<0.001)、最弱连接(β=0.95,P<0.001)、性别(β=-1.22,P<0.01)、最弱连接与应激水平的交互作用(β=0.03,P<0.001)对抑郁得分的变化均有主效应。结论:最弱连接水平可能在应激水平及抑郁水平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状 最弱连接 易感性-应激模型 多层线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中生沉思与应激性生活事件对抑郁症状的影响:1年追踪研究 被引量:28
6
作者 杨娟 章晨晨 姚树桥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939-945,共7页
探讨沉思及沉思亚型与应激性生活事件的交互作用对抑郁症状的影响。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问卷和沉思反应量表等自评量表对527名高中生的抑郁症状、应激性生活事件和沉思进行评估,随后每3个月测评一次抑郁症状和应激... 探讨沉思及沉思亚型与应激性生活事件的交互作用对抑郁症状的影响。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问卷和沉思反应量表等自评量表对527名高中生的抑郁症状、应激性生活事件和沉思进行评估,随后每3个月测评一次抑郁症状和应激性生活事件的发生情况,追踪调查1年,用多层线性模型分析数据。结果表明:沉思和强迫性冥思对抑郁症状的主效应显著,而反思不显著;沉思、强迫性冥思和反思与生活事件对抑郁症状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结论:应激性生活事件和强迫性冥思会加重抑郁症状,而反思没有加重抑郁症状;沉思及亚型均不会改变应激性生活事件对抑郁症状的影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思 强迫性冥思 反思 多层线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中生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的性别差异 被引量:10
7
作者 肖晶 黄任之 +3 位作者 凌宇 刘忠泉 朱熊兆 姚树桥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670-673,676,共5页
目的:探讨高中生在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以及其对抑郁症状预测作用的性别差异。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在湖南2所普通中学高中部的一年级和二年级各随机抽取5个班级,获得有效样本505人,其中女生262人,男生243人,完成认知性情绪调... 目的:探讨高中生在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以及其对抑郁症状预测作用的性别差异。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在湖南2所普通中学高中部的一年级和二年级各随机抽取5个班级,获得有效样本505人,其中女生262人,男生243人,完成认知性情绪调节问卷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结果:女生认知性情绪调节问卷的自我责难、沉思、灾难化分量表分均高于男生[(12.1±2.2)vs.(11.4±3.1),(12.2±3.3)vs.(11.3±3.6),(8.4±3.0)vs.(7.7±3.0);P=0.002,0.004,0.012],而积极重新关注、理性分析分量表分均低于男生[(11.2±3.0)vs.(12.0±3.4),(13.7±2.5)vs.(14.4±2.7);P=0.005,0.003]。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提示,在女性样本中,9个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总的解释方差值为39%(R2=0.39),高水平的自我责难、沉思、灾难化可以显著增加抑郁发生的可能性。而在男性样本中,9个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总的解释方差值为27%(R2=0.27),高水平的自我责难、沉思、灾难化以及低水平的积极重新关注和理性分析可以显著增加抑郁发生的可能性。与女生相比,男生的积极重新关注(β=-0.15)和理性分析(β=-0.18)均可以显著减少抑郁症状的发生。结论:高中生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以及其对抑郁症状的预测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差异 青少年 认知策略 情绪调节 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中生不同类型的沉思对抑郁症状发展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4
8
作者 杨娟 姚树桥 +1 位作者 彭萍 朱熊兆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2010年第4期279-283,共5页
探讨不同类型的沉思对抑郁症状变化的中介作用及性别差异。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和沉思反应量表等自评量表对512名高中生追踪调查3个月,用层次回归法分析数据。结果表明:(1)男、女生的抑郁情绪、强迫性冥思和反思不存在差异。(2)强迫性... 探讨不同类型的沉思对抑郁症状变化的中介作用及性别差异。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和沉思反应量表等自评量表对512名高中生追踪调查3个月,用层次回归法分析数据。结果表明:(1)男、女生的抑郁情绪、强迫性冥思和反思不存在差异。(2)强迫性冥思对抑郁症状的变化起部分中介作用;反思与第二次抑郁症状不相关,不存在中介作用。(3)女生的强迫性冥思对抑郁症状的变化起部分中介作用;男生的强迫性冥思对抑郁症状变化不存在中介作用。结论:不同类型的沉思对抑郁症状变化的中介作用是不同的,并且存在性别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思 中介作用 高中生 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阈下抑郁的研究概述 被引量:12
9
作者 龚勋 蔡太生 《医学与哲学(A)》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47-48,共2页
近年来,临床心理学家们越来越关注阈下抑郁对重性抑郁症的预测作用。阈下抑郁虽然没有达到诊断标准的阈值,但是在普通人群中非常普遍,会降低这些人的生活质量,增加患抑郁症的危险。从阈下抑郁的定义及发病率、对阈下抑郁的评估、与重性... 近年来,临床心理学家们越来越关注阈下抑郁对重性抑郁症的预测作用。阈下抑郁虽然没有达到诊断标准的阈值,但是在普通人群中非常普遍,会降低这些人的生活质量,增加患抑郁症的危险。从阈下抑郁的定义及发病率、对阈下抑郁的评估、与重性抑郁症和其它精神疾病的关系等方面做一综述,并对该领域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将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阈下抑郁 重性抑郁症 患病率 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激对NOD小鼠脑c-fos表达和胰岛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陶嵘 姚树桥 +2 位作者 石川 张式兴 赵勇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44-146,共3页
目的探讨情绪应激对NOD小鼠脑内c-fos表达和对胰岛内细胞凋亡的影响,了解应激影响糖尿病发生的中枢神经机制。方法自发糖尿病模型NOD小鼠在接受饮水冲突应激加限制应激后,分别于接受应激1天、2天、3天时,原位杂交测定脑区c-fos表达水平,... 目的探讨情绪应激对NOD小鼠脑内c-fos表达和对胰岛内细胞凋亡的影响,了解应激影响糖尿病发生的中枢神经机制。方法自发糖尿病模型NOD小鼠在接受饮水冲突应激加限制应激后,分别于接受应激1天、2天、3天时,原位杂交测定脑区c-fos表达水平,TUNEL法测定胰岛细胞凋亡水平。结果1天(3.93±1.05)、2天(5.73±2.60)、3天(5.77±2.75)时段应激组小鼠胰岛细胞凋亡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0.82±0.93,t=4.46、3.58、3.41,P<0.05)。应激引起c-fos mRNA在脑内的广泛区域表达,其中海马三区、杏仁中央核、下丘脑室旁核的c-fos mRNA表达增高与胰岛细胞凋亡增高间存在正相关(0.79、0.69、0.64,P<0.01或P<0.05)。结论情绪应激时c-fos在海马三区、杏仁中央核、下丘脑室旁核中表达的提高与胰岛细胞凋亡升高相关,提示它们可能参与了应激影响1型糖尿病发生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激 动物研究 相关分析 C-FOS 凋亡 1型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习不良初中生应对方式、教养方式与情绪状况的关系 被引量:13
11
作者 周路平 孔令明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2010年第6期103-105,共3页
目的:探讨学习不良初中生的应对方式、父母教养方式与情绪状况的关系。方法:在某中学507名初中生中筛选出48名学习不良学生,同时在剩余学生中随机选取48人作为对照组,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和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量... 目的:探讨学习不良初中生的应对方式、父母教养方式与情绪状况的关系。方法:在某中学507名初中生中筛选出48名学习不良学生,同时在剩余学生中随机选取48人作为对照组,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和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量表,对96名被试进行测试。结果:学习不良初中生的应对方式、父母教养方式、积极/消极情感状况与对照组均存在显著差异;消极应对方式、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分保护、过分干涉是学习不良初中生情绪状况的有效预测因子(F=57.96,R2=0.48,p<0.01);积极应对方式、父母温暖与理解有利于形成健康的情绪。结论:应对方式和父母教养方式是学习不良初中生情绪状况的重要预测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对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 学习不良 情绪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极人格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2
作者 罗艳红 蔡太生 张斌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9-40,共2页
积极人格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目前已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关注。它不仅主张消除各种人格问题,更致力于研究人格积极方面的发展和培养,强调积极人格特质是人的生理属性、行为和社会环境等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主要介绍了积极的内涵... 积极人格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目前已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关注。它不仅主张消除各种人格问题,更致力于研究人格积极方面的发展和培养,强调积极人格特质是人的生理属性、行为和社会环境等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主要介绍了积极的内涵,并重点讨论了积极人格研究的主要概况、积极人格与健康的关系及对积极人格研究的评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极人格 人格特质 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项抑郁症状问卷在64例中国抑郁症患者中的初步试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尹慧芳 徐舒靖 吴大兴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664-665,共2页
关键词 心理评估 问卷 抑郁症 信度 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分悖论干预法”的操作技术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傅文青 姚树桥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15-417,共3页
目的 :介绍一种在实践中形成的悖论干预取向的治疗技巧——积分悖论干预法。方法 :“积分悖论干预法”的操作特点是在治疗初期不但不寻求消除症状 ,相反而要主动发动和加重症状 ,最终消除症状。操作原则 :定时、定量主动发动和体验症状 ... 目的 :介绍一种在实践中形成的悖论干预取向的治疗技巧——积分悖论干预法。方法 :“积分悖论干预法”的操作特点是在治疗初期不但不寻求消除症状 ,相反而要主动发动和加重症状 ,最终消除症状。操作原则 :定时、定量主动发动和体验症状 ,或者在现实情境中主动诱发症状 ,加重和扩大症状 ,假装或表演症状 ,操纵症状 ,对诱发的症状进行评分 ,积累症状分数 ,达到消除症状。积累分数的评估过程具有使自我把症状痛苦“客体化”的效果。结果 :通过对 4 2例咨客实施治疗 ,取得不同程度疗效 ,并报告了两个案例的典型治疗过程。结论 :“积分悖论干预法”适合治疗大中小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特别对轻度强迫思维、强迫意象及学校恐怖等问题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过程 干预 临床应用 疗效 咨客 轻度 强迫思维 分数 悖论 精神卫生 心理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神经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
15
作者 周雪婷 蔡太生 《医学与哲学(A)》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72-74,共3页
神经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医学与语言学的交叉边缘学科。简要论述了该学科的起源,研究范围,主要研究方法以及在我国的研究现状,还探讨了它与神经哲学的关系和它的哲学思考。因此,神经语言学体现了现代科学各学科门类交叉的必然趋势,是当... 神经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医学与语言学的交叉边缘学科。简要论述了该学科的起源,研究范围,主要研究方法以及在我国的研究现状,还探讨了它与神经哲学的关系和它的哲学思考。因此,神经语言学体现了现代科学各学科门类交叉的必然趋势,是当代学术研究的前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语言学 交叉学科 哲学 脑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